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军的职业素质与作风--纪念曹先生30年教书_文学论文

曹永军的职业素质与作风--纪念曹先生30年教书_文学论文

曹勇军的专业品质和风格——写在曹老师从教30年之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写在论文,品质论文,风格论文,老师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曹勇军,1957年生,山东人。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中语会副秘书长,扬州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曾荣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积极参加课改新教材的建设,参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编写,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编写组核心成员。应邀在浙江、山东、山西、江苏等地开设讲座、观摩课100余次,宣传推动语文课改。近年来致力于课程研究、选修教学研究、语文教育教学智慧、教师专业化发展等课题研究,成果显著。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等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论文多次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出版《叩开高中语文选修教学之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实践研究》等论著10余部,另有《千头万绪知多少——毕淑敏散文选》等选本行世。

曹勇军是有专业品质和风格的。

名师的专业品质和风格总是与他的成长经历、人格修养、阅读品质、精神情怀紧密相连的。莫洛亚在《艺术与生活》中说:“风格即自身。”他进一步阐释说,“风格”是艺术作品中“强烈的情感撞在语言的屏障上爆发出来的特性”。而曹老师的专业品质和风格则是以他对教育教学的热爱、对一届届学生的无私大爱、对生活尤其是教育生活的酷爱的“强烈的情感”,撞击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故事”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品质、韵致、格调。

不能消泯,不能复制,也不能被改变,这也许是名师的共同特征。

曹勇军的专业品质和风格首先体现在“深”字上。

“深”鲜明体现在他学术品质不盲从、不信从、不跟从的独立性上。他对许多语文常规命题都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深刻的思考和富有深度的阐发。伴随着写作教学中“假话、大话、套话、空话”而出现的“灰色作文”,方家倡导“绿色作文”实践,曹老师也是倡导者之一,但他对当时流行的“绿色作文”理论和实践并不贸然跟进率尔给力,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熬”自己的“老卤”,阐释对“绿色作文”“绿色阅读”的独到理解,并从“回归到真实的生活”的高度确立“生活化语文”的主张。再如,他对一度强势的“主题说”进行了冷思考。他认为“主题说”是旧有写作知识中的“最大的谬误”,在作文教学中它基本上是对政治意义、思想意义的霸权式的限定:扫一屋就要扫天下,看见蚂蚁就要挖出集体主义,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政治象征物。他认为,“主题这个充满思想理性意味的预设,成为对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情感的控制,成为对写作主体的约束,使学生难以进入情感和心智活动的自由天地。这也使我们教师高高在上,忽视甚至轻慢真实的生活状态和日常的情感经验,以正统和霸权的姿态俘获学生,使亲历的生活成为另类,使写作成为陌生化的过程,而这一切在老师那儿也许还理直气壮地认为是做人与作文结合起来了”。如此便一扫伪生活化教育的阴霾,使其弊病暴露无遗,真有振聋发聩之力。与此相关,他对“语文味”“教学智慧”“知识教学”“教师专业化”等诸多流行术语都作过富有职业经验内涵的、深入独到的论述。

从“生活化语文”这一角度定位和定义语文教学,曹老师认为,“语文,是教师与学生的故事”。他在年复一年的节奏性重复中开始重新理解和诠释课堂:“课堂是师生相处的天地,是共同演绎故事的地方。表面上,是讲台桌椅四面墙;本质上,凡有师生的地方就有课堂,是师生独特的生命构建了课堂。”曹老师对课堂艺术的理解显得如此风生水起。“而要让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故事,关键是要深刻理解教师与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相互关系。”在他心中,《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我们本土最经典的对话文本,反映了我们民族真实的对话形态,也“映照出教师与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相互关系”。他把师生的这种相互关系定位为“师友”,“亦师亦友,即师即友,师友之间,其乐融融”。因为“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这样“和而不同,不同而和,众语喧哗,而非垄断的独白”,让师生的生命呈现出丰满而又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曹勇军的专业品质和风格还体现在“锐”字上。

锐,是敏锐,是锐利,是尖锐。纵观曹老师的语文教育教学历程,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敏锐的学术嗅觉,从不忽视语文教育发展的新态势、新动向、新概念,但又保持着足够清醒理性的学术判断和立场,即使是众语喧哗、人声鼎沸,将某一抽象概念煞有介事地演绎成语文“显”学,他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犀利的眼光、敏锐的“课程思维”和“课堂感觉”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譬如,我一直都对语文教学界出现的强调语文学科本位的“语文味”这一概念腹诽有加,因而对所谓的“语文味”颇不以为然,但曹老师的论述矫正了我对“语文味”的认识。他针对课改后许多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语文课程元素流失,引发语文教师集体的学科焦虑等教学中比较普遍出现的“非语文化”不良现象,思索提炼了“语文味”的几层含义:1.像语文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符合学科的特点;2.教的是语文,教材处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3.这样教语文有效,采用的方法策略比较合理;4.教学富有魅力,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比较高。这四层意思对应着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问题,所以曹老师从课程定位、教材使用、教法选择和教师素养这四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维度入手思考,并借用沈括《梦溪笔谈》中讲中医治病配药的说法提出,在“语文味”这剂药方中,教师素养是“一君”,课程定位是“二臣”,教材使用是“三佐”,而教法选择则是“五使”。“这副药,长期服用,舒经活血,调理身心,有病治病,没病强身,对语文教学不无裨益。”“泛语文化”不对,那么“唯语文化”是不是也潜藏着某种思维误区?曹老师最近又在思考撰写文章,探讨怎样把非语文的东西转化为语文的东西。他的探索不断深化,永不停息。

曹老师之“深”、之“锐”往往表现为“逸”字。“逸”是解开曹老师专业品质和风格的钥匙。李长之在评价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时,便选择了一个“逸”字。巧合的是,当年曹老师为语文组老师每人配发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时,我在阅读过程中,便想到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的教学风格,没有比“逸”这个词更为恰当的了。

曹老师自称“是一个诗人,又是一个农夫”。岁月给了他人生使命的神谕,他把自己的教育理想深埋在现实贫瘠坚硬的土壤中,用汗水和心血浇灌教育田地里的禾苗和花朵。这种强烈的理想主义情结令他始终拥有诗人的气质和浪漫情怀。但曹老师又不仅仅只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还是一个对现实有着强烈关怀的世俗气息的人。教学上他既追求“采菊东篱下”的浪漫,又拒绝“草盛豆苗稀”的现状:他的讲义里有各种精彩的文章和教学菜单,进度表中排满了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的规划与设想,备课本里夹着各种各样的黑名单、红名单,心里则装着对班级每一名学生的要求和建议、期待和祝福……

李长之先生以一“逸”字概括司马迁的人格和风格,并将“逸”解释为“不柔弱,不枯燥,不单调,不粗疏”。其实“逸”更多体现为不沉坠、不凝滞,但也不浮飘、不虚空,它是一种游走在理想与现实、厚重与轻灵、激情与理性、人文与工具、科学与艺术之间的状态。所以,曹老师总是想方设法用思想的扳手松一松课堂技术的螺丝,用丰富的个性和教育的智慧让学生从单向度的生存困境中解脱出来。

曹老师的课堂对话总是引向思维的纵深处,而不是一个话题之后便转换到另一个话题,简单为了应对某一种教学程序。他总是在学生的思维顶点上“扶”一把,从而实现课堂的“高峰体验”。

曹老师之“逸”,看似工笔写意,却不是率性为之,而是切磋琢磨苦心孤诣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他特别讲究修改之功。有时一词之立,旬日踟蹰,力求达意。他的《语文,是教师与学生的故事》一文中有一句:传统教育重视一个“学”字。想想觉得不妥,表达过于全称,于是改为:传统教育理论重视一个“学”字。觉得还是不严密,不准确,最后改为:传统教育理论有一个重视“学”字的传统。他为文如此,备课上课如此,学术思考探索亦如此。

曹老师之“深”、之“锐”、之“逸”植根于他道德、性情、品格、学问之“达”。

曹老师的专业品质和风格始终与他的道德修养紧密相连,是他崇高道德在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上的投影。他从才、学、识、德四个方面来论说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识”不是“见解”“认识”的简单并列,而是一眼看穿事物和现象的本事,是读书治学中的敏锐洞察和独特发现。见识是学问之眼,也是学问之魂。见识是职业生命中的独特发现、独到认识。这是一名优秀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外在标志。见识从哪里来?从实践中磨砺出来,来自对自我生命的照亮。“学”指的就是“学问”“学养”。腹有诗书,知识渊博,是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绝对尺度和终身的职业追求。曹老师认为,一个人的“才”可能先天不足,但可以通过后天弥补;可以开发自己的才学,磨砺锻造自己的才华。他称其为“作性”。“作性”是指通过反复写作实践所获得的写作技能和习惯,以及由写作境界精进、写作成果丰富而建立起来的底气和自信。没有“作性”就不可能有真正成熟的学问,就无法获得专业化发展的高度。

曹老师把生命投入日复一日的日常教学工作中,三十年如一日,用语文课堂释放他对教育的理解、信仰和爱。他勤于读书,博观约取,表现出相当的专业见识和责任心。他说,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德”是最重要的,“德”是说一个人的才学、学识必须具备价值立场、公共情怀,要关心世道人心,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否则,轻则小慧歪才,重则流为厚黑之学、无耻之徒。除了这种宏大的“德”,更应该注意生活之德、修养之德,也就是语文教师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修养。他曾给自己制定了一份“自警十条”,勉励警策自己:治心以敬;待人以诚;正身养气;起居有节;每日锻炼;保身珍重;读书不二;日知所亡;无忘所能;减少应酬。这份自警看似针对个人生活工作的习惯和不足制定,其实也是为人之成长所定的一份精神修习的菜单。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他的生活境界、生命质量总是相一致的。当我们从曹勇军老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入手,从他的专业精神内核和他的才、识、学、德的自觉追求方面去管窥蠡测这位名师的“不一样”时,我们发现将丰富饱满、具体而微的细节抽象出来之后凸显的高度概括又具有写意风格的专业品质和风格,我们仍然可以由之轻而易举地还原到他的教学现场,还原出教学现场的丰富之态与郁勃之气。在三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曹老师以其扎实丰富的教育实践、素朴鲜明的教学主张、机智灵动的教学智慧和务实求真的教学作风,成为不可混同不可复制的“这一个”。

标签:;  ;  

曹永军的职业素质与作风--纪念曹先生30年教书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