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与内涵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论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与内涵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概念和内涵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内涵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关经济增长的概念,国外一些经济学家早已有过许多论述,在这里我们主要概述国内理论界和实际部门对经济增长质量及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些讨论。

一、从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谈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量的方面,即指某一国或某一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总量增长,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二是经济增长的质的方面,即在经济总量或人均GNP增长的同时,与国民生活质量和国民福利相关的指标情况。从经济增长的这两个方面看,经济增长既包括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也包括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谈经济增长问题必须从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说起。

我们党早在1958年就提出了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反映了讲求经济效益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有了重大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越来越被重视,提出了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它的实质就是要提高经济效益。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强调了经济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经济效益,指出我们要走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这就要求要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党的十二大对这个问题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它作为翻两番的重要前提。对于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小平同志要求必须是“没有水份”的,是“扎扎实实”的,“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小平同志所强调的加快发展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发展速度必须是有效益的发展速度。后来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什么可以担心的”。他还指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由此可见,小平同志强调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把根本出发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我们党在科学地分析了我国经济的现状、发展的客观规律、面临的国际环境后,在199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要求从1995年起花大力气做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篇大文章,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转变,大力提高结构、优化规模经营效益和科技进步效益。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要实现一次战略性的转变。

二、把经济效益与速度、增长数量和质量提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来认识

多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一直强调的是要把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以及增长数量与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最终达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增长。但自1994年以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有了更高的认识,他们认为,迄今为止,对经济增长效益的强调一直是一种主观上的愿望,并不具备体制方面和发展阶段方面的条件。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将增长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的各方面条件都趋于成熟,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他们将这一现象称之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些学者认为增长方式转变已具有客观必然性。其中一些人用必须转入常规经济增长的观点来解释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迫切性。

1、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当前要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增长,克服高增长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将经济引向常规增长。所谓“常规经济增长”,就是在价格具有充分弹性条件下以有效需求刺激有效供给的经济增长。经济是否进入常规增长阶段,应具备以下特征:存量结构变动(包括产业升级过程中的趋势性变动和适应性调整)与增量扩张是否协调一致;最终需求——中间需求——总需求的扩张速度与方向同供给数量和结构的调整能力是否对称;经济体系是否具有充分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行为约束机制;技术供给条件是否相对满足产业升级和需求结构变动的要求。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非“常规经济增长”。

他们进一步指出,经济增长形态的顺利转换,依赖于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随着国内消费需求热点的渐趋稳定,部分轻加工产品市场近于饱和,八十年代在价格正向调节和各地政府引导下逐步形成的轻型化结构,将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自1981年以来的两次经济波动,反映了轻型化结构正面效应的释放和负面效应暴露的过程。被长期压抑的消费需求在改革后的迅速扩张,曾经拉动消费品生产和与之直接关联的投资品生产迅速扩张,强化了消费品供给弹性,构成我国八十年代国民经济的“增长源”。但是,经济增长形态已经由传统的供给主导型数量扩张转变为需求拉动型数量扩张。在供给主导型经济增长中,两者的不统一仍可维持经济体系的低水平均衡:在需求导向型数量扩张中,两者的不统一则会引起频繁的经济波动和持续的通货膨胀。

2、另一部分人认为,我国目前是一种消耗型经济增长模式,目前的弊病已显现得非常充分,他们还进一步指出,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取决于经济体制的转轨。他们谈到:我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一直为消耗型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模式是指资源高投入和高消耗推动方式与经济高速增长的一种组合形式。它的特征表现为:(1)经济增长是由大规模的资源投入来实现的,表现在价值方面,就是GDP的增长是依靠大量的资本投入实现的,投入产出比不变,甚至恶化;(2)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经营效率较低、产业组织不合理、人力素质较差,因而由技术进步、生产经营效率、资源配置、规模经济、人力资本提高等因素推动的速度部分比重较轻;(3)增长呈波动型,并且周期较短,波动较频。从需求方面看,这种模式一旦从计划方面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控制投资和从信贷方面控制贷款规模,需求就迅速从过度转变为不足。从供给方面看,表现为:(1)生产水平不能够随需求水平的下降而同步下降;(2)职工工资和福利刚性还导致产品的价格刚性。

投入型增长方式所推动的资源消耗型经济增长实际是传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扩大再生产通常通过扩大投资来实现,而投资和资金投入又由政府的计划所控制,一旦政府认为经济过热,可以用行政方式迅速压缩,认为需要快速增长时,又可以用行政方式迅速扩大投资规模,从而增长速度大起大落,波动很大。在效益型增长模式下,可以在低投入、低消耗的格局下,实现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并且在资源和通货膨胀方面受到约束和压力要比消耗型增长模式小得多。

目前,消耗型增长模式主要特征是国民经济的低效率,而国民经济的低效率则根源于传统的计划、银行体制和企业制度。因此,增长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根本转轨。

三、增长方式的几种内涵及对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的理解

目前,经济理论界对增长方式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其中几种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粗放型,也可叫数量增长型或投入增长型,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投入量的增长来支撑,或靠扩大生产规模推动经济增长,不注重改善经济管理与推动技术进步。集约型模式与粗放型模式相反,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等内涵扩大再生产方式。在人力资源利用上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资源利用上不断降低物耗水平,不断降低产品成本;在财力资源利用上不断提高投资收益率和资金利用效果。

2、速度效益型和效益速度型。速度效益型主要通过加大投入,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来加快经济发展速度,通过高速度拉动经济增长,从而拉动效益增长。效益速度型,首先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加速经济发展速度。

3、质量和效益型。一些同志认为我们要追求的是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指整个国家经济品质的内在规定,主要包括经济素质、结构以及运行状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1)低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即在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发挥资源和生产潜力,又不造成需求扩张,引发严重通货膨胀;(2)投入减少产出增加,包括在经济增长中,生产同量产品的资源消耗不断减少投入结构的优化,即生产同量产品的总投入中,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的贡献率缩小,技术进步等综合要素贡献率提高;(3)结构趋向合理、优化和升级的经济增长;(4)商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的经济增长;(5)保持经济主体活力、创造性和制度效率的经济增长;(6)保护资源与环境的经济增长。

4、我们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内涵的理解。综合学术界及实际部门的有关见解,结合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以下内涵:

(1)经济增长是一综合性的社会现象,由增长内容,增长机制共同组成。因此经济增长方式是由发展、体制等诸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经济增长的总体模式由于各方面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特点,数量型、粗放型或效益型、集约型都是对其特点从一定角度的描述。

(2)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各项决定因素正处于快速变化之中,经济体制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发展的阶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程度发生着深刻变化。这些变化的累积,已经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一种客观必然趋势。原有经济增长方式所引起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涉及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诸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以形成未来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一条明确的主线。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剧变的过程。必须基于这一点去选择确定不同时期的目标和配套的政策体系。

标签:;  ;  ;  ;  

论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与内涵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