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_政治论文

论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_政治论文

论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位论文,作品论文,文化论文,新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认为,新闻作品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文化角色,形成独特的文化本色。文章论述,文化色彩、文化容量、文化体式是新闻作品文化品位的基本特征;新闻作品文化品位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其文化功能的强弱大小。

关键词 文化品位 文化角色 文化本色 文化功能

文化品位概念现已广泛用于论精神产品及人文现象。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应是新闻作品的重要命题,但认识不完全统一,亦未闻其详。本文从三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新闻作品的文化角色和文化本色

新闻作品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文化角色。“新闻事业在今日,已成为一国重要的文化事业之一种。一国文化程度之高低,可视其新闻事业发达与否为准绳”[①];“一国之兴,文化实基础,而策进文化,以新闻为前锋”[②];“记者是开创文明的先锋”[③]。这些观点是深中肯綮的。

新闻事业从来是最先接触时代文明的领域,可以直接体现和代表当时社会的文化。这从它本身可以看出。媒介即文化,新闻物媒的水平总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步的,它往往最先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通常情况下,掌握媒介技术与理论的人,属于社会的文化精英阶层。这又可从它的职事看出。时代和社会的新事物,诸如新人物、新思想、新观念、新风气、新动向、新制度、新技术、新产品、新经验以及新问题等等,究其实质,均不离文化二字,属于时代文化的生成因子和社会文化的外在表征。因而,所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实是对时代文化的捷足先登。唯其如此,一个时代一种社会的文化,完全可以凭借其新闻作品而一斑窥豹。

在现代社会,看新闻已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最普通最经常的文化消费方式。不能设想,离开了新闻传播,现代社会及其精神生活会是个什么样子。然可以看到,一篇好新闻即一座灯塔,彻苍穹而照亿人。一篇篇新闻作品,更生成一个个新闻文化丛,构成一种种新闻文化圈,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活跃的文化角色,成为世人的“必要生活资料”[④]。而对于社会的主导性文化,如政治文化、思想文化、道德文化等等,新闻作品出力尤多尤大。如今,社会瞬息万变,时间在超强度地缩短,空间在奇迹般地扩大,“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已成为过去。在这种情况下,谁来传播社会的文化,谁来从文化的角度保存历史,答案也是很清楚的。离开了新闻作品,我们简直连昨天也无法认识。因而,对于它的时代和社会,新闻作品属于无可替代的文化供给和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板块。论及时与广泛程度,还无可比匹。

文化有正面与负面、积极与消极之分。反科学、反人性、造成人的堕落和社会倒退的文化,都属于负面文化和消极文化,比如“黄赌毒”之类。与此相对应,新闻作品的文化角色也具有两面性。错误的舆论导向,就是最典型的负面新闻文化。负面文化和消极文化是文化的自我否定,不具有文化价值。充当反面文化角色的新闻作品虽然总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新闻传播中没有它的席位。这是考察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时必须充分看到的。

文化角色决定文化本色。新闻作品的文化本色是怎样的呢?可以认为,新闻文化同时是一种信息文化、政治文化、大众文化。

新闻文化是信息文化,自不待言。新闻在内容上具有未知性和知新性,在传递上具有快捷性,在效用上具有共享性和随机性、一次性和无限性。新闻文化属于大众文化,也不言而喻。韬奋说过,理想的报纸,“必须是反应全国大众的实际生活的报纸,必须是大众文化的最灵敏的触角,必须是五万万中国人一天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⑤]。

对于新闻文化的政治属性,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应该承认,这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和不可人为改变的客观规律。

政治最重要的属性是阶级性,这决定它必然管新闻,用大力向新闻渗透;新闻的根本性质决定它必然体现政治,直接为政治服务。在中国,梁启超是奉行政治家办报、提出党报观念的第一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更公开申明它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置无产阶级党性原则于首位。因此,新闻文化具有实实在在的政治属性。

新闻文化的政治属性集中表现在新闻舆论这一问题上。新闻舆论问题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推出新闻舆论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行为,是“政治家办报”最重要的招数。其次,新闻舆论具有鲜明的政治品性。新闻舆论观点从表面上看,来自两个方面:社会舆论与媒介自己的发言,实际上归于一处:“喉舌”里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毫无例外地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和思想立场,体现新闻媒介支配者的阶级意识和政治倾向。在通常情况下,新闻舆论是国家舆论,是“关系全部政治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问题”[⑥]的舆论。再次,新闻舆论导向要达到明确的政治目的,即推行政治主张和政治路线,解决政治上的问题。还有,新闻舆论及其影响为政治所高度关注,从来就备受重视。新闻舆论的这几点,使得论新闻必及新闻舆论,发新闻必须从新闻舆论的角度深思熟虑,“要帮忙不要添乱”。这反过来全面深刻地影响新闻作品。在总体上,纯信息新闻是不存在的,“纯客观新闻”是绝对没有的。因而,新闻的文化本色往往径直演绎为新闻舆论的文化本色。正是新闻舆论的政治属性、新闻与新闻舆论的不解之缘,决定了新闻文化属于信息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同时,又属于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文化,新闻文化的能见度和供应量都不是没有控制的。

新闻作品的文化角色和文化本色,是探讨新闻作品文化品位的根据和前提。

二、新闻作品文化品位的特征

文化品位是由“文化”与“品位”组合起来的概念。所谓文化品位,是指物品文化上的档次与等级,物品所包含的文化性质素的总和。它大抵与文化重量、文化价值等概念相当。其本身应是中性的,但一经使用就带上了倾向性,是用来论定物品的有用价值及其价值总量的。

新闻作品文化品位的特征,大抵应包括文化色彩、文化容量、文化体式几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文化色彩。人类创造文化的实践,亦即创造历史的过程。一个社会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是它的文化形态,各种事物最后能否进入历史要看它的文化资格。新闻作品的文化色彩,即指此而言。作为“今日世界”的信息报道,它应是时代的晴雨表,社会的脚步印,历史的风化石。

首先,文化色彩是一种时代的色彩。“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⑦],这决定,新闻作品文化色彩的首要色素是时代色泽。时代亦即当代。当代社会作为历史的一段区别于过去和未来的特征,当代社会的主流和本质,就叫时代色彩。当代信息社会,片刻之间,就有若干新的事实产生出来,若干旧的事物成为往昔。新闻科学就在于抓住这种“片刻”。摄下今日世界中那些带首次性或终结性、标志性的事实,就具备了时代色彩。如1986年全国好新闻《长江科学考察漂流记实》、《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破产倒闭》、《我军大批军马退役兵团以上骑兵建制取消》和《她属于人民》(写丁玲逝世)。这种时代色彩,显然可视为单纯的“文化时差”。事实只要具备“时代性”,重要的或不重大的,正面的或负面的,都可以写。1986年全国好新闻中,《邢台地委书记请县委书记看〈新星〉》、《“我们穷得只剩下钱了!”》,其时代色彩是无法否定的。

其次,文化色彩又是一种地域的色彩。人类文化具有整一性,更具有差异性。整一是有限的,差异则随处可见。大至国家民族,小至村落街巷,无不呈现文化差异。新闻价值的接近性元素中,地理上的接近性占很大比重。在新闻传播中,任何一个记者,腿再勤也不可能日日双脚走天下;任何一家新闻媒介,耳目再灵通也不能一家报尽天下事。而职业的分工与协作,决定每一位记者每一家报社完全没有必要那样去做。因而,“写自己身边的、熟悉的”,成为新闻实践的重要信条。这就使得新闻作品总是带上比较浓烈的地域色彩。一些优秀之作:《上海人物》(1945年)、《上海最后两辆人力车进了博物馆》(1956年)、《无产阶级战士的高尚风格——“南京路上好八连”纪事》(1963年)、《金山县一社员家里装上私人电话》(1983年)、《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与国际市场接轨》、《上海打出中华牌》(1992年),均写“上海”。文学中有一条原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新闻作品也是这样。地域色彩就是文化位差,文化位差越大越有文化色彩。

再次,文化色彩还是一种历史的色彩。历史是文化的历史;同样,文化是历史的文化。只有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文化才是真文化。因而,新闻作品的文化色彩只有在具备历史的色彩后才是不折不扣的。时代性与地域性,通通要经由历史的色光照射通过之后方可算数。“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⑧]此原理在新闻作品这里同样管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历史只接受每一个时代对它真正的贡献,只接纳真理。而对历史过程中的匆匆过客、琐屑行为,对文化生产中的皮相之谈、趋时之作和冒牌货,历史都拒之门外。因此,新闻作品要名副其实,就必须采纳历史的标准,只写本来属于历史的东西,只摄下历史的投影,而坚决摒弃无关宏旨的里巷琐闻之类。并把新闻事实放到特定的历史范围内考察与分析,历史地看待它和反映它。这样,庶几乎今天的新闻成为明天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⑨]”,方可大言不惭地称文化色彩。

第二个方面是文化容量。文化容量论装载的多少。文化容量对于新闻作品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物理学里边,容量与容积成正比例关系。文章也大率如此。文章体愈宏容量愈大,长篇比短什装载多。短是新闻作品的本质条件之一,新闻作品必须短,以短为上,以短为美。以任何理由牺牲其“短”,是不能允许的,也将得不偿失。这样,容量问题便与新闻作品发生了冲突,似乎新闻作品不必也不可谈容量。其实不然,其一,文化容量亦即文化密度,是指物的文化质量与它的体积的比,它的使用,因物制宜。因此,长文章有长文章的容量,短文章有短文章的容量。其二,文章讲容量,是要文章言简意赅,文约义丰,这正是好文章的重要指标和提高文章质量的途径。短而厚重的文章更有份量,弥足珍贵。其三,在某种意义上说,文章因为短才更需要重视容量问题,愈短愈要讲究容量。如果不是这样,又短又无所载负,变成短而浅薄、空洞,那就最好不写。因此,新闻作品论文化容量,力求廓其有容,是理所当然的。

文化容量大抵可理解为“单位面积产量”,由文章的内容构件综合生成。它在新闻作品上,主要体现为新闻信息量的大小与思想上的深浅。

新闻作品信息量是合着新闻信息的质与量而言的,而非单纯的数量统计。一篇新闻作品中,信息有层次级差,分为主体信息、次要信息、更次要信息几级。论信息量,主要是看作品的主体信息。新闻信息有两种形态:显态与潜态。显态信息是由新闻事实直接显露出来的形诸于语言的信息;潜态信息指依附于新闻事实的处于有形语言背后的信息,以及信息组合起来后所产生的信息。信息论其实质即可以减少或消除不定性的内容,是信息本体向外发出的所有信号。因此,论新闻作品的信息量,应对显态信息和潜态信息一并考虑。新闻的专司首先在传递新闻信息,信息原本具备知识或准知识品格。因而,新闻信息量与文化容量便互为因果,文化容量大的新闻必然属于多元信息新闻,单元信息新闻谈不上文化容量。

思想上的深浅是新闻作品文化容量的更重要的质素。文化追求对平庸的超越,服膺于哲人的睿智与精深。文化产品越是深邃就越具有文化意味,最具文化意味的往往就是最深刻的,真知灼见一言九鼎。这完全适合于新闻作品。西方一位新闻学家说过:“在现代社会,记者必须成为分析家。为了满足不断要求深入了解新闻的读者的需求,作为分析家,记者必须透过事物的表面探索其根源。一位欧洲政治家总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下属:‘不要对我说出了什么事,而要对我说这意味着什么。’这句话,已经成为了现代新闻记者的座右铭”[⑩]。文化容量大的新闻作品,于司空见惯寻常事抓住“硬”新闻,不管写什么,都能敏锐地准确地把握世情,写出本质,见理性,见思想。其最突出者,凭借新闻的优势,论定时事,囊括现实,并鉴往察来,提出伟大的预见,揭示历史规律。并且,作品所揭示的,具有突出的现实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把新闻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三个方面是文化体式。文化品位要求新闻作品的体式即文化,创造文体文化,而不只是一种文字的简单编码。

文各有体。在文章之林中,新闻文章自成一体。从材料到表达,从结构到语言,从标题到正文,从开篇到结尾,新闻文体都有其规范。新闻作品的文化体式,首先是作品完全合乎新闻文体的一般规范。新闻作品就是新闻作品,充分体现新闻的文体特征,而不是象别的什么,不是“新闻文章化”。这一点应该属于常识,但在新闻作品显得十分重要。新闻文体到今天,时间不长,还在发展。因而,“新闻不同于文学”。然而,不能在实践中区别新闻与文学,却不是个别现象;把新闻弄成总结之类也时有发生。新闻写作借助他山之石,是完全应该的,但一时间“散文化”、“小说式”口号很是流行。新闻文体原本容易失落,再去“式”或“化”,失落是必然的。失落了文体特征的新闻,其他方面再好,也与新闻无缘了。优化新闻文体的各种探索都应不以牺牲其文体的特征为代价。“文章以体制为先”。

新闻作品的文化体式,其次是指文体上的创新。文章“大体须有,定体则无”,“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自古而然,各体皆然。任何文章的任何体式,不等于模式,更不是唯一的模式。比如新闻作品的“倒金字塔”,西方新闻学教科书也清楚地写着:体育报道等“不受此种形式限制”。这是其一。其二,新闻作品以反映“今日世界”为职责,其题材应有尽有,五光十色,难予规范。新闻写作以快为前提,多需一挥而就。因此,主要从内容出发,怎么得心应手就怎么写,是新闻写作最重要的原则。这样,新闻作品就有无限广阔的创造空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这里体现得最为充分。其三,“文变染乎世情”,无日不在趋新,新闻作品尤其如此。世界进入信息时代,新闻的数量和品种都大为增加。不拘成法,坚持革新,防止僵化,破格创体,一代有一代之新闻文体和新闻作品,这是当今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也是新闻写作永恒的任务和要求。其四,新闻本来不能模仿,但又最容易产生模仿;本来最需要创造,然而最难得创造。正因如此,新闻写作切不可机械地如法炮制,让原理变成教条和八股。而应遵循科学精神,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置每一个新闻事实,力求在文章体式上突破常规,别开生面,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文章一篇一篇地写,一篇有一篇的风采。这决不只是理论上的美妙描述。郭玲春的《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1982年)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1984),1986年通讯《汉城决战的最后四十秒》,均获全国好新闻称号。这样的作品,其体式的文化价值是大家认同的。

以上文化色彩、文化容量、文化体式几个方面,一般来说,于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不可或缺。几个方面显示,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是特异的。讲文化品位,并非要把新闻作品弄成学术著作一类高头讲章。

三、新闻作品的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即文化上的有利作用。文化生产的底蕴正在于它能作为再创造的动力,产生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作用。因此,文化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它的文化功能,文化品位的高低直接表现为文化功能的强弱大小。

新闻作品的文化功能可以作面面观。从本体看,新闻作品有沟通功能、舆论功能、知识功能、娱乐功能等等。新闻作品传递信息和传递的信息,使“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世界成为“地球村”,这是它的沟通功能。新闻作品一发,新闻舆论同行,人们据之了解社会政治经济动向,发言立论行事,并产生共鸣共识共同行动,这是它的舆论功能。看新闻作品,能够获得时事政治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日常生活知识,甚至可以“多识乎鸟兽草木之名”,“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11),这是它的知识功能。有了新闻作品,世界变得更加活泼多姿,人们茶余饭后有了看的和谈的,得到积极的休息,这是它的娱乐功能。

从客体看,新闻作品的文化功能包括对社会的作用和对人的影响。对社会发挥的作用集中表现为充分反映并大力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环境和文化条件。对人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塑造健全的现代人:加强人与环境的联系和人与人的联系,全方位培养社会的人,培养人的一切社会属性。好新闻是广大群众“有兴味的日新月异的教科书”。它尤其深刻地作用于人们的意识活动和行为方式,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和界定现实世界,诱导人们不断产生新的热情和希望,追求新的目标,创造新的环境和人生。

新闻作品的文化功能,从功能形式上看,其最大最有力者是文化整合功能。所谓文化整合,就是把社会生活中诸方面元素修正粘合成为一个相对一致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一个具有很强协同调适功能的体系。可以看到,新闻作品在政治信仰、思想观点、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动目标诸方面,磨合社会与人想到一起,走到一块,朝向一处。这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过程。在这种力量的作用下,在这种过程的承续中,每一行为个体达到应有的社会化,某种社会行为走向一定的标准化,某种社会标准趋向规范化,某种社会规范达到机制化。由此,民族和国家的凝集力形成并强大起来,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生和解决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导致社会崩溃的社会冲突得以减少、再减少。比如,“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12),其直接结果,是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纲领任务而奋斗,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法去办。再如新闻媒介50年代推出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60年代推出欧阳海、雷锋、王进喜、焦裕禄,80年代推出蒋筑英、张华、张海迪,90年代推出徐洪刚、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典型,都引起了全国性学习热潮,有的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和一代人。其他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风语习等,都浸润着新闻作品的影响。美国阿伦森教授就曾指出,“可以无可争辩地说,中国的报刊杂志起着在各机关、学校和在正常生活中为全国确立文风的作用”(13)。

综合起来看,新闻作品最主要的文化功能,是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自新闻事业产生以来,凡大舆论,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舆论,多为新闻舆论,或与新闻大有关系。在现代社会,新闻渠道成为最大的信息策源地,新闻舆论成为社会舆论之母,成为左右舆论的舆论。因此,充分发挥舆论文化的功能,产生最大的文化引力作用,正确引导人们向前向上,加大社会整合的速度与力度,从而促进历史的发展,从来就是新闻作品最根本的文化使命,最需用力也最有可为之处。“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14)。显而易见,其中的关键在“正确”二字。舆论素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舆论才能产生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才能武装人教育人提高人,才有益于天下。错误的舆论也影响人与社会,但那是误民害世,导致人心离散、社会震荡和历史倒退,因此属于毒饵、陷井,与文化功能不但无涉,面且相左。新闻舆论正确与否,能否正确地引导人,第一位的标准,在是否合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属于再现社会集体意识和社会整体知觉的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共同意见。新闻作品的舆论观点定向定位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合乎民意与民心所向,能够唤起和激励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结出两个文明建设之硕果,就叫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并且,其文化功能莫大焉。

论定和认定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显然是很有意义的。它有助于认识新闻作品的真谛。新闻作品求真求美,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才会真得地道,美得地道。新闻要有精品力作,精品力作是什么样子的,文化品位的理论给出了重要启示。它尤其有助于新闻领域治滥疗疾。当今一些新闻作品,“硬新闻不硬,软新闻庸俗”,无多少新闻可看,更无磅礴沉雄的风骨可言,犯了严重的“自我迷失症”。对此,用文化品位的理论和道理痛下针砭,应当可以收到疗效。

标签:;  ;  ;  

论新闻作品的文化品位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