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符号系统与城市文化传播论文

城市文化符号系统与城市文化传播

洪晔 天津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 本文对城市文化符号和城市文化传播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城市文化符号系统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将其与特定的城市文化要素对应;进而,从传播层次和传播过程两个层面对城市文化传播进行了分析,并构建了城市文化传播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城市文化;文化符号;文化传播

符号作为信息的载体,与人类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以符号为依托建构和调整人与人、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通过符号的创造与传播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文化。因此,人类的文明的发展史,也是人类通过符号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的历史[1]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和标志。城市文化则是人们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当代中国城市为文化的产生、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条件和更为复杂的语境。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具有“社会胶合剂”的作用,其通过把社会成员联系到一起并提供集体共有的价值观念与规范,成功稳定社会[2]。因此,城市文化的产生和存续对于城市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城市文化的传播则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必要途径和保障条件。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城市居民通过对文化符号的识别、阐释、交流和反馈进而实现对文化规范和文化价值的认同。达成文化认同的市民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秉承共同的文化理念,遵循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追求共同的文化理想,从而使城市文化具备持续良好发展的可能[3]。其中,文化符号认同是城市文化认同的最基础层次,它首先体现城市居民对城市文化形式上的接受与共享,进而将认同推进至观念、规范乃至理想等更深层面。

一、城市文化符号体系

(一)城市文化符号概念辨析

符号,是传播过程中为传达信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4]。抽象的信息必须经过思维加工,负载于有序性的符号系统之中,才能转化为具象化的“讯息”,进而经由各种传播媒介得以传播。

从上述角度来看,城市文化可被视为是具有城市特定属性的大量信息的集合,这些信息反映特定城市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全部特征,包含其时间与空间维度的所有变迁,涵盖其从日常生活到巨大变革的内在意义。但作为信息集合的“城市文化”是抽象化的,必须通过一套有序的符号系统对其进行编码,将其转译为人们可以共同使用、理解的具象化的讯息才能传播。在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特定城市时空范畴内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符号系统,而负载了特定城市文化要素的有序符号系统就是“城市文化符号”。

(二)城市文化要素

3.关系要素是指以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物质精神交换活动为体现的城市文化要素。具体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制度、家庭组织形式、人际交往法则等。

21世纪的中国,有能力利用自身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与世界各国构建更加良好的关系,因为除了经济,它还可以给世界贡献许多核心的价值,如家庭和谐、创造性地吸收、提高工作效率等。应从外国人视角出发,做好出版物顶层设计。力求做到全面且突出重点,系统且讲究截面,厚重且生动形象,客观且蕴含倾向;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旅游、娱乐于一体;融知识、技能、素养教育于一炉;宏观和微观结合度高,难易程度适中,比较适合外国短期来华学生学习。可先在部分学校留学生、交流生中试行,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出来,再予以推广。

2.精神要素是指以精神活动形态出现的、需通过思想感情活动获取和传递的城市文化要素。具体包括:城市的历史、精神价值;城市居民的认知方式、思维习惯、心理状态、价值取向、伦理观念、审美情趣、情感倾向等。

1.物质要素是指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可以通过感官直接获取的城市文化要素。具体包括:城市的环境要素,如地理位置、城市规模、城市建筑、市容市貌等;市民的行为要素,如语言、服饰、饮食、风俗、节庆仪式等。

城市文化要素指凝练、体现城市文化内涵的具体元素。根据其实质意义,可分为物质要素、精神要素和关系要素三类[5]

本文以感知、认识方式为标准,将城市文化符号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思想、情感、习惯等八类,其与城市文化要素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三)城市文化符号系统的构成

城市文化符号是对城市文化要素的具象化、标准化的表达,经过长期积累和演变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独特的符号系统也即城市文化符号系统。

以上三类城市文化要素并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渗透和影响,从而形成了不断发展、变动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的产生、发展、繁荣或衰败都因城市文化要素的组合、互动而发生。

二、城市文化传播

综上所述,采用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显著,可提升治疗总有效率,有临床推广价值。

从微观层面上看,单次的具体城市文化传播过程是简单、清晰、易于控制的,可依据传播的线性模式框架对其进行阐释。

表1 城市文化符号系统

(一)城市文化传播的层次

城市文化传播在大众、组织和人际层面发生,并且在三个层次之间发生频繁、密切的互动。在当下的信息技术发展与新媒介环境下,层次间的互动更加频繁,界限愈加模糊,形成了新的城市文化传播格局。

如图1、图2所示,在新格局下,城市文化传播呈现出跨层次、网络化的趋势,多种层面、媒介、主体互动深入且频繁,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单独的个体超越了人际传播的范畴,摆脱了受者的单一角色。一方面,这种新的格局使得城市文化得以更为广泛和密集地传播,给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新的传播网络其确定性和可控性降低,负面消息也更容易传播,群体性传播事件爆发几率增加,也为城市文化的良性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城市文化传播,即以城市文化为内容的传播活动。以下将从传播活动发生的层次和过程两个角度对城市文化传播进行分析。

图1 传统传播格局下的各层次城市文化传播

图2 新传播格局下的各层次城市文化传播

图3 城市文化传播框架

(二)城市文化传播过程

焊接冶金过程对焊缝的化学成分、性能、焊接质量以及焊接工艺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了解各种工艺条件下冶金反应与焊缝金属成分、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对于合理地选择焊接材料、正确地控制和调整焊缝金属的成分和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熔化焊时用来形成焊缝的消耗材料,如焊条、焊剂、焊丝和保护气体等,统称为焊接材料。焊接化学冶金过程中提出的任务就是依靠它们来完成的。因此,在实际焊接操作过程中弄清各种焊接材料的应用特点和选用原则同样也具有重要意义。

从宏观层面上看,海量的城市文化信息通过多种媒介在多种主体间传递,冲破时空局限,难以用线性传播模式进行描述。因此,本文从时空顺序和理论纵深两个角度出发,对城市文化传播过程进行梳理。在时空顺序中主要着眼于城市文化符号传播的过程,即信息从传者出发,经由媒介,到达受者并产生效果的全过程;在理论纵深角度,主要着眼于市民在上述过程中对城市文化符号进行加工处理、产生认同,进而对城市文化规范、文化价值产生认同的过程,总结出城市文化传播框架(如图3所示)。

此外,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会、中国土壤学会土壤肥力与肥料专业委员会年会也同期召开。两个会议分别以稳定性肥料技术创新和农业绿色发展为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世界肥料大会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肥料学界与行业的一场盛会。

三、结论与展望

城市文化符号作为城市文化信息的具象化载体,与城市文化要素紧密关联并形成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形成了特定的城市文化符号系统。借助这套符号系统,城市文化的抽象内涵得以在大众、组织和人际层面进行传播。

商景兰(1605—1676),字媚生,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朝吏部尚书商周祚长女,与妹商景徽皆有国色而能诗。商景兰16岁嫁与藏书家祁承烨之子祁彪佳为妻,二人以“金童玉女”的佳配被传为美谈。祁彪佳终身未纳妾媵,伉俪相重,世所罕见。顺治二年乙酉(1645),清兵攻陷南京,祁彪佳自沉殉节,商景兰遵丈夫遗命接掌家业,并带领家族女性从事诗歌创作,闺阁唱和,登临题咏,一时传为胜事。后女祁德琼、子祁班孙先后离世,商景兰死后,祁氏一门风雅亦随家族破败而沦没。现存《锦囊集》,附于《祁彪佳集》之后。

在当今传播技术不断革新、传播媒介不断融合、传播活动不断丰富的背景下,城市文化传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征,其中的传者、媒介、信息、受者和传播效果都具有更加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在后续研究中,结合新的传播语境对市民文化认同影响机制进行研究,不仅更加符合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有望获得一些新的、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蒙象飞.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运用与传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2]佐斌,温芳芳.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02):175-187.

[3]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102-104+107.

[4]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07):78-79

[5]任世忠.城市文化符号体系建设研究[J].东岳论丛,2015,36(11):173-178.

课题:2 018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基于城市文化符号传播的市民文化认同机制研究(2018SK015)。

作者简介: 洪晔(1983-),女,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文化服务,会展传播。

标签:;  ;  ;  ;  

城市文化符号系统与城市文化传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