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企业实践融入专业教学课例探究论文_章泓

将企业实践融入专业教学课例探究论文_章泓

上海科技管理学校 上海 200433

[摘要]教师企业实践是上海市市教委针对中职校专业授课教师提升专业教学能力而开展的一项长期的教师培训项目,教师通过下企业对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深入了解,将相关生产技能知识与日常专业教学紧密联合,以服务于知识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即为探讨将企业机加工生产实践设置为教学场景融入机电专业中高职贯通班教学的课例探究。

[关键词]中高职贯通 企业实践 课例探究

教师企业实践是上海市市教委针对中职校专业授课教师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开展的一项长期的教师培训项目,教师通过下企业对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深入了解,将相关生产技能知识与日常专业教学紧密联合,以服务于知识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此次教师下企业走进了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实践项目是钳工操作方向的《高档数控磨床电主轴静压动静压回转精度测试与调试》,项目中涉及的高档数控磨床电主轴的回转精度是与其材料的刚度有关,因此,教师选取相应授课题材,在教学中合理创设情景教学法将上机厂生产实践的真实场景以视频和图片的形式予以展现,以拉近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的距离,让职教专业基础理论的教与学更贴近岗位需求。

现以学校中高职贯通教学一课程《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分册)》第六单元《圆轴扭矩》最后章节之《6.5圆轴扭矩的刚度计算》为课例,将企业实践内容融入专业教学课例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评价与反思等角度予以教学探究。

一、确定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背景

中高职贯通教学是适合于对于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并能将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提前融入于中职教育,中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贯通融合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合理又科学地学习与吸收,由高等职业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分册)》即为中高职贯通阶段基础理论体系课程。

(二)教材分析

《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分册)》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要求,将“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突出了实用性和综合性,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的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本课程适用于工程类中高职贯通班的学生。

作为第六单元《圆轴扭矩》最后章节之《6.5圆轴扭矩的刚度计算》就是在学生在已掌握圆轴扭转时的受力分析的教学内容基础上,能够利用圆轴扭转强度条件和刚度条件,进行圆轴的设计应用——圆轴刚度的计算和验算。

(三)学情分析

本教学课例所应用的教材《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分册)》是一门融物理、数学及生产实践应用于一体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对象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贯通班二年级在校学生,学生仅拥有九年义务制教育文化体系课程和中职阶段文化体基础课程的功底,因此该门专业理论课程的教与学对于师生在课堂教学、学生理解及生产实践综合应用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何让学生学好、学透并能学以致生产实践之用,也是长期围绕专业教学老师的一项课题。

二、加强教学设计、优选教学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的内容及中高职贯通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本章节教学内容授课教师拟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知晓圆轴扭转计算的目的;

2.说出并能应用圆轴扭转刚度计算的基础知识点:扭转角的计算公式及举例、圆轴扭转的刚度条件;

能力目标:

3.圆轴扭转刚度计算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理实一体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有将书本的专业理论知识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效地做到

理实合一,为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打下基础。

情感目标:

5.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的学习氛围的构建,通过对即将的职业生涯领域技能的知晓,提升个人的职业能力和社会价值,用自己的学识为社会服务。

教学重难点:

圆轴扭转刚度计算的生产实践综合应用。

(二)选择恰当的教法与学法

1.教师教的方法

课堂上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增设与贯通学生的沟通合作。因此本次课在创设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法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贯通班的学生,教师应以导学为主,培养学生自授课教师学习综合能力的提升,发挥学生学习主人翁的作用,为即将的高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在进行布置作业后教师的随堂巡回答疑也是授课教师多年的教学特色,增进师生关系,可以有针对性地发现教学不足之处并解答学生的疑惑,提高教学效率。

2.学生学的方法

学生学习方式和专业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培养是中职校专业教学目标之一,本次授课对象的学生是中高职贯通中职阶段的二年级学生,作为在校二年级的专业学生,学生也缺乏对真实生产场景的感受,对于专业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只是停留在纸面,因此有必要设置生产实践真实场景,通过学生观察和比对、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加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通过理论综合能力的提升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教师进入教室进行检查教学环境,教师检查学生出勤、桌上的学习用具的配备及教室环境。

2.进入课堂教学环节

(1)课程导入

打开本堂课程教学PPT,通过标题《圆轴扭转的刚度计算》的分析——授课教师划出4点:圆轴、扭转(属于弹性小变形)刚度、计算,通过头脑风暴法:教师提问、学生作答、教师总结的方式进行回顾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

回顾完以往学过的知识点之后,教师结合本次企业实践活动,播放上海机床厂机加工生产实践视频,创设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气氛,诱导、启发学生说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圆轴扭转的刚度计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讲授新课

在教师归纳视频引发的知识点讲授的基础上,用提问、启发、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内容的讲授,如教师提问圆轴扭转计算的目的,学生回答,然后教师运用教学PPT归纳总结:机床主轴产生过大的扭转变形,会产生(1)引起机床过大的振动;(2)工件的加工精度;(3)机床的使用寿命。所以,为了保证满足扭转刚度条件,扭转变形量不得超过许用值。

之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即为扭转角的计算和圆轴扭转的刚度条件,两个知识点的讲授辅以教材案例分析,教学形式仍以师生互动,给出题目,学生笔记,同时辅以归纳总结解题思路予以进行。

在依次播放教学PPT,注意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意图的融入:

①每讲解一道例题,让学生会读题、会分析并应用公式解题;

②教材所示的案例分析后,教师注重向学生进行解题思路的提醒、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也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凸显专业理论知识的生产生活的实用性。

最后的教学任务拓展以综合案例——机加工生产中镗床刀杆抗扭强度和刚度的核算分析的形式将上述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点运用到生产实践综合分析设计之中,与课程导入部分情景教学的设置——企业真实生产场景导入部分遥相呼应。

(3)课程小结

①圆轴刚度计算的思路与关键点;

②计算公式,学生应该将技能知识点融合进生产实际。

(4)作业布置和即时课堂教师巡回答疑

课堂预留时间为5min,此时教师巡回教室及时发现并回答学生的疑问及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三、教学设计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中的创新之处

教学过程继承以往的以教学五环节为抓手的基础上予以创新:

1.《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分册)》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理实一体的专业教师,如何结合现代企业先进技术上好职业教育中的专业理论基础课,这也是此次下企业实践活动中授课教师的思考点,授课教师认为把课程教案设计中以企业元素为契合点融入教学作为课程的导入部分,以在企业中看到的场景在授课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引发在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即将开展的学习内容有所思,然后通过课堂教学讲解分析后,最终又回归到通过综合案例分析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点指导企业实践应用,让坐在教室里的学生既拓开了眼界,又理解并能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技术和能力,这就是本次教案设计与企业实践培训的主要结合点: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仔细观看——认真思考——互动学习——探究领悟,通过课堂教师精心设计的理论教学真正做到理实合一——实践中探究理论,理论又去指导实践!

2.在课程结束节点作业布置过程也是授课教师独有的创新之处:融入教师独创的3-5min教室巡回答疑教学法,一方面加强师生交流,另一方面还可以即时弥补教学过程中疏忽和不足;

3.作业批改也是授课教师的创新之处:在学生成绩记录表上授课教师更多地记录学生具体的错误点:对于典型的出错或不会做题的同学授课教师会在课间休息时一对一辅导,这样讲评学生的作业使学生心服口服,职业教育关键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达成度

《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分册)》对于中专阶段二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还是有难度的,对企业生产实践过程不熟悉、专业知识构建也不是很牢固,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细心、耐心和教学责任心,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将教学意图通过合理的教学环节和意境的设计向学生传达,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探究、分析能力和职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一次次的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中重难点——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对于专业知识的生活观察、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进而上升到设计创新能力。

(三)反思

中职校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尤其是授课对象是中高职贯通的学生,因为在中职阶段就要开展学习一些大学一年级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对于教师来说,难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即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把握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地把握好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带着轻松的心情去思考和分析。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看到的社会关于高科技应用的新闻等,让学生产生疑问,学生问,老师答,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也很重要,在中职阶段,仅有初中文化学科体系的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专业教师的从刚开始的扶一把,通过中职课堂反复强化训练逐渐提升到高职阶段的独立行走——自己独立思考、带着问题研修习得专业知识。

以《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分册)》一单元内容的真实课例融入企业生产实践真实场景、为缩短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践而精心设计的的课例教学——课堂专业理论教学从企业中来,通过课堂教学,又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的分析研究设计,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综合应用能力,缩短了校企间距。本课程作为授课教师在进行教师企业实践后的教学反思以课例探究的形式在此予以抛砖引玉。

将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内容与中职教学紧密关联,不仅有利于教师与当今企业“四新”技术与时俱进与融合,将之融合于中职专业课堂教学,让教法贴近于学法,还提升了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缩短了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间的差距,促进了学生岗位职业综合应用能力,与校企、与教学、与学生达成多效共赢的局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门关于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目的和要求。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关于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和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构架的相关文件

2.高等职业教育出版社出版《机械基础(工程力学分册)》

论文作者:章泓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8

标签:;  ;  ;  ;  ;  ;  ;  ;  

将企业实践融入专业教学课例探究论文_章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