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论文_钟金秀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论文_钟金秀

钟金秀 广西岑溪市糯垌镇塘坡小学 543200

【摘要】小学语文课本朗读的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探讨的问题,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利用现有的教材或者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明确朗读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课文朗读的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指导;学生朗读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4-146-01

朗读能力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应该掌握的基础技能。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直接展现。同时,学生只有具备了朗读的能力,阅读能力才能够有所发展。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勾画出文章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去品味,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我们要知道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遵循语言艺术的创作规律,运用形象思维规律,借助丰富的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在自己的朗读过程中活起来,让自己融入到作品描写的特定情境场景中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朗读指导时需要通过对课文言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现在我们学习的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创设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声音,有色彩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特别是写人物的课文,我们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个性及其言行和神情,这样才能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灵魂人格。如我在教学课文《草原》一课时,我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大草原的美景,在一望无垠、翠色欲滴的大草原上,偶尔飞过几只小鸟,草地上的羊群时而上了小丘时而下了小丘,忽然的把主人迎接的飞马画面定格。把大草原上各族同胞那种鲜艳的民族服饰,襟飘带舞迎接我们到来的画面定格,此时让学生来朗读这样的一段文字,通过朗读这两段极富感情色彩的文字,一方面感受大草原的美景,一方面感受大草原主人的热情,这样创造了良好的气氛,深深的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朗读欲望,使学生很快投入到课文的朗读,从而去学习这篇课文。只要学生能进入课文的学习,那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景也就会生动形象得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来了,教师再给学生灌输民族团结互助的主题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对于教师的教学就易如反掌了。

二、比较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比较朗读是指在朗读教学活动开展中,加深利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朗读,以此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文本的时候,往往会采取替换词句这一比较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对不同词汇运用下的语句进行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不同词汇的含义以及其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以此在新旧词汇的反复对比朗读中加深对作者所使用词汇意图的理解。以《白杨》该内容教学为例,我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立足“白杨树从来就是这么直,哪儿需要它……”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朗读。在文本中,作者为了深刻地展现出白杨树高大挺秀和适应力极强的特点,使用了“从来”“哪儿”等词汇进行描述。我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将“从来”替换成“本来”,将“哪儿”替换成“这儿”。“白杨树本来就是这么直,这儿需要它,它就在这儿很快地生根发芽……”在第一遍朗读中,学生会觉得替换后的词汇读起来不是味儿。再次阅读原文内容和替换后的内容,学生会体会到“从来”相较于“本来”,其语气更为强烈,更能说明白杨树的身姿一直都这样的挺拔,从来没有改变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哪儿”的语气也比“这儿”的语气更强烈。“这儿”仅仅能表明白杨树能在这一地方快速生长,而“哪儿”则能表明白杨树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快速生长,如此更能体现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在这样的比较朗读中,学生不仅可以从词汇语气中加深对白杨树品质的理解,还可以深刻地感知到作者对白杨树浓浓的赞叹之情。

三、示范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示范朗读也是提升学生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课文或者教师示范朗读都是示范朗读经常采用的形式。多媒体示范语音相对清晰、规范,而且可以反复循环播放,但是也有一定的缺点。在示范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观察朗读者的表情、感受朗读的氛围,这都是多媒体技术所不具备的。所以在小学的朗读教学中一般是采用两者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朗读示范的。小学生非常善于模仿,通过模仿可以更迅速地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反复的模仿和训练,学生可以很快达到与教师非常接近的水准。

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之前做范读,或者播放文章录音,这是最经常采用的方法。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讲解文章之前做示范,同时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桂林山水的高清图片或者视频,将学生带入文中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教师也可以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示范朗读文章的段落和句子。这时候的朗读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

四、制定朗读计划,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科学合理的朗读计划的制定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就要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朗读计划。同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语文能力,结合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共性,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比如:在《可贵的沉默》的教学过程中,本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朗读活动。首先,我要求学生自主朗读了课文,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其次,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朗读,并让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最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仔细朗读了个别的句子,使学生理解孩子们的情绪变化,树立关心他人的为人处事的态度。此外,我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会为学生制定整体性的朗读计划,循序渐进,慢慢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前期,我会重视学生的个人朗读环节;中期,我会注重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的分析;后期,我会关注学生在朗读中的个人感悟。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就能够逐渐提高。

五、读写结合朗读,梳理清楚文本的发展脉络。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的,大部分教师在教学之初,会引导学生先自主地对文本内容进行朗读,借此对文本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但是,就我们所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来看,所选取的内容中有一些篇幅较长,或者内容较为繁琐,学生往往在朗读的过程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我会立足文本内容的特点,在读写结合原则指导下,利用朗读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清楚文本的发展脉络。

小学语文课本朗读的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探讨的问题,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策略,利用现有的教材或者辅助性的教学工具,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明确朗读教学的要求,提高学生课文朗读的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语文课堂朗读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付洪东.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60-61.

[2]张贤军.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J].新课程(小学),2016(9):151.

[3]刘英.试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65-66.

论文作者:钟金秀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4月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6

标签:;  ;  ;  ;  ;  ;  ;  ;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论文_钟金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