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理念视域下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问题探析论文

共享发展理念视域下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问题探析论文

共享发展理念视域下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问题探析

槐艳鑫

(杭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摘 要: 在教育精准扶贫战略使我国脱贫攻坚进程收效显著的同时,其战略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深入挖掘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不难发现共享发展理念与教育精准扶贫在价值追求上体现出耦合之处,即为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因此,从共享发展理念内涵的4个维度来阐释教育精准扶贫在其视域下的应有之义,便能为解决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教育精准扶贫的进程。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共享发展;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精准扶贫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战略理念以来,“精准”二字便为教育扶贫战略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育精准扶贫就是要在依靠教育手段脱贫致富的过程中,对应接受教育的对象进行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扶持,并精确化配置教育扶贫资源,从而使数量更多的贫困人口更高效地掌握脱贫技能,通过提高当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最终摆脱贫困。共享发展理念与教育精准扶贫蕴含着相同的价值追求,即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意识到以共享发展理念为脱贫攻坚行动指南的紧迫性。

那天之后,她仍旧戴墨镜,上班下班,和我一起吃饭。林全照样在不固定的时间来找她,但与我,总没有说一句话。我想现在这样的状态挺好的,在这个城市,慢慢与一个人熟起来,就像不再把自己隔在铜墙铁壁之间。偶尔林全会留下来吃饭,我便和黄玲一起烹饪,仨人在灯下吃着暖暖的饭菜,常常会喝一杯。

1共享发展理念下教育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

早在西汉,《淮南子·汜论训》中就有“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的思想,此思想表达的意蕴为:治理国家有不变的法则,最根本的就是让人民获得利益。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与其一脉相承,所以,国家领导人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要时刻为人民之所想、为人民之所为,共享发展理念正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所体现的发展趋向。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配套系统的支持,校内实训、短期实习、顶岗实习、课堂模拟以及各类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本专业的实验室建设、教师队伍、资金支持和企业合作(图2)。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影响着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1.1 教育精准扶贫要惠及全体人民

从共享的覆盖面来看,人人享有是共享的要求之一,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都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享受者。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这就强调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他们关注的对象是“人人”,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也就是说,贫困人群也需要有获得共享教育成果的满足感。打响脱贫攻坚战正是对全民共享理念的合理诠释,“截至2018年9月,全国仍有670多个贫困县没有摘帽,其中有23个地市州贫困人口超过30万,5个地市州超过50万”。从数据中可见,有一些地区仍处于深度贫困状态,只有使贫困地区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利用好教育手段脱贫致富,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拔除“穷根”。

1.2 教育精准扶贫要在扶贫战略中始终处于突出地位

从共享的实现途径来看,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全体社会成员都是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参与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共建共享意在每个社会成员都要为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因此,每个社会成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对于贫困家庭达到小康、贫困地区实现发展的重要性。基于共建共享理念,各参与主体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齐心协力解决扶贫中的扶什么、怎么扶等问题,从而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新局面,在共建与共享的良性互动中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进程。

1.3 教育精准扶贫的进程要在共建共享的良性互动中推动

从共享的内容来看,共享的全面性决定了教育资源以及教育发展成果都应被共享。教育精准扶贫旨在利用教育手段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脱贫致富,因此教育手段利用的状况必定会对脱贫的效率产生影响。贫困地区在利用教育手段脱贫的过程中,教育资源和教育发展成果获得的多少都会影响教育手段的成效。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民生领域的教育作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一,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如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基础资源配置区域间分布不平衡。所以,维护教育精准扶贫在整个扶贫战略中的突出地位,正是对全面共享理念的合理表达,只有给予教育精准扶贫更多的重视,才能提高贫困地区利用教育手段脱贫的效率,从而在实现教育公平的过程中稳固教育精准扶贫战略的地位。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的交叉学科的特点,要求的基础知识面较宽,对于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慎重斟酌。应用型高校比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注重系统性和发展性,秉承“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既能快速适应企业岗位,也能保证足够的发展后劲,以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主,培养问题的创新解决者,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渐进式蜕变,课程设置体系如图3所示。

1.4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家庭教育动机影响包括资金、时间、精力在内的家庭教育的投入,动机不强进而降低家庭成员的教育认知水平,最终体现在贫困人口对于脱贫的态度不积极、主动性弱上。“据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2015年建档立卡数据显示,全国829个贫困县高中阶段教育的平均毛入学率为74.37%(同年全国平均水平是87%,2016年达到87.5%),比全国平均低12.63个百分点。”由于教育成果收效长期性,他们缺乏对教育能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信心,因而家庭教育动机被大大减弱,一部分受“读书无用论”影响具有依赖心理的贫困人群更愿满足于当下,他们不再有意愿为家庭教育投入成本,久而久之,家庭成员对教育的认知能力、选择能力、责任感和上进心等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加之面对着劳动力少、家庭人口多的事实,他们便选择让孩子辍学。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由于父母“等、靠、要”的心理未能拔除,学生缺少父母在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在具备劳动能力以后,也存在着自己主动辍学的现象。

2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反映出的现实问题

目前,全社会都在积极协助教育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其发展趋势持续向好。在云南省,“2018年迪庆、怒江共投入学生资助资金5.16亿元,比2015年增加1.4亿元,增幅达37.2%”。在山西省,“山阴县采取‘互融式、拉手式、辐射式、送教式’开展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但检视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2.1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育扶贫资源配置不合理

对于地理环境恶劣且因地形因素交通不便的地区,政府要为建造寄宿制学校给予充分支持,尽快为无人接送的和住址较远的学生提供便利;在边远的信息闭塞地区,要尽可能加大财政支持和技术支持为他们覆盖网络,从而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教育精准扶贫的质量。

中国减贫的历史和事实,向世界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雄辩地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可以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摆脱贫困,实现国家的振兴。

今年以来,国内游戏行业的管控趋严。近日游戏行业终于等来一则“好消息”,12月21日中宣部领导透露正在抓紧核发版号,被业内视为游戏版号恢复审核的信号。消息公布当日,游戏板块逆市上涨,其中三七互娱上涨3.13%。不过,随后的两个交易日,三七互娱分别下跌5.98%和6.93%。这一背景下,李卫伟提议大手笔回购或有稳定股价之意。

2.2 家庭教育动机不强,弱化被帮扶个人自主脱贫意识

从共享的整个推进过程来看,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必须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共享发展必然是从低级向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共享的内容是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的,教育精准扶贫作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在实践层面的投射,它的整个工作体系也在从不成熟到成熟而渐渐地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我们强调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仅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求得长远之效。当前有成效、长远可持续的事要放胆去做,当前不见效、长远打基础的事也要努力去做”。在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良好工作体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制定政策时不仅要立足当前,还要着眼长远,从一切从实际出发,从而保证整个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体系的合理性,促使教育精准扶贫战略不断走向成熟。

3以共享发展理念引导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思考

3.1 全民共享,激发贫困人口依靠教育脱贫的意识

对于教师紧缺的贫困偏远地区,以全民共享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加强人民教师核心价值观教育,鼓励乡村教师服务于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上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本地区教师的待遇,在福利上予以倾斜,留住优秀的乡村教师;高校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政策要加大指标,并且根据贫困县的贫困程度调整招生指标,以保证贫困地区师资的数量和质量。

3.2 全面共享,保证教育扶贫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贫困人口只有主动接受教育,教育资源及教育发展成果才能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得以共享,这正是对全民共享的理念的践行。①针对在教育扶贫过程中受“读书无用论”观念束缚的贫困家庭,要增强他们的脱贫意识,避免他们变成被动的“扶贫政策兜底”家庭。具体措施如:在扶贫过程中要开展自强和感恩教育,具体措施如扶贫干部日常上门走访谈话,鼓励贫困人口坚持教育投资;村内开设教育讲台,发挥典型人物的引领示范作用,使贫困人口认识到教育投资能够带来长期回报;②未成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关注贫困地区的孤儿、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等弱势群体。由于他们从小就缺少父母关怀,性格上内向且缺乏自信心,因此,校内可专门开展自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具体来看,在对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这两大教育体系进行资源配置时也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雨露计划”的深入实施使一大批文化水平低的贫困人口成功就业,但是在这项计划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由于财政资金紧张与“重普教、轻职教”观念的双重影响,职业学校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便会大大影响到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如培训设备投入不足、师资水平较低、专业设置较少、缺乏激励措施等。这些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致使职业教育的口碑传播产生负面效应。

整体来看,这种不合理是由于政府受某些因素的影响不能准确把握学校的实际需求而引发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山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中的数据详细分析后可以看出:在忻州市偏关县(贫困县)的全部初中,校际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差异系数为0.774,而同为忻州市贫困县的岢岚县,这项差异系数为只有0.171。校际某项差异系数的数值是评判政府对于某种教育扶贫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的依据,在一个县内体现在学校与学校间生均享受某种资源数量的差异程度,该数值越大,说明校际生均享受某种资源数量的平均值越不具代表性,从而得出校际间的这一教育资源分配越不均衡。进行县际比较时,我们可以发现偏关县与岢岚县初中校际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差异系数数值的差异很大,这从侧面说明政府在以县为单位分配某种教育资源时也不够合理。不同学校对不同教育资源的需求不一,而满足这些需求要进行实地考察,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科学地进行全方面的考察还需要投入人力成本,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大大影响了考察结果的可参考性,在制定扶贫资源的分配政策时难免有失偏颇,许多贫困县的特殊需求被忽视,如有些贫困县主要面临着教师质量差、教师断层现象严重的问题;有些地区校舍等硬件设施差而影响正常使用,亦或是在多媒体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数量面存在缺口等等。

除此之外,还要提高贫困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和创业教育的质量。①要加大财政对其的支持力度,招聘优秀教师、建设实训场地和购买实训设备;②要瞄准当地的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应的培训课程,实现产教相结合,不断丰富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方式,提高贫困地区职业学校的扶贫功能。对于那些未能找到自身职业目标的健康年轻劳动力,为他们提供体验职业学校所设不同课程机会,或依据他们的性格特点来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从而为他们的未来职业生涯铺好道路。

3.3 共建共享,提高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积极性

一方面,政府应在扶贫过程中主动担负起责任,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应积极鼓励有能力的企业通过到贫困地区实地考察的方式,根据当地的优势传统产业,主动开展相关产业的技术培训,解决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于能够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政府应推荐企业与校外培训班联合,最终将在培训班内顺利结业的学生安排进入企业、工厂从事相关工作。另一方面,社会组织要更积极主动地与贫困地区人口进行联络。首先,为拓宽社会组织与贫困人群的沟通的渠道,可以构建起官方化网络平台,为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提供便利;其次,鼓励社会爱心人士“结对子”帮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电话和书信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树立“读书改变命运”的正确价值观,并建立起帮扶对象自主选择、考核过程接受监督、帮扶结果接受考核的帮扶长期性体制机制。

3.4 渐进共享,不断优化教育精准扶贫机制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可以分为4个阶段,即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和精准监督,开展扶贫工作要依据各阶段的目的和要求,尽可能地实现阶段与阶段间的顺利过渡。

①在精准识别阶段,在选定教育扶贫对象时要严格把关,确保扶贫对象为低保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身份的真实性;还要缩小资助人群的范围,确保个人教育补助金发到真正需要的人手里。②在精准施策阶段,国家对贫困地区处于高中及以上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应更多加以重视和关怀,除了在个人生活补助上给予援助以外,可根据贫困地区的贫困程度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学生高考升学的优惠政策。③在精准管理阶段,加强信息化管理,积极建立完善的教育精准扶贫的信息数据库,动态化管理学生家庭贫困信息、教育信息等,准确掌握贫困人口的受教育情况,从义务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阶段,国家要持续对建档立卡贫困学生的给予合理的资助,使每一位学生都不能因贫困而失学。④在精准监督阶段,要加强对教育精准扶贫资金监管,教育扶贫资金的利用要实现整体价值最优化,在资金的监管上,规范教育扶贫资金的申请审批程序,对资金的具体用途、去向做到有据可查,通过多种渠道公开资金的使用情况。

4结束语

贫困是相对存在的,贫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并不意味着彻底消失。共享发展理念作为扶贫工作新的价值引领,给予整个脱贫攻坚工作更广阔的、更具人民性的视野。今后,我们在解决相关问题时要注重共享发展理念的践行,面对问题时“对症下药”,相信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凝聚力下,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能够收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1).

[2] 刘永富.有效应对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人民观察)[N].人民日报,2018-10-21(05).

[3]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86.

[4] 张晓明.云南:精准资助深度贫困地区[N].人民日报,2019-03-01(13).

[5] 教育部.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山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9n/2019_zl3/201901/t20190114_366942.html,2019-01-08.

[6] 沈有禄.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精准扶贫提供造血机制[N].光明日报,2018-01-20(06).

[7] 陈纯槿.教育精准扶贫与代际流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收稿日期: 2019-04-16

作者简介: 槐艳鑫(1996-),女,山东淄博人,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19)15—0006—03

标签:;  ;  ;  ;  ;  ;  

共享发展理念视域下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问题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