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学入学考试命题的预测与对策_中考论文

2012年中考命题预测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命题论文,年中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观察、分析、总结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可以发现许多命题规律.依据发现的规律,对2012年的中考命题趋势进行预测,提出相应的对策.笔者对2012年中考命题趋势预测、应试策略及复习对策的体会如下.

一、命题预测

1.考查内容预测

各地中考命题均应依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考试说明》规定的内容进行考查.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4大板块的知识点.第一、第二板块是重点,考查的内容较多,所占比例均不小于40%;第三板块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通常为中、低档试题,所占比例一般在15%左右;第四板块主要渗透在其他三个板块之中进行考查.

2.考查方向预测

从总体上说,各地中考试题的考查方向均应以能力立意为主,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及应用实践、开放问题、新增内容等方面的考查.下面以近2年各省、市中考试题为例,加以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题型、题量相对稳定.

各地中考试题在题型、题量和考查方式上都会延续2011年的命题思路,不会有大的变动,有变动也只是在小题上做一些增减,大题数量上基本不会改变,以符合“总体稳定、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命题原则.当然,各地的考情不同,试题数量也会不同,但多以23~28道题为主.例如,河南省只有23道题,北京市25道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甘肃省兰州市均是28道题.

【应试策略】复习时,使学生重视分析本地近2年的中考试题,对其题型、题量及考查方式胸有成竹.这样学生在中考时就会临阵不乱,正常发挥,甚至是超常发挥了.

(2)试题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教材是教学之本,也是各类考试命题的依据.中考命题如果偏离这一根本,将会本末倒置,主次不分,中考的“指挥棒”将会误导教学.所以,“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一直是中考命题的一大原则.当今,新课标形势下的“一标多本”,更为命题专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命题素材.

例1 (2010年四川·成都卷)把抛物线y=向右平移1个单位,所得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为( ).

【点评】此题源于教材(本文教材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2版)教材,下同)九年级下册第8页的“思考”内容.

例2 (2010年陕西卷)

问题探究

①试在下页图1中作一条直线,使它将矩形ABCD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②如图2,点M是矩形ABCD内一定点.试在图2中过点M作一条直线,使它将矩形ABCD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问题解决

③如图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角梯形OB-CD是某市将要筹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用地示意图,其中DC//OB,OB=6,BC=4,CD=4,开发区综合服务管理委员会(其占地面积不计)设在点P(4,2)处.为了方便驻区单位,准备过点P修一条笔直的道路(路的宽度不计),并且使这条路所在的直线l将直角梯形OBCD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你认为直线l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直线l的表达式;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点评】此题虽然是试卷的压轴题,但它源于教材九年级上册第69页习题23.2中的第8题.第(1)、(2)小题源于教材,由教材习题的菱形变化而成,解题实质相同,都是运用“过对称中心的直线将中心对称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解决问题.第(3)小题高于教材,是拓展的综合题.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2011年,河南省的第8题,源于教材八年级上册第86页的练习题第1题;江苏省南京市的第14题,源于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01页习题24.2中的第4题.

【应试策略】教学时,对教材中的重要例题、习题进行变式、引申、拓展和总结,不搞题海战术,重视对习题的分类、归纳和反思,达到“做一题,得一法,会一类”的效果.

(3)加强基础知识的考查.

2012年中考的命题趋势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立足三基,突出考查初中阶段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与往年相比会有再容易一些的可能.新课标教材实施后,各地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逐步将初中毕业考试与中等学校招生考试“二合一”.前者是过关性考试,要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过关,合格毕业,这就要求试卷需有足够数量的基础题;后者是选拔性考试,要能体现出学生明显的层次性,以利于中等学校选拔人才,这就要求试卷要有一定数量的较难题目——但这些较难的题目往往比较集中,一般是选择题、填空题的最后一题和解答题的最后一两题的最后一小题,而其他多是基础题.鉴于此,各地中考试题要降低门槛,淡化技巧,突出基础,提升难易跨度.一般情况下,基础题能占到分值的一半,易、中、难试题,三者的比约为5∶3∶2.

例3 (2011年山东·泰安卷)-的倒数是( ).

【点评】这是考查基础知识的简单试题.各地试卷的第一题往往是同等难度的试题,以使试卷起点低,让学生产生能考好的自信心.

【点评】这是由几个知识点组成的简单计算题,难度不大,属于考查基本技能的试题.各地试卷解答题的第一题,往往是同等难度的试题,以使试卷由易到难、逐步推进,让学生逐步适应考试.

【应试策略】学生复习知识点要全面,不遗漏,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不变应万变.

试题除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外,还应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考查.这是因为基本思想方法是基础知识的一部分.数学教学的实质是:知识是载体,它隐含着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是,通过载体知识(概念、公式、定理、例题等)的学习,感悟其中的思想方法,反过来,再用感知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过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因此,新课标下的中考会越来越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

例5 (2010年山东·济南卷)一次函数y=-2x+1的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

(A)一、二、三象限(B)一、二、四象限

(C)一、三、四象限(D)二、三、四象限

【点评】此题在考查一次函数图象的基础上,突出了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思路是,可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建立直角坐标系,画出图象草图,再得出图象所过象限.

(A)相交或相切 (B)相切或相离

(C)相交或内含 (D)相切或内含

【点评】此题突出了分类讨论思想.解题时需综合考虑两圆可能出现的一切位置关系的所有可能情况,用分类的方法推出其位置关系.

【应试策略】使学生提高对思想方法的认识水平,把它作为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平时学习载体知识时,应注意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思想方法,再用感知的思想方法做灵魂,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应用实践的考查.

数学源于生产实践而又为生产实践服务.这一基本事实要求: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要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使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逐步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此,各地中考必定要加强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7(2010年江苏·南京卷)甲种蔬菜保鲜适宜的温度是1℃~5℃,乙种蔬菜保鲜适宜的温度是3℃~8℃.将这两种蔬菜放在一起同时保鲜,适宜的温度是( ).

(A)1℃~3℃ (B)3℃~5℃

(C)5℃~8℃ (D)1℃~8℃

【点评】此题是不等式组的应用题.解题思路是,将所求问题转化为不等式组,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再解决实际问题.其核心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即数学建模问题.

例8 (2010年湖北·黄冈卷)如图4,某天然气公司的主输气管道从A市的东偏北30°方向直线延伸,测绘员在A处测得要安装天然气的M小区在A市东偏北60°方向,测绘员沿主输气管道步行2000米到达点C处,测得M小区位于点C处的北偏西60°方向,试在主输气管道上寻找支管道连接点N,使到该小区铺设的管道最短,并求AN的长.

【点评】此题是方位角与三角形的应用题,突出了数学的应用性,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用料最省.解题思路是,把握方位角,点到直线的最短距离等知识,构建直角三角形解题.

【应试策略】教育学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并将身边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强数学建模意识的培养,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5)加强开放探究问题的考查.

开放性问题的条件、结论不给出或具有多样性和不唯一性,也有解法不明确的题目.它的解答无常规模式,具有较强的探究性.主要形式有:条件探究、结论探究和方法探究等.它们都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因此,此类问题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例9 (2010年陕西卷)如图5,在△ABC中,D是AB边上的一点,连接CD,要使△ADC与△ABC相似,应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只需写出1个条件即可).

例10 (2010年江西卷)如图6,一根直立于水平地面上的木杆AB在灯光下形成影子,当木杆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直至到达地面时,影子的长度发生变化.设AB垂直于地面时的影长为AC(假定AC>AB),影长的最大值为m,最小值为n,那么下列结论:①m>AC;②m=AC;③n=AB;④影子的长度先增大后减小.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__.

【点评】例9是确定附加条件的条件探究题,特点是题目中只给出结论和部分条件,需探究使结论成立的其他条件.解决此类问题的思路是,从结论出发,执果索因,分析、探求结论成立的条件,需要注意的是,满足结论的条件可能不唯一.

例10是结论不确定的结论探究题,特点是条件明确,结论不唯一或不确定,需要探究才能确定,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对题目所给的几种结论进行分类讨论,寻求正确答案.

例11 (2010年安徽卷)下面两个多位数1 248 624…、6 248 624…,都是按照如下方法得到的:将第1位数字乘以2,若积为一位数,将其写在第2位;若积为两位数,则将其个位数字写在第2位.对第2位数字再进行如上操作得到第3位数字……后面的每一位数字都是由前一位数字进行如上操作得到的.当第1位数字是3时,仍按如上操作得到一个多位数,则这个多位数前100位的所有数字之和是( ).

(A)495 (B)497 (C)501 (D)503

例12 (2010年山东·烟台卷)如图7,已知抛物线y=+bx-3a过点A(1,0),B(0,-3),与x轴交于另一点C.

①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②若在第三象限的抛物线上存在点P,使△PBC为以点B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

③在②的条件下,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Q,使以P、Q、B、C四点为顶点的四边形为直角梯形?若存在,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点评】以上两例均是方法探究题.例11是规律探究题,试题中隐含着一定的数学规律,需要学生先探究出规律,再运用它解决所求问题.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按规定操作得出数字,再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猜想所得数字,找出规律,解决问题.其关键是,认真审题,合理推测,找出规律.

例12是存在性探究题,特点是条件完备,结论也有指向,但却不明确.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先对结论做出肯定假设,然后再由此假设出发,结合已知条件或挖掘出隐含条件,辅以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进行计算、推理,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检验,判断是否与题设、假设、公理、定理等相矛盾.若无矛盾,说明假设正确,得出数学问题存在;否则,说明数学问题不存在.

方法探究题类型很多,还有情境探究题、操作探究题、方案探究题等.

【应试策略】教学中,以能力立意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具体做法为:重视学生经历载体知识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重视例题、习题的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重视思想方法的渗透,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方法;重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训练,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此类题型的条件、结论或方法不唯一,解答的思维方法及途径也是多样的,无常规模式.总的解题思路是,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类比、猜想、概括等方法来探究结论或结论成立的条件.

(6)加强新增内容和课题学习的考查.

教材新增内容,都是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的问题,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必备基础,是中考命题的热点问题.

例13 (2011年浙江·义乌卷)下列水平放置的几何体中,主视图不是长方形的是( ).

【点评】此题是三视图问题,是教材新增内容.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依据三视图的有关含义,分别对4个选项进行观察验证,得出结论.

例14 (2011年湖北·黄石卷)2011年6月4日,李娜获得法网公开赛的冠军,圆了中国人的网球梦,也在国内掀起一股网球热.某市准备为青少年举行一次网球知识讲座,小明和妹妹都是网球球迷,要求爸爸去买门票,但爸爸只买回一张门票,那么谁去就成了问题,小明想到一个办法:他拿出一个装有质地、大小相同的2x个红球与3x个白球的袋子,让爸爸摸出一个球.如果摸出的是红球,妹妹去听讲座;如果摸出的是白球,小明去听讲座.

①爸爸说这个办法不公平,试用概率的知识解释原因.

②若爸爸从袋中取出3个白球,再用小明提出的办法来确定谁去听讲座,试问摸球的结果是对小明有利还是对妹妹有利,并说明理由.

【点评】此题是概率问题.计算概率的方法一般有:列表、画树形图或用频率估算等.列表法求概率的关键,是要找出所有可能的结果,将每一种可能都看作是其中的一种情况,其中相同的情况不能合并.画树形图求概率,适用于每次试验涉及因素超过2个的情形,关键是准确分步,画出树形图.评判游戏获胜可能性大小的一般方法是,先求出各方获胜的概率,再做比较.

例15 (2010年山西卷)某服装店欲购甲、乙两种新款运动服,甲款每套进价350元,乙款每套进价200元,该店计划用不低于7600元且不高于8000元的资金订购30套甲、乙两款运动服.

①该店订购这两款运动服,共有哪几种方案?

②若该店以甲款每套400元,乙款每套300元的价格全部售出,哪种方案获利最大?

【点评】此题是选择方案问题,属于课题学习的内容.此类问题的结论不唯一,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解题思路是,构建不等式组,利用不等式组的整数解和分类讨论的方法求出各种方案.此类问题常与最值问题结合在一起考查.以此题为例,求最值的方法有2种:第一种,是分别计算出各方案的获利情况,做比较,得出最值;第二种,是利用一次函数的增减性,求出最值.

【应试策略】指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试图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们;把握教材新增内容和课题学习内容,加强学习,融会贯通课标教材新增内容有:开放题、探究题、规律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概率问题、折叠问题、图形的分割与拼接问题、估算问题、图形变换问题、三视图问题、镶嵌问题、信息问题等.

(7)加强试题的德育功能.

《标准》中明确指出:“情感与态度”是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考查和渗透这一目标就成为中考命题者的任务之一.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和积极引导.

例16 (2010年重庆卷)“情系玉树大爱无疆”.在为青海玉树的捐款活动中,某小组7位同学的捐款数额(元)分别是5,20,5,50,10,5,10.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________.

例17 (2010年天津卷)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倡导“节约用水从我做起”,小刚在他所在班的50名同学中,随机调查了10名同学家庭中一年的月均用水量(单位:t),并将调查结果绘成了如图8所示的条形统计图.

①求这10个样本数据的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②根据样本数据,估计小刚所在班的50名同学家庭中月均用水量不超过7t的约有多少.

【点评】以上两例分别渗透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和“节约用水”的思想品德教育.

【应试策略】此类试题应先找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再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加以解决.

(8)压轴题向动态几何方向发展.

压轴题是使学生出现明显层次性的关键试题,对学生考取高分至关重要.动态几何试题是指以几何知识为背景,渗透运动变化观点的一类试题.按基本形式分为点的运动、线的运动、形的运动和由以上2种或2种以上形式组合的叠加运动,其中考查较多的是点的运动;按数学实践操作分有平移、旋转、翻折和滚动,其中考查较多的是平移.这种命题能集几何知识、代数知识于一体,有较强的综合性;也能揭示“运动”与“静止”、“一般”与“特殊”,以及它们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是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向学生渗透辩证法的重要题型.

近几年,各地的中考压轴题均有考查动态几何题的趋势.例如,2010年,北京市、贵州省贵阳市等均有2道题是动态几何试题,由此可见中考压轴题的命题趋势.

例18 (2010年黑龙江·哈尔滨卷)如图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是坐标原点,四边形AOCB是直角梯形,AB//OC,点A的坐标为(0,8),点C的坐标为(10,0),OB=OC.

①求点B的坐标.

②点P从点C出发,沿线段CO以5个单位/秒的速度向终点O匀速运动,过点P作PH⊥OB,垂足为点H,设△HBP的面积为S(S≠0),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直接写出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③在②的条件下,过点P作PM//CB交线段AB于点M,过点M作MR⊥ OC,垂足为点R,线段MR分别交直线PH、OB于点E、G,F为线段PM的中点,连接EF.当t为何值时,

例19 (2010年甘肃·兰州卷)如图10,已知矩形ABCD的顶点A与点O重合,AD、AB分别在x轴、y轴上,且AD=2,AB=3;抛物线y=-+bx+c经过坐标原点O和x轴上另一点E(4,0).

(Ⅰ)当x取何值时,该抛物线取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Ⅱ)将矩形ABCD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如图10所示的位置沿x轴的正方向匀速平行移动,同时一动点P也以相同的速度从点A出发向点B匀速移动.设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秒(0≤t≤3),直线AB与该抛物线的交点为点N(如图11).

①当t=时,判断点P是否在直线ME上,并说明理由;

②以P、N、C、D四点为顶点的多边形面积是否可能为5,若有可能,求出此时点N的坐标;若无可能,试说明理由.

【点评】以上两例均是动态几何试题,例18是点的运动,例19是由点与矩形组合的叠加运动.它们的特点是,动中有静,静中求动.这类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变能力.解题的总体思路是,从观察入手,统筹兼顾,分清哪些图形在变,哪些图形不变,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归纳、推理、动中窥静、化动为静等方法,从相对静止的瞬间发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函数关系式,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转化思想等,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应试策略】教学时,向学生渗透辩证的观点和运动的意识;解题时,从观察入手,分析图形的运动规律,抓住图形运动时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将运动的几何元素当作静止的元素考虑,通过探索、归纳、猜想、分类等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

二、复习对策

复习是整合知识、提升认知的系统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教师要从全局考虑,统筹兼顾,指导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复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确立复习目标,制定复习计划.

1.复习目标

《标准》和《考试说明》是中考复习的指导性文件.复习前,教师要研究它们,根据《考试说明》对各考点的要求,确立符合学情的复习目标.复习目标应与《考试说明》的要求相吻合,不能超越,也不能降低或遗漏.

2.复习计划

根据复习目标、复习时间和学情,制定复习计划.复习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知识的复习;第二阶段,为专题的复习;第三阶段,为综合练习.时间上,要从整体上加以考虑,切忌前松后紧,三者的复习时间比一般为5∶3∶2或3∶1∶1,基础较好的班级可选用前者,基础较弱的班级可选用后者.制定复习计划应遵循以下2个原则.

(1)渐进性原则.

学生的水平较《考试说明》的要求有差距,对简单的知识先复习,较难的知识后复习.

(2)针对性原则.

《考试说明》中规定的核心知识多安排复习时间;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考试说明》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的核心知识多安排复习时间.

3.复习方法

(1)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

第一轮基础知识的复习应以教材的编排体系为主线,全面系统地复习,不留死角,梳理归纳教材内容,牢固掌握三基,构建知识体系;同时要注意易错点的归纳.如,方程一般式、函数一般式及其他公式中字母系数的取值范围要特别注意.通过温故、巩固、再探究、查漏补缺等手段,达到深入理解概念、定理、公式、解题策略等知识.

本轮复习要注意3点:一是习题要精选.不能把教材中的例题、习题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再做一遍,而要选择有代表性且能体现知识点的题目,每个知识点可练习一两道题目.二是所选题目的难度要适中.题目不能太难,综合性不能太强,而应把注意力放在基础知识的整合上.如,整式、分式、二次根式、分解因式可整合为“代数式”;三角形的概念、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勾股定理可整合为“三角形”.使书本知识由“厚”变“薄”,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质的飞跃,并对例题、习题进行挖掘、变式和拓广,使书本知识由“薄”变“厚”,深入理解掌握知识点.三是重视教材新增内容.这些内容是考查的重点,而对传统的欧式几何证明则降低了要求,尤其是圆,以前是综合题的重要素材,而今只要求基本证明即可.

(2)第二轮专题复习.

第二轮专题复习是知识块、小范围的综合复习.把初中阶段所有的知识点分成若干个专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复习,一般一两节课复习一个专题.从知识、技能、方法等多方面加以展开,纵向深入.既要抓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又要针对中考命题的特点,全方位地考虑问题,对知识进行再归纳、再总结,深入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达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3)第三轮综合练习.

第三轮综合复习的任务有三:一是综合题练习.将综合题系统归纳分类,按题型有计划地练习,提高综合能力.二是模拟训练.以各地的模拟题和近一两年的中考试卷(尤其是本地近3年的中考试卷)有选择地、定时定量地强化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了解中考动向,合理分配考试时间,积累应试经验等.最后可安排两天时间,与其他科目结合,依照本地中考时间与科目安排,进行中考全科目的模拟练兵,以了解掌握知识和应试情况,再进行查漏补缺,调整心态等.训练中,让学生建立“心得本”,总结考查的知识点、考查角度、思想方法、错题原因及解题反思等.三是回归教材,串联三轮复习的知识.第二、三轮复习由于“远离”教材,学生会出现知识回生现象,这时需安排2~3天时间再复习教材,这样学生会有温故知新的感觉.再者就是将教材例题、习题与第三轮所做的中考试题进行串联,寻找中考题源,学生会感觉到,原来中考试题在教材中都有“影子”,这就增添了学生学习教材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要提醒学生,运用生理学、心理学知识进行适当调节,使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在中考时都能达到最佳状态.

标签:;  ;  ;  ;  ;  

2012年中学入学考试命题的预测与对策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