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历史、现状与制度构建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历史、现状与制度构建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历史、现状与体系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师资论文,现状论文,体系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13)11-0071-06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教育事业发展最根本的依靠力量。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性因素,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在2012年8月底召开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提出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明确了“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目标[1]。面对新目标,如何系统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职教师资培养的历程,合理把握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经验与成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成为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教师资培养、科研机构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历史发展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还没有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院校,职业学校教师的培养主要依托职业学校自身和定期到企事业单位实践来培养,培养工作注重实践性。而作为独立存在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主要是从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形成,并经历了如下几个重要阶段。

(一)职教师资培养的独立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不断壮大和提高。正是在这个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对职教师资的内在需求越来越强烈,传统意义上的职教师资来源渠道已经无法满足学校的需求,这时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开辟职教师资培养的独立渠道,一个相对独立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初见端倪。

1.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正式成立

为了满足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恢复发展而引发的对职教师资的强烈内需,1979年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转《国家劳动总局和教育部关于增设四所技工师范学院的通知》,计划在吉林、天津、山东河南等地建立4所本科层次的技工师范学院,为技工培训事业培养专业课教师。1984年8月16日,经国家教委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常州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正式成立。其后,河北、河南、江西、上海、安徽、北京、湖南、浙江等省市相继成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到1989年,全国共建有14所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专科学校),本专科在校学生达一万三千余人。[2](P320)这是我国创立的专门为职业教育服务的高等师范教育类型。这种新型高师院校在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教育教学示范引导以及科研推动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探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

2.各地开始有计划地培养职教专业课师资

为了更加全面、快速地培养急需的职教师资,1983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编报1983-1985年培养职业学校专业课师资计划的通知》。《通知》要求:“为了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顺利发展,必须从现在起,通过各种途径,对专业课师资进行有计划地培养。”[3]这项政策推动了全国职业教育专业课师资的培养工作。江苏、山东、吉林、河北等省市所属高等学校纷纷设置了职业技术师范系,有计划地为职业院校培养专业课师资。1986年6月,国家教委又发出《关于在四所直属院校试办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班的通知》,规定“有关大专院校要有计划设置职业技术师范班、专业、系,纳入高校招生计划,为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师资”,确定在浙江大学、南京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和大连理工学院试办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班。后又确定在山东大学试办同类的师范班,当年招生150人。到1988年,全国已有16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职教专业,在校学生达2.17万人。[4](P429)

3.普通高校设置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先后成立

1989年10月,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该学院的任务是承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管理干部及师资培养、培训工作,编写培训教材,开展职教研究与信息交流。随后,国家教委又先后批准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联合大学等高校设立职业技术学院或农村职教师资培训中心。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和有关行业部门也根据本地、本行业部门的实际需要,依托高等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相应建立了三百多个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二)职教师资培养的大发展阶段

进入90年代,我国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职业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工作随之进入了大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职教师资培养的时代主题主要是扩大规模大发展。

1.国家扩大职教师资培养专业范围

1995年4月21日,国家教委印发《1996年成人高等教育非师范类专科起点本科班新增招生专业的通知》。《通知》指出:国家教委1993年印发的《1994年成人高等教育非师范类专科起点本科班招生专业范围》规定的56个专业已不能满足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1996年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成人高等教育专科起点本科班的专业中,增加园艺、果树、海水养殖、淡水渔业、畜牧、兽医、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专业,这些专业仅限于培养职业技术学校教师。1996年,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纺织大学等14所部(委)属高校举办新增12个专业的成人专升本职教师资班,总计招生1040人。[2]

2.职教师资培养纳入国家师范生体系

为了提升职教教师工作的吸引力,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1995年12月国家教委与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职教师资班学生享受师范生待遇的通知》。通知规定,职教师资班的学生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应享受师范生的待遇,免收学费,并实行专业奖学金制度。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经费来源由主管部门自行解决,地方院校经费来源由地方财政部门解决。

3.职教师资培养的层次得到提升

职教师资需要的不单单是从事教学一线的教师,更需要一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加入到职业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去。这就意味着单纯的大学本科层次的职教师资已经不能满足职业学校的需求,更需要一批具有优秀科研素养的硕士层次的人才,加入到职业学校教师队伍。1987年,华东师范大学首个硕士点成立,随后天津大学等一批实力较强、基础雄厚的大学也相继开始了职业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了一批从事职业教育的高级人才,初步满足了当时职业教育发展对高层次理论人才的需求。

(三)职教师资培养的多元阶段

进入21世纪,职业教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职教师资培养工作也得到发展,并逐渐健全和完善。

1.职教师资培养的渠道走向多元

进入新世纪,随着党和国家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和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高层次师资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拓展职教师资培养的类型和规格,适应社会大工业生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解决职业院校硕士层次的高级“双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国务院学位办于2000年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开始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同年,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13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始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中通过推荐、报名、考试、选拔优秀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品味,推动了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适应了中职学校等部门的需要。

2.职教师资培养走向国际舞台

2006年3月,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国际合作计划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中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教育部高教司、浙江省教育厅主办。会议重点讨论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师资培养与培训的对外合作需求,并讨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引进国外职业教育资源和加强对外合作的途径。此外,天津大学、东南大学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技术职业教育“双硕士培训合作项目”,较成功地培养出一批社会亟需的职教师资,直接学习并借鉴了国外有益的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有效地提高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水平,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受到求学者与职业学校的欢迎。

3.职教师资培养走向多元合作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职教师资的培养也需要加强政府、学校、企业等相关部门的多元合作。2007年12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海南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共同探索以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和海南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为纽带的新型省、校合作模式。2010年7月,浙江工业大学联合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和杭州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在杭州成立国内首个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集团。2010年初,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在吉林省教育厅支持下,牵头组建由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单位)、职业院校(职教师资用人单位)、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学生用人单位)组成的,覆盖全省的职教教师教育共同体——吉林省职教教师教育联盟,探索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2011年开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先后与广西、西藏、新疆以及浙江温岭合作培养“免费中职师范生”项目。这些项目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多方联手,充分发挥了各方主体在各自领域的优势和特色,以破解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的诸多难题。

4.职教师资培养的政策保障更加完善

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首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教师教育”的概念。同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建立多元、开放、专业化、高层次、具有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议。“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大大促进了职教师资队伍建设。2011年12月24日,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推进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建设的主要措施以及构建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的主要内容。2012年8月召开的全国教师工作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又对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到新的历史高度。[1]

二、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成效与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余年中,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工作在体系上是一个从独立到发展完善;在力量上是一个由弱到强;在地位上是一个逐步重视的过程。职教师资培养工作不论在体系、数量与质量,还是地位上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提高。

(一)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取得的成效

1.形成了较为完整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纵向上层次不断提升,已经形成了“本—硕—博”一体的较为完善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在上世纪我国推出硕士层次教师培养以后,2001年,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学博士点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至此共有49家硕士点单位和十余家博士点单位,为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师资。逐渐完善起来的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今后高层次职教人才的培养及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横向上渠道不断拓展,形成了涵盖全日制、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联合培养等不同门类的教师培养格局。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品味,推动了复合型、应用型高层次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适应了中职学校等部门的需要。自此,我国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格局,为今后高层次职教人才的培养及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形成了多渠道师资培养路径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单一主体的时期,先后拓展了普通高校建立二级学院以及建立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等多种培养主体。从目前来看,我国职教师资培养主要基于三个培养主体进行。一是由普通师范大学来培养,如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二是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简称职技高师),比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吉林工程师范学院等;三是普通高校下设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比如,同济大学职教学院、浙江工业大学职教学院等。这三种主体对职教师资的培养既各有特点,又各具优势,相互衔接配合,共同构建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主体范畴。

3.形成了特色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工作起步较晚,且相对缓慢,因此,在长期一段时间里,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呈现一定的主体性迷失,盲目追求和借鉴国外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忽略了职业教育的“本土”环境,忽视了对国外培养模式的深刻反思与改造和利用。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不断重视,各培养单位在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改革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实行的“双证书一体化”和“本科+技师”的培养模式,分别于1997年和2005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同济大学的“三元制”培养模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突出”、“四双制”培养模式,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农科专业双“三三四”培养模式等,一批特色性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存在的不足

尽管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的保障。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与快速发展的职业教育还很不适应,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培养目标的定位存有不足

虽然职教师资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除需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还必须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即在学术性、师范性、技术性三者之间有机平衡。但在实践中,由于培养时间、培养条件等诸多方面的限制,职教师资的培养结果往往是学生在学术性上不及普通本科生,师范性不如普通师范本科生,技术性不如高职生。

2.课程结构缺乏特性

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工作最初一直沿袭普通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培养职教师资的过程中其专业课程倾向于学术性,过分追求学科的系统性与内容的专、精、深,大多是课堂理论学习,忽视了应用性、实践性的技术知识。[5]

3.培养规模仍然不足

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对中职师资的培养数量、专业门类和质量等,还不能满足中职学校的实际需要,供需矛盾突出,在客观上造成了中职学校“招师难”的局面。因此,职教师资的培养仍然是当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

三、中国特色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的构建

审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发展历程,可以说职教师资的培养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绩斐然,但依然问题重重,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一)改善职教师资培养招生制度,拓展生源渠道和招生路径

1.实施职业教育免费师范生项目,让免费师范生政策惠及职教师资培养

2007年,教育部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了旨在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家”,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的免费师范生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有助于解决基础教育的师资问题,但与职业教育无关。事实上,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亟待优化、质量存在缺陷的问题一直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而免费师范生政策一旦涵盖职业教育,推广到全国,将是促进教育公平,惠及普通百姓的一项创新之举。

2.探索职教师范生本硕连读制度改革,提升职教师资培养的层次

目前,随着我国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职教师资的学历要求也日益提高。培养一批具有硕士学位的高水平职教师资,成为一些职业院校的内在需求。因此,在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可适当增加职教师范生的“保研名额”和制度倾斜,让一批对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热情较高、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能够通过保研或本硕连读的方式,获取硕士学位,让这些学生将来不但能够承担职业教育的一线教学任务,还能够在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体现较好的理论素养。

3.实施职教教师培养的单独招生计划,吸引更多社会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

可考虑通过单列计划优先招收具有五年以上企业第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技术能手),到专业对口的职教师范专业定向进行职教教师培养,建立起定向培养职教教师的渠道。这些毕业生完成职教师范研究生教育后,比较适合于担任职教专业课教师,起到引领本专业发展的作用。

(二)实施“卓越职教师资培养计划”,积极推进职教师资培养综合改革

1.实施“优秀职教师范生国际交流项目”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紧密。特别是随着目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接受更高质量教育的愿望日益凸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培养优秀职教人才已成趋势。但从目前来看,无论是“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还是“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都只是面向“985工程”、“211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选拔优秀学生赴国外一流高校或机构的优势学科专业学习交流,没有惠及职教师资培养的基地学校。因此,这就要求在今后的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政府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和政策倾斜。

2.实施优秀职教师资培养单位教师出国研修项目

在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中,开设针对职教师资培养单位骨干教师的出国研究专项计划。充分利用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大对职教师资培养单位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支持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富有创新能力、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职教师资培养的教师队伍。

3.统筹海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若干个海外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

许多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工作中,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从这方面来看,应当进一步统筹海内外优质资源,开辟若干个海外职教师资培养基地,派出优秀职教师资培养院校的教师赴海外接受专项培训,以提升职教师资培养的整体水平。

(三)完善职教师资培养相关的制度体系

1.出台职教师资培养院校教师赴企业实践(实习)制度

要高度重视职教师资培养单位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将其作为职教师资培养单位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鼓励企业安排高水平的技师(工程师)或高级技工对职教师资培养单位的教师进行“一对一”地传、帮、带,让教师了解、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技术、生产流程、岗位技能、职业标准以及新工艺、新知识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在职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要遵守企业和学校有关规章制度,享受国家规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并要将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作为任期考核的基本内容和职务聘任、晋级、评优的必要条件。

2.完善职教师资培养院校与社会各界的协作对话机制

成立由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劳动部门、产业部门、培养单位以及职业院校共同组成的跨部门职教师资培养“圆桌会议”,组建职教师资培养的常态化合作机制。跨部门圆桌会议要形成固定机制,即与会人员固定,与会时间固定,主要职责是对职教师资培养进行规划、推动职教师资培养项目的开展、协调跨部门关系并整合资源。

3.加强投入,提升职教师资培养单位的基础能力建设

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在教育经费总投入中设立专项资金,围绕职教师资培养单位的基础能力建设提供服务。建立和优化培养单位的实习、实训设施,筹建职教师资培养的专门实验实训中心。另一方面,建立国家级的职教师资培养信息数据中心,为职教师资培养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动态的信息共享。

(四)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标准

职业学校教师是一种需要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及长期广泛学术准备的专业。目前,其职业内涵和特性开始得到政府和社会应有的认识和承认,但是,从事此专业的教师的质量有待提高,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符合职教教师专业成长的职教教师资格认定和考核制度,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是职教教师专业标准的缺失。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标准”,必须开发一种层级分明、操作性强的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以便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学校教师研训工作提供依据。我国职教教师专业标准的构建应着力突出其职教特色,即要着重强调教师的专业实践,即我国职教教师专业标准的架构维度上着重突出教师的“专业实践”这一维度,突出职教教师的各种专业实践行为。之所以突出这一维度,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职教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行为等现状不容乐观;二是对于职教教师的专业标准构建来说,应体现于职教教师的专业实践活动,这是职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和最终归宿,是职教专业发展的真正皈依所在,也是最能体现我国职教特色的内容之一。[6]

总之,师范教育是教育之母,是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要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就必先提高职教师资培养的水平和质量。采取有效措施,创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培养的体制机制,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好职业教育的师资,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

收稿日期:2013-09-03

标签:;  ;  ;  ;  ;  ;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历史、现状与制度构建_德国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