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安全献血人员的综合促进型式及应用研究论文_邓小岚

长沙血液中心 湖南长沙 410001

摘要:目的:探讨招募安全献血人员的综合促进型式及应用研究。方法:选取本血液中心2016-7到2017-8共394例献血者的资料以及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对所有流动采血点的献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方法394份,共收回394份。结果:394例献血者,四项指标检出率为15.74%,阳性率和献血者的性别、职业以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有所关联,男性阳性率64.52%,女性阳性率35.48%。28-53岁阳检率高于19-27岁,而且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检测阳性率高于大专以上,献血者中检出率较高的为农民,其次为服务行业,学生的阳性率最低。44-52岁梅毒阳性男性高于女性,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19-27岁的学生血源、女性、高学历是最安全的。结论:招募安全血液的综合促进型的操作性强,可以在根源性确保血源的安全性,提高工作人员的无偿献血招募知识和技能培训,让招募人员在招募过程中做好沟通和交流,提高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综合促进型式;安全献血人员;应用研究

为了减少通过血液传染病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保证招募血源的安全可靠性有着总要意义。而完善招募安全血液综合促进模式可有效保障血液的安全性。对血液实施传染病检测-采集安全的血液-构建完善的供血系统-合理、安全的临床用血是保证血液安全的主要途径。由于输血传播疾病的窗口期问题,血液检测无法完全规避受血者感染疾病的情况。因此,本文应用综合促进型模式保证血源的安全,从而降低血液传播疾病的情况发生,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血液中心2016-7到2017-8共394例献血者的资料以及血液检测结果进行相关分析。

1.2 纳入标准

纳入标准:①自愿献血人员;②无神经系统疾病、认知障碍;③无血液传染性疾病;④自愿参加此次研究。

1.3 方法

对所有流动采血点的献血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方法394份,共收回394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X2检验,两组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问卷结果

394例献血者,四项指标检出率为15.74%,阳性率和献血者的性别、职业以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有所关联,男性阳性率64.52%,女性阳性率35.48%。28-53岁阳检率高于19-27岁,而且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检测阳性率高于大专以上,献血者中检出率较高的为农民,其次为服务行业,学生的阳性率最低。44-52岁梅毒阳性男性高于女性,差距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19-27岁的学生血源、女性、高学历是最安全的。见表1

2.2 无偿献血KAP调查结果

无偿献血KAP调查结果表明:人们群众对无偿献血正常有着较高的认知率,对影响献血的危险行为和常识了解较少,已经献过血的公民对影响献血的危险行为和常识高于未献血人群。而文化程度越高的的公民了解献血知识越多。

人际交往是公民了解相关献血知识主要渠道,多次献血以及初次献血者动机多数相同的,奉献爱心,帮助他人。但是街头献血者的行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健康检查、招募同伴、人道主义、便利以及初次献血等。奉献爱心,还可享受用血优惠,是公民再次献血的主要原因。

初次献血患者,应用多了解相关献血信息,比如:血液相关知识,献血后是否会出现感染,献血对机体是否有硬性以及相关疾病知识,具体献血时间、地点、献血后的优惠政策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

3.讨论

公民献血决定过程比较冲动、易变以及多样性,献血者在献血之前都会学习相关献血知识,对献血风险评估后才会决定献血。对公民无偿献血行为的影响因素较多,随着环境以及自身原因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针对献血者和未献血者实施调查分析,将影响招募安全献血的因素分为两种:环境原因和个人原因以及心理因素等[1]。其中个人原因主要包含性别、心理情绪、性格特点、年龄、文化程度以及职业因素等,而心理因素是决定是否献血的主要因素。献血过程中,心理因素主要为献血的认知程度、态度以及献血动机。而公民的献血动机也有所不同。一般公民献血的动机就是献爱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所以,在进行献血宣传教育中,要鼓励公民爱心行为,利他人思想,端正自己的献血动机。公民了解更多的献血知识可直接影响其献血行为和态度。个人因素:患者的年龄、性别具有一定影响,或者对自我形象有所要求,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2]。环境因素:外界因素是自然、社会以及文化因素的综合体,包含公民对献血的认知程度,从而影响其行为能力。涉及相关法规、政策、文化因素以及传播方式的影响,进而对献血服务过程产生影响。所以,提高献血知识的宣传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构建完整的招募组织机构,制定合理的招募方法,提高招募人员的能力是招募安全血源的综合促进模式重点,可提升血源安全性[3]。

构建完整的招募组织机构:志愿者、血站、政府在招募组织机构中有着重要作用。实施无偿献血宣传教育、提升公民献血意识有着重要作用,应成立一个无偿献血宣传队伍。血站可建立招募小组,构建专门的组织和协调结果,增加业务能力,让每个科室都默契配合,从而大力宣传教育,动员公民可以积极的参加无偿献血。完善相关招募促进体系,提升血站对安全血液招募工作的控制能力。相关政府部门在招募安全血液的综合促进模式建立工作中发挥带头作用,建立献血领导小组,成立献血领导办公室,有相关人员进行指挥和安排部署,从而形成无偿献血组织网络。

制定合理、有效的掌握方法。构建完善的招募安全血源的综合促进型主要核心部分就是招募策略。熟练掌握安全血源招募影响因素,在不同场所,不同人群制定相对应、合理的招募策略,进行献血促进活动[4]。正确、有效的招募策略具体可包含教育方法、宣传教育、动员策略、保留策略、服务策略、自我安排策略以及健康促进等多种策略相结合。宣传教育可以通过海报、宣传栏、报纸以及电视的方法进行。采用多途径进行宣传,覆盖各个信息点。还可采用座谈会、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教育,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相对应教育内容,做好强度以及反馈教育结果。招募者要有极强的沟通能力,对初次献血者进行良好的沟通,让其卸下防备和紧张的情绪,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的教育,注意沟通技巧。招募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对献血者要保持耐心、关心、细心,让献血者保持安全感,舒适感,为多次献血做准备。同时告知献血者献血流程,全程不必过于紧张,环境和安全性是有保障的。同时工作人员做好质量监控,树立优质的服务水平和态度。对献血者的投诉和满意调查表进行记录,改善工作中不足之处。

以提高多次献血为目标,采用感谢信、打电话、献血表彰会等方法和献血者定期联系,让献血者感受到关怀以及人性化关怀。针对献血者的疑问,工作人员一定要正面回答,消除其心理疑虑,突破初次献血的心理障碍。所以,工作人员的工作专业性,服务态度有着重要意义[5]。

提升招募人员的个人能力。招募安全血源的综合促进模式建立和有效性与招募人员的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成立一个高水平队伍,有着丰富的献血招募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所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无偿献血招募知识和技能培训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慧,祝慧芳,张寒梅. 浅谈固定无偿献血队伍的建立[J]. 医学信息,2011,24(1):285-286.

[2]程素华,刘学松. 论无偿献血工作可持续发展策略[J]. 中国医学导报,2011,8(1):138-139.

[3]赵彩萍,王雪峰,宋海英. 不同人群无偿献血的心理及招募技巧[J]. 医学信息,2011,24(1):307-308.

[4]刘明莉,邹涛,关莉.成分献血者招募新策略与管理措施[J].中国卫生业,2013(13):130-131.

[5]常缨,李雅静,张海.初次献血者参加成份献血的合格率分析[J].河北药,2009,31(5):610-611.

[6]张庆武,王海弘,肖玉华,等.潍坊市血站全血献血者向成分献血者转换的现状与措施[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6):583-584.

[7]何其通,余晋林,郭如华,等.定期双份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部分免疫指标变化的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3):1698-1699.

[8]王春梅,赵会霞,刘成阳.积分在保留召回低危献血者中的有效性[J].齐鲁医学杂志,2013,28(2):173-174.

论文作者:邓小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3

标签:;  ;  ;  ;  ;  ;  ;  ;  

招募安全献血人员的综合促进型式及应用研究论文_邓小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