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58(2006)06—0045—0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新问题,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途径的认识越来越自觉和成熟,彰显了共产党人崇高的价值理想,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一、科学发展观升华了执政的价值追求和政治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和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认识和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最新思想成果,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科学发展观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高度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群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科学发展观成功地把唯物史观运用于解决发展问题,把发展的目标与发展的价值取向统一起来,把发展的动力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把为谁发展与靠谁发展统一起来,创新了社会发展理论,进一步指明了我们党执政、发展的目的,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可见,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和历史主体思想,也体现了我们党一贯的建党宗旨和最新的执政理念。
科学发展观对于靠谁发展的问题也有了更为深刻的阐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任务看,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关键。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通过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破解,中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也需要通过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保证。新形势下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靠人民群众,还意味着要通过人的努力以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还存在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和低效率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艰苦努力,包括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完善核算体系、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强化企业管理、引导合理消费等诸多方面的工作。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是要靠人,靠人的观念更新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要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来推动经济发展;要由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来代替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因为在当今世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人才强国战略是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高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也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十一五”规划中最具全局性的内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所有这些,都表明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开阔了发展的新思路,对于领导干部在施政过程中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提高科学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要充分认识到人的发展不仅仅只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还包括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需要;要让人的才能和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努力营造人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的社会氛围,提升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个道理,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些要求都大大升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升华。
二、科学发展观对干部的政绩提出了新要求
政绩观是领导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执政理念的具体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政绩,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拥护。但也有少数干部不是把心思放在为人民办实事、谋实利上,而是考虑个人得失、心浮气躁,搞违背科学的瞎指挥、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搞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加大财政负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破坏资源和环境。出现这些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同志对发展观和政绩观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科学发展观与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相关,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出发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对于领导干部坚持按照辩证法办事、树立科学的施政理念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关系。毋庸讳言,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实践中,曾出现了主要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作为发展核心的现象,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必然导致为生产而生产,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是发展的目的,经济建设是达到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实现人全面发展目的的手段。没有这个手段,目的就不可能达到。所以,以人为本不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而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是要把人本理念注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中,反对见物不见人。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的理论。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完全靠市场和市场主体的自发力量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必然涉及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政府发挥作用的范围和作用的方式必须改变。应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在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的条件下,政府工作的重点要转向市场机制无法发挥作用的领域,把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工作放到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突出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这些都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
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真正懂得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以征服自然为目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动力的传统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资源浪费、城市缺水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从古代的屈服和崇拜自然,到产业革命以来大规模征服自然以至破坏自然,发展到现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同时,由于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将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过去约占世界人口15%的少数国家,以当时世界资源消耗量的50%~60%为代价,实现了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中国有13亿人口,超过目前世界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中国想以长期占用全球当期资源消耗量的绝大部分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寻求消耗较少资源、以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代价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获得较高生活质量的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吸收各国科技成果和成功经验,在节约资源、寻求替代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所谓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就是既要重视经济增长指标,又要重视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坚持把经济增长指标同人文、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用实践的观点看政绩,就是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各项政绩应该经得起实践检验和历史检验。所谓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就是倾听群众呼声,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创造政绩的最高目的。科学发展观中关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怎样创造政绩、怎样衡量政绩等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