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喜欢学校的理由--访北京宜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_课程论文

给孩子一个喜欢学校的理由--访北京宜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_课程论文

给孩子一个喜欢学校的理由——访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给孩子论文,北京论文,亦庄论文,小学校长论文,理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李校长您好!听说您是受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之邀,来北京创办这所学校的,那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搞“全课程”教育实验的呢?

       李校长:2012年4月12日,我离开上海,来到北京,筹建北京十一学校的第一所小学分校——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李校长给我的任务是:探索一条小学课程改革的新路,让孩子们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学习。十一学校的课程改革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体系,他希望能够打通小学课程,形成12年一贯制的完整的课程链条。

       他特别提出来:一定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小学普遍采用的包班教学方式,培养全科教师。他当时对我们全体引进的名师说的下面这段话,我至今记忆犹新:“刚刚入学的六岁多的小朋友,一下子要面对六七门课程,要面对六七位老师,那么多陌生老师走马灯似的来教各门学科,孩子会感到紧张,会没有安全感。所以,给刚入学的孩子安全感,非常重要!而两个老师包班,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就是从那时开始,我们提出了“全课程”的理念,并迅速集合相关名师和专家资源——包括北京、上海、台湾三地的教育力量,开始了“全课程”体系的研发。经过一年多的反复研磨,几经修改,“全课程”的大纲、教材、教学、评价等整个体系,在2013年秋季学校招生后开始全面实验。

       记者:那你们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从建校伊始就做“全课程”实验的呢?

       李校长:为什么要做“全课程”实验?这个要从我们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谈起。当前小学教育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学科划分非常精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精细的学科划分,好处是学科知识学得深、学得细,缺点是给了学生一口又一口的学科深井,但是井与井之间没有关联,孩子们很难建构一个系统完整的世界。

       基于这种精细的学科划分,我们的教师全部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教师只教语文,数学教师只教数学,美术教师只教美术……这种精细的学科分工,好处也是一个教师可以把一门学科研究得很深,教得很透彻,但是它的坏处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学科教师看到的只是一门门学科,而不是一个个鲜活的孩子。生命的整体性常常被忽略。学生成了学科符号,教师成了学科控。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包班制,虽然它们也是分学科的,但是因为是由一个教师来包班,包教绝大部分学科,所以这种学科区分过于精细带来的弊端就被消融了。

       我们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希望能够给孩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而不仅仅是一门门学科,我们希望孩子在校园里能够有足够丰富的经历和情感体验而不仅仅只是听课、做练习、写作业,我们希望孩子能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真正快乐而且值得回忆的童年,我们希望孩子不被教育异化、奴化,像个孩子,天真烂漫,活泼生动……这就是“全课程”教育实验的起因。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全课程”教育实验希望把小学生枯燥乏味的学科学习,转化为一种情趣盎然又富有挑战和启发的生活。

       记者:“全课程”的主旨是什么?如何理解这里的“全”,它“全”在哪儿?

       李校长:当下的课改很多时候都是在努力做加法,各个学科的专家和教师都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在自己的学科内拼命往深处挖、向高处走、往多处拓,容量越来越大,深度越来越深……单就一个学科看来,加得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在一起,就成了可怕的负担!一个不断做加法、越弄越复杂的课程改革,一定不是符合教育本质规律的课程改革,因为真正符合规律的东西从来都是简洁和淳朴的;一个不断增加负担、让师生疲于应付的课程改革,一定无法走得很远,因为孩子们只有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理解我们学校的“全课程”教育,千万不要被一个“全”字给误导了。“全课程”绝对不是一个“大而全”的课程改革,不是一个不断做加法的课程改革,恰恰相反,它的特质跟它的名字构成“悖论”——“全课程”教育,反倒是一个努力追求学科整合,努力追求简洁清爽、轻负担高效益的课程结构的课程变革。我们在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打通学科壁垒、实施项目学习,把一口一口的学科深井打通,汇成一片智慧和知识的湖。

       记者:能否请您具体谈谈,这样的“全课程”是怎样进行跨学科整合,把一口一口的学科深井打通的?它以怎样的课程结构和教材形式来呈现?

       李校长:李希贵校长曾经多次说过,事物只有结构变了,性质才能变。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实施深度的课程改革。我们调整了学段,把小学六年划分为三大学段,一年级刚入学的一年为始业学段,六年级的最后一年为毕业学段,中间为常规学段。

       在始业学段,我们开设了始业课程。(始业,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概念,开始学业的意思,跟毕业相对应。)学科融合、游戏精神是始业课程的特点。

       传统学校,小学生一入学,立刻就进入拼音的学习,拼音枯燥抽象,对于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六岁儿童而言,是一个巨大挑战,结果,这样的拼音学习持续一个多月后,就导致儿童普遍的恐惧、紧张、对学习的厌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把拼音的学习后置,一年级一开学,语文、数学等学科概念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主题鲜明、饶有趣味的项目课程,不着痕迹地开启孩子们的小学生活,绘本、故事、绘画、音乐、舞蹈、戏剧、游戏……这是我们的孩子一入学就接触到的内容。教师不再单纯教学科知识,而是陪着孩子度过一天又一天愉快的生活,在师生共度的生活中,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浸润其中。

       我们的始业课,半年时间,学生阅读绘本70本,诵读儿歌50首,学唱歌曲26首,排练绘本剧8个,学习古诗18首,识字510个,每个学生完成了30篇左右的写绘故事。另外,学生参与的学科游戏几乎每天都有。如此丰富的学习内容,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视野和非常丰富的体验。

       这个学习容量是比较大的,但孩子们并没有感受到压力和负担。为什么?因为全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是以各种趣味活动、游戏、戏剧等方式进行,孩子们感受不到压力和负担,他们活泼开朗,很快乐,很投入,喜欢老师,喜欢学校,喜欢学习。

       在常规学段,我们增加了新的课程元素。比如,我们借鉴美国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小学的戏剧课程理念和模式,每周开设了两节戏剧课程。戏剧课程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单纯的学习戏剧表演,而是让孩子通过戏剧游戏、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实现三个目标:第一,让孩子学会通过自己的身体感受这个世界,通过身体表达自我,让偏于内向和拘谨的中国孩子,通过戏剧,能够打开自己,展示自己,培养自信和落落大方的气质;第二,让孩子们在戏剧游戏和表演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理解,学会专注,学会调控自我;第三,戏剧关联到音乐、舞蹈、美术等学科,这是非常典型的综合型课程,我们借此提升学生综合的艺术素养,给学生以全面的艺术熏陶。我们还借鉴国际文凭课程的PYP(Primary Years Programme)项目,依据PYP的六大跨学科探究主题,开发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项目课程,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学习内容。

       毕业学段,我们将着手开发系列毕业课程,这些课程的目标是:对即将或者已经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对小学阶段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对接初中,让学生为升入高一年级作好心理、知识、习惯、方法等各方面准备。

       记者:请您描述一下,“全课程”的教学方式有哪些特别之处。

       李校长:“全课程”教学实行包班制,两个教师包一个班,通过游戏化、活动化、故事化、戏剧化等多元的学习方式,与学生一起探究、学习。在包班的教师那里,学校是不统一安排课表的,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行设置课表,开展教学。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包班教师有着足够大的课程研发和教学权利: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学情,创造性地开发课程、实施教学。

       包班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让教师从单一的学科教师成长为全科教师;从只关注学科学习,转变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让教师有了足够的时空跟学生相处,能够建立更加亲密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安全、温暖、家一样的环境里。

       记者:刚才我参观了你们的学校,印象深刻的是文化布置。走廊的墙面上都贴满了学生的照片和作品。特别是教室布置,太不寻常了。120平方米的面积,是标准教室的两倍,其中包括80平方米的教学区,40平方米的活动区,活动区有地毯、沙发、玩具、电脑、绿色植物等等。这是否就是您说的“全人”教育要覆盖“学校全部生活”的重要体现之一?

       李校长:是的,我们的学校设施和教室布置,完全是冲着孩子的天性来的。学校是因为学生而存在的,学校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而展开。因此,我们学校从开办的第一天起,就把“学生第一”的理念深深镌刻到每位教师的心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细节当中去。

       因为是一所新建学校,在资源配置尚不能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我们把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放在首位。我们把一切跟面子相关的项目全部拿掉,把有限的资金都投入到教室里来,建设富有特色的家一样温暖的教室,来满足“全课程”教育实验的需要。

       你刚才看到了,我们的中低段教室,铺设了地毯,摆上了沙发。我们把各种资源放到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于是,电脑和网络进了教室,简单的科学实验器材进了教室,图书进了教室,乐高玩具进了教室,绿色植物进了教室。这样的教室,一方面成为非常方便学生学习的资源库、实验室,同时,它还成为一个生活空间,安全、舒服、温暖,是孩子们快乐生活的地方。教室发挥了综合性的功能。我们的孩子,对自己的教室都喜欢得不得了,有时到了放学时间,还在教室里磨磨蹭蹭不愿离开;家长看到这样的教室无不惊叹不已,感动不已。他们说,做梦都想不到自己的孩子能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

       总之一句话,我们做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喜欢学校的理由!我把这一点看得非常重要:因为孩子只有喜欢学校、喜欢老师了,他才可能喜欢学习。让孩子在人生的起点,就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美好体验,这对孩子一生的幸福至关重要,对孩子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至关重要。

       记者:你们的“全课程”实验已引起了广泛关注,实验的种子是不是已撒向了全国不少地区?

       李校长:从2013年“全课程”教育实验起步,我们就有同行者。比如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等区县,就一直紧紧跟随我们,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同样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我要格外强调的是,做不做“全课程”不重要,只要把教育的目标指向“全人”,只要一切为了孩子终生幸福奠基,无论用什么形式、无论采取什么路径,都值得肯定和鼓励。最可怕的是面对问题,却不去改变。

       记者:我在跟您交谈的过程中,听您不断讲到你们的问题,为什么?

       李校长:只要改变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但在我们亦庄实小的语境里,问题,不是灾难,而是财富。一切的成长都是从解决一个个问题开始的。问题是成长的起点。所以,我们学校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从不回避问题,我们不断在寻找问题,我们希望每一个进入我们学校的同行帮助我们发现问题。伴随着问题成长,是我们的特质。

标签:;  ;  ;  

给孩子一个喜欢学校的理由--访北京宜庄实验小学校长李振村_课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