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分析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外贸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外贸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56(2009)01-0039-06

一、文献综述

关于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界取得了较多研究成果。如Mazumdar的研究表明,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是相关的[1]。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取决于贸易的结构与方向,只有当一个国家出口消费品而进口资本品时,贸易才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Joshua Lewer和Hendrik Van den Berg对Mazumdar提出的假说,即贸易结构决定了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能量,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支持了Mazumdar在1996年提出的假说[2]。并证明,通过集中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发展中国家将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William Maloney、Daniel Lederman研究外贸结构尤其是自然资源专业化、出口集中与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外贸结构变量是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决定因素。而Chan-Hyun Sohn和Hongshik Lee证明了外贸结构与经济增长间的强正向关系,提出是外贸结构而不是外贸,更好地解释了经济增长。李荣林、张岩贵研究了外贸结构与经济增长转型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之间的传导机制,对外贸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蓝庆新也研究了外贸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外贸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转型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他们主要是从狭义外贸结构即外贸商品结构的角度展开研究。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广义外贸结构角度系统展开对外贸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机制的研究,从而为中国外贸结构转型的政策推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外贸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机理分析

外贸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存在着互动关系。外贸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外贸结构转型从以下机制推动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

(一)技术进步效应

其实现机理为:外贸结构转型——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的源泉主要包括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规模经济、制度创新等等。其中技术进步是关键,正是技术进步使生产效率提高,改进了生产函数,使生产力不仅在量上而且在质上有显著增长。因此,对外贸易推动经济增长尤其是非要素增长的条件就在于它能否刺激并实现技术进步。外贸结构转型将通过下述途径促进技术进步并推动经济的非要素增长。

1.外贸商品结构的转型通过促进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的非要素增长

(1)外贸商品结构转型通过促进出口部门自身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生产率总的增量中扣除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贡献份额后“剩余”的部分,即未能明确“解释”的部分。这部分生产率“增量”,可能是来自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可能是来自管理水平、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口部门自身结构的优化、技术含量的增强能够直接提高出口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而这直接促进了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

(2)外贸商品结构的转型通过对国内部门的技术外溢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初级产品出口不仅具有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及国际竞争力弱等特点,而且其出口对国内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不显著。赖明勇等人分“八五”(1991~1995)和“九五”(1996~2000)两个时期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初级产品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在“八五”及“九五”期间分别为-0.042和-0.036,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并没有产生部门间的外溢效应;相反,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的技术外溢效应在“八五”期间为0.125,在“九五”期间为0.163,表明工业制成品通过技术外溢对国内企业技术进步起着重要的外部效应[3]。工业制成品出口部门与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对国内部门存在不同的技术外溢、技术扩散效应,这表明贸易商品结构的高附加值化能够产生出口部门对非出口部门更强的技术外溢效应,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

(3)外贸商品结构转型通过进口贸易的增长而带来的技术进步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及经济的非要素增长。外贸商品结构转型通过增加进口贸易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一是进口贸易尤其是资本品进口的增长通过技术外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的非要素增长。从本质上说,资本品是一种物化的技术。对资本品的进口,尤其是先进机器设备的进口,无疑会增强一国总体的技术装备水平,从而对一国的产业结构发展和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60-61。二是技术进口的增长直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的非要素增长。事实证明,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可以节省时间,减少浪费及研究开发不成功的风险。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可以加快传统工业的改造,发展新兴产业,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日本就是通过技术引进加速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成功典范。

此外,外贸结构转型通过一般意义上进口贸易的增加也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率提高,促进GDP增长率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伊(Coe)和赫尔普曼(Helpman)推导并验证了进口占国民经济的份额与国外技术进步和创新活动的关系[5]。在进口商品结构不变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进口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高,该国从国外开发研制新的中间投入品活动中所获得的利益越大。上述研究揭示了进口贸易与经济非要素增长的关系,说明一国的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其国内研究开发能力,同时也取决于其贸易伙伴国研究开发资本的积累。

(4)外贸商品结构的转型因人力资本效应促进技术进步并带来经济的非要素增长。外贸结构转型可以通过人力资本积累效应促进经济的非要素增长。罗默的新增长理论认为,通过开展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知识与专业化人力资本的迅速积累。外贸商品结构的转型,更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的出口将对国内人力资本的积累形成一种动力和压力,高附加值服务贸易的增长也对人力资本积累形成推动力。同时,国际市场上消费者对高端差异产品的偏爱会促使厂商在实力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雇佣技能较高的工人以提升产品档次从而获得更多收益。而这会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促进要素禀赋的动态优化,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而技术创新又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非要素增长。

(5)外贸商品结构的转型通过促进出口企业自主创新的增长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非要素增长。外贸商品结构的转型,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的生产和出口将推动企业竞争方式由单纯依赖低价竞争而转向非价格竞争方式,尤其是依靠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这将促进出口部门的技术进步。当出口部门发生技术进步时,会使生产部门的要素密集度及密集使用的要素价格发生变化,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市场的作用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在各部门的重新再分配,以致于改变一个国家的生产结构、贸易结构、贸易条件和国民福利,从而有助于推动经济的非要素增长。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

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变和优化来实现。在促进产业结构发展的因素中,贸易结构的促进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1.外贸结构转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1)通过国际比较利益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变化。国际比较利益建立在各国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基础上。这种建立在生产要素差异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将对国内产业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由生产要素差异产生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将引导该国在产业结构选择上倾向于某种类型的要素组合方式(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等);另一方面,这种相对成本较低的专业化生产,在国际贸易中将处于较有利的地位,从而反过来有利于进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当然这只是一种静态的比较利益。在一些后起的国家,某些具有潜在要素优势的产业,在发展初期,由于某些原因,其成本较高,但一旦借助于某种力量(如政府扶持等)克服了这一障碍,就会拥有比较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动态比较利益”[4]56,而动态比较优势将引导国内产业结构的动态递进。

(2)外贸商品结构的转型将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服务贸易,特别是新型服务贸易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服务贸易的开展可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带来产业结构的优化。尤其是发展新型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将拉动国外需求,带动国内服务行业的发展,更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二是资本品进口的增加将促进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当一个国家大量进口资本品,并因此而促使一个产业部门的快速形成时,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带来所谓贸易的产业结构效应。许多国家的经验均表明资本品的进口是一个国家迅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有效途径。三是通过技术贸易带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从供给方面看,技术贸易往往通过加快传统产业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改善劳动力结构,创造出新的产业部门等途径加速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需求方面看,技术贸易主要从开拓人们视野、促进人们最终需求结构深刻变化,从而诱发相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刺激了崭新的需求内容等途径对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作用。

2.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密不可分。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结构变化。因此当贸易结构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时一定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增长方式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是通过以下机制实现的:

(1)通过产业结构的资源优化配置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各种资源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动员及其有效配置,而产业结构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效果。资源配置合理,如资源配置均衡,适合国外的需求状况,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就能促进和保证经济的增长。由于不同部门和行业单位资源的产出效益不同,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和结构,在资源总量相同的情况下,会产生不同的整体效益,即在投入资源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产业结构不同,经济增长总量也不同。如果充分满足产出效益高的部门对资源的需求,将产出效益低的部门中滞留的过剩资源转移出去,经济增长总量就会扩大。这种增长的前提不是要素投入的增加,而是在存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转变产业结构,达到现有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带动经济增长[4]74-75,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通过产业结构内部的关联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作为一个系统,通过其学习过程或自动搜索运动,调整和改变各产业之间生产能力配置构成,以维持和提高其内部关联的组织程度,包括产业关联的技术水平、产业关联的规模和产业关联的质量,来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动,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通过其内部的结构关联效应、适应需求结构变动而变动的结构弹性效应、产业结构自身高级化的成长效应和与国际产业关联的对外开放效应等四大效应来实现的。

(三)规模经济效应

1.外贸产业组织结构的转型,获得规模经济效应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增长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研究表明,只有达到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形成适度的企业规模,企业才能够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进行技术创新,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制造出差别化的产品,创造出自己的品牌,赢得消费者的偏好。外贸产业组织结构的转型,通过提高贸易产业集中度,培育大企业,将有助于获取内部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下降,企业利润的提高、技术开发能力的提升及出口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从而引致贸易福利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

2.外贸产业组织结构的转型,通过出口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促进经济的非要素增长

产业集群具有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协作、交易成本低、信息充分、国际营销网络全及知名度高等明显优势,特别是可以依靠自我创新优势化解不利因素而实现长期发展。中小企业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依附一个龙头企业出口产品既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弥补中小企业出口在渠道、市场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欠缺,又可避免多头出口造成的恶性价格竞争。显然,通过出口产业集群的发展能够获取外部规模经济带来的降低成本、促进技术进步等好处,从而促进经济的非要素增长。

此外,中国当前的出口扩张主要是依靠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长,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不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特征。通过贸易商品结构的转型,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增多,可以获取更多的规模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经济的非要素增长。

(四)通过经济波动风险的减缓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1.外贸流向结构转型与经济波动风险的减缓

外贸流向结构的转型通过外贸市场集中度下降,即外贸流向结构的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外贸市场过度集中而引发的经济波动风险;而外贸进口流向结构的优化,尤其是战略性资源进口来源的稳定性及多元化有助于保证战略性资源的供应及价格的稳定,从而避免引发经济波动。

2.外贸商品结构转型与摩擦成本的减少

外贸结构各方面的转型升级将有助于减少贸易摩擦,从而减少因贸易摩擦而带来的各项成本,如谈判成本、出口增长下降、赔偿成本、市场份额的下降甚至于市场丧失等成本损失和困扰,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当年日本就是通过出口结构调整,避免了低层次竞争、减少了摩擦,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3.外贸商品结构转型,通过进出口平衡促进经济平衡增长

外贸商品结构转型,通过增加进口,推动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减少贸易摩擦冲突,为经济发展谋求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通过进口,可缓解国内某些要素供给的紧缺状况,保证生产的稳定性,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4.外贸模式结构的转型,通过发展产业内贸易降低调整经济结构的成本

产业内贸易可以避免激烈的大规模产业调整。因为劳动技术和管理技术在产业内比在产业间更加相似,因此劳动力在产业内的调整成本低于产业间贸易,显然,产业内贸易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调整成本低。

5.外贸国内地区分布结构的转型,促进国内各地区外贸协调发展

外贸国内地区分布结构的转型,如通过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投向,优化加工贸易的地区分布,由东南沿海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国内各地区外贸的协调发展,减少出口增长源对国内部分地区的过分依赖,从而避免出口增长及经济增长的波动。此外,外贸主体结构的转型,通过外资主体份额的下降,减少对外资主体的依赖并避免经济波动;外贸方式结构的转型,通过减少传统初级加工贸易,大力发展一般贸易,避免加工贸易发展受国际市场影响引发波动而对经济稳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五)外贸方式结构的转型与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

1.推动一般贸易方式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理论上讲,一般贸易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更大。这体现在:第一,一般贸易出口能够带动整个生产链的发展。一般贸易采用国内原辅材料生产出口产品,从而带动了该产品上游各个生产环节。第二,一般贸易增值率高。一般贸易,企业除获得工缴费外,还实现了产品增值。

郑恒、董波取浙江、广东两省作为两种贸易方式的代表地区,比较分析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方式对经济增长的不同作用[6]。他们采用了出口的产出弹性比较,来测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弹性,回归结果表明,浙江省对外贸易出口弹性为0.026,表明浙江省的出口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导致该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026%;广东省对外贸易出口弹性为0.019。显然,浙江该数值高于广东。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强。因此,实现外贸方式结构的转型,加快发展一般贸易,将有助于通过关联效应的增强和增值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

2.通过加工贸易内部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将通过提升加工深度和产业关联度及带动作用而促进经济增长。加工程度的加深将通过前后向连锁效应的增强,发挥更大的产业关联效应,从而带动经济的非要素增长。同时,加工贸易的优化升级将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升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上的层次,由生产加工装配环节向研发与营销环节延伸,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产业收益,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此外,加工贸易通过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也有助于促进经济的非要素增长。

(六)发展产业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

产业内贸易的开展反映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必然会带来规模经济的实现、“干中学”型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和制度的创新,并通过这些途径推动经济的增长。产业内贸易是通过以下机制来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

1.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带来规模经济效益,通过规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

根据新贸易理论,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贸易对福利及增长的一条贡献途径,即通过强化专业分工,进一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来促进增长并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型。产业内贸易使部门内部的生产分工在国际范围内更加专业化,提高生产率,使规模经济得以充分发挥,使总的收入—产出比率上升,包括生产、资源分配和销售等方面因素在内的经济组织运转得更好,从而造成非要素投入的内涵式经济增长[4]102-103。

2.产业内贸易通过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

产业内贸易不仅使产业内商品在贸易国家之间频繁流动,同时也促进了资金、服务、信息、知识、价值观、生活方式等诸因素在贸易国家之间的频繁流动,从而带来显著的技术外溢效应,促进一国产业创新升级及经济的非要素增长。产业内贸易通过“干中学”效应获得技术进步的规模递增,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内贸易的开展一方面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品种选择,增加了企业学习、创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使企业得以在更高水平的专业化生产中,充分发挥生产要素的生产潜力,拓展品种范围,提高产品档次,加速技术创新,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降低成本。这是规模报酬递增的又一个表现形式[4]193-194。产业内贸易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增长转型。在垄断竞争的产业内贸易中,厂商要想立于不败之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发新的变体,避免同种变体的低级竞争,并取得新的竞争优势。而变体数量的增加本身就是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产业内贸易使一国国内可获得的变体数量增加,变体的相似性增大,这就为本国的新产品开发注入了新的动力。在要素投入不变的条件下,企业可能会花更多的心思去开发新技术。因此,产业内贸易的压力促进了技术革新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4]105。

3.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满足了需求的多样化并提升需求结构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使消费者享受了差异产品的选择性,提高了其消费效用。并且,产业内贸易可以使消费需求结构呈多样化,提高本国的需求层次,扩大和深化国内需求。而这些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非要素增长。

4.产业内贸易可以推动一国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经济的非要素增长

产业内贸易发展与一国的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产品,附加价值高,需求弹性大,为产业内贸易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加快了科学技术、管理经验、企业家精神在不同国家同一行业内的传播和扩散,并通过规模经济,实现不同国家在产品层次上的分工,从而促进了一国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

5.产业内贸易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推动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

产业内贸易实现了比产业间贸易更进一步的专业化,从而增加了对更为细致的行业人才的需求,促进了他们的供给。专门化的中间产品产业、专门化的部门、甚至专门化的企业家和研究与开发人才的出现,只有在其最终产品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才有可能从其他行业中独立出来。产业内贸易扩大了市场容量,使这些专门性的部门与要素得以长期稳定在经济中存在下去并发展壮大,这本身就是技术进步和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源泉。

6.产业内贸易通过企业制度的创新提高生产率,进而带动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

开展产业内贸易不仅意味着在最终产品的品种上进行国际分工,也意味着在日益细化的中间产品生产和加工工序上参与分工。对参与前一种分工的企业来说,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获得国际竞争的优势,就要在改进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建立有助于生产效率提高的分工协作制度和激励机制上按照国际先进标准改进。这种制度学习和创新也属于广义上的专门知识扩散,同样具有促进规模收益递增的效果。对参与后一种分工的企业而言,由于它将生产纳入了跨国公司企业垂直一体化的体系当中,本身同跨国公司以加工装配、合作生产乃至成为其下属子公司等形式建立了分工关系,也就必然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要求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4]194-195,而这将有助于促进经济的非要素增长。

上述关于产业内贸易的分析表明,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是通过增大要素投入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充分发挥规模经济优势以及促进技术进步等途径来实现的,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三、结束语

总之,从贸易结构转型到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是由一系列机制推动的,贸易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机理,可以用图1更直观地反映。

图1 外贸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机理

外贸结构转型通过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动态调整效应、规模经济效应、经济波动风险减缓效应等促进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的转变。积极利用外贸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现机理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目标的实现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收稿日期]2008-09-0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外贸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分析_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