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Agent的紧急控制系统建构技术研究

基于多Agent的紧急控制系统建构技术研究

唐岚[1]2004年在《基于多Agent的紧急控制系统建构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区域互联电网的形成、交直流输电以及电力市场化,电网安全稳定越来越复杂。传统的电力系统紧急控制体系缺乏适应性的弊端暴露无遗。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新进展之一——多Agent技术,建立电力系统分散式紧急控制体系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途径。 本文以构建基于多Agent的电力系统紧急控制体系为中心,从Agent技术本身发展现状和该技术与电力工学问题的结合研究现状出发,提出基于多Agent的紧急控制系统设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保证基于局部信息所做出的决策能够满足全局约束条件。进而按照组织建构的方法,设计出了多基于多Agent的紧急控制系统组织结构模型,以明确局部控制在系统中充当的角色。通过对现有支持FIPA的主要开放平台体系结构、消息性能、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比较后认为JADE更适合于电力系统紧急控制系统的开发,并对JADE运行环境的部署原则进行了探索。

陈得宇[2]2010年在《基于MAS的智能电压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力系统作为人造的最大系统之一,如何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一直是一个理论难题。无功电压优化控制作为电力系统日常运行任务之一,随着我国智能电网开展以及电网运行方式的复杂性,对其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本文将多Agent理论引入,研究基于多Agent的智能电压控制系统的组织架构以及其中具体的技术问题,从而增强无功电压控制的智能性,满足电网运行需求。本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了无功电压优化控制的物理本质,研究了以分层分级模式实现无功电压优化控制的优点;基于此,提出了基于多Agent系统的正常工况和紧急工况下的智能电压控制组织架构;重点提出了含组织级、协调级以及执行级多层次Agent的无功电压控制的实现,论述了其中的Agent的基本结构、多Agent协作与通信等问题。(2)研究并给出了组织级层面的区域划分子Agent与其它Agent的交互、协作流程;定义了用于区域划分的物理意义更加明显的电气距离,并给出了一种模糊聚类方法用于区域的划分,提出了求取区域中枢母线的方法。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模型及算法的合理性。(3)研究并给出了组织级层面全局无功电压优化控制子Agent与其它Agent的交互、协作;研究了全局无功优化模型的建立及求解,建模中考虑了具有动作次数约束的离散控制变量以及连续控制变量的协调,分别建立了离散控制变量、连续控制变量优化模型,两者交叉迭代求解直至收敛,并引入适应性权重遗传算法来求解优化模型,采用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模型及求解算法合理性。(4)研究了区域协调级Agent与执行级、组织级Aget的交互;研究建立了利用区域的控制自由度来协调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区域无功电压优化模型,重点探讨了控制变量、目标函数以及约束条件等建模的具体有关问题,采用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模型及求解算法的合理性。(5)针对正常工况下多Agent电压控制应对紧急工况的不足,研究了处理紧集工况的多Agent电压控制的组织架构的构造和协作建模求解问题。基于灵敏度信息,采用多代理的合同协商策略重新界定了应对紧急工况的控制区域,建立了虚拟多代理联盟,形成了用于紧急工况电压控制的组织架构。基于形成的组织架构,确定了各控制区域在协同建立校正控制模型中的任务、分工以及需交互的信息,进而建立了紧急工况下无功电压控制多Agent的协作建模、求解流程。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思路的合理性。

王艳[3]2009年在《基于广域信息的继电保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智能电网是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变革的最新动向,被认为是2l世纪电力系统的重大科技创新和发展趋势。智能电网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电网的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使电网达到智能、坚固、高效和可靠。作为智能电网重点研究对象之一的广域保护系统是解决现有保护存在的独立、片面工作问题,确保大型互联电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对智能电网中的广域保护及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广域信息的防连锁过载跳闸保护。以重要母线为单元,利用正常运行时存贮在广域网调度中心的节点阻抗矩阵中的相关元素,估算各支路的过载电流系数以分析过载支路开断后有无引起连锁跳闸的可能,及时告知调度中心采取防连锁跳闸的措施,以防大面积停电。该保护原理简单、计算速度快,对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基于多Agent技术的防连锁过载跳闸保护方案。阐述了Agent的基本思想,分析了多Agent防连锁过载跳闸保护的框架结构及其内部各模块的功能与配合,提出了基于Agent技术的防连锁过载跳闸保护方案,故障时可以有效地缩短后备保护动作时间,过载时通过对过载电流系数的实时判断,防止连锁过载跳闸情况的发生。对电网广域测量系统及数字化变电站中多采样率转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数字化变电站中的电子式互感器及广域相量测量单元(PMU)中用到的各测量点的互感器并非同一型号,其采样频率不完全相同,因而需要将多采样频率信号转换为同一采样频率。通过对不同采样频率信号内插、抽取和凯赛窗低通滤波叁者的级联,实现了任意分数倍采样频率的转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全波傅氏的数字窄带滤波算法,在频率转换的同时对有用信号进行滤波,实现对采样信号不失真的频率归一化。所提方法简单、快速、有效,可用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分析、控制和广域保护。对基于广域信息的六线输电系统的选相及测距进行了研究。将广域测量系统得到的输电线路两端电气量进行六序分解,利用六序分量中同正序故障分量(同杆双回线)或反正序故障分量(六相输电)的传输线长线方程测得故障距离。之后利用两端电气量和故障距离再借助长线方程求得故障点的各相电流,依据故障点相电流的幅值特征判断故障相。该方法测距精度高,又能实现故障选相,且选相原理清晰、逻辑简单可靠,不受故障点过渡电阻和线路分布电容电流的影响,随着系统运行方式的变化可自适应调整选相判据的定值,为六线输电系统的距离保护提供了有效的选相逻辑。

陈中[4]2006年在《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后紧急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电力系统曾多次发生大规模停电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系统崩溃不可避免时,如何突破模型和方法的限制,通过各个控制器协调动作,最大限度地保护负荷,是电力工作者着重研究的课题。本文所研究的电压后紧急控制,是在电力系统事故引起连锁反应,故障向全系统蔓延扩大,系统进入失稳崩溃状态时,实施的实时、在线、分散、超紧急的安全稳定控制,控制目的是为了保证解列后重要区域的持续供电和其周边区域的独立安全运行,免于和全系统同归于尽。首先提出了电压后紧急控制的概念。基于第叁类控制特点,并且和多代理系统的协调功能相结合,建立了电压后紧急控制的基本框架。然后开展了电压后紧急控制重要区域分层布防的研究。重要区域分层布防包含稳态时在线布防和暂态时的紧急压缩。基于重要负荷分层具有的压缩嵌套特点,提出了基于α分解的电压后紧急控制重要区域动态分层算法,以满足大系统在线计算的需要。接着对电压后紧急控制容错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基于传统的信息理论,建立了广义的电力系统多代理信息模型,通过“信息群发和转发”将多代理系统自治、智能、交互的特点和信息学理论相融合,以实现后紧急控制系统容错功能。其次对电压后紧急控制在含有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系统中的应用问题展开研究。研究了大规模分布式系统接入输电系统后对并网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电压后紧急控制具有在线协调功能,基于该协调机制对系统中控制装置实施紧急在线协调,使其能够有效应对大规模分布系统对并网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本文针对多代理系统UCA2.0建模问题展开了探索性的工作。各个控制代理是后紧急控制的组成元素,而每一个代理可以是一个智能电子化设备,他们之间的信息交互需要通信的无缝连接。UCA2.0面向对象的建模自描述技术以及基于MMS的通信技术适应了这种发展,本文对多代理系统的建模和服务进行了初探。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本论文研究电压后紧急控制,是对第叁道防线有益补充,并且是基于未来的数字电力系统而提出的,是基于信息融合和信息控制的未来电力系统控制,有一些具体的想法目前可能暂时无法实现(比如第叁类控制,多代理系统等),是一项具有超前性和基础性的工作,本论文开展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狄义伟[5]2010年在《面向未来智能电网的智能调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资源和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以及用户对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要求未来的电网更加安全、可靠、经济、高效。为此,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智能电网,已成为国际电力工业界积极应对未来挑战的共同选择。智能电网是当今世界电力系统发展变革的最新动向,本文详细介绍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及特征,综述了国内外智能电网的发展背景和研究现状,结合我国电力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建设目标,阐述了我国坚强智能电网的深刻内涵,分析了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相关技术需求和突破点,并对智能调度环节做了重点研究。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电力市场化改革,使电力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方式日益复杂,这给电网调度人员带来了巨大挑战。电网调度中心作为电力系统生产运行的指挥控制中心,其调度自动化系统的性能高低对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起着关键作用。在新形势下,传统的能量管理系统(EMS)已经难以满足电网运行监控的需求,必须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扩充和完善。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适应未来智能电网建设的智能调度的思想,为电网调度提供更为全面和智能化的决策支持。Agent技术是近年来分布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它为设计和实现复杂软件系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途径。本文结合电网调度和Agent技术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多Agent的电力系统智能调度的理念。从智能调度系统的实际需求出发,首先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了详细划分,构建了Agent的生存环境;对现有EMS系统的成熟软件进行了封装,使其进化为Agent,作为智能调度系统的职能模块;以EMS系统为基础,构建了智能调度系统的框架结构,研究了系统各职能模块的功能,设计了智能调度系统的工作流程。智能电网是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智能调度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展的新方向。

宋绍成[6]2006年在《智能企业门户构建研究》文中指出企业门户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近年来企业知识管理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主题。本论文以企业门户建设实践活动的(EIP→EKP→IEP)渐进和跃变的发展过程为切入点,首先对国内外企业门户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归纳总结了企业门户渐进和跃变过程的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及其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以企业门户建设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体现信息技术在企业门户建设中应用价值的视角,构建了智能企业门户体系结构的概念模型、知识框架、门户的业务、门户的控制块、实施块、开发块以及门户信息集成、门户信息中介等智能企业门户平台的子模块,并详细阐释了各子模块的功能。然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论述了智能企业门户平台的运行机制,构建了宏观和微观运行机制模型,并从门户信息中介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安全机制、导航机制、公共接口、知识组织机制几个方面分析了智能企业门户的微观运行机制。并且,通过阐述构建智能企业门户评价模式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探讨了智能企业门户评价的技术和效益指标及指标要素,将一个完整的智能企业门户评价指标体系展示出来。最后,对企业门户平台进行了实证分析。

黄杰[7]2011年在《电力市场动态交互仿真平台的设计及在排放阻塞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电能的发、输、用过程离不开能源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热、静态、动态和暂态等物理稳定约束可能使输电能力不能支持最经济的电力交易,从而降低市场效率。在电力市场领域中,习惯将电力系统热稳定越限的影响称为阻塞,这是电力系统与电力市场的主要交互渠道。此外,还有许多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因素同样会使能源流不通畅,例如一次能源不足、排放越限、竞争水平不当、资金不足、基本设施缺陷、技术支撑滞后、管理失误等。它们不但影响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质量,并会通过减小(或放大)那些受阻的(或不受阻的)参与者的市场力,影响电力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可将直接影响或通过资金流及信息流间接影响能源流最优配置的情况统称为广义阻塞,它们是电力市场与其它相关领域交互的主要渠道。常规的解析和仿真方法难以处理不同广义阻塞及博弈行为的复杂交互动态。需要通过交互仿真来逼真反映各种阻塞及博弈对于市场效率及社会福利的影响,进而评估参与者行为对于阻塞风险、市场稳定性的影响能力;分析各种阻塞对参与者市场力的影响;研究如何用监管的主动控制来约束和防御不受控的市场力;研究阻塞、市场力及控制的协调优化,实现技术与经济问题的统一。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围绕广义阻塞的理论框架,探讨了电力市场仿真平台的功能需求和研究方向,并为电力市场和电力系统动态交互仿真研究设计了仿真平台DSPMPS (Dynamic Simulation platform for Power Market & Power System)。已经开展的工作已经验证了DSPMPS的有效性。最后,以广义阻塞中的排放阻塞为研究对象,基于DSPMPS开展了排放阻塞与输电阻塞的交互影响研究。首先,对电力市场仿真平台的内涵进行了重新梳理。为支持以电力市场-电力系统混合动力学模型为核心的,横跨技术、经济、减排等领域的交互仿真,从信息获取、知识提取、决策支持叁个要素提出仿真平台的功能设计目标。基于实验经济学的多角色、多参与者博弈互动,驱动仿真进程并获得市场的动态响应曲线。除了从后者中提取定性和静态知识外,还需要提取其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及风险分析,并通过灵敏度分析支持各参与者的决策,为多领域、多目标、多参与者的电力市场博弈提供新型研究工具。其次,围绕广义阻塞的理论框架,为电力市场和电力系统动态交互仿真研究设计实现了仿真平台DSPMPS (Dynamic Simulation platform for Power Market & PowerSystem)。梳理电力市场仿真的需求与仿真平台的技术支撑,提出设计目标。着重解决的问题包括实验经济学方法,跨领域的动态交互仿真,风险的在线定量分析,多目标多控制手段的决策支持。已经开展的研究工作验证了其功能设计的有效性。并已顺利通过国家973项目专家组验收。此外,针对国内外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广泛开展,考虑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对电力系统带来的新挑战,对电力系统排放交易研究进行了详尽的综述。从减排对象、体系成员、分配方式和排放核算等方而介绍排放交易的发展和实施;归纳碳交易体系中的碳信用的积累、流通和消费环节。讨论排放交易与电力系统物理规律及电力市场经济特性的交互关系。指出多时间尺度动态、大量不确定性、多方博弈及多领域交互等因素在排放交易研究中引入的难度,并强调在广义阻塞的框架中采用实验经济学方法的研究思路。最后,围绕广义阻塞的理论框架,应用DSPMPS提供的跨领域交互动态仿真环境,对排放阻塞与输电阻塞的交互影响机理展开了研究。通过识别电力系统潜在故障的失稳模式,利用风险分摊与迭代报价来协调管理排放阻塞和输电阻塞。仿真表明,这两种广义阻塞之间的交互影响与具体场景有关。应该在规划中合理降低输电阻塞对低排放机组的约束,以“按各自的机理,分别将各种阻塞风险分摊”的方式进行综合风险管理。本文的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04CB217905);国家科技部项目(2008BAA13805);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SGKJ[2007]98;SG10013)的资助。

李兴华[8]2009年在《基于MAS的重载组合列车同步制动系统在线诊断》文中认为重载组合列车是我国铁路运输的重要手段,同步制动系统是重载组合列车的一项关键设备,对其进行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对保障列车运行安全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对重载组合列车同步制动系统在线诊断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运用合理的故障诊断技术,研制有效的在线诊断系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重载组合列车同步制动系统是层次化、模块化的分布式复杂系统,结构灵活可变、内部模块交互关系复杂多变,增加了实时在线诊断的难度。针对这些特点,本文引入基于MAS的故障诊断理论和技术,研制了重载组合列车同步制动系统在线诊断系统。本文设计的基于MAS的重载组合列车同步制动系统在线诊断系统为双层结构:每台机车上架设一个机车级诊断系统,各机车级诊断系统通过无线通信相互交互,通过灵活的组合机制,构建统一的列车级诊断系统,满足组合列车的编组可变特性。系统中诊断资源设计为Agent形式,设计了双层混合式的MAS组织结构,形成了对各Agent的有效管理和调度,针对动态变化的诊断问题,实现诊断资源的灵活有效配置。针对系统中最重要的环节——诊断任务的协同求解,建立了基于动态联盟的诊断任务协同求解方案,分析和解答了方案中的叁个关键问题,具体包括:制定了基于诊断对象结构和功能的任务分层分解办法;设计了基于市场算法的双层动态任务分配策略;完成了多Agent动态联盟协同诊断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方案。论文最后给出了所设计的基于MAS的诊断系统在大秦铁路HXD1重载组合列车上的实现和应用情况。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硬件平台、软件实现、运行参数和工作实例。实际运行结果证明了设计思路是有效可行的。

赵薇[9]2016年在《基于多主体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应急疏散引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因其高效、准时以及便捷等优点,日益成为当今城市中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轨道交通车站的安全问题需要引起极大的关注,一旦发生火灾、恐怖袭击等灾害性事件,如不能快速、有序的引导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突发事件下的人员应急疏散这一课题关联多方复杂因素,本论文结合轨道交通的特点,通过对地铁车站的站内结构、行人特征等方面的分析,建立基于多方复杂因素的人员应急疏散仿真模型,深入探讨引导者和指示标志在疏散管控中的设置方式和有效性。以得到相对合理的应急管理措施,为轨道交通车站应急疏散预案提供优化的方案和建议。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在精细网格划分的元胞自动机建模的基础上,引入多主体理论来刻画和展现人的行为,建立了人员应急疏散行为模型。模型中对元胞自动机微观离散建模技术进行改进,引入出口宽度、过道吸引因素、温度场等相关参数,从而解决人员疏散路径的选择问题。通过个体微观行为特征及相互间的作用来反映群体的疏散特征,分别描述个体与建筑或其他行人的吸引、排斥和追随作用,具有较强的描述能力和扩展能力。(2)建立引导人应急疏散客流交互模型,依据实地调研,将地铁中疏散人员进行分类,并将乘客的心理承受值进行量化,对压力状态下的速度进行调整。利用动态场的传递原理,提出引导者的信息传递模式。在应急疏散过程中设定引导者进行疏散引导管控,确定路径决策和期望速度决策模型,对引导者对疏散过程中的密度控制、恐慌人数控制进行讨论。研究得出将路线信息准确、及时的传递给逃生人员,能够有效提高疏散效率。仿真得出引导者在固定疏散场景、固定疏散人数及固定安全出口个数及疏散人数等设置下的最优值,为应急疏散管理中设置引导人数量提供理论依据。(3)综合考虑建筑物内部结构、人员密集程度、逃生人员心理、人流控制等因素,对智能疏散指示标志的安装位置、逃生线路指向、开启状态等设置进行优化改进。将指示标志的控制作用引入人群分布预测模型中,使得逃生路径优化、人群分布、和疏散控制决策纳入到一个模型框架下。通过模拟紧急情况下不同比例对流人群的疏散场景,得到一定场景下疏散指示标志指向的设置原则。(4)以北京宋家庄地铁站为例,出于对地铁运营特征的考量,进行了疏散分析主要方式的确立。实地调研站内各设施设备,确定各设施设备有效宽度及人流量,通过对站内的人流和结构进行分析确定高峰客流时期各区域疏散人员数量。深入分析了当前宋家庄地铁站应急疏散指示系统存在的不足及安全隐患问题,建立宋家庄地铁站叁维仿真模型,针对不同线路特点、火源位置、火灾发展情况及客流分布等影响因素提出了一整套疏散引导优化设计方案,并对疏散策略进行验证分析。

刘雁飞[10]2007年在《驾驶行为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道路交通事故占安全生产事故的80%以上,成为安全生产领域的“头号杀手”,研究证明超过95%的交通碰撞是由驾驶员错误这一因素造成的。实践证明驾驶行为研究对提高道路交通安全可以起到积极作用。驾驶行为研究一直以来广泛被人们所关注。驾驶行为研究在传统领域取得了显着进展,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汽车工业。随着计算机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崛起和迅速发展,认知科学在汽车工业中应用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驾驶行为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解决道路交通中的安全问题,孤立驾驶行为的研究无法体现驾驶行为研究的真正意义,驾驶行为模型的集成以及在交通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将是驾驶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最终目标。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驾驶行为研究工作:一、安全舒适跟车驾驶行为建模跟车是最为普遍的驾驶行为,是驾驶行为典型的研究对象,跟车模型成为许多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文章该部分以业界普遍关注焦点安全和舒适研究为切入,针对驾驶跟车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以及人类生理上对紧急刹车引起的驾驶不适进行研究。该部分以基本运动学定律为理论基础,以工程实际经验数据为判据,考虑实际边界条件,阐释了跟车情况下的安全舒适模型建模过程,用实验方法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论文引入模型的普适计算概念,阐释模型在汽车应用中的新理念。本文研究安全舒适跟车驾驶行为,旨在指出传统驾驶行为研究是驾驶行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驾驶认知行为建模的有益借鉴并在集成驾驶行为模型中应用。二、紧急情况驾驶认知行为建模紧急情况在驾驶经历中并不常见,然而极多数的交通碰撞发生在紧急情况下,因此,紧急情况的驾驶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ACT-R是典型认知体系理论架构,因具有诸多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该部分阐述紧急情况下基于ACT-R驾驶认知行为建模过程,并通过基于模型的驾驶行为预测以及基于实验的驾驶模型验证方法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灵活性。通过对认知体系驾驶行为建模优势的分析,论述了驾驶认知行为模型在交通安全领域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建立起来并发挥重要作用。叁、多任务驾驶认知行为建模通过对人类驾驶中的情景感知、事件认知与决策以及运动系统决策执行过程的分析,阐述人类这一复杂系统驾驶任务的并行多处理的事实普遍存在特性。通过采用驾驶任务分类、危险程度分级以及在ACT-R模型中引入潜意识行为处理方法,改进ACT-R模型为多生成系统、多监测模块以及多运动模块实现驾驶认知模型的多任务并行处理,不仅提高了模型的实际执行效率且模型更加符合客观真实。利用软件多线程方法实现了驾驶多任务的并行处理。通过软件模拟方法证明了改进模型对处理多任务的有效性。四、交通事故数据库驾驶行为数据挖掘基于Multi-Agent技术及KDD~*模型实现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库驾驶行为相关知识的数据挖掘。Multi-Agent技术解决驾驶行为挖掘的复杂性、驾驶行为关联知识的挖掘等问题,使驾驶行为知识挖掘智能化。KDD~*模型的应用使驾驶行为知识挖掘沿着系统自动聚焦的方向定向挖掘,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引入多线程技术、综合使用不同数据挖掘方法挖掘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库中的驾驶行为相关知识。挖掘结果证明,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库中基于该算法的知识挖掘是有效的,得到了有益于驾驶行为建摸研究的相关知识。五、驾驶行为模型计算机模拟与仿真软件模拟仿真是评估和分析新系统设计、系统修改、控制系统和操作规则变化有力的工具。该部分工作旨在建立驾驶模型的模拟与仿真环境,通过该环境的应用使驾驶行为建模研究更加方便和直观。文章在对现有认知体系建模工具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阐述开发驾驶行为模拟与仿真环境的必要,并从环境构建角度描述软件的实现过程。开发软件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行为建模、模型修改、模型验证以及场景设计等模块,软件主要理论支撑包括ACT-R认知体系等。六、驾驶行为模型集成与应用集成驾驶行为模型并服务于交通工程应用,从而达到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的驾驶行为研究目标。该部分通过建立集成驾驶行为研究平台,并基于平台设计驾驶训练来提高驾驶员处理紧急情况的行为能力。平台的构建思想是:把驾驶行为研究、驾驶认知行为建模、驾驶行为模型实验验证、驾驶行为模型软件模拟验证以及它们最终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集成在一起,成为一个驾驶行为研究系统,实现驾驶行为研究目的是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问题回归。文章详细阐述了驾驶员的训练过程并对训练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证明:集成驾驶行为模型真正体现了驾驶行为研究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基于多Agent的紧急控制系统建构技术研究[D]. 唐岚. 昆明理工大学. 2004

[2]. 基于MAS的智能电压控制系统研究[D]. 陈得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0

[3]. 基于广域信息的继电保护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 王艳. 天津大学. 2009

[4].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后紧急控制研究[D]. 陈中. 东南大学. 2006

[5]. 面向未来智能电网的智能调度研究[D]. 狄义伟. 山东大学. 2010

[6]. 智能企业门户构建研究[D]. 宋绍成. 吉林大学. 2006

[7]. 电力市场动态交互仿真平台的设计及在排放阻塞研究中的应用[D]. 黄杰. 南京理工大学. 2011

[8]. 基于MAS的重载组合列车同步制动系统在线诊断[D]. 李兴华. 中南大学. 2009

[9]. 基于多主体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应急疏散引导研究[D]. 赵薇.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

[10]. 驾驶行为建模研究[D]. 刘雁飞. 浙江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基于多Agent的紧急控制系统建构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