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第六人民医院 辽宁葫芦岛 125022)
【摘要】目的:分析脑梗塞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所在医院72例脑梗塞患者,双盲法纳入分组,观察组(n=36)给予系统性的康复护理,对照组(n=36)采用一般护理干预,对比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干预后NIHSS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22.22%),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康复护理服务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脑梗塞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降低并发症,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脑梗塞;康复护理服务;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1-0282-02
脑梗塞属于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主要由脑血管闭塞引发,对患者生理功能、肢体功能均可产生严重影响。及时为患者开展必要的康复护理服务,对患者改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2015年8月—2017年2月72例脑梗塞患者,分析其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2例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选病例均满足疾病相关诊疗标准[1],家属对诊疗情况知情。双盲法纳入分组,观察组(n=36)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63.58±3.45)岁。对照组(n=36)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64.07±3.32)岁。所选患者入院时均合并不同程度意识障碍,通过多种诊断方式确诊病情。2组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分组研究价值。
1.2 排除标准
(1)不满足治疗指征者(2)合并心肺功能、肝肾功能严重损伤者;(3)合并其他心脑血管严重疾病者;(4)合并免疫系统、恶性肿瘤、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5)合并多器官严重损伤者;(6)无法定监护人者。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护理人员结合患者实际病情,根据医嘱相关要求,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指导患者预后知识,为患者提供基本护理干预,保证患者就诊质量及安全。对观察组患者执行系统性的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卧床期护理:患者卧床期护理干预主要目标是保持肢体功能,并减少压疮、关节变形等发生率。为此,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被动训练,在床上开展相对简单的关节功能训练,每次时间不超过30min,每天2次,以患者耐受性为准,从而满足患者康复需要,进一步提高关节功能。(2)床旁锻炼:观察患者肌张力恢复情况,若条件允许,则协助患者开展床边训练。一般情况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首先扶着患者在床边站立,若无问题,则向迈步过渡。护理人员从旁帮助,保证患者安全。(3)坐位平衡训练: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扶着窗栏,起身坐下,然后向患者自己独立起坐过渡。观察患者坐位稳定性,必要时为患者准备靠背,避免患者突然摔倒。平衡训练过程中,要求患者向前、向上、向侧方看,抬高健肢捡东西。(4)行走快速训练:患者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护理人员对其身体状况进行分析,若满足行走训练相关指征,则及时为患者开展行走方面训练。指导患者站立后,要求其抬腿。无问题,则开展原地踏步走,必要时可以借助器械向前行走。若患者上述训练均能通过后,则指导其独立行走,提高患者下肢功能。(5)语言认知功能训练:刺激患者面部表情,与患者进行对话练习,纠正其发音。与此同时,护理人员通过肢体语言辅助患者康复训练,强化其语言功能。通过数字鉴别、心算、字词记忆等方法,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干预,使其恢复基本认知水平。
1.4 评价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采用NIHSS量表进行判定,取分范围0~45分,分数越低说明神经功能改善程度越高[2]。而运动功能则评分越高越好[3]。与此同时,对比两组患者诊疗期间并发症发生去情况,做好详细统计及分析。
1.5 数据统计
采用SPSS 20.0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则用(%)表示,采用χ2值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神经及运动功能对比
2组护理干预前神经及运动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性(P>0.05);观察组护理干预后NIHSS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及运动功能对比(x-±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脑梗塞发病率高,且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可对患者自身多项功能产生明显损伤,如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及认知功能等,对患者身心健康可产生明显影响,同时也显著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模式下,护理人员积极协助患者开展多种训练,包括卧床期护理、床旁锻炼、坐位平衡训练、行走快速训练、语言认知功能训练等,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脑神经功能的提升,恢复神经功能可塑性,进而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与此同时,通过系统性的肢体训练,可不断强化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避免肢体功能退化,对保证患者安全有效就诊具有重要作用。权威文献[4]报道认为,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后,脑梗塞患者定向力、记忆力等大脑高级活动将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具针对性治疗及护理干预。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干预后NIHSS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5.56%)低于对照组(25.00%),组间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蔡秋艳[5]通过对照试验证实,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开展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其认知功能,对预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相同,充分证实康复护理服务的临床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对脑梗塞患者开展康复护理服务,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可在提高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疾病及治疗所产生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晋艳华.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早期中医护理和现代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4):257-258.
[2]韦献萍,岑婉平,胡雪玲,黄玉婵.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6,23(08):99-100.
[3]和石丽,和田梅.优质康复护理在老年脑梗塞40例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02):128+131.
[4]陈传玲.探究综合康复护理路径应用在脑梗塞导致偏瘫老年患者中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疗,2016,35(32):178-180.
[5]蔡秋艳.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认知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4):285.
论文作者:张桂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患者论文; 功能论文; 脑梗塞论文; 评分论文; 对照组论文; 认知论文; 肢体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