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研究中的“清史观”_清史论文

清史研究中的“清史观”_清史论文

清史研究的“一种清史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编撰中国历朝断代史,曾以“清史”属意于余,我因推荐李治亭研究员任主编,担此重任。治亭先生早年师从清史名家孙文良先生,学有渊源,今治清史多年,基础深厚,对有清一代的历史进程,以及清史中诸多繁难重大问题,多有见地,而不人云亦云,其研究成果甚丰。治亭先生正当年富力强,勤学奋进,锐意开拓,任此主编,自然胜任愉快。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距离今天较近,要认识中国的国情,许多问题追本溯源,都与清代的社会存在与历史有关。而且,一个伟大的民族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必须从历史中去认识自己,并从中吸取历史的经验、历史的启示、历史的教训,以及智慧和力量。然而,清史研究作为中国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与其他断代史的研究相比,长期以来却是相对薄弱的。自上个世纪20年代萧一山先生《清代通史》面世以来(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修订本),前辈著名学者孟森先生、徐中舒先生等人有关清史研究的精辟论著,素为后学所尊重。虽然如此,但从总体上来看,在较长时期内,清史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清史研究日益为史学界所关注,一些清史研究机构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研究队伍日益扩大;近年来,整理、出版了大量的清史档案、文献史籍,也翻译出版了一些清代来华传教士的著述,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清史研究因而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发表了数以千计的论文,各种专题论著琳琅满目,清代专史也有多部问世。清史论著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与视野的开阔,对清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论者间存在着意见分歧,见仁见智,不同的学术观点纷呈。

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面对学术观点的分歧,公开声言是“一家之言”。本书主编有言:“清史分歧多,学者观点不易统一,遂决定一律起用东北地区的学者。”白山黑水是满族的发祥地。东北学人因得“地利”,研究清史自有其传统,而治清史者人才济济,是国内研究清史的重要地区之一。为本书执笔撰述者,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社会科学院、北华大学、大连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集众人之力,始得以完成此书,故视其为东北地区学者多年研究清史心得之结晶可也,而书中所阐述的清代社会历史进程,对某些重大问题的观点,自然也就是表述了作者的“一种清史观”,其内涵便是“自成体系”,“自成一派”。若然,可喜又可贺也!请试言之:其所以可喜者,是因为学派如能形成,彼此之间辩难切磋,不仅会促进学术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而且也是该学科研究日趋成熟的标志,先秦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就是明证。所以学派一旦形成,且为学术界所公认,实乃可喜之事,此其一;其二,所以可贺者,是本书作者敢于“为天下先”,直言宣称代表“一种清史观”,表现出科学研究者应有的自信。学贵深沉而不隐晦自己的观点,这需要有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勇气。本书作者率先声明代表“一派观点”,这将促使各种不同的观点各自努力形成自己的“清史观”。换言之,对推动清史研究将有所裨益,故可贺也。

当然,学派的形成并非易事,它需要具有高度理论素养、博学通识、学术造诣精深的代表人物,一批研究方法、学术旨趣、学术观点基本相同或大体一臻而又潜心学术的学人,锲而不舍,呕心沥血,多年辛苦不寻常,穷年累月致力于学业,有所建树,有反映学派观点、体系的代表作,唯其如此,“学派”庶几可成可立。

本书以东北地区学者的“一种清史观”面世,或曰以“学派”为努力目标,可知主编和执笔诸君志趣弥坚,砥砺学业,有此良好开端,吾人将乐观其成,有厚望焉。

本文为李治亭主编《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一书序言。

标签:;  ;  ;  ;  

清史研究中的“清史观”_清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