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的分析与创新发展探究论文_,张涛

建筑工程技术的分析与创新发展探究论文_,张涛

摘要:建筑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推动行业深层发展,以技术进步为引导,以创新为路径,加快产业调整,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建筑企业从最初的引进技术,到发展创新技术,已经走上自主技术创新的道路,原有建筑行业资源利用率较低的技术已被淘汰,应用先进技术解决施工难题,可实现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分析;创新发展

建筑工程技术是影响房屋建筑质量的直接因素,如若对建筑建筑工程技术要点把握不准确,那么将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就以往建筑工程施工来讲,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也是与现阶段建筑建筑工程技术要求相违背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要明确现阶段建筑工程建筑工程技术要点,并加大对其创新方式的探究,旨在为房屋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 建筑工程创新技术应用

1.1 防水建筑工程技术

防水是指与水接触部位应当做好防裂缝与防渗漏工作,防水施工中,应当注意遵循相应的设计原理,选择良好的防水材料与施工工艺。可采用多点防设、多卡防设施工与化学灌浆法有机结合。层面防水选用聚合物复合水泥基进行涂抹防水施工工艺,聚合物含量较低,有效避免与水泥中混合材料产生融合反应,改变了以往的乳液生产存放形式,与水泥砂浆配合,可有效提高工程质量。具体施工中,先对节点、层面板缝、基层进行处理,保证基面平整、坚实,无尘土、无明水、无油污后,实行涂抹施工,混合料成膜后再次涂抹。施工中注意对分层膜料铺设科学控制,24h内不可与水接触,避免出现涂料堆积、流淌等情况,保证防水施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1.2 深基坑建筑工程技术

建筑质量与稳定性的高低与地基处理具有重要联系。地基作为工程建设的前提,可吸收上层的应力载荷,将部分应力向地下导入,具有枢纽作用。目前,高程建筑在施工之前,通常使用深基坑技术,挖掘时计算合理基坑深度,四周用挡板隔开,构成深基坑支档,达到保护地基的作用。

如某工程位于龙岩大道东侧,南侧是登高西路、北侧四新洲城,总项目建筑面积达到80219m2,基坑宽为68m,长为163m,深度约为14m,土方外运,工期短,范围小,组织形式难度较高。

地质自下而上,分别是卵石、砂砾、细砂、素填土。基坑开挖依据情况,流程如下:清理障碍物、分段分层进行挖土、锚管、支护、土方开挖、清理。

为保证深基坑施工顺利进行,实行双重支护支撑,在基坑周边使用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选用二级放坡支护形式,工程使用深井降地下水位的方式,尽量将土壤含水量减少。并在相距土方外延建筑的8cm处,使用C20混凝土加固边坡防护,以免雨水冲刷导致土体滑移。

考虑基坑容量较大,土方挖掘任务十分艰巨,可使用反铲挖掘方式,依据1:1放坡系数进行放坡。开挖过程中注意检测地下水位,做好排水止水工作。大致开挖基坑两次,第一次开挖到二级井点位置,达到降水标准后,实施第二次开挖,直至挖到设计标高。结束开挖后对四周砌墙,保证基坑稳定性的同时,避免有地表水侵入其中。

深层水泥搅拌桩施工前,应当清理场地粘土与杂物,通过经纬仪对设定桩位置进行测量,正式施工前需要先试桩,确定施工参数。搅拌桩垂直偏差在1%以下,桩位偏差小于5cm。

通过上述施工方式,控制深基坑建筑工程技术,为深基坑开挖稳定性提供了保障,工程与设计要求相符。

1.3 预应力技术

预应力技术通常应用于混凝土技术之中,可有效促进混凝土结构强度的提高,提升建筑质量。完成混凝土之前,应对其施加侧向、垂直应力,提高其荷载能力。目前在各类型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此技术拥有一定先进性,施工中可创新使用方法,结合钢筋与混凝土预应力技术,增强两者应力载荷,保证建筑可应对自然灾害、恶劣天气等,减少经济损失。

如某工程为一栋商住中筒框架式剪力墙型建筑体,楼层设计27层,地下室2层。其中,建筑结构转化楼处于地上第4层部分,标准层为地商5-31层。每层建筑面积均是100m2,楼板厚度为12cm,平面尺寸是25m*46m,柱位部分与转件部分均设置短肢型剪力墙。高程建筑主梁最大跨度值是8m,住户房间通常存在大梁与部分次梁贯穿的情况,室内明梁高度达到700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选择松弛度低、强度高的钢筋绞线预应力筋,参数为1860MPa,松弛损失小于2.5%,选择扁平波纹管,锚具使用夹片式预应力筋锚具。

施工中应保证准确无误,做好防焊、防切处理,避免与预应力筋匹配的预留套管产生变形、穿孔、烧伤、位移等情况,张拉预应力筋时,混凝土强度应达到75%设计值,对预应力拉张过程实行双重控制,灌浆处理预应力筋孔道,压强为0.3MPa,时间为5min。

通过上述施工,可有效提高混凝土预应力强度,提高建筑质量。

1.4 大体积混凝土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应当对混凝土施工特点加以重视,避免出现混凝土开裂问题。具体施工中,可控制混凝土浇筑体存在的温差变化,以免随着水泥水化反应温度随之提升,保证大面积混凝土施工的有效性。建筑工程技术环节可进行创新,依据施工情况,合理使用浇筑方法、施工材料,动态测定混凝土温度,控制施工效果。

如某工程建筑高为212.6m,共49层,使用钢管混凝土框架及劲性混凝土,主要为商业办公,地下为设备用房与停车库。工程最早超200m在建工程,主楼底板宽82.03m,长95.21m,厚度为3m,混凝土方量是13326m2。

此工程中选用P.042.5硅酸盐水泥,控制铝酸三钙含量在8%以下,水化热低于240kJ/kg,粗骨料粒径为5-25mm,细骨料为河中砂,细度模数为2.8,1%含泥量。外加剂选用UEA-W微膨胀剂。以60d强度为依据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工程设计等级时C35,可选用粉煤灰代替水泥,有效将水化热降低。各参数控制在水胶比小于0.55,50%凝胶材料,约40%的砂率。经过对加注工艺内外温差的综合考及工期影响,厚底板选用量程浇筑方式,第一层为1.75m浇筑厚度,第二层则是1.25m,实行两次养护,煎炒混凝土扩展度与坍落度。

混凝土温度控制中,选择TDS-303型数据采集仪,检测内外温差,当温度稳定于15℃时,则可以停止温度监测。工程以主楼底板面积为依据布置测温杆,测温杆分上、中、下测点,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在控制范围内。

工程中通过合理选择施工材料、浇筑方法,避免产生有害裂缝,抗压抗渗等级与设计要求相符。

2 工程技术创新发展趋势

2.1 高新技术发展趋势

建筑工程技术中通过应用高新技术,可适应不断发展的建筑条件,为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环境。应当将高新技术理念融入其中,不断改革探索新型建筑工程技术,提高施工质量。

2.2 工业化趋势

我国整体工业化水平较高,但是建筑行业中却并未显着体现。在社会经济效益中,集约化建筑生产效益较低,主要是由工程特性所决定,其更适合传统生产模式,却并不代表建筑无法工业化。创新阶段,可借鉴流水线工业形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工程技术中引入工业化理念,从而有效推动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3 总结

综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筑行业发展应当不断创新工程技术,向高新技术化与工业化方向发展,并将其应用于工程中,在实际中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可有效推动建筑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旭东.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分析及发展创新[J].建筑技术开发,2019(11):68-69.

[2]李鹏远.土木工程建筑建筑工程技术及创新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11):63-64.

[3]安晓兰.我国建筑工程技术的分析与创新发展研究[J].居业,2018(10):169+173.

[4]任岗.建筑工程技术的分析与创新发展[J].科技资讯,2018,16(12):72+74.

论文作者:,张涛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22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技术的分析与创新发展探究论文_,张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