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尼采的权力意志思想_权力意志论文

谈谈尼采的权力意志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尼采论文,意志论文,权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权力意志是尼采晚期著作和八十年代遗稿中的重要概念。《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是一部被尼采计划写作但没有得到执行的著作;一部用这个标题出版的著作是不可信的,这部著作是由尼采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所做的一个编排。”(注:摘自德国《哲学和科学理论百科全书》《Enzyklopadie Philosophie und Wissenscha-ftstheorie》第4卷,第707页,J.B.METZLER出版社,1996年。)

(一)《权力意志》思考

尼采何时构思了权力意志(Wille zur Macht)的思想,对此很难确切地回答。人们只知道这个思想后来发展为他全部创造的核心,直到他生命中有创造力的最后一天他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尼采创作的第一阶段(从《悲剧的诞生》〈Die Geburt der Tragdie〉到《朝霞》〈M-orgenrte〉)他还没有把这一构思作为核心问题来研究。只是在尼采创作的第二阶段(《快乐的知识》〈Die frhliche Wissenschaft〉是这个阶段的标志)他才逐渐转向这个构思。在尼采创造的第三个阶段,即查拉图斯特拉阶段(Also spuach Zarathustra),权力意志成为尼采的三个哲学重点中的一个。

我发现有生物的地方,就有求权力的意志,甚至在奴仆的意志里也有求主人的意志。/生命独自对我谈着这秘密。“看哪,它说,我便是那必须永远超越自己的。/“还有你,明智者,你仅仅是我的意志的一条小路和足迹!真的,我的求权力的意志也漫步在你的求真理的意志的双足之上!/“根据求生存的意志的誓言并不能达到真理:没有——这种意志!/“因为:不存在的,就不能意欲;但是已存在的,又怎能再求存在呢!/“仅仅是,有生命的地方就有意志:但不是求生存的意志,而是——我教你——求权力的意志!/‘活着被评价得高于生命本身,但是缘于评价而独自说—求权力的意志!(注:摘自KGW平装本第4卷,第147-149页,柏林/纽约1980年。)

权力意志第一次做为一个正式的题目出现在尼采计划写的书名中,既不是在彻底重估一切价值的观点中,也不是在永远轮回的理论中,而是在一个构思提纲中。在写于1885年8月份的一个笔记本中人们可以读到以下内容

权力意志

尼采

对万事万物一个新的解释的偿试

尼采认为以下要素都与权力意志有关:营养、生育、适应、遗传、分工。在尼采看来,真理意志、正义意志、美的意志、帮助的意志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形式。在这种道德的背后,潜伏着一种神秘的权力意志。与这种权力意志相比,理智和道德都是无用的,它们只不过是意志手中的武器,是受意志愚弄的玩偶。决定我们思想的正是这些隐秘的欲望,正是权力意志有节奏的跳动。我们绝大部分智力活动是无意识进行的,我们并没有感觉到。因为本能才是权力意志的直接体现。

从1884年起人们就有权来谈论一部计划分四卷写作的著作。尼采希望这部著作以《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偿试》(Der Wille zur Mac-ht·Versuch einer Umwerthung aller Werth)的题目发表。一年后,在《道德的系谱》(Zur Genealogie der Moral)中再次强调了此点。《善恶的彼岸》(Jenseits vor Gut und Bse)、《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正午和永恒》(Der Tag und Ewieg)(《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thustra〉中的一部份)是同时构思的。但是《善恶的彼岸》完全不能和《权力意志》相比。权力意志的构思是尼采从查拉图斯特拉时代的素材(1881-1885)和紧接着的《人类的太人类的》(Menschliches,Allzumenschliches)再版的修改中悟出的精华,尼采视这些精华为未来哲学的前奏。从1886年夏至1887年春,尼采分别为《悲剧的诞生》、《人类的太人类的》、《朝霞》、《快乐的知识》的新版撰写前言和补充修改,这些内容也没有脱离权力意志的构思。尼采让出版社在《善恶的彼岸》的封面预告了《权力意志》,在《道德的系谱》中甚至引述了《权力意志》中的一段话。

在《道德的系谱》发表之后,即从1887年秋天开始尼采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意志的创作中去。这项工作大约在1888年5月中旬以372条构思达到了顶点。(在尼采的笔记中实际数目是374条,其中有两条出现了两次,所以后人常说372条)尼采把这些(构思)条分配到计划中的四卷里,在第一卷中还包含几个小标题:

第一卷

1 虚无主义

2 文化、文明、“现代”的模棱两可性

第二卷

3 理想的来源

4 基督教理想的批判

5 道德怎样走向胜利

6 群众的直觉

第三卷

7 真理意志

8 哲学女妖的品德

9 权力意志的心理学

第四卷

10 永恒轮回

11 伟大的政治

12 适用于我们生活的办法

尼采的权力意志的出发点是对叔本华的悲观的形而上学提出反对意见,是用一种具体原则代替叔本华的抽象意志的必然性。这里所谓的权力并非指政治权力,也非指武力的物理强制力,而是指一种蕴涵一切可能、突破一切阻碍、积极向上的内在生命力。这种内在生命力完全由本能驱使,权力意志指的不仅是生命的原则,还是创造过程的原则。这权力意志并不出现,只是简单地以另一种方式来谈论生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尼采又把权力意志从最初的生命的原则发展为所有存在的原则。道德的评估只是权力意志原则指导下的一种解释方法。这里不能不涉及到虚无主义的问题。尼采的非道德主义的发展过程由来已久:脱离基督教→狄奥尼索斯的美学观→权力意志。早在《善恶的彼岸》的时期尼采就否定了证明道德原则正确的可能性,否定了证明人对正义和非正义的判断正确的可能性。道德培育了诚实,但诚实却看透了道德的动摇性、虚伪性,由此导致了虚无主义,导致了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无意义这样一种判断力。永恒轮回的无意义性是虚无主义的最极端的表现形式。由虚无主义发展的权力意志思想,事实上是对一切价值的重新评定。重新评定一切价值本身设定了一种新的价值观,尼采这个长期被误解、被冷落的人满怀激情地提倡主人的道德、祝贺强者的胜利。从《悲剧的诞生》的狄奥尼索斯哲学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永恒轮回直到最后,一种权力的倾向贯穿尼采的全部思考,这是对种种形式的权力意志的颂歌。而《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的构思正是这样一种倾向的集中体现。这样一种倾向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将完全取代虚无主义的倾向,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将占统治地位的倾向是以虚无主义为前提的。如果解释是价值设定,那么虚无主义的世界观就在于对世界的无价值的考察。对于人来说,支配他在一个本身没有意义的世界中的生命更加具有决定意义。

此后,尼采对权力意志的构思又做了多次修改,关于这个权力意志草纲的最后一次变动是这样的:

权力意志

的计划的草纲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的尝试

西尔斯—马丽亚

于1888年8月最后

一个星期天

我们 许佩博雷人——问题的奠基礼|第一本书:“真理是什么?”

第一章 错误的心理学

第二章 真理和错误的价值

第三章 真理意志论(在生命的“是”价值中的第一个理由充足的)|第二本书:价值的来源

第一章 形而上学的人们

第二章 人们的信仰

第三章 好人们和改革者们|第三本书:价值的奋斗

第一章 基督教的一些思想

第二章 艺术的心理学

第三章 关于欧洲虚无主义的历史|第四本书:伟大的正午

第一章 生命的原则(等级)

第二章 两条路

第三章 永远的轮回

综上所述,真理问题逐渐形成了第一本书的主题。第二本书仍像以前所计划的,是价值的批判。永恒的轮回是第四本书的主题。对于第三本书,人们也可以这样说:权力意志的核心是查拉图斯特拉的理论——进入生命的内部,深深地渗入驱动生命的全部力量中去。这是尼采终生坚信不移的思想。但是对此人们必须考虑到,尼采的权力意志不是一个主观的愿望,即那种仅仅在个别人那儿所具有的气质。它不是那种具有特殊目的的个人的意志。虽然即便对于尼采来说一个愿望总是某种愿望。但是这个某种不是这个或那个单独的存在,而是趋向权力的意志(Willezur macht)这种愿望。这就是存在的最核心的本质。它既不同于柏拉图的理念(die Idee),也不同于黑格尔的世界精神(die Weltgeist)。因此尼采愿意把从柏拉图到黑格尔的欧洲形而上学的道路描绘为错误的道路,描绘为欧洲虚无主义的来源,并与之做斗争。其原因就在于这条道路越来越偏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离真实世界。尼采的权力意志也是一个针对传统的欧洲形而上学的战斗宣言。在这一点上他和叔本华有共同点。叔本华同样在反对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中贴近生命,确切地说贴近趋向于生命的意志(Wille zum Leben)。在这一点上叔本华影响了尼采。

“意志”做为一个哲学问题在现代时期(即在近代时期的斯宾诺莎的感情理论之后)被叔本华又重新发现了。对于叔本华来说意志是一个“趋向生命的意志”,在他那儿“趋向权力意志”这个概念从没有出现过,这个概念是一个典型的尼采概念。认识的主体借助于自己的躯体扎根于世界中并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这个躯体就处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根据叔本华的个体的先决条件,各个躯体的出现都是各个单独意识行为的现象。这样一来,口、胃、肠等等就是维持生命的意志的客观化的表达(饥饿与它的满足),生殖器官就是生命繁殖的意志的客观化的表达(性欲与它的满足)。在此人们可以注意到:叔本华从康德那儿脱颖而出了。对于叔本华来说,躯体和意志有一个同一性,对此不仅仅是每个单个的躯体是意志的承担者,更确切地说这个单个的躯体对于所有其它的躯体都是一个示范,这叫做:叔本华愿意“根据那个躯体的类推法来判断整个世界”(注:参考《Die Welt als Wille und Vorstellung》第1卷,第164页,1974年版。)这个趋向于越来越高的客观化的意志是趋向生命的意志的奋斗,是趋向活下去的意志的奋斗,而在人类中从本能到理智的所有的层次都按系统归入到上面所提到的“生命”中和“活下去”中。直到目前为止人们无疑能确定许多尼采和叔本华的共同点,但是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权力意志”的原则被尼采当做有关意志的无条件的肯定放在首位时,在叔本华那儿却既有肯定态度又有否定态度。而“否定”才是叔本华哲学中真正的深为关切的事情。在对自由的具体的追求中缺少了对趋向生命的意志的肯定、赞同态度。因为每一个满足总要产生一个新的缺乏和新的需求,所以意志就是永恒的形成、产生、发展;就是一条纯净的、无止境的,缺少创造和再生产的河流。叔本华在他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1卷,第241页上这样写道:“每一个单个的行为有它的目:共同的愿望是没有的。”于是就产生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相对立的是尼采的能动主义或称为唯意志论):不值得把全部生命投入,进一步说人们必须灭绝驱向生命的意志。这或许是一种简单的自杀方式(叔本华拒绝这种方式)。可是这种理智所偏爱的方式发生在一种拯救世界的过程中,这种过程就是在苦难中追求虚无:放弃所有的意志,杜绝一切欲望,就如同佛教的涅槃境界和欧洲神秘主义者的拯救世界的想法。顺便说一句,叔本华以这种方式做出了他独特的贡献,对于德国人来说,东方智慧世界的大门从此被打开了,从此当德国人提到我们地球上灿烂的古代文明时,再也不必像以前那样言必称古希腊罗马了。

(二)《权力意志》的版本及E.福尔斯特—尼采的篡改

1897年,尼采的妹妹E.福尔斯特—尼采从巴拉圭回来迁入魏玛的一所住宅,在那里她不仅看护有精神病的哥哥,还搜集整理他的手稿,对权力意志的歪曲、纂改、编排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尼采对此毫无所知。1900年尼采逝世,几年后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家开始享誉世界。

《权力意志》的手稿曾多次被整理发表。第一个版本是1901年由P.加斯特(H.郭塞里茨),以及E.霍内弗尔和A.霍内弗尔编辑,由曼出版社在莱比锡出版的。这是世人对编辑出版尼采这份著名的未完成手稿的第一次偿试。当时他们三个人面对的是堆放在那儿的成包的手稿、笔记,很难辨认,无法誉写……。从那时开始围绕尼采这份超过5000页的内容广博、思想精深的手稿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出版悲剧。而这第一次“公演”的主角就是P.加斯特,他开创了对尼采这部未完成手稿的出版和篡改。1893年11月8日在给尼采妹妹E.福尔斯特—尼采的信中,他认为在尼采的这部未完成手稿中“生活的基本姿态将是与清除基督教同时出现的另一种极端的截然不同的基本姿态。但是关于道德、哲学和政治的重新评估的种种后果必须着重表达出来:然而到目前无人能想象出后果是什么样子,——,因此,对于您的兄弟尼采先生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另外三卷的巨大准备工作,我必须以简述的方式为您进行整理并按照一个体系的风格将其合并。”(注:摘自D.M.Hoffmann,《ZurGeschichte des Nietzsche-Archirs》第37页,Walter de Gruyter.柏林/纽约1991。)

对《权力意志》手稿进行登峰造极篡改的自然非E.福尔斯特—尼采莫属了。1895年,在强有力的高压手段之下,她成功地从尼采的监护人F.尼采和A.欧勒二人那里买下了尼采著作的管理权。随后她以尼采著作管理者的身份开始整理出版尼采著作、信件和传记。这期间她大量篡改尼采著作和伪造信件。1931年12月她又打赢了与克略纳出版社的官司,根据法庭判决尼采和他的妹妹二人共同拥有《权力意志》的版权。这实际上是为E.福尔斯特—尼采篡改尼采著作在法律上开了绿灯。克略纳出版社被迫在她在世时及去世后的头三十年向她和她的法律继承人交纳版税,后来这个版税又两次被延长,一直到2005年有效。但是在E.福尔斯特—尼采1935年死后,特别是在1949年由她创立的尼采文献档案解体之后,克略纳出版社就摆脱了这个枷锁。现在那个法庭判决已变成了一个著名的笑话。

尼采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总是持有这样的观点,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也必须留下一个系统的、百科全书式的代表作。在这部代表作中,从认识论、方法论直到社会哲学、文化哲学以及所有的哲学问题都必须涉及到。但是尼采生前并没有留下一部这样的著作。于是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就开始做这件事情(和那些对她唯命是从的人们,这些人个个都能很好地创造尼采著作,例如她的朋友彼得·加斯特),她和她的朋友们开始在尼采八十年代的遗稿中编排一部这样的著作。(注:摘自德国H.M.格尔拉赫教授1997年9月3日给本文作者的信。)

E.福尔斯特—尼采对权力意志手稿的篡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尼采为权力意志所写的并编了号的374段未完成作品中,有104段未被尼采妹妹等人编排的所谓的权力意志选用。其中有84段从未被发表。另外20段被驱逐到(尼采妹妹编辑出版的大八开本的尼采全集的)第13、14卷以及O.外司编辑的第16卷的注释中去了。但是在大八开本的第13卷的前言中,尼采妹妹却如此宣布:“第13卷和第14卷中包含了尼采所有未曾发表的笔记,也包括了那些作者认为无论如何必须属于‘权力意志’的内容。”(注:摘自Groβoktavsausgabe第13卷前言/M.Montinari《Nietzhsche lesen》第107页,柏林/纽约1903。)

2、剩下的270段未完成作品中有137段是以不完整的形式,即带着明显被人随意修改过的形式出现的,具体情况如下。

a、有49段被O.外司先生在注释中修改过了。

b、有36段仅仅是不完整地在注释中修改过。O.外司先生为每一段做了不详细的说明,但是非常有趣的是,他常常在被遗漏处的辩认方面搞错了。

c、还有52段完全没有注释,尽管它们象其它未完成作品一样在内容上有错误,但O.外司先生认为对此只需要一个注释就够了。

3、其中前300段未完成作品都由尼采自己分别分配到计划中的四卷书里面去了,遗憾的是这种分配在尼采妹妹等人编排的尼采全集中,至少在64个部份中,一点儿也没有见到。(注:参考M.Montinari《Niet-zsche lesen》107-108页,柏林/纽约1982。)

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1885年8月尼采在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两段精彩的论述:

我们是多么天真地把我们的种种道德的敬重带到了事物中去!如在我们谈论自然法则时那样。如果有一天进行一次完全不同的解释方式的尝试,以便通过一个激烈的对立来理解我们的道德的规范(真理、法律、理性等等的优越性)是多么无意识地在我们全部的所谓的科学中统治着。通俗的表达:上帝对此反对,魔鬼对此不反对:所有鬼神的作用都包括到其本质里,反之不行!(注:M.Montinari《Nietzsche Lesen》第98页,柏林/纽约1982。)

在尼采的同期手稿中,还有一段笔记预先确定了被尼采在后来称为虚无主义的艰巨性:

巨大的危险不是悲观主义(享乐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即关于有趣和无聊的报复以及人类的生活是否有残存的无聊感觉,而是所发生的一切的无意义性!道德的解释和宗教的解释同时失效了:它们愈不虔诚,便愈发本能地咬牙切齿地坚持道德的敬重。做为无神论者的叔本华用一句骂人的话来反驳剥去了世界的道德重要性的外衣的说法。在英国,人们努力使道德和物理学结下亲密的关系,使冯·哈勒特曼先生和伦理学以及存在的非理性结下亲密的关系。但是原本的巨大的恐惧是:世界不再有意义了。上帝和到目前为止的道德在多大程度上被废除了:它们曾经相互间保持共存关系。现在我带来一个新的解释,一个不道德的、和迄今为止我们的道德相比做为特殊事件出现的解释。通俗的表达:上帝对此反对,魔鬼对此不反对。(注:M.Montinari《Nietzsche Lesen》第99页,柏林/纽约1982。)

尼采思想的最精彩部份是他的伦理思想,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既抛弃基督教神学,也顺乎其理地抛弃在这个神学基础之上产生的种种道德观念;既挖空近代道德的神学基础,也推翻全部近代道德。一句话,尼采轻而易举地颠倒了全部公认的观念,奚落了一切美德、盛赞所有的邪恶。否定了一切价值观念,就必然走向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已成为尼采晚期哲学刻不容缓的必然事件。

上面这两段论述正是尼采伦理思想的一个绝好说明。尼采妹妹既看不懂这些精深而又疯狂的论述,又像P.加斯特一样害怕这些论述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所以在她编排《权力意志》时就删去了这两段论述,这样一来就大大冲淡了尼采思想的精髓,磨去了尼采思想的棱角。打乱了尼采思想的内在逻辑性。把G.阔里和M.蒙提纳里编辑出版的《权力意志》和E.福尔斯特—尼采编辑出版的《权力意志》相比,有两点差别:①后者比前者平庸。E.福尔斯特—尼采把尼采遗稿中她看不懂的部份都删掉了,其中相当大一部份是尼采晚期思想的精髓。“使揭不开的谜保持原状,取而代之的是人们虚构一个不间断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指的是一个重要著作《权力意志》的发展过程。”(注:Karl Schlec-hta:《Philologische Nachbericht》摘自《FRIEDRICH NIETZSCHE》第3卷,第1397页。Carl Hanser Verlag,慕尼黑,1956年。)②后者比前者缺乏内部逻辑上的连贯性,但与当时的现实联系紧密。尼采的作品都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晶,其思想自成一体。无论在文笔上还是在思想深度上都与尼采有天壤之别的E.福尔斯特—尼采和她的言听计从的编辑们随心所欲地把尼采的手稿删去,编入,改变,脱落,拆散,“从遗著中共同马虎拼凑出有现实意义的文稿,这样一来,通过出版者的巧妙的安排,通过遗漏和把不同的段落拼凑到一起……从未完成的笔记、摘录和草纲中产生了人为加工的新的拼凑起来的著作,并逐一为这些新的箴言和警句编了号。”(注:摘自D.M.Hoffmann,《Zur Geschichte desNietzsche-Archirs》第28页,Walter de Gruyter.柏林/纽约1991。)

E.福尔斯特—尼采还伪造了大量尼采信件,例如她出版的尼采书信集中的32封信件,就不存在尼采原件,纯属她和编辑们的杜撰。“把其兄给别人的亲切友好的信件,改变了收信人姓名和地址,伪造成给自己的信;对另外一些内容不讨人喜欢的信件,或截住信件,或断章取义,甚至干脆毁掉信件,以便以一个法律认可的,由尼采亲自任命的遗著管理人和出版人的身份出现。”(注:参考D.M.Hoffmann,《Zur Gesch-ichte des Nietzsche-Archirs》第30页,Walter de Gruyter.柏林/纽约1991。)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E.福尔斯特—尼采对尼采著作、信件、传记的倾向性、歪曲性及伪造性才慢慢地系统地被揭发出来。很多学者都参与了这项工作,其中K.施莱希塔和C.P.雁茨在尼采信件的整理方面最著名,而在尼采著作的整理出版方面应当归功于K.施莱希塔和G.阔里,M.蒙提纳里,特别是后面二人。

从本世纪80年代起,所有德文版的百科全书、社科辞典都众口一辞的谴责E.福尔斯特—尼采,否定她所编排的《权力意志》。

至于说到所谓的尼采是纳粹的思想渊源和希特勒的先驱,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没有一处引证尼采。在30至40年代为纳粹捧场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们均因为尼采同情闪米特人(注:指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而把他当做第三帝国的敌人加以攻击。C.A.埃姆格在1933年有一段著名的评论:“尼采的思想既不丰富意大利的法西斯运动,也不促进德国的运动。在尼采的一卷卷遗著中没有内容是这样直接的和现实的,也没有材料能在这样肯定的意义上可利用。”(注:摘自D.M.Hoffmann,《Zur Geschichte des Nietzsche-Archivs》第46页,Wal-ter de Gruyter.柏林/纽约1991。)把尼采形象与国家社会主义(纳粹)和法西斯主义联系起来的罪魁祸首是E.福尔斯特—尼采。她在本世纪20年代曾公开表达了对墨索里尼的赞赏;同时在希特勒参观尼采文献档案馆时,她又向他大吹其丈夫——反犹太主义者B.福尔斯特。她到处写文章讲话极力把墨索里尼和希特勒说成是她兄弟的理想的“实现者”,并为此在尼采文献档案馆中多次“荣耀”地得到希特勒赠送的画像以及钉铛作响的钱币。做为对此的反击,当时的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德国共产党都指责尼采是希特勒的先驱者,纳粹的思想渊源。

总之,尼采的这部未完成手稿从总体上来说扮演了一个尝试的角色。这个偿试后来不幸被尼采的疾病打断了。很可惜,尼采的寿命不够长,阅历不够丰富,还没有来得及深思熟虑,还没有来得及把他的片面真理发展成智慧。鉴于权力意志这部巨著,只写了提纲,再加上别人的种种歪曲、篡改及误解,使尼采和他的思想在很长时间蒙受了不白之冤。施莱希塔在恢复尼采著作的原貌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非常遗憾的是他编辑的《尼采文集》中的《来自八十年代遗稿》一文与尼采妹妹编辑的《权力意志》如出一辙,而E.福尔斯特—尼采的此书是国际公认伪作,这一致命的错误,使施氏版本《尼采文集》的声誉在学术界一落千丈。1967年由G.阔里、M.蒙提纲里两位教授编辑,由W.格律特出版社在柏林和纽约同时出版的校勘本的尼采全集问世了。这个版本“是出版方面的最无瑕疵的版本了。因为它确实是一套来自魏玛尼采档案的校勘本的全集,国际上著名的尼采专家们都用这个版本从事研究。”(注:摘自德国H.M.格尔拉赫教授1997年9月3日给本文作者的信。)著作集/书信集统一缩写为KGW/KGB,这是国际公认尼采著作的标准版本。

(三)天才思想的终结

直到1888年夏天之前,尼采在给朋友们的大量信件中还一再提到《权力意志》,但是到了当年8月底,他突然放弃了《权力意志》草纲的写作。在尼采精神崩溃之前,他只谈一部叫做《重估一切价值》的著作(Die Umwerthung aller Werthe)。这部著作原计划分四卷来写,后来把为它准备的材料都浓缩到《反基督徒》里了。尼采一直想宣布,他的哲学是狄奥尼索斯的哲学,是关于同一物的永恒轮回的哲学。从内容上看《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权力意志的翻版,但它仅仅是权力意志的文学的否定。从权力意志的笔记中产生了《偶像的黄昏》(Gtzen-Dmmerung)和《反基督》(Der Antichrist)剩下的部分就是遗稿了。

尼采的权力意志的故事是以一个文字提纲的形式结束的,大约是在1888年11月20日左右。《看哪这人》(Ecce home)、《狄奥尼索斯颂歌》(Dionysos-Dithyramben)、《尼采反对瓦格纳》(Nietzsche contra Wa-gner)以及尼采反对年轻的皇帝威廉二世的德国的政治宣言(Seinepoli-tische Proklamationen gegen das Deutschland des jungen KaisersWilhelm Ⅱ),所有这一切都属于这部巨著的纷乱的结束部份。这个结束也意味着他的伟大精神的终结。当尼采把这一切都逐字逐句完成时,都灵的灾难就来临了。

尼采的80年代手稿都写在一些笔记本上。在这些笔记中理论提纲和阅读物混杂在一起,书信草纲和各种各样的计划、标题混杂在一起。同样,精辟论述和疯狂、荒唐思想混杂在一起。这些都表明,一个天才的灵魂已经徘徊在疯狂的边缘。当然,尼采当时处在一个有明确目标和构思的沉思冥想之中,他的笔记的全部内容都与主题有关。按传统意义来说尼采的手稿是没有条理的,但是尼采遗稿的统一性确实是在这些没有条理的手稿中得以体现的。

尼采的笔记除了大量的哲学思考之外,还有丰富的文学摘录,例如:托尔斯泰的《我的宗教》,康斯坦为席勒的《华伦斯坦》所写的序,陀斯绥耶夫斯基的《白痴》,维尔霍森的《以色列人民的历史的序言》,勒南的《基督教的起源》等等。

尼采留给我们的除了文章和著作,其余的就是遗稿了。这个遗稿是个有约束的遗产。当年尼采提出的所有的草纲、计划、问题等等,众所周知的一部份在他的完成著作中,另一部分在他的未完成的手稿即笔记本中,这两部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即便是今天人们也仍然坚持这个观点,尼采手写的遗稿无论是在思想风格还是写作文体上都与已出版的著作保持完全的一致。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权力意志最初被尼采作为生命组成的原则而最终做为所有存在的原则而构思的。这个构思一方面是基于一个经验的一般性的结论,在这个一般性的结论中所有运动的表达和力量的表达都取得了一致;另一方面基于一个形而上学的空想。尼采首先使用这一原则将求名的权力、追求真理、认识能力、道德和正义、感情、全部价值的评估等等追溯到它们的起源状态,以上种种权力意志的被掩饰的形式即是对自由、平等、征服、爱(包括性爱)、良知的渴求。对于尼采来说,在存在和发展的原则中,一个对全部价值的重估是同理解力相联系的。在权力意志失去渗透力,失去潜移默化功能,逐渐颓废的地方,价值就归为虚无主义。超人意味着那样一种人,这个人能面对虚无主义的认识仍然汲取意义地、勇敢地生活到同一物的永恒轮回中去,而这同一物的永恒轮回是在权力意志原则指导下的固定的世界发展目的和意义。M.海德格尔把尼采的权力意志的原则没有当成一个无与伦比的阐明来评价,他称尼采为西方最后一位伟大的形而上学家。他力求克服尼采的权力意志。海德格尔是否如愿以偿,对此存在两种看法,当然这已属于另外一篇文章的内容了。

标签:;  ;  ;  ;  ;  ;  ;  

论尼采的权力意志思想_权力意志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