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生观偏差的原则与矫正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_学生观论文

教师学生观偏差的原则与矫正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_学生观论文

当前教师学生观的偏差及其对教学成效影响的原理与纠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偏差论文,其对论文,成效论文,原理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教师学生观存在的偏差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教师的学生观存在诸多偏差,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知识轻素质

对于人,知识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对人才的培养由偏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由“知识型”转变为“智慧型”,从“守成型”发展为“开拓型”。

2.重共性轻个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强调统一,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必然会磨平学生个性的棱角,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标准件”。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教师也习惯于一种标准,习惯于一套答案。这在本质上是对学生创造精神的一种抹杀。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学生将会成为一批没有创造性、墨守成规的缺乏独立个性的工具。

3.重制度轻情感

有些教师由于受世俗的社会观念影响,过多地强调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足的一面,认为学生中调皮捣蛋的多、不听话的多、愚笨的多。因而批评贬斥多于肯定和表扬,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他们体会不到尊师爱生的乐趣。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认为:“教育之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且这种爱应该是理性的爱。只有建立在理性上的爱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理性的爱是以科学的学生观为前提的,只有对学生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才能使热爱学生成为教育者教育学生的持久动力。

二、教师的学生观对教学成效影响的原理

1.教师的学生观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已有的研究已表明了教师期望的重要性。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以1-6年级学生为对象,先对所有的学生进行智力测试,再从每班学生中随机选出20%的学生作为实验组,并告知教师这20%的学生是班上“最有发展潜力的”,班上其余的学生为控制组。两组学生仍合班上课,学生对分组之事全然不知。18个月后,再对全校的学生实施同样的智力测验,结果发现那被称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的IQ增加分数远比控制组多。这个实验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仅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而且影响其心智成长。

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他们认为“最有前途”的学生往往另眼相看,对他们表示鼓励、积极的态度,同时,在学生这方面也产生了自验预言的心理作用:从教师对自己的重视、鼓励、爱护中,加强了自信与自尊,因而提高了自我期望,激励了学习动机。而在有目的的情境中,个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的预期,常在自己以后的行为结果中得以应验。

2.教师的学生观影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存在四种教学目标价值取向,即任务中心取向、知识中心取向、自我中心取向、学生中心取向。教师不同的学生观会导致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例如:持道具学生观的教师是任务中心取向的,把教学当作自己不得不完成的一项任务,学生只是作为一种道具存在。教学只是教师的一种单向信息发布,而且这种发布也是以相对简单、机械的方式进行的,缺乏真诚的内涵。持知识中心学生观的教师则是知识中心取向的,把传授知识、学生掌握知识当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持尺度学生观的教师的教学目标价值是自我中心取向的,在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学生只是衡量自己价值的尺度而已。持主体性学生观的教师则是学生中心取向的,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唯一目的。

3.教师的学生观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结果,将直接指导着教师采取什么方式教他们的学生。持有“被动”学生观的教师认为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会采取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一味地将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灌”给学生,从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吸收、内化。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所指出的:“学习是强制性的,充满了厌倦和恐惧,儿童的心智疲劳了,他们的神经系统倦竭了。他们变得懒散、沮丧、沉默、耽于恶习,对自己失去信心,毫无童年时期的快乐可爱的景象。”这样的教育与其说是对学生的教育,还不如说是对学生的摧残。再如:有的教师怕讨论课学生不踊跃而导致冷场,所以要么不组织学生讨论,要么采用点名的方式。这样不仅会挫伤已准备好了的学生的积极性,也失去了一个让学生战胜自己的机会。

4.教师的学生观影响教师的教育效能感

教师对效能信息的识别和选择,不仅是对当前所表现出的行为的能力判断,而且还决定对下一步行为的选择,具体影响如下:①影响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和行为的坚持性;②影响个体在遇到挫折时的态度,决定着个体将付出多大的努力;③影响个体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会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景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研究普遍证实,教学效能感高的教师,其教学效果及学生成绩显著高于教学效能感低的教师。持发展性学生观的教师自我教育效能感强,他们坚信“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他们会努力探寻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选择最适当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那种对学生抱僵硬态度的教师则认为自己在“差生”面前无能为力,从而在面对“差生”时显出无助感,他们根本不愿意花心思去研究自己的教育对象,认为“做”与“不做”效果一样,于是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态度。

三、教师应具备的学生观

要克服教师学生观的偏差,必须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教育观念的高度来提高其认识。当前教师学生观存在的偏差主要是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必须弄清什么是正确的学生观。笔者认为,必须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以及素质教育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终身教育的观念为指导思想来构建学生观,才能是正确的学生观。根据这一原则,教师应具备的学生观,应是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性的学生观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会失去生命力。学生的发展应该成为教学努力的方向和唯一目的。

(1)关注学生的发展

发展性的学生观强调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强调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通过有效的训练,促使知识的内化,达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每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作为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当的途径、合适的内容,采用适当的方法来促进个体的发展。

(2)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

作为教师绝不能依据学生一时的表现不佳而断言学生没有发展的可能,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未完成性,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应该给学生创造发展的环境和机会。只要给予积极引导,经常鼓励,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就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其发展的主体作用。教师宽广的、长久的、坚定的期望会给学生以极大的动力,使学生获得心理上广阔的发展空间。

2.主体性的学生观

主体性的学生观即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其教学目标分类中,把教学的目标分为认知、情感、技能三个方面,其主体均是受教育者。当代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更是强调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作为促进者的角色出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学生是教师关注的中心,具有非常明确的学生意识,教师的工作努力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而非教师。第二,学生是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人而存在的,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这些特征是学生主体的最本质的、主要的特征。持有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的教师能经常主动地研究学生,他们研究学生的特点、主体性的调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如何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匹配,努力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真正做到了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的职能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激活和调动学生兴趣、动机和需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主动参与学习。整个教育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主体的认识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感知、思维、想象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只有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切教育影响的发生都必须以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为转移,以学生的自身实践为中介。

3.个性化的学生观

人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其核心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从教育学上看,教育人口的激增,不仅意味着学生数量的激增,而且意味着质量上的多样化。学生不仅是以纯粹的学习者的面貌出现的,他们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因而树立个性化的学生观是十分必要的,个性化的学生观具体应包括以下几点内容:①树立正确的“个性概念”;②尊重学生的个性;③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④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我们的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的自由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坚持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挖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空间。

4.移情性的学生观

移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过程,即将一个人的目的、知觉和情感跟别人暂时联系起来,使他们在情感上彼此融为一体。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移情体验”在发生作用。移情的作用是沟通,使接受者得到认可、理解和成功。教师的移情性学生观就产生于积极的移情作用。拥有移情性学生观的教师认为,学生都是可爱的,是可以教育成人的。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自觉地进行“心理位移”,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思想感情,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论是聪明的、笨拙的、听话的或顽皮的学生,都应该予以真诚、热爱、关怀的态度对待。学生都是有向师性的,只要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教师的关怀,他们就会在思想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逐渐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安全感、自信感和责任感,这样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相反,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与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教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标签:;  

教师学生观偏差的原则与矫正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_学生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