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的现状与途径论文_郝思惠

论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的现状与途径论文_郝思惠

(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摘要:加强大学生的法治实践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成长的迫切需要。为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适应法治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治实践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治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现状;途径

经过近三十年的普法教育,我国高校的法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系列公共课程,以及学校和社会宣传等途径,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法治意识也有了明显增强,普遍对法治的重要性比较认同,并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在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能想到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同时也有不少学生仅仅将法律作为应试知识来学习,没能实现法律知识到自身能力的真正转化,不懂维权、不懂对事务进行法律分析、不懂依法处理身边的纠纷,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情况距离法治社会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的现状

1.对法治实践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高校虽然已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列入到教学计划中,但是只是将其作为一门普通的课程来对待,而没有将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与修养的重要举措。对该门课程的投入非常少,对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没有把实践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的地位上,在课程建设上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对于大学生法治实践缺少有效的管理和指导,使得必要的实践活动无法开展。

2.法制实践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法治实践教育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目前,在高校法治教育中,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未能给学生提供参加有关社会实践的机会。有的高校对学生的法律教育仅局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上,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仅限于部分法律法条,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等教育形式。有的高校会进行法治实践教育,但形式和内容往往很单一。

3.法治实践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现阶段,由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课合一,法律基础部分课程大都由思想道德修养教师兼任,而思想道德修养教师一般都不是法学专业毕业,或者没有经过适当的法治理论培训,或者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法治实践,这就影响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效果,其教育教学质量无从保证。同时,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大学生的法治实践学习与活动会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不提倡大学生进行法治实践学习及活动,从而抑制了大学生主动进行法治实践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法律课程也就自然而然地不重视了。

4.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各高校评价学生法治学习效果好坏的唯一办法是阅卷考试,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和知识,考试成绩成了评判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法治实践方面的要求,学生忙于追求课程分数,考完了之,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并未真正地培养起来。

5.校园缺乏法治实践氛围

在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中,氛围创造是很重要的,关于大学生法治实践的宣传应成为创造高校法治实践氛围的重要渠道,而很多高校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够。大学生知法、懂法是进行法治实践的前提。由于普法教育工作未能落到实处,不少大学生对《合同法》、《劳动法》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不甚了解,更别说积极参与法治实践了,结果造成大学生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很普遍,甚至触犯法律的事件也屡屡发生,遇到不法侵害也不会动用法律的武器帮助自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的途径

1.要重视法治实践教育

首先,无论是高校管理者还是相关教师都要从思想上重视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高校要为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相关教师要积极推动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的课程建设和相关研究,为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大学生自身也要重视法治实践,在努力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参与法治实践,运用法律武器积极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2.加强法律课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

建设与培养教师队伍是做好高校法治实践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课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加强对法律课教师的在职培训,既可以巩固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所获得的成果,又可以结合实践、结合教育者在教学科研中遇到的新问题,解决教师的困惑,综合提升教师的素质。在职培训应重点提高法律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

3.加强法治教育课程建设,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唯一一门纳入教学计划、对全体大学生进行专门法治教育的公共必修课程。它不仅以课堂教学的方式,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法治教育的主要任务,而且为学校开展各种其他形式的法治教育提供法律支持和指导。《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其自身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教学规律,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同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信仰和科学的法律意识,并自觉指导其行为。

4.开展灵活多样的法治实践教育活动

运用现代的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育,如组织学生观看、收听法律的纪录片或专题片等,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开展法律知识咨询活动;组织动员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列席旁听审判过程,增加其对法律学习的感性认识;邀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学校开展大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通过开展灵活多样的法治实践教育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

5.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的成效

现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处于快速发展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伦理观念急剧变化。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自我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都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要及时开展心理普查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最大程度上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从而巩固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的成效。

三、结语

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历史重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力量,由于外部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法治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与社会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现代法治意识,使其了解、认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促进和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法治实践教育,不仅能使其法律意识有明显的提高,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能使其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学会用法,增强自身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郭继红.法治体系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施途径[J].新西部,2018(32).

[2]潘虹.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J].法制博览,2018(32).

[3]张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化构建的有效路径[J].

法制博览,2018(36)

作者简介:郝思惠(1982.09—),女,黑龙江鸡东人,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作者:郝思惠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3

标签:;  ;  ;  ;  ;  ;  ;  ;  

论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的现状与途径论文_郝思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