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工业基地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正处于经济起飞和持续增长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老工业基地,仍不得不支付资源、生态和环境成本;既或进入现代经济稳定增长阶段,同样还不能摆脱资源、生态和环境的困扰。老工业基地的第二个一百年该怎样总的考虑?长远的根本的战略选择是什么?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选择一条根本出路,就是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
怎样正确认识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剖析一下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对立论”。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类只有控制和制服的一面,而否定其受制于自然的一面,这种“天人对立观”,比之农业社会是人们理性的巨大飞跃,但又带有工业社会的局限性,它给出了一个“资源环境无极限”的定式。长期以来,老工业基地就是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二是“等同论”。这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经济持续增长就会自然带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另一种认为“持续”发展就是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显然,这种认识或是受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影响,或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一种不得已的实践反应。三是“软件论”。把“持续发展”列入精神文明的范畴,认为只有经济增长是“硬件”,而持续发展是“软件”,这种理解可能是对发展内容的不完全了解,因为可持续发展不仅含有社会、文化道德等内容,而且还包括许多物质形态的兼容与组合。四是“先后论”。即先生产后治理,认为这是工业化国家的经历和规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大量天赋资源待开发和资金技术条件制约,只能先索取“后还债”,甚至于先浪费后节约。这也是一种只顾当前而无暇顾及长远的短视观点。五是“无关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我企业无关”。二是“与我消费者无关”,前者认为它是政府和社会的事,我企业只管排污交费了事;后者认为“用之即扔”是西方国家绝好的消费模式,发展中国家可照抄照搬。这种看法有悖于社会主义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趋势。六是“无效论”。把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立起来,认为市场经济根本无能为力于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理由是做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天生就有外部效应(主要是负效应),只能靠政府和社会对此作“末端治理”。这种观点可能源于经济理论的缺欠,或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成熟的实践。其次,就理论上的缺陷看,恐怕不能不涉及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问题,由于传统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限制,当代主流经济学尽管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其中缺乏能够覆盖全球整体性的概念,在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中,信息含量就较低。如对资源的理解就缺乏生态变量的总体考虑,一味追求资源的物质变量的投入产出,由此造成“先污染,后治理”的逆可持续发展经济运行模式。
二
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道路和整体对策思路可涵盖两方面:一是关于总体操作路径的选择问题。这在不同体制下是很不相同的,可供选择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公众(社会)——市场——企业——政府;二是,政府——企业——市场——公众(社会)。由于我们正处于体制转换时期,因此两条路径的适宜结合,可能是一种较佳的选择,当然,不同时期理应有侧重点。二是关于工业基地整体对策框架设计应包括以下方面:
1.组织与政策。建议成立地方政府省(市)长领导下的地区可持续委员会(中心或小组),由四部分人员组成,来自政府部门、工业等部门、民间组织(环境、劳动、卫生、民政等方面的协会)与有关自然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专家,各占1/4。主要任务有:研究和提出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方案和对策建议;研究和发布极限预警与适度预期;研究和设计指标体系与动态标准;综合协调与指导等。其中政策体系涵盖内容有:环保与生态平衡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城市政策;农村政策;开发区政策;金融政策;示范区政策等。
2.“外部效应”内部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老工业基地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新的思路,从经济学角度讲,就应在市场运行机制内部去寻求。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由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对其造成的外部负影响并不怎么关心,这种负效应如果不通过一定的市场反应,那么市场规则对企业就没有约束力。如果逐步建立部分的公共资源市场(全部可能做不到),使用这些资源就要受市场规则的约束,有害外部效应的生产者必须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作出赔偿。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减少其利用公共资源要素的成本支出。
3.企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长期以来,由于企业“外部性”问题的存在,环境成本和效应并没有包括在企业成本和效应核算中,因此,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企业最优化目标,就必然把环境问题排除在外,结果环保工作变成只是政府行为的“末端治理”。企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关键在于把可持续发展逐渐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首先,在集约经营并获取经济效益中,促进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再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并建立生态工艺,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其次,通过“绿色经营”,在获取环境效益中,把企业从“黑色文明”逐步引向“绿色文明”。为此应将环境资源价值纳入生产核算体系,开发绿色科技产品,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开展绿色贸易,实现绿色经营。第三,通过企业的“社会经营”,确立企业对环保的社会使命,建立为社会服务的行为取向。
4.转变思维方式。从人类文明进程来看,已经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并正在向生态文明过渡,这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未来社会(或称信息、网络、知识经济社会)实践的一种必然观念反映。老工业基地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正致力铸造一个工业社会,在观念上如何适应这个发展思维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可能最佳的选择就是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结合、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融合。这就要求老工业基地的政府和公众从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方面实现一系列转变,包括上述的由“对立观”向“和谐观”的价值观转变。由“无限性”向“有限性”的资源观转变。由“浪费型”消费文明向“节约型”消费文明的消费观转变。在道德方面,要认识自己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崇高责任,并能自觉地为社会的长远利益而牺牲一些当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树立新的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