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态三重理论概论_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经济形态三重理论概论_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经济形态三重论导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导论论文,形态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理论

中国近十年来的经济改革过程,正是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日益融汇于社会主义的过程。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统一及如何统一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的解释和论证,是中国理论界亟待解决的最重大的、最艰巨的任务。许多学者试图在传统经济理论的象牙塔里完成这一重任,他们因袭固有的思维方式,或从历史溯源,或从预期中寻找原因,却都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都难免牵强附会之感。事实上,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存在着三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

以生产要素的类型分化为基础,形成了技术生产关系。无论现实的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关系的运行多么复杂,都不过是分工协作的内容和形式发展的结果。因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人类本质属性的劳动就应是人类劳动关系即分工和协作关系的总和。分工是不同种、不同质、不同生产条件下的劳动的并存;协作是指生产者在相互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分工是协作关系下的分工,协作是分工基础上的协作,两者互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分工和协作又都建基于生产要素的类型分化-—生产资料的多化(数量和种类两个方面上)和生产者技能类型的分化(自然分划和专业分化),同时又促进着生产要素类型的不断分化。人的发展可以依照马克思的社会发展三阶段的划分为三个时期:自然发展时期、专业化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以生产者技能的自然发展、专业化发展、全面发展为基础形成了分工的三个发展阶段:自然分工、专业化分工(即社会分工)、科学分工、分工具有两个不同方面:劳动本身的分工和劳动者的分工。劳动分工是劳动本身的进行方式,它表明劳动职能之间的组合关系。劳动者分工是社会成员参与的方式,它表示劳动者与劳动职能之间的明确的固定化关系。前者是一个永恒范畴,后者仅存在于分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消灭分工就是指消灭劳动者的分工。分工的发展机制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最深层次的发展机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作用正是通过改变生产中的分工协作的组织方式、条件、结构而得以实现的。因此,分工协作关系,即以生产要素的类型分化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技术生产关系,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包括:一,生产要素的诸种类型(以生产者的技能类型为主,生产资料的多化成为关系的背景);二,生产的技术状况、技术需要所规定的生产者之间的技术地位及结合方式;三,由所担负的技术责任和义务不同所决定的不同的分配关系。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技术经济形态,目前看来,历史上已经出现和正在形成的四种类型是:简单的、仅能维持生存的萌芽经济(原始社会初期),以农为主的、劳动技能类型区别不大的农业经济,以工为主、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工业经济,以信息业为主、分工不固定、生产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经济。

以生产要素的社会使用方式为基础,形成了配置生产关系。生产要素的社会使用方式,在马克思那里叫做生产方式。无论是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和使用来看,还是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来看,“生产方式”是指“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无一例外。在这里,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式,不是指“生产的技术方式或劳动方式”(劳动力和劳动资料的自然结合方式);而应当理解为“资源配置方式”(生产要素的社会使用方式);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根植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不过,我们要寻根究底地思索一下:人们为什么要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为什么要发展生产力?正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推动生产发展的动因和目的,因此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需要可分为两类:推动着人们去发展生产的、维持正常生活的消费需要和推动着人们去发展生产力的、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不断进步的节约劳动的需要。正是在这两种需要的基础上形成了资源配置的关键:一,资源流向符合社会需要的部门,形成了一个具有运动性的生产系统;二,这个生产系统中的部门分类和结构必须能够提高效率节约劳动。资源配置和产品配置统称资产配置,是以生产要素的社会使用方式为基础形成的配置生产关系,它包括:一,生产要素的社会使用方式,如原始自然配置、固定化封闭配置、市场配置、局部计划配置、全社会计划配置;二,资源配置过程所形成的生产经营的基础组织形成及其相互联系,包括生产要素间相互适应的结构联系、规模、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三,产品配置所形成的对整个经济运行协凋控制的组织形式。以此为基础,形成的配置经济形态,迄今为止已出现过四种类型:自然经济,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有人提出了市场经济狭义广义论:狭义的市场经济是指商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的总和,广义的市场经济是指劳动(产品)交换等关系的总和。让人困惑的是:商品指的是什么,不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吗?我不知道,在这里狭义和广义究竟有多少区别。在我看来,“市场经济”绝不是什么永恒范畴,它只不过是配置经济形态一个必然的历史阶段。我们绝不能因为现在搞市场经济,就否认它的历史性和局限性,它要求劳动(产品)等价交换。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是在社会生产力不足够发达、资源稀缺性不平衡、产品不足够丰富的条件下,在固定化的社会分工基础上形成的,资源非社会所有制为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随着社会分工向分工不固定的科学分工的过渡,市场配置将逐步为全社会范围内的科学配置所取代,市场经济也必将解体。届时,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完成向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过渡。

以生产要素所有制为基础形成的一类生产关系,我们称之为所有权生产关系。在斯大林的生产关系三分法中,劳动力所有制被一笔勾销,这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斯大林忽视了劳动力所有制这一因素,使得在生产资料所有上相近的所有权生产关系失掉了一个科学的区分标准。比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三种社会制度,仅靠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一个标准是很难区分开的,而从劳动力所有制来看,三者的区别则显而易见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劳动力所有制(合称生产要素所有制)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所有权生产关系的基础,我们称之为基础所有制。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生产关系三分法,明确规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的决定因素。而客观上,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正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基础上完成的。因而,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资料所有制一直是研究的起点、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在我国,一部分学者坚持斯大林的生产关系三分法,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或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一部分学者不同意斯大林的生产关系三分法,认为所有制(或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两种对所有制(或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彼此截然不同的观点,却又都把“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等同看待。

“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究竟能不能等同呢?理论界在这一问题上又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所有制两重涵义说。如陈贤翼在《经济研究》(1980年第3期)上撰文《关于所有制和生产关系》,认为:就广义的意义和完备的意义而言,应当把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来理解;但是,就狭义而言,也可以把所有制作为一个独立范畴,并赋予它以特定的含义用来表明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这种特定关系。这种所有制二重涵义说,于所有制问题的科学解决难说有所益助。其一,与经济理论的发展史不符,因为所有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同时代的人分别提出、分别使用的涵义有别的不同范畴,两者不能合而为一。其二,把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基础这两种不同涵义都接受下来,纳入所有制这一范畴之中,极易导致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解上的混乱,于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有害无益。另一种观点主张还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二者以本来面目,比如杨欢在《经济学向何处去》一书中指出:无论是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还是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结构来看,“所有制”都应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来理解。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由斯大林明确提出并广泛使用的,无疑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形式,是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来对待的。因此,我们“不如还历史的本来面目,把二者区别开来”。我们的确应当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但能仅此而止吗?不能!试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者误把两者等同并长期争论呢?我想两者本来面目的缺陷是一个难以排除的原因。其一,马克思把所有制看作“生产关系的总和”的同时又认为生产关系存在“第二级的和第三级的东西,总之,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2页)。那么这种“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究竟能不能作为所有制的组成部分呢?难说。其二,斯大林把“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之前的一个独立的方面,而在生产过程之外的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无疑只能以法权形式来体现。

我认为,所有制(所有权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借以实现的具体的以法权形式规定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人们对资源、产品的所有关系(即资源、产品对人们的归属关系)以及由此而确定的人们之间的阶级性生产关系,它是社会上层建筑性质的决定者和根本区分标志。首先,马克思将社会再生产过程划分为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关系自然而然也就从纵的方向划分为——直接生产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然而复杂的生产关系体系不仅有纵向上的划分,同时也有横向上的划分——资源和产品的归属、支配、使用三个方面的内容形成了所有权生产关系、配置生产关系、技术生产关系。其次,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借以实现的具体的以法权形式规定的经济关系,有着丰富的内容,理应成为政治经济学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没有独立的“所有制”篇章而仍然十分严谨完整,这并不能否定“所有制”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独立性,因为马克思是从纵的方向来研究生产关系的,我们还有必要从横的方向来研究生产关系。再次,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体系的外壳,它受制于生产关系并成为生产关系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环境。所有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交结层,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对生产关系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反作用(促进或桎梏);它的变革往往靠国家强制力来实现。所有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石,是上层建筑性质的决定者和根本区分标志。近期学术界出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生产要素的归属、支配、使用,起初是完美地统一于一体的,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三者便逐渐地相互独立起来,所有权生产关系、配置生产关系、技术生产关系三者的相对独立性也日益清晰起来。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三种生产关系分别形成了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形态:所有权经济形态、配置经济形态、技术经济形态。这三种经济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事实上的经济形态。在三种经济形态的统一整体中,技术经济形态是基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交结层;配置经济形态是中介,是经济体系的主体层;所有权经济形态是外壳,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交结层,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技术经济形态、配置经济形态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例如,我国当代的经济形态就是工业经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机统一,基础是工业经济,中介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又对工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一些学者企图通过种种途径论证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必然的完美统一性,他们忘记了:正如资本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社会主义经济与市场经济有着统一性一面的同时,也有着不容否认的必然的相对独立性。不加分析的褒扬与不加分析的贬斥是同样错误的做法。

长期以来,认为市场经济是产生一切消极因素和两极分化的渊薮、是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的派生物、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相对立的一系列错误观点,就是以生产关系一重化、经济形态一重化为基础的。实事求是地提出并展开生产关系三重化、经济形态三重化的研究,对我们廓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合理本质、运行结构和机制体系以及进一步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铺筑良性循环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  ;  ;  

经济形态三重理论概论_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