1994年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学术讨论会综述_中行论文

1994年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学术讨论会综述_中行论文

中国国际金融学会1994年学术研讨会情况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金融论文,中国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1994年6月7日—12日,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际金融学会在乌鲁木齐市联合举办了1994年中型学术研讨会,其中心议题是今年中国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变中如何迈出开拓性的一步。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王德衍同志和崔延绪同志参加并主持了这次学术年会。王德衍副会长在致开幕词中强调: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切忌刮“办商业银行的风”。崔延绪同志在闭幕会上讲了话并致闭幕词全国种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者本着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深改革、开放力度,积极为我行的改革事业献计献策。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45篇,我刊自本期起将选择部分论文发表,以飨读者。

一、本次学术年会的特点:

1.对中国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的研讨有了新的认识和深化。

自上届研讨会以后,中国银行通过多种形式,如组织各类讲座,普及商业银行知识;举办各种研讨班,探讨转轨过程中的理论与实务问题;开展专题有奖征文比赛,提高全行干部职工的改革参与意识等。在这次会议上,提交论文的不仅有总行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也有一级分行的正、副行长;不仅有专业调研人员,也有不少从事具体业务工作的同志。他们都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所探讨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与会代表认为,改革不是几个人、几位理论家的事,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只要人人关心改革,参与改革,为中国银行的改革献计献策,就能使改革措施更完整、更全面。改革方案出台才一致于引起大的振动。

2.虚实结合,理论与实际并重。

会议上,不少同志联系中国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轨过程的难点和问题,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对策和措施。有的甚至联系本地区实际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如关于内地中国银行加强负债管理的思考,关于民族地区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难点及对策等。总之,本届研讨会对向商业银行转轨中的国家专业银行,特别是对中国银行自身面临的问题,作了较为客观、系统、全面、深入地分析,并对中行的发展战略决策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充分体现了各位代表严谨、务实、勇于探索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3.发言踊跃,气氛热烈

在会议的第一阶段中,共有14位代表作了专题发言。在分组讨论期间,代表们就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尤其针对中行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围绕着本次研讨会的主题,各抒已见,深入研究,把本届研讨会推向高潮。

通过讨论,多数代表认为,随着外汇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各项具体措施的出台,我国的整体金融体制改革已到了一个紧要关头。一方面,改革的步伐只能进,不能退,否则建设社会主义市场将成为一句空话;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应当有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东南西北地“乱刮风”。因此,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前不久朱镕基同志在七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认真分析、研究我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稳健地向商业化经营的路子推进。

二、中行向商业银行转化所面临的几大自身障碍

与会代表认为,中行目前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受各种因素制约,中行在经营管理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致使中行的经营效益、服务质量、资产收益率等难以得到应有的提高。

2.由于呆账及风险性逾期贷款比重较大,中行信贷资产的安全系数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特别是近一两年,一方面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在逐步加大,但另一方面,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又相对滞后,因而不少地方企业便钻这一空子,通过“母体裂变”、“偷梁换柱”、“假破产”等不正当手段,千方百计逃避债务,使中行蒙受了巨大的资产损失。与会代表普遍反映,现在全国各地已有不少地区出现了这种情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目前我国的产权法、抵押贷款法规、企业破产法等尚不健全,上述现象发生的潜在可能性更多,潜在危险性更大。

3.实行新的人民币汇率后,中行业务受到了较大冲击。A.外汇贷款风险增大。实行结、售汇制以来,由于外贸企业和其他用汇单位不能自主选择买、卖外汇的时机,而以供求关系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又会使汇率产生较大的波动,这就增加了外贸企业等用汇单位的汇率风险。而这些用汇企业的外汇资金来源又主要是靠中国银行的外汇贷款,一旦因汇率风险而无力偿还中国银行的外汇贷款时,汇率风险的相当大一部分最终便由企业转嫁到银行头上。B.人民币贷款风险也相应增大。根据人民币信贷业务开展的经验,外贸企业的经营效益直接关系到人民币贷款的风险系数。在目前国内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企业效益普遍不好、财政收支严重失衡、出口创汇难度增加等四重压力下,汇率上出现的任何波动,中行的人民币贷款业务就必然会受到连累。C.企业外汇存款和国际结算业务量较大幅度减少。原因:a.根据新的外汇制度规定,除少数企业经批准可开立现汇帐户外,绝大多数企业不得在银行存入现汇;b.由于取消了境内外币讨价结算,禁止外币在境内流通,中行原有的那一块企业外币存款自然流失;c.中行人民币资金实力不足,用于满足企业结、售汇的人民币贷款有限,一些原来在中行结算的客户不断被其他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挖走。

4.自1986年我国专业银行实行业务交叉以来,中行的人民币存、贷款业务尽管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在国内外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中行的人民币资产仍然严重不足。这种状况现在已明显地影响到我行整体业务的有效开展,如不努力设法改善,对于转换体制之后的中国银行的影响将会更大。

5.较高的电子化程度,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硬件之一。但目前中行业务开展的配套设施落后,不少机构网点依然采取手工记帐的方式,电子化程度不仅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就是与国内其他一些金融机构相比,也存在一定反差。本来,中国银行是我国金融界业务电子化起步最早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行的全行电子化营业网点覆盖面及柜面业务量的计算机处理比例均低于工商银行(分别为30%左右和45%)。这种状况与商业银行所要求的快捷、便利、安全、准确的经营原则是很不相适应的。

6.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但近年来,中行在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上也存在着突出问题,首先,职工培训制度不健全,职工培训工作仍缺乏有效性,不少老行员缺少必要的理论学习。而大批行龄短的新同志则短缺扎实的业务功底。另外,也是更应为全行重视的,就是中行近年来人才流失严重,其中包括年富力强的管理干部和不少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业务骨干。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有三点:其一,受重商风气冲击,加上福利待遇不如其他一些大企业好,因而试图“下海”挣大钱;其二,被其他金融机构,尤其是外资金融机构重金挖走;其三,在人才的管理与使用上存在漏洞,业务分工忽略个人的条件和特长,不少技术人员往往因住房、职称等个人待遇长期得不到公平解决而外调。这种现象如得不到有效制止,将直接影响今后的业务竞争能力。

7.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和业务品种衡量,中行目前的业务仍需进一步开拓,尤其是信用卡、个人支票、个人外汇买卖等业务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各项中间性业务,特别是证券业领域中的大片空白更应尽快补上,否则与其他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差距将会继续拉大。

8.中行从1992年开始,选择了一些二级分行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试点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反映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A.目前专业银行推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是限额(贷款规定)指导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因为规模是指令性的,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规模管理重于比例管理,甚或取代比例管理,这与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在要求是相悖的。资产负债管理要求充分运用资金、灵活调节资金和实现市场融资。但目前的贷款规模由上级行以行政手段逐级核定分配,并不与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和银行的资金供应能力发生联系。比如,今年的规模分配远远低于75%的存贷比,有些行只有40%多,造成大量资金运用不出去;年初下达的全年亮底规模与全年实际使用规模差异太大,基层行心中无底,调节难度大,资金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等。

B.讲究期限结构的相对对称,是资产负债管理的一条原则,但目前我行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甚合理,多存少贷、长存短贷等矛盾相当突出,以广西分行为例,1993年中长期贷款数额中占中长期存款额的14%。因固定资产贷款实行指令性管理,想调高一些比例也力不从心。

C.监控比例指标的制定灵活性和协调性不足,在系统内难以做到因行制宜。实际上,存差行与贷差行、口岸行与内地行、新建行与老行,在负债构成、资金实力、资金投向、资产质量以及业务发展的基础和各项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仅难以保证各项指标的实现,而且还可能影响其正常的资金营运。如区位不同的行处,吸收存款的潜力也不同,要求拆入资金与各项存款之比不超过4%,显然不合适。

三、对策与建议

面对上述问题,与会代表认为,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要正视现实,深入调研,找出根源,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针对中行目前面临的困境,代表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对策与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在经营机制转换之际,尽管中行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但优势也是其他专业银行所难以比拟的。作为举世公认的跨国性大银行,作为我国传统的外汇、外贸专业行,中国银行在世界上的信誉和威望还是相当高的。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海外网点多,外汇资金实力雄厚,外汇业务经验丰富,行员素质和能力相对较高等整体优势,扬长避短,积极开拓,稳扎稳打,不懈进取,借金融体改之机,把我行的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开拓新的金融工具,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按照“客户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业务”的原则,不断推出新的业务品种,如个人支票、个人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海外基金管理及代理销售,积极争取参与股票、债券的发行和包销,开办期贷、期权、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等表外业务,以及为企业兼并充当代理人和咨询顾问等商入银行业务。

3.通过以下措施,加快中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步伐:

A.逐步淡化规模管理,最终以比例控制取代规模管理。我国多年的实践表明,年终实际贷款总量都是大大超过年初的亮底规模。假如一个行的亮底规模为1亿元,存款为2亿元,规模只占存款的50%,根据近几年实际使用规模比年初亮底规模多50%的事实,年末贷款总量将达到1.5亿元,而如果按70%的贷存比控制,贷款总量只有1.4亿元。这种情况说明了两个基本事实:第一、规模控制在实际操作中相当困难,与其这样,倒不如直接控制存贷比;第二、比例控制比规模控制更有利于控制贷款总量。

B.以改善结构为重点,加强资产负债效益管理。

a.在坚持总量平衡的原则下,尽可能地把可用资金投放出去,以增加资产总量,取得规模效益。要增加资产总量必须解决多存不能多贷和横向资金融通的问题。

b.注意调整现有负债业务,提高短期、活期存款比重;创新负债业务,拓宽筹资渠道,增加主动型负债。通过调整与创新改善负债结构,降低筹资成本。

c.拓展新业务,增加收益渠道,特别是要适当增加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参股份额,以改善资产结构,建立多元化的资产体系。

d.坚持期限结构对称原则,减少长存短贷。长存短贷,利率倒挂,对效益影响很大。因此要适当增加长期投资和长期贷款,特别是技改贷款的比重。

e.合理安排低息与高息贷款的比重,解决利率倒挂问题。

4.针对外汇体制改革给我行带来的不利因素,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对应措施:

A.在保持外币存款这一传统优势的同时,摆脱外汇外贸专业行的旧观念和主要依赖借入资金的被动局面,按照金融体制和外汇体制改革的要求,把存款提高到关系中行兴衰的高度,强化人民币存款立行的战略思想,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吸收人民币存款,努力壮大资金实力。

B.按照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的原则,强化信贷风险约束机制,及时清理现有的资产,降低信用放款,增大抵押贷款比重和业务担保。

C.在外汇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各级行应当加强信息调研工作,用科学的分析、判断和预测手段把握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防范和降低银行业风险,从而推动中行各项业务的稳健发展。

5.与会代表认为,专业银行的改革虽然取决于一系列的内、外部条件,但理顺并确立合理的产权关系则应是其他改革措施的基础。作为一种特殊企业,专业银行应采取某种独特的股份制形式,采取适合专业银行具体“行情”的法人制度,以界定目前尚不明晰的银行与国家、银行与其他企、银行与社会的产权关系。鉴于产权改革是一个较为长线的控讨课题,有些代表提供了如下初步思路:

A.如果实行股份制,那么在国家、企业(法人)、个人这三者的分配中,应以国有股为主体(比如可占55%至60%),以企业(法人)股(30%左右)和个人股(15%左右)。在个人股的分配中,应优先考虑银行职员的利益。这种分配有以下优点:a.可以确保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并能给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以一定灵活性;b.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筹集营运资金,提高信贷投放的安全系数和质量。对于企业来说,既便于争取资金,同时也会自觉、审慎地运用资金,竭力创资金的高附加值;c.个人参股,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社会性的最好体现。特别是银行的经营成果与银行职员利益直接挂钩,可以提高其责任感和积极性,也有可能成为稳定职员队伍的有效手段之一。

B.赋予企业相对独立的产权主体地位,使其能独立自主地处理企业的有关资产,并承担有关责任风险和损失,一般的公司制,而非仅仅股份制,也可以做到。象西方一些市场经济中的国有(官办)银行,一些财团的全资附属企业,包括象香港汇丰银行(目前为在伦敦注册的汇丰控股的全资附属银行)这样的银行企业,人们也不会视其产权关系不明确,从而影响其商业性经营。因此,在我国各大专业银行全资国有的所有权性质短期内不可能轻易改变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借鉴上述一些西方国家的公司、银行法人体制模式,达到明晰产权关系的目的。关键问题是要通过立法,真正赋予银行董事会的产权主体地位,使其能够自主处置银行的有关资产和财产,并承担经营风险的损失的责任。

C.国际大银行大多采取集中调度,统筹安排的经营发展策略。我国的国情,更倾向于中央集权,强调统筹兼顾。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层次较多,各地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根植当地经济发展土壤的银行机构,其精力发展必然具有当地特色和特点。未来银行的法人体制应当要反映当地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和要求。

D.中国银行不可能让所有的分支机构都在当地注册而成为具有独立法人的地位的银行。分支机构独立性过强,力量过大,将危及全系统的综合平衡和整体实力。但从一些局部地区的业务发展战略和体制改革试点的需要出发,中行可让一些地区的分支机构,以总行或以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地区性机构的全资附属机构的形式,在当地注册,成为地区性的中国银行,名称则可直呼某地中国银行。

E.发展混合法人制。中行可以通过投资控股和联营的方式发展附属或傍属的银行金融机构,相应地建立起由中国银行和其他投资合作伙伴合组的混合法人组织。这种股份制银行金融企业的产权关系已较为明确,其经营活力已为国人所认可。通过这种方式,借助于社会资本扩充自身的实力的影响力,促进企业集团化和自身业务发展的效果也较为明显。惟中国银行在这方面的投资依然较少,影响有限。在我国经济走向市场化,银行经营向商业化转型的大潮中,中国银行通过投资控股和联营的形式,发展集团化经营,扩充自身实力,增强经营活力,应该能大有作为。

6.努力提高中行业务的电子化水平是向商业银行转变的基本物质条件。当今银行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不断更新电脑技术方面的竞争。对于大量业务的操作和计算,运用电脑,又快又准,既可节省人力,又可改善工作条件和效率。因此,必须下大力气加强电脑化建设。目前,中行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做起:一、更新现有的电脑设备,充分挖掘现有设备的使用潜力,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二、增加ATM自动提款机和EDI客户电脑终端数量,尽快扩大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网面。能否实现电脑联网,关系到我行能否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关系到存款、信用卡等业务的开展。

7.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合理使用,把培养人才作为我行发展战略中的大事来抓。针对这一问题,与会代表建议:

A.调整中行现行的教育培训体制。鉴于目前由总行教育部全盘统抓系统的教育培训,级别与其他部门相等,讲话的权威性和力度不够,经常出现要经费难、抽调教师难、后勤保障不充分等情况,建议成立中国银行教育委员会,级别应高于目前的教育部,由一名副行长牵头,统抓全行系统的教育培训工作。成立教育委员会,级别的提高,既能体现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也便于协调各部门力量,真正抓好教育培训工作。

B.各级行应强化培训中心的地位与作用。各部门的业务骨干,特别是有海外行工作经验的归国人员,应轮流到各种培训班讲课。培训教师的待遇应得到相应提高,以稳定教师队伍。总之,要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本行职员的教育与培训,努力造就出一大批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的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人才。

C.本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稳定人才,以及量才录用、大才大用等原则,建立一套完备的人才管理与使用制度。坚决摒弃大锅饭、干部终身制、讲人情、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努力创造一个适宜人才成长和使用的、公平、公正的优良环境,想方设法让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其能量,为银行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四、今后调研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通过讨论,与会代表认为:

1.中行向商业银行转轨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调研工作则应走在前头,要进行超前研究。在调研工作中,思想要解放,思路要开阔;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可以争鸣。把各种不同的意见提供给上级领导,有助于决策者把改革方案制定得更合理、更完善。

2.向商业银行转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研究工作要务实,要有深度。理论研究应争取能有所突破;业务方面的调研成果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总之,作为中行调研部门的调研工作,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一定要以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为我行业务拓展服务为宗旨。

3.对于“转轨”这一大的研究课题,要正确把握大方向。既要规划长期的发展战略,又要认真贯彻、落实当前金融体制改革和外汇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中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应该有一个短、中、长期的战略规划。对一些过期目标,如股份制问题,中国银行集团化问题,可以逐步地细化研究。而对许多现实性问题,如加强内部管理,改善服务质量,增加业务品种,稳定职员队伍,加快电脑化建设步伐等,就应当立即着手,不可等待、观望。因为上述现实问题能否得以妥善解决,将直接关乎我行的企业形象和业务竞争能力。

在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中,特别是在分组讨论期间,大家普遍认为,下列问题有待于中行全体职员,尤其是调研人员进一步思考,深入、细致地研究:

A.中国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应从那里起步,需要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有机配合?中国银行的转轨如何与自身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结合在一起?怎样确立中国银行的短、中、长期转轨目标?

B.中国银行能否实行股份制?如能实行,有何利弊得失?中国银行应当建立何种形式的股份制?

C.中国银行能否建立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综合化的中国银行集?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金融资本能否与商业资本相结合,进而形成金融集团?

D.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银行应当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中国银行能否迁一部分到上海,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及中国银行自身的发展创造某种条件?

E.中国银行目前应当怎样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如何逐步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F.如何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国有商业银行”的性质与追求利润是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原则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银行经营中自身效益、客户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如何在讲求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又能注意到资金的最优化配置?

G.如何真正贯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六自”方针?这样做,必须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H.中国银行如何凭借自身优势,把自己建成一个具有外汇、外贸特色的商业银行?

(执笔:王光远)

标签:;  ;  ;  ;  ;  ;  ;  ;  ;  ;  ;  ;  ;  

1994年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学术讨论会综述_中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