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五味子中木脂素成份的化学研究

红花五味子中木脂素成份的化学研究

王洪洁[1]1989年在《红花五味子中木脂素成份的化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合成了五味子酚的五个衍生物,并经药理筛选。其中五味子酚琥珀酸单酯A_1,具有体外抗脂质过氧化活性。 研究了去氧五味子素的去甲基反应,结果表明:利用碘化铝作为去甲基试剂,去甲基反应发生在去氧五味子素位阻较大的联苯(?)位,提示了碘化铝去甲基的可能机制。 合成了二氢愈疮酸二甲醚的苏式和赤式异构体,并得到中间体苏式和赤式1·4二酮C_3及其还原产物,对1·4二酮和1·4二醇氧化还原过程中的立体构型保持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此研究结果,推定了新的本脂素类化合物E_1的立体构型。

周英[2]2002年在《五味子科化学分类及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五味子科五味子属药用植物铁箍散Schisandra propinqua(Wall.)Baill.、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和翼梗五味子Schisandra henryi Clarke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首次通过反相HPLC方法系统测定了五味子科15种41个材料(不同部位、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中8种主要生物活性成分木脂素的含量,结合形态、植物地理及已有的化学研究资料,对五味子科属间及属下等级的化学分类及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已载入中国药典(2000版)的五味子和南五味子进行系统比较研究,为质量控制及实现药材的道地性提供全方面的信息。对五味子科药用植物的民间应用、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归纳综述。 通过各种柱层析技术从铁箍散藤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借助现代波谱学手段(IR,UV,MS,~1H-NMR,DEPT,HMQC,~1H-~1HCOSY,HMBC)和理化性质鉴定了12个化合物,其中11个系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3个为木脂素,发现1种骨架独特新的三萜(sps-04),命名为schisanterpene A,已申请国家技术专利(申请号:01120494.S申请日期:2001年7月19日)。鉴于已报道此类型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HIV活性,今后对该化合物深入进行药理筛选,寻找有效的抗HIV药物。 首次对华中五味子根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并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12个化合物,鉴定8个,其中4个系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3个为木脂素。 对翼梗五味子种子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10个化合物,鉴定7个。其中4个系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1个(sh-07)为新的木脂素,命名为3-甲氧基-4,8-二羟基-3′,4′亚甲二氧基木脂素。

王彦涵[3]2003年在《五味子科系统学与五味子药物资源》文中研究说明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隶属于木兰亚纲(Magnoliidae)八角目(Illicialis),包括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和南五味子属(Kadsura Kaempf.ex Juss),全科39种,东亚是其分布中心。我国产29种,是五味子科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本科植物在我国多作药用,五味子(S. chinensis)和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的果实即著名中药五味子,分别以“五味子”和“南五味子”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异型南五味子(K.heteroclita)和内南五味子(K.interior)是中药滇鸡血藤的植物基源。临床上,五味子属植物常以果实入药,具有收敛、滋补、强壮、安神功能,南五味子属常用藤茎或根,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应用广,收效好。五味子科是我国重要的药用资源植物类群。五味子科植物主要含有木脂素、三萜、挥发油,木脂素是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并具有分类学意义。具有不同活性的木脂素类型在五味子科2属中的分布有差别,说明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木脂素在五味子科植物中的分布样式可能正是该科2个属植物在临床应用具有显著差异的重要因素。根据已有的化学证据,南五味子属是一个自然的类群,化学分类与经典分类的结果一致。然而五味子属下分类一至有争议。尽管近年的孢粉学、雄花的发育研究结果提示,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可能是由同一原始类群进化而来的两个近缘类群,但至今未找到也难以通过生物学发现该原始类群。而我们通过初步的化学分类学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重要线索。此外,五味子科是一群有药用价值的植物,作为常用中药五味子来源的五味子和华中五味子均属国家三级重点保护的药用植物物种,资源有限,亟待寻找新的资源植物和优良的种质资源。因此,我们以期通过化学分类学,结合分子系统学和经典分类学,探讨五味子科的系统学,建立一个更合理、更自然的分类系统。并通过对五味子属植物木脂素含量测定,为解决五味子药物资源问题和合理开发利用五味子科的药用植物提供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1.赴云南、四川、广西和浙江等分布区对五味子科植物进行了野外资源调查,共采集鉴定了五味子科两属17种3变种的代表植物(包括所有亚属代表,根据刘玉壶系统)。即红花五味子S.rubriflora(Planch.)Rehd.et Wils.、五味子S.chinensis (Turcz.) Baill.、金山五味子S glaucescens Diels、华中五味子S.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狭叶五味子S.lancifolia (Rehd. et Wils.) A. C. Smith、月已彦涵:三元味子科系金允学与月定味子药物资幼泵小花五味子5. micranthaA.C.Smith、二色五味子Sbicolo:Cheng、绿叶五味子及、sridi:A.C.smith、翼梗五味子5. hen今1 Clarke、滇五味子5.hen今1 var.夕unnaneosis A.C.Smith、毛叶五味子S.刀ubescens Hemsl.et Wils.、毛脉五味子S.尸ubeseens var.尸ubinervis(Rehd.et Wils.)A.C.smith·铁箍散S.尸rorin宁ua(Wall.)Baill.var. sinensis Oliva、重瓣五味子S.尸lena A.C.Smith、黑老虎犬h滋ura coecinea(L em) A.C.Smith、仁昌南五味子K renchangtana 5.E Lan、长梗南五味子Klongi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ep.、毛南五味子K induta A.C.Smith、多子南五味子Kp口吞.,erm“、乞ng和狭叶南五味子K ang拟st扣li“A.C.Smith。 2.通过深入分析5类木脂素的UV特征谱,作者找到了5类木脂素类型的定性鉴别方法,并首次运用HPLC一光电二极管阵列光谱检测器(DAD)技术对五味子科植物木脂素类成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鉴定,比较了五味子科植物22个种(变种)(包括所有亚属,按刘玉壶系统)所含的木脂素成分。结果显示,5类木脂素成分在五味子科中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布:a)联苯环辛烯和二芳基丁烷类木脂素是五味子科植物的共有成分也是特征性成分,从植物化学分类学角度来看,由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组成的五味子科是一个自然的类群;b)五味子属的五味子(少蕊五味子亚属)仅含有联苯环辛烯和二芳基丁烷类木脂素,红花五味子(多蕊五味子亚属)含有联苯环辛烯类、四氢映喃类和二芳基丁烷类木脂素,此外,五味子属绝大多数种还含有芳基四氢蔡类木脂素;南五味子属独有螺苯骄吠喃型联苯环辛烯类木脂素,其中少数种含有四氢吠喃类木脂素。由此说明五味子属可能不是一个单系类群;五味子属和南五味子属在化学成分上存在交叉和重叠,它们可能是起源于共同的原始祖先沿不同的路线演化而来;从化学成分来看,五味子和红花五味子是五味子科的原始类群。在此基础上,结合其它资料,作者对种间、属下和属间等级的化学分类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解决了一些生物学没有解决的问题。并首次运用LC/MS和LC/M S/MS技术对五味子科植物红花五味子中表一加巴辛的存在进行了分析和确证。此外还用薄层色谱法对五味子科两属22种(变种)的木脂素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的薄层色谱也存在明显差别。 3.首次测定和报道了叶绿体基因组的:bcL区(五味子属9种,南五味子属5种和外类群狭警八角)、matK区和rPZ16内含子(五味子属10种,南五味子属4种和外类群狭尊八角)的部分序列,并用PAUP软件,分别依据3个单基因

宋万志[4]1991年在《五味子科植物的木脂素类成分及生物活性与国内资源》文中认为五味子料(Schisandraceae)是一类重要的药用植物.本文简述从国产的12种五味子植物中分离出近70个木脂素成分,并着重介绍木脂素成分降低谷丙转氨酶的研究结果以及其他主要活性。并对国内五味子科植物的分布和资源利用作了介绍.

吴玲娜[5]2008年在《华中五味子组织培养及其次生代谢物的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为五味子(Schisandraceae)科五味子属(Schisandra)藤本植物,具有敛肺生津、补肾养心、收敛固涩、保肝的功效,是一种重要的药材植物。五味子甲素和乙素是华中五味子的主要有效成分。本文主要对华中五味子离体快繁和细胞悬浮培养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提高华中五味子细胞培养物中有效成分产率,实现大规模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实验以华中五味子为材料,对其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成功建立了华中五味子悬浮培养体系,同时对华中五味子愈伤组织和细胞有效成份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分别以叶片、茎和叶柄为外植体,对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华中五味子外植体部位不同,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也不同。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叶柄<茎段<叶片,诱导所用时间为茎段<叶柄<叶片。诱导华中五味子愈伤组织的较适宜培养基配方为MS+2,4-D 0.5 mg/L+BA0.2 mg/L2.诱导华中五味子愈伤组织分化的较适宜培养基是MS+CPPU 1.0 mg/L +IBA 0.2 mg/L+NAA 2.0mg/L,分化倍数可达5.10以上。但不定芽长势较弱,而且根质量较差,不适宜作为生根或移栽用苗,所以要增加一个壮苗过程以提高生根率。生根培养基为1/4 MS+BA 1.0 mg/L+NAA 1.0 mg/L+AC 0.5g/L,生根率达到93.48%,平均根长达3.5 cm。在炼苗培养中,珍珠岩:蛭石(1:1)的混合基质上移栽成活率最高。3.华中五味子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型,其最佳收获期为24 d。悬浮培养的适宜生长条件:接种量2g/20 mL鲜重,摇床转速110 rpm,蔗糖浓度30 mg/L,培养液体积为20 mL/100 mL,激素组合为MS+2,4-D 0.5 mg/L+BA 0.2 mg/L。培养过程中pH值先降后升,培养结束时,pH值为5.3。4.用HPLC法对华中五味子的叶片、愈伤组织和悬浮培养细胞进行五味子甲素和乙素的含量测定,发现2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在悬浮培养细胞中最高、愈伤组织次之、叶片中最低。5.与目前五味子研究比较,本研究主要有如下创新:首次成功建立了华中五味子的组织培养体系和悬浮培养体系,并探讨了五味子植株、愈伤组织及其悬浮细胞中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关系。

郭琼, 赵保路, 侯京武, 忻文娟[6]1995年在《五味子酚对突触体膜脂质过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ESR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用自旋标记方法研究了经过脂质过氧化作用后脑突触体膜的生物物理特性的变化以及抗氧化剂五味子酚对膜的保护作用.用脂肪酸标记物5-DOXYL和16-DOXYL标记研究了膜脂流动性,结果表明,受脂质过氧化损伤后膜脂流动性降低;用马来酰亚胺自旋标记研究了脂质过氧化对脑突触体膜蛋白上巯基的影响,结果发现,脂质过氧化后,ESR波谱的弱强固定化比值W/S增大,总的效应表现为膜蛋白上巯基结合位点裸露程度变大。加入五味子酚后能抑制膜流动性的降低,且能使弱强固定化比值W/S趋向于未受脂质过氧化损伤的突触体膜的弱强固定化比值W/S,证明了五味子酚能降低脂质过氧化对膜的损伤程度,对膜起保护作用。

葛会奇[7]2007年在《五味子炮制工艺规范化及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 thera Rehd.et Wiles.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为临床常用中药之一,生用或炮制应用。五味子的有效成分主要是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为五味子甲素(Schizandrin A)、五味子乙素(Schizandrin B)、五味子丙素(Schizandrin C)、五味子醇甲(Schizandrol A)、五味子醇乙(Schizandrol N)、五味子酯甲(Schisantherin A)和五味子酯乙(Schisantherin B)等,均属于木脂素成分中的联苯环辛烯类。另外五味子中还含有挥发油及多种有机酸。通过对五味子的传统和现代文献、生药学、炮制目的、炮制工艺、质量标准、炮制前后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比较了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药理作用的差异性,从而揭示了五味子的炮制原理,规范了酒制和醋制五味子的炮制工艺、为五味子的临床应用及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古代和现代炮制文献研究,归纳总结了古今五味子的多种炮制方法及炮制作用,为确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测定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及其他部分理化指标,确定了辽宁地区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不同种植品种与野生品之间的质量差异,从而为五味子的种植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依据。采用L_9(3~4)正交实验,以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及总木脂素的含量变化率为指标进行评分,优选出酒制五味子的最佳炮制工艺为闷润1hr,蒸2hr,每100kg五味子用黄酒25kg。醋制五味子的最佳炮制工艺为闷润1hr,蒸3hr,每100kg五味子用米醋40kg。并进行中试放大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工艺合理可行。完成了五味子、酒制五味子和醋制五味子的质量标准及起草说明。建立了五味子及其炮制品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进行了显微鉴别、薄层鉴别、水分、灰分、残留农药、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等指标的测定。测定了木脂素类有效成分在五味子果实中的存在部位,实验结果表明,木脂素类成分大部分存在于五味子的种子中,有机酸主要存在于五味子的果肉中。采用GC-MS分析方法,测定了五味子炮制前后挥发油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炮制品挥发油收率明显低于生品,炮制后挥发油成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证明五味子“入嗽药生用,入补药熟用”的理论,首先考察了五味子生品与炮制品的镇静催眠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五味子炮制品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其中酒制五味子效果明显。止咳祛痰平喘实验表明,五味子炮制后止咳作用明显减弱,主要是因为止咳成分(挥发油)炮制后质和量都发生变化的原因。保肝护肝实验结果表明,五味子生品及其炮制品均具有明显的保肝护肝作用,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小鼠肝损伤均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中醋制五味子作用最强,这与“醋制入肝经”的中医理论相一致。

参考文献:

[1]. 红花五味子中木脂素成份的化学研究[D]. 王洪洁.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89

[2]. 五味子科化学分类及五味子属药用植物资源利用研究[D]. 周英.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2

[3]. 五味子科系统学与五味子药物资源[D]. 王彦涵. 复旦大学. 2003

[4]. 五味子科植物的木脂素类成分及生物活性与国内资源[J]. 宋万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1

[5]. 华中五味子组织培养及其次生代谢物的分析研究[D]. 吴玲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6]. 五味子酚对突触体膜脂质过氧化损伤保护作用的ESR研究[J]. 郭琼, 赵保路, 侯京武, 忻文娟. 神经解剖学杂志. 1995

[7]. 五味子炮制工艺规范化及原理研究[D]. 葛会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7

标签:;  ;  ;  ;  ;  ;  

红花五味子中木脂素成份的化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