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哲学的整体理论分析_还原论论文

生物哲学整体论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哲学论文,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14)06-0062-08

      为生物哲学整体论大书特书一笔实属应当,因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的几乎席卷人类每一个理智领域的整体论风暴中,①生物哲学整体论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概要而言,首先,“整体论”这个术语为生物哲学家斯穆兹(Jan Smuts)首创;其次,整体论的基本原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为生物哲学家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首先提出,尽管该原理的思想始祖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最后,自现代以降,生物哲学家们以一种渐趋理性、科学性的高度精神自觉创造了一系列生物哲学整体论形态,强力地为上述那场影响巨大的整体论风暴推波助澜。生物哲学家们这些卓越的理智贡献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整体论”术语与整体论基本原则创造

      “整体论”这个术语的创造属于人类20世纪的文明成果,但整体论思想却滥觞于公元前的古希腊,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时间反差。整体论首先作为一种形而上学至晚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哲学家那里就已初露端倪,例如当时埃利亚的巴门尼德(Parmenides of Elea)就提出,“存在”才是真实的,“存在物存在。……因为它不是产生出来的,所以也不会消灭,完整、唯一、不动、无限。”②再如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认为,“数目的基本元素就是一切存在物的基本元素,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③又如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认为,“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④不过,诸多原因所系,这些哲学家的论断还嫌零散。

      至公元前4世纪,相对于巴门尼德等哲学家“只言片语”式的阐述,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已经开始比较系统地阐发自己的整体论思想。在他看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重要而艰涩的问题,因此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该问题予以探讨。在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诸如形而上学、生物学中,他的整体论思想随处可见。概要地说,亚里多德首先从内涵和外延上对整体和部分分别加以界定:“整体的意思是,整体的自然构成部分一个不缺。包容被包容者的东西形成某种一,这又有两种情况,或每一个体作为一,或者这些个体构成一。普遍和一般意义上的东西也是某种整体……连续的东西和被限制的东西,当它们由许多蕴含物构成某种一时,也被称为整体。”⑤而“部分意指,量以任何方式被分解而成的东西,从作为量的量中分出来的永远被称为它的部分”,⑥“部分,或者是形式的部分(至于形式,我说的是是其所是),或者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组合物的部分,或者是质料自身的部分”。⑦其次,亚里士多德至少从下述三个方面阐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有时是先于组合物而存在,有时则不是,因为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而存在”;⑧第二,“整体并不是其任何部分被夺去都造成损害,除非这些部分在实体中是首要的,在地位上是决定的”;⑨第三,整体并不是其部分的总和,因为有些具有许多部分的整体,“并不是集合的全体而是在部分之外的某一整体”。⑩亚里士多德这些整体论建树对后世之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力一直延迟到19世纪末才得以彰显。

      亚里士多德死后至19世纪,这段时期所以成为亚里士多德整体论思想影响的真空期(或许言过其实),究其原因,大概可以归结为:一是古希腊原子论者对亚里士多德整体论观的否定,这是相对次要的;一是由伽利略奠基而牛顿集大成的经典物理学在近代大行其道,这是比较主要的。以伊壁鸠鲁(Epikouros)为代表的古希腊原子论者反驳亚里士多德指出,所有的物质存在都来源于原子,死亡之后经分解又复归于原子,原子能够以无穷的方式组织起来而产生新的实在。以马克思之见,伊壁鸠鲁哲学的深奥之处表现在这样一种事实,即在他的哲学之中,以及在他的原子本身的概念之中,“自然界的死亡就成为自然界的不死的实体;卢克莱修(Lucretius)也就有理由高呼:‘会死的生命被不死的死亡夺去了’”。(11)因此,在伊壁鸠鲁的哲学中,不需要亚里士多德的终极原因和整体论观;相反,它强调的重点在于有限而短暂的(不死的死)自然本身内部所存在的永不停息的变化排列。

      古希腊的原子论与后来成为一个时代主导性思维范式的牛顿力学一脉相承,相得益彰。牛顿的机械力学秉承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精神,集近代物理学之大成,其宇宙观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彻底取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而代之,成了主宰这个时代的思维范式。牛顿的宇宙观是一种机械的宇宙观,它把宇宙视为一个巨大的机器或者钟表,核心主张是机械论、原子论、还原论、绝对时空观和单一因果性理论等。一旦这种机械的宇宙观主宰了拥有最高理智的头脑,后者就会认为,自然界的所有现象乃至一切运动都遵循由数学语言清晰、确定、机械地表达的原理;更有甚者,在拉·梅特里(Lamettrie)的眼中,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质和运动,人的精神、心灵、思维等理性之物皆源于人的生理、身体的机械作用,“心灵只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空洞的名词,一个思想谨严的人使用这个名词时,只是指我们身体里那个思维的部分”;(12)人和其他动物乃至一切植物一样,本质上只不过是做着机械运动的机器。类似地,霍尔巴赫(baron d'Holbach)认为,灵魂实质上就是大脑,此外什么都不是。机械主义宇宙观以压倒性的优势雄踞于近代有识之士的思想世界,成为人们理想的思考宇宙的概念范式,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主义宇宙观自然就鲜有人信赖了。牛顿的机械论思维大行其道时宛如一棵参天大树,其发达的根系强力延伸至当时每一个思维领域,而每一个领域的思想家也欣然前往这棵大树下纳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代,直到机械论思维模式尽显其弊端,人们纷纷向其发难才有所改观。一时“城头变幻大王旗”,整体论全方位地对机械论展开了清算。也就是在这个时段,南非哲学家、曾当过士兵和政府部长的斯穆兹(Jan Smuts)于1926年首创“整体论”这个术语,并因此提出自己的整体论观和旗帜鲜明地向生物学中的机械主义的宇宙观宣战。

      “整体论”这个术语是由斯穆兹在1926年出版的《整体论与进化》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从词源上讲,“整体论”或者“整体主义”的英文表达是“holism”,后者源于希腊语的“holon”(可汉译为“子整体”)以及“whole”(汉译为“整体”),粗略地说,它的意思就是指“整体的依赖性”(global dependence)。(13)在一定意义上讲,“整体论”这个术语的问世宣告视机械论、还原论、单一因果性等概念为核心概念的机械力学或者机械主义宇宙观的终结,标志着机械论思维模式影响力的消退和整体论思维模式影响力的提升,无论是对于生物学界、物理学领域还是其他任何学科而言都是如此。斯穆兹创造“整体论”这个术语和建构整体论理论的初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他在严格的意义上将整体与纯粹的集合、机械系统和化合物相区分,即向牛顿的机械论宇宙观宣战,向由18世纪的启蒙运动形成的近代科学分析重构的方法论宣战。斯穆兹认为,真正的整体不包含任何典型地显现于心灵或精神结构中的机械混合物,在真正的整体中组成部分会永久地失去它们先前的身份,而在集合、机械系统和化合物中元素的组成部分的身份不仅不会丧失,而且始终能够恢复;其二,斯穆兹试图弥合无机物与有机物之裂隙,希冀对从物质到生命和心灵的进化过程的复杂性和新异性提供根据,以此描述自然界趋向复杂性的趋势。在他看来,无论物质还是生命都是由单元结构构成的,这些单元结构的有序组织产生我们称之为物体和有机体的整体。他把这种“整体性”的特征视为宇宙的根本特征。整体不仅仅是人类思想的创造物,而且是真实的伟大的进化过程的标志。

      不过,稍显特别的是,斯穆兹还认为,存在着某些诸如生化系统这样的实体,它们似乎具有介乎机械主义特征和整体主义特征之间的中间状态。这些系统构成巨大的生命阶梯,在这架阶梯的底部,机械主义特征占据主导;而在其顶部,整体主义特征占据主导。真正的整体首先出现在高级的有机体中,尤其是出现在人性中。在斯穆兹看来,人性是“整体论的最高体现”。(14)无论如何,总体说来,斯穆兹认为,每一个有机体,甚或原子,都是一个具有特定内部组织和自我定向的整体。因此,这种整体观涵盖了远较生命广泛的领域,可以从自然界的无机物一直追溯到诸如政府这样的人类组织,以及人类精神尽其所能所创造的一切。全部最主要类型的存在都归因于整体论。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事实上,在有机物或心灵形成以前很久,整体性的基因就在缔造一种纯粹物理性的基本的整体。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创造性的飞跃,这种整体性的基因比较充分地显现于生物结构,最完善的生物结构是心灵和个人。在精神价值领域,整体论得到了最清晰的体现。所以,整体不是人为的创造物,而是这样的有机的统一体,在其中“所有的部分似乎以一种微妙的无可名状的方式推动和实现着主要的目的或思想”。(15)这个特征表明宇宙中具有一种产生整体的倾向或者能量。进化完全是所产生的整体在从无机现象直到诸如人的心灵和精神价值这样最有机的现象的所有阶段的渐进性的发展。斯穆兹创造“整体论”这个术语的初衷就是用它描述宇宙中这种创造整体的根本趋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斯穆兹的整体论观精炼为:整体论是一个创造次序和复杂性的真实的基因(a real factor),是一个创造次序和复杂性的,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抗衡的原理。斯穆兹说,根据自然进化的所有阶段,

      我们把整体不断深化的实质视为一种关于组成部分的特定结构的综合,这些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的内部活力,它们或自然或本能或自觉地彼此合作,和谐地发挥功能,以致趋向一个明确的固有的内在目标或目的……因此,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宇宙观:宇宙并非像手工缝制物一样是外部偶然因素的汇集,而自始至终是综合性的,结构性的,富有活力的,充满生机的,不断扩展的。宇宙不断前进的发展为一种独一无二的整体论行为所塑造,这种行为的作用贯穿于从最低微的无机物的产生直至最高级的生物以及人类和宇宙精神的理念。……拥有无穷无尽的形式的整体论是一项整合世界原始的物质性或无组织的能量单位的原理,它利用、同化和组织这些单位,赋予它们特定的结构、特征和个体性,并最终赋予它们人性,以及为它们创造真、善、美。(16)

      斯穆兹的这些观念强化了这样一种见解,即整体中的因果力量不能根据其组成部分的因果力量加以预测。正因如此,斯穆兹主张,“没有任何对组成部分的描述是一种完全的对整体对象的描述,它只不过是一种不完全的描述,不能做出一种与对象具有整体之特征相匹配的真实而完全的说明。……我们一般会说,无论一个对象在何处展现它的结构或组织,而对它的一个完全的描述都将包含至少视这种结构或组织为一个整体的一种说明,此外还包含对其详细机制和功能的说明。”(17)

      斯穆兹对“整体论”术语或概念的提出,以及整体主义生物哲学体系的建构,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和系统论的启迪。格式塔心理学于1912年在德国产生,巧合的是,它的核心概念“格式塔”(Gestalt)的提出也晚于其理论的思想萌芽。不过,二者的时间间隔并不像整体论思想发端与“整体论”术语提出之间那么久远。仅在1920年,格式塔心理学家科勒(Wolfgang

)便首创“格式塔”这个术语,并从概念上将其界定如下:“一旦空间过程、视觉过程、听觉过程以及思维过程所展示的特性并不是由其各个组成部分衍生出来的,这些过程就可以视为解释我们所使用的‘格式塔’这个语词之意义的整体。”(18)“格式塔”的语词含义是“完形”,以它为核心概念的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能简单地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以格式塔心理学家之见,知觉到的东西要大于眼睛所见到的东西;任何一种经验的现象,其中的每一成分都会牵涉到其他成分,每一成分之所以有其特性,正是因为它与其他部分具有关联。完整的现象具有其自身的完整特性,它既不能分解为简单的元素,它的特性又不包含于元素之内;由这样的元素构成的整体并不取决于其个别的元素,恰恰相反,个别元素的特性或功能或者整体中的局部过程却取决于整体的内在特性。总而言之,格式塔心理学的要义在于:整体绝不是其组成部分的简单的总和,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理解各组成单位的性质。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这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明系统思想源远流长。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已经形成了素朴的系统概念,以之表示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并力图把握系统的整体与其部分的关系及其确定的条理。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他的思想渊源和立论基础是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后人整理的巨著《形而上学》中的如下论述:

      “自然”被解释为而且本身就具有两种意义:作为质料的自然和作为本质或实体的自然,后者又包括动力因和目的因。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整体的灵魂或部分的灵魂构成了动物的本质或实体。对于探索自然的理论,必须优先讨论灵魂而非质料,因为正是灵魂使质料成为动物的本质或实体,而不是相反。(19)

      尤其是,贝塔朗菲受亚里士多德上述思想的启迪而从中概括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这一重要原理,并把它作为自己建构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甚至认为全部的系统论就是要有效地解释这个命题。至1937年,贝塔朗菲根据这个基本原理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为系统论这门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至1952年,他提出“抗体系统论”,详尽阐发了系统论的思想。贝塔朗菲指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的整体,它决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所以,他严厉批判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则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同时,贝塔朗菲认为,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不具备的性能,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彼此之间相互关联,发挥着特定的作用。换言之,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就将失去要素的作用。(20)这好比人的手,作为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发挥劳动器官的功能,一旦将它从人体中被砍下来,届时它将无法扮演劳动器官的角色了。除了整体性,系统还具有联系性、环境适应性、层次性和目的性等特征。

      正是受益于格式塔心理学和系统论的思想的启迪,斯穆兹在创造“整体论”这个术语和概念之后,也效仿格式塔心理学家和系统论者建构了自己的名之曰“整体论”的生物哲学体系。斯穆兹的探究隶属于生物学和哲学的可争论的交叉领域。斯穆兹为学界贡献“整体论”这个术语的时候,恰逢各个学科对各自领域既往占主导的机械论思维模式展开清算,顿时有关整体论的探究蔚然成风,于是才有上文提及的整体论风暴的形成。

      生物哲学整体论形态演绎

      为了便于对生物哲学整体论形态的认知,我们首先尝试从一般意义上对其内涵加以揭示:生物哲学整体论强调生命不同于非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的整体性,也可以说,它强调系统的整体性,认为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整合作用与相互联系决定系统的性质。这是生物哲学整体论对盛行于17世纪—18世纪的机械论以及与后者结盟的还原论宣战的论纲。生物学的机械论试图以力学规律解释生命的本质,其倡导者把生命归结为遵循物理-化学的规律,有人干脆把生命视同为自控机。与之相呼应,生物学的还原论主张,生命系统本质上都可以还原为物理-化学的规律,强调对整体着眼于较低层次的分析,否认生命活动在形式上有自己的本质特性。至19世纪末,生物学的机械论和还原论受到了整体论的迎头痛击。

      从外延上看,生物哲学整体论大体经历了活力论(the vitalistic theory)——有机论(Organicism)——进化整体论——系统整体论——辩证整体论——生态整体论这样的历史演绎。从历史编纂的角度看,整体论只要不被视为对活力论的简单复制,就经常被比作各种各样的突现论(Emergentism)和有机论。虽然“整体论”概念由斯穆兹在20世纪上半叶首创,但当时生物学中的突现论和有机论思想早已产生,这是斯穆兹与同时期的许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共同面临的一个研究背景。“突现”(Emergence)是生物哲学整体论采纳的第一个概念,它由摩根(C.Lloyd Morgan)、亚历山大(S.Alexander)和布罗德(C.Broad)提出,在对先前进化阶段的属性进行观察时用以描述在进化过程中不可预测的属性的出现。自然的实在被描述成具有从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的渐进性进化的整体:这些等级结构的每一层次所具有的属性不能还原成低级层次的属性。显而易见,活力论的这些主张是对还原论的发难。继活力论之后,有机论由李特(W.Ritter)在1919年提出,用以描述脱离生物体的整体性而孤立地解释其组成部分的行为的不可能性。生物学领域最著名的有机论的代表是贝塔朗菲,他的贡献在于,有力地证明了有机论倾向可以取机械论倾向而代之,尤其是他以自己的有机论指明的生物现象所具有的如下三个重要特征:(21)第一,生物的整体性(有机的控制);第二,组织性(每一层次具有特定的规律);第三,进化状态(代表开放系统)。由于一个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不仅因与同一层次的组成部分的具有关联,而且甚至因与低级和高级层次组成部分具有关联而产生行为,所以有机论者声称,整体的属性决定其组成部分的属性。

      在当时,有机论作为一种新兴理论要能够在解释力上令人信服地驳倒机械论,斯穆兹和同时期与他同道的哲学家、科学家必须着手,第一,证实生物学较物理学和化学而言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第二,讨论运用分析法研究活生物体的合法性,因为分析—还原法对于研究自然界而言被认为是不充分的;第三,解释众多与日俱增的进化现象,它们展现了一种从简单到复杂、从无机到有机、从物质到心灵的演进历程。其实,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有具有远见卓识的生物学家偶尔涌现,他们反对完全按照还原论的观点处理生物学问题。当然,较之斯穆兹与其同道,他们对还原论的诘责还是片段式的,从方法论上还不足以给予还原论颠覆性的一击。至19世纪末,随着科学本身的演进与时间的推移,还原论的弊端得以充分暴露,同时反对者们对这些弊端也有了充分的认知,并逐渐做好了驳斥还原论的充分的思想准备。于是,出现斯穆兹等人对还原论进行系统地清算的一幕也就顺理成章了,他们的方法论自然是整体主义的。至于斯穆兹本人,他以一种可谓进化的整体论宣泄了自己对还原论的不满,这也是他著《整体论与进化》一书的背景与原动力。他提出整体是自然的本质,进化是整体的创造过程。但是,由于他把整体夸大为宇宙的最终精神原则和进化的操纵因子,因而使他所谓的“整体”带有神秘的色彩。(22)

      有些生物哲学家视斯穆兹进化整体论中的神秘色彩为糟粕,为了祛除这种神秘色彩,他们对斯穆兹的进化整体论加以改造,建构了系统整体论,后者的基本主张如下:(23)

      1.生命系统是有机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这种联系不是松散的,生命更不是其组成部分的同质的单纯集合。

      2.整体的性质多于各部分的性质总和,并有新性质出现。

      3.离开整体的结构与活动不可能周详地理解其组成部分。

      4.生命有机体具有历史性,它的现在包含过去和预示未来,未来和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

      英国系统整体论者A.凯斯特勒(Koestler)为了调和整体论和还原论,于1967年提出一种相对新颖的系统整体论观念,我们姑且称之为温和的系统整体论。他认为,人们所观察到的只是一系列复杂的、上升的有序层次的中间结构,并且每一个这样的中间结构对其下面的层次都是自主的整体,而对其上面的层次,又是相对独立的从属部分。因此生物既是亚整体,又是整体,生物的这种阶序系统的特点源于生物是自我调节的开放系统。就人类社会而言,生物的自我调节系统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系统,日常生活世界是现代西方哲学的关键词。(25)

      凯斯特勒温和的系统整体论与后来在生物学领域衍生出来辩证整体论的理路比较接近,后者肯定生物有机体是多层次的结构系统,主张整体的规律不能等同于其组成部分的规律,强调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会有新性质出现。辩证整体论主张,不应只是片面地强调生物体的整体,而忽视对整体的组成部分做必要的细致分析。在生物学史上,这种观念特别用于活的生物体来表达这样的事实:假如生物体的肢体被肢解,则它就会被摧残且不能通过再次组合断裂的肢体而重新复原,完全恢复原有的功能和特性。

      在生物学领域,还有一种生态整体论值得关注。基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拒斥,生态整体论主张,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平衡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活动和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作为一种系统理论,生态整体论形成于20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是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和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利奥波德提出了“和谐、稳定和美丽”三个原则;罗尔斯顿在利奥波德三原则的基础上又补充提出“完整”和“动态平衡”两个原则,并对生态整体论进行了系统论证。生态整体论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它的主要特征是对整体及其整体内部联系的强调,绝不把整体内部的某一部分看作整体的中心。生态整体论颠覆了长期以来被人类普遍认同的一些基本的价值观,超越了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超越了以人类个体的尊严、权利、自由和发展为核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和自由主义;它要求人们不要再仅仅从人的角度认识世界,不要再仅仅谋求和着眼于人类自身的利益,相反,它要求人们为了生态整体的利益自觉主动地限制超越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物质欲求、经济增长和生活消费。

      不过,生态整体论并不否定人类的生存权,甚至并不完全否定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只不过,生态整体论强调的是把人类的物质欲望、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限制在能为生态系统所承受、吸收、降解和恢复的范围内。这种限制虽说为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与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人类不可能脱离生态系统生存,生态系统总崩溃之时就是地球人灭亡之日。因此,生态整体论依据对环境的影响判断人类行为的道德价值,提倡把内在价值基点从个体——无论是个人还是个别较高等级的“低等动物”转向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球自然,探讨如何把环境的利益与人类个体的权益相协调。生态整体论还为环境伦理学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在这个意义上,它主张环境伦理学的中心问题应当是生态系统或生物共同体本身或它的亚系统,而不是系统或共同体所包括的个体成员。鉴于生态整体论的上述根本主张,也有人喜欢称之为生态中心主义。

      ①关于这场整体论风暴,我们借用伯加齐(Silvana Procacci)的观察予以描述:“整体论在20世纪是一个使用非常广泛的语词”,已经被用于语言学、语义学、科学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的量子力学乃至物理学,“有时甚至用到极致”。Silvana Procacci,"Holism:some historical aspect",Vieri Benci,ect.Determinism,holism,and complexity,New York: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2003,p.380.

      ②③④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52、37、21页。

      ⑤⑥⑦⑧⑨⑩(19)[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七卷.苗力田等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39、139、170、170、140、198、9页。

      (11)[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刘仁胜、肖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页。

      (12)[法]拉·梅特里:《人是机器》,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3页。

      (13)(14)(20)(21)(24)Silvana Procacci,"Holism:some historical aspect",Vieri Benci,ect.Determinism,holism,and complexity,New York: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2003,p.380,p.382,p.381,p.381.

      (15)(16)(17)J.C.Smuts,Holism and Evolution,Westport:Greenwood Press Publishers,1973.p.98,P.107,P.332.

      (18)Kohler,"Physical Gestalten",p.513.from D.C.Phillips,holistic thought in social scienc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p.115.科勒的格式塔概念还清晰地表明了格式塔心理学与有机论的类似之处。有机论(organicism)作为一种哲学,把活的有机物(organism)比作整个自然界的模式。它认为,有机物拥有物化分析所难以理解的性质,而这些性质是由于这个整体的统一作用造成的;换言之,这个整体大于其部分的总和。把这个原则应用到生态学上,自然的序列就可以视为一个与人体不无相似之处的“复杂的有机体”。这样,每一个自然的组成物——每一种植物或动物——都只能被看作是参与并依赖于这个整体。在这里,内在的依赖性是最重要的,而且它可能还是一个抽象的道德憧憬而不仅仅是一种科学观点。它是生态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22)本来斯穆兹提倡采用“整体论”这个术语来表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本来是很合适的,但遗憾的是,这个术语从一开始就被他赋予了活力论观点。所谓的活力论是指关于生命本质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又名生机论或生命力论。它主张有某种特殊的非物质的因素支配生物体的活动。可见,活力论具有应该加以批判和抛弃的神秘主义。

      (25)吴苑华:《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论》,福建厦门:《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标签:;  ;  ;  ;  ;  ;  ;  ;  

生物哲学的整体理论分析_还原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