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形成的杭州特征及其对杭州跨世纪发展的影响_文化论文

历史形成的杭州特色及其对杭州跨世纪发展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杭州论文,其对论文,跨世纪论文,特色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在发展历程中会形成各自的性格特征、风格、形象和文化风貌,形成自己的特色,她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只有对城市特色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发挥城市特色的积极效应,避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并在城市现代化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其特色,使城市充满活力。所以,探讨历史形成的杭州城市特色及其对杭州未来发展的影响是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

杭州历史地形成了融历史文化名城、国际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区域经济中心于一体的城市性质,杭州城市性质的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杭州的特点,而这三者在相互依托、和谐统一的发展过程中又形成开放兼容、精致和谐的杭州总体特色。

开放兼容是杭州最鲜明的特色,又是历史上杭州发展的重要原因,杭州历史就是它从发展中逐步走向开放,在开放和融合中发展的过程。杭州的经济、文化、人口、建筑、饮食、民间习俗等都具有开放、交流、融合的特点。例如杭州文化就是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产物。秦汉时期,它吸收融汇了越文化、吴文化、楚文化等。魏晋隋唐时期又融汇了以佛教文化为主的印度文化,大大丰富了杭州文化的内涵。元明清以降,杭州文化在不断吸收本国其他地区文化的同时,又吸收了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及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西方文化等。杭州文化在开放中融合诸多外来文化而得以不断发展,又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融合了多种文化的结果,使杭州的建筑、饮食、习俗丰富多彩。杭州人口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也与南宋等几个时期外来人口的大量进入有密切的关系。

精致和谐特色体现于杭州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经济、文化的诸多方面。精致表现在杭州文化的品位较高、内涵秀雅精深,园林设计的匠心独运及园林别业等各类建筑的精致细微。杭州园林无论是宗教建筑寺、塔、幢、石窟造像、刻石艺术,还是皇家园林、私家别业中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等都以小巧精致著称。精致特色也表现在杭州经济产品中文化科技含量较高、产品精巧、质量上乘。历史形成的杭州手工业的拳头产品如丝绸、茶叶、陶瓷、扇子、剪刀、中药、雨伞等都以优质、精致著称;近现代形成的以深加工工业为主的近现代经济,也是文化科技含量较高的经济。精致还表现在杭州历来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鱼米之乡”既是对这种具有较高质量的生活的概括,也是杭州农业精耕细作和杭州人饮食精细的反映。和谐既表现在杭州自然景观融汇湖、山、江、河、潮、瀑、溪、谷、洞、石等等于一体,天然浑成,如诗如画,更表现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交融,杭州的名胜古迹,寺、庙、观、堂、亭、台、楼、阁、塔、幢、石窟造像、刻石艺术、名人墓葬,及各类纪念馆、博物馆等等无不艺术性地点缀、镶嵌于西湖及周围群山之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还表现在杭州历史上环境相对平和、安定、少战乱,生活相对安逸,文化开放兼容、交流融合,经济关联度较高等等。总之,精致表示一个城市的文化科技内涵、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创新活力;和谐表示城市的整体性、开放度、交流性和辐射性。

杭州开放兼容的总体特色揭示我们:开放是历史上杭州发展的重要原因:历史形成的杭州文化之所以丰富多彩而又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是开放兼容的结果。在未来杭州跨世纪发展中,必须保持和发扬开放兼容特色,实行对外开放,只有这样才能使杭州获得持续快速发展。但开放不仅仅是“拿来主义”,而是要“兼容”,要在立足杭州固有文化和杭州实际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国内其他城市和国外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杭州跨世纪发展服务。

精致和谐特色对杭州跨世纪发展也具有积极效应。在未来杭州发展中,要使精致和谐贯穿于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之中。要使精致化成生产经营管理和文学创作中的质量第一、精益求精意识,化成精品、极品意识,消除粗制滥造现象;要使和谐化成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彼此协作、彼此支持、彼此关心和彼此谅解,增强整体意识、集体观念和国家观念,克服分散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地方主义。但精致和谐对杭州发展也有负面影响。正因为杭州城市与湖山的大空间布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相互布局以及一些人文景观之间的布局过于和谐,才给杭州城市空间的拓展和旧城改造及旅游风景点的修缮、建设增加了难度,因为整体越自然和谐,局部的突破越容易遭到非议,突破之后而又要保持原有整体的和谐特色也就越难。经济上也是如此,原有经济内在的关联度、整体性、和谐度越强,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就越难,这不利于杭州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杭州跨世纪发展。

开放兼容、精致和谐的总体特色,在杭州的文化、旅游和经济等方面又有许多具体表现。

(一)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的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底蕴深厚,文化丰富。如前所述,杭州具有悠久的历史,期间积淀了底蕴深厚、丰富灿烂的文化,使杭州具有“文献之邦”、“宗教圣地”、“东南诗国”、“书画之邦”、“人物都会”、“文物之邦”等诸多美誉。

文献之邦。杭州的造纸、印刷业自古发达,宋、元两代更成为全国最大的刻书中心之一,刻印技术之雄厚、刻印文献之多、质量之精冠于全国。与此相应,杭州自古又是藏书家和藏书楼集中之地,宋元时期就闻名全国,至明清时杭州著名藏书家近30人,其中丁氏兄弟的“八千卷楼”、赵氏兄弟的“小山堂”、鲍廷博的“知不足斋”、陆氏“小山堂”、杭世骏的“道古堂”等最为著名,而文澜阁因藏巨著《四库全书》饮誉中外。

宗教圣地。在杭州,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荟萃一城,宗教文化在杭州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佛教文化对杭州影响尤为深刻、久远。历史上、特别是五代隋唐时期,杭州曾是寺院星罗棋布、佛塔经幢林立、佛学盛行、高僧辈出的“东南佛国”,佛教文化成了杭州文化最光彩夺目的一页,许多佛教建筑如灵隐寺、净慈寺、六和塔、保俶塔至今仍是杭州文化的象征和杭州的标志性建筑。

东南诗国和书画之邦。杭州秀丽的湖光山色和雄伟壮观的钱江怒潮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题咏,诗歌艺术长盛不衰,特别是唐代,诗坛巨匠如孟浩然、王昌龄、李白、刘禹锡、白居易、卢元辅、元稹、贾岛、韬光、罗隐等以咏题西湖山水为主的诗词车载斗量,“东南诗国”由此成名。杭州历来又是金石书画名家荟萃之地,褚遂良、黄公望、赵孟頫、陈洪绶、吴昌硕、李叔同、潘天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至今还有全国书画界堪称一流的西冷印社和中国美术学院。

文物之邦。悠久的历史为今日杭州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计有自新石器时代至近代各种类型的文物1000余处,仅市区就有古建筑(群)119处,石刻造像56处,古遗址39处,古墓葬区19处,名人故居14处。其中有国家、省、及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这些文物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杭州文化发展的轨迹。

其二,雅俗相融,形态丰富。杭州文化的又一特色是雅文化与俗文化溶于一体,雅中有俗,俗有雅。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在杭州留下无法计数的诗、词、书、画、篆刻等文学艺术作品,许多成为千古绝唱。其中褚遂良、白居易、苏轼、罗隐、林和靖、杨万里、黄公望、俞、袁枚、龚自珍、吴昌硕、李叔同、潘天寿等的作品堪称是杭州雅文化的代表,而孤山较多地集中了雅文化的精品。另一方面,宋代以后,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民间市民文化即俗文化不断发展。宋代民间百戏如说话、民歌、说唱、傀儡戏、皮影戏、民间舞蹈、杂剧、杂技、踢弄、口技等等就争奇斗艳,固定演出场所瓦子(瓦舍)已遍布市内。明清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出现评词、杭滩、评话、隔壁戏、小热昏等众多说唱艺术形式,及台阁、龙灯、秧歌、花鼓、高跷等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如果说杭州雅文化的“山头”在孤山,那么吴山就是俗文化的“山头”,历史形成的吴山庙会、风味饮食等是杭州俗文化的集中反映。但两“山”并非泾渭分明,杭州雅文化与俗文化相融无间,雅文化作品中吸收了不少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而被认为俗文化的杂剧也时时走入雅文化的行列。杭州还有大量的文艺作品介于雅俗之间,雅俗兼具,如宋元以后杭州兴起的通俗小说,以《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济公传》等为代表的民间传说故事等。

历史文化名城是杭州的“品牌”优势,对杭州跨世纪发展具有重大积极意义。国务院曾在一文件中指出,“保护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对于继承悠久的文化遗产,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都有积极意义”。国务院这一文件着重强调的是历史文化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其实,历史文化对于物质文明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丰富多彩的杭州文化是进一步开拓、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从世界范围看,被称为“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已越来越大,必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而旅游业的发展,除了自然风光因素外,更有赖于历史文化,旅游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之一就是对历史文化的向往和追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不可能持久的低级旅游。杭州在历史长河中不但积淀了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文化,而且与西湖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倘徉于西湖山水之间,不但能领略湖光山色自然之美,且能品味杭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鲜明个性。而历史形成的杭州风土人情、传统工艺、民间技艺、服饰饮食、市井民居、酒肆茶楼、医药保健等又无不独具特色,散发着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所有这些,都是杭州发展集观赏、游玩、娱乐、商务、会议、生活、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业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第二,文化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现代经济已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紧密依赖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以知识扩大传统生产要素的生产能力,以知识提供调整生产要素、创造革新产品和改进生产程序的能力。这种知识经济就是一种文化经济。作为文化城市,杭州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又拥有相当发达的现代科技文化,这是未来杭州科技文化发展的优势,将使杭州在21世纪文化型经济发展中占据前瞻、主动的地位。

但对杭州文化和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缺乏正确认识也会影响杭州跨世纪发展。其负面影响可能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由于不能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而带来的影响。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其对杭州跨世纪发展的积极意义已如上述,所以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风貌的保护,否则杭州就会因失去特色而失去其永久的魅力,更遑论建设国际性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了。但过于强调保护就会作茧自缚,在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大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最终也必然淡化、甚至失去文化城市特色,因为历史文化城市特色并不是凝固的、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发展的,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今天的文化城市特色是昨天繁荣的社会经济的物化表现和艺术化形式;而今天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会丰富明日文化特色的内涵,增添其色彩。其二是杭州文化中糟粕或消极面的影响。杭州文化确实丰富多彩,但与任何别种文化一样,她也有其精华和糟粕。杭州文化中的消极面或者说容易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是:1、 受南宋“暖风吹得游人醉”的苟安文化的影响较深,表现在社会心态和精神面貌上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沉湎于湖山之乐;2、 唐宋以来杭州高度发展的消费文化如饮食文化、节令文化、娱乐文化、服饰文化等,隐含着玩物丧志,追求奢靡,盲目攀比等消极因素;3、 以小巧精致为特征的杭州文化,也铸就历代杭州人小家碧玉式的小市民文化心态,乐道于小家庭,热衷于小单位、小部门的小实惠,缺乏“大江东去”的豪迈和联手出大手笔、干大事业的气魄。4、“人间天堂”、“文物之邦”、 “鱼米之乡”等诸多美誉,容易使杭州人以文化守护者自居,养成保守、自足、自大、封闭的文化心理,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等。如不扬弃杭州文化的糟粕和消极面,对杭州跨世纪发展的阻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二)风景旅游城市既是杭州城市的性质,又是杭州的特色。

杭州旅游业发轫于隋唐时期,但这时杭州旅游业尚处于自为(即无意识)阶段,游客多为官宦、僧道、文人雅士,尚无营业性的旅游住宿设施。宋代杭州旅游开始进入有意识发展阶段,为旅游服务的各种行业如旅邸、酒楼、茶馆、瓦舍等随之兴起并持续发展,游客在杭“日糜千金”者比比皆是,旅游已成为杭州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杭州旅游城市特色已初步形成。元明清时期,杭州旅游业持续发展,旅游景点不断增多,在原“西湖十景”的基础上,增添了“钱塘十景”、“西湖十八景”等景点,旅游区域不断扩大,至清代已形成以西湖为中心、旁及城郊的定型化的五条主要旅游线,形成城郊旅游网络。杭州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

与其他风景旅游城市相比,杭州又别具特色。从旅游资源方面说,一是杭州城与西湖及南北诸山、钱塘江融和一体,整个湖山和城市是“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构架,人们“不出城郭获山水之趣,身居闹市有林泉之致”,这是杭州城市空间形态的一大特色,也是杭州旅游资源的一大优势和特色,为全国绝无仅有。二是如前所述,杭州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艺术性地融为一体,这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所罕见。正因为这两个特色,使自然山水不如桂林、黄山,文物古迹不如西安、北京的杭州在全国旅游城市中享有的知名度名列前茅。

旅游资源的这些特色,使杭州旅游业还具有两个特色。一是城市旅游与风景区旅游融为一体。二是杭州旅游不是观光型旅游,而是一种休闲、品味型旅游。杭州山水秀丽柔美,含而不露;为旅游业服务的餐饮业、手工业、商业自古相对发达;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而历史文化又与自然山水巧妙地融合一体。这决定了杭州的旅游,不是那种只要走马观花就能一览无遗的观光旅游,而是品味型旅游,即只有在悠然倘徉于西湖山水之间时细细的品味,才能真正领略西湖的内质美,领略杭州文化的真谛。

旅游城市特色,对杭州跨世纪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是旅游业具有关联度大、带动面广的特点,它的发展可直接促进交通、邮电通讯、商贸、服务、轻纺工业、食品工业、工艺美术等行业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带动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环保、房地产、娱乐、保健、体育、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相关产业,旅游业的发展还可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的交流,促进文化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并能为国家创造非贸易性外汇等。二是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整洁、舒适、方便的旅游环境是城市现代化和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对提高杭州的城市品位和市民的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若过于强调杭州旅游城市特色,也会对杭州跨世纪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应该看到,城市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也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国际上著名的旅游中心如洛杉矶、香港、伦敦、新加坡、威尼斯等无不同时又是著名的工业中心、经济中心,证明旅游的发展有赖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杭州来说,如果过于强调杭州的旅游城市特色,甚至强调“旅游为主论”,忽视工农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杭州的旅游业、甚至整个杭州跨世纪发展就会因为失去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而成为“空中楼阁”。因为杭州工业经百年、特别是建国后近五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具有相当规模和科技水平的工业体系,是杭州的经济支柱,1997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占46%。此外,旅游业的发展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城市拥挤、生态失衡、物价上涨等负面影响。

(三)杭州作为区域性经济中心,也具有自己的经济特色。一是轻加工经济特色。杭州工业自19世纪末产生时起就显示出这一特色,1911年的17家工厂几乎是清一色的轻加工业,其中棉纺缫丝占35%。此后杭州工业在起伏中发展,60年代中期,工业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已占50%,取代农业而成为杭州发展的主角;1995年杭州工业已有130个行业,200多个门类,形成机械电子、纺织丝绸、化工医药、轻工食品等四个重要产业。但杭州工业的轻加工特色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日趋明显。1991年杭州工业的轻型化指数达91,成为典型的轻加工经济。二是经济与文化结合特色。杭州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独特的历史产生了富有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相互渗透,成为杭州城市发展的又一个特点。这种结合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经济模式和经济现象,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杭州经济紧密贴近生活,其产品除具有一般消费性外,多具有观赏性、工艺性,自古形成的杭州特色经济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中药、扇子、雨伞、毛笔等都是如此,有的在消费过程中又形成独特的消费文化,如品茶艺术等。现代杭州经济也表现出与文化结合的鲜明特色,当今杭州经济四大产业机械电子、精细化工、轻工纺织、医药食品,都是集约型的、具有较高科技文化含量的经济。三是中、小、散特色。所谓中、小即是杭州工商各业中以中小企业为主,如1994年底散布于老城区的1618家工业企业,平均每家职工仅220余人。 这些企业虽然集中于老城区,但又散处于居民区,有的一家企业还散居数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四是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比例较高,专业市场比较发达。

杭州经济的这些特色对杭州跨世纪发展有很大影响。就轻加工经济特色而言,一方面,加工工业具有周期短、增长率高,对宏观政策和市场信息反映度高的特点,使杭州经济具有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更高的结构变动指数,对未来经济高速发展和产品结构快速调整趋势有较强的适应性;同时,近年来杭州轻加工工业内部结构也有调整,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如机电、通讯、精细化工、现代医药等快速发展,具有较好基础,这不但使杭州在跨世纪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也可减轻由于自然资源的不足对杭州跨世纪经济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工工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供应,杭州属于资源制约型加工工业地区,工业发展所需能源和多数原料及辅助材料都依赖外地调入,随着近年来杭州经济的发展,资源制约日益突出,其对杭州跨世纪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杭州专业市场比较发达,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相对较为发达,对实现中央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十分有利。但杭州经济中存在的“小、散、低”的一面,使杭州经济较难形成规模效益,影响市场竞争力。

(四)此外,杭州作为古都,在城市空间形态上也具有特色。杭州经吴越时三次筑城,拓定了南起秦望山、六和塔一带,北达武林门外,西濒西湖至宝石山,东至东河的南北修长、东西狭窄的“腰鼓”型空间形态。在此后近千年间,杭州的这种空间形态并没有根本性改变。1927年杭州设市时,辖区东西20余公里,南北30公里,东北与西南36公里,西北与东南23公里。以后又先后将转塘、周浦、袁浦及北部半山等地区划入杭州市,杭州市的“腰鼓”型空间形态更为明显。至于城市市区(相对于城市郊区而言),长期以来基本上限于南起江干江滨、东至铁路、西沿西湖、北出武林门至拱宸桥这样一个狭长的狭小空间内。

杭州“腰鼓”形狭小城市空间形态,基本适应了历史时期杭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负荷需要。但对杭州跨世纪发展,对把杭州建设成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经济中心以及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着诸多的制约和负面影响。其一,市区狭小(1996年未扩大之前,在全国省会城市倒数第一,今倒数第七),城市空间严重不足,用地无法合理布局,功能区划不明确,给城市发展带来极大限制,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带来极大困难。其二,城市公共中心过于集中,湖滨/延安路/武林门的狭小滨湖地区成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文化娱乐、旅游宾馆等多种职能中心,对城市中心区和西湖风景区交通状况、环境容量、城市生态等等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其三,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形空间布局,增加了整个城市交通、特别是南北向交通困难,城市区块之间如城西片与市中心、西北片与东南片等往来甚为不便。要在原有城市空间内理顺、重组城市功能区块,是不可能。

根据杭州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及现代城市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杭州在跨世纪发展中,除必须保持和发扬开放兼容特色,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吸收国外先进城市的发展经验及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杭州跨世纪发展服务外,还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根据文化城市特色,强化文化建设,进一步丰富杭州历史文化名城内涵,使杭州成为知名度更高的“文化名市”。

1、要完美地承传、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要加强宣传教育, 更新观念,根除历史形成的不良文化心态,扬弃杭州文化中的糟粕,消除其负面影响,树立当代杭州人开放、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要加强关于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和宣传,提高市民和政府机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识,将名城保护纳入城市改造、开发、建设总体规划。要从杭州城市总体发展出发,对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历史风貌、历史文化传统采取区域整体保护和单位保护利用相结合的点、线、片的保护方式,进行分层次、有重点的保护;不仅要保护那些已确定的(包括应确定而未确定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且要保护吴山、宝石山与古城、西湖湖面所构成的优美的城市轮廓线,保持大空间布局特色;要在文物古迹集中的地区根据不同的文化内涵设立风格各异的保护区,建议设立吴越——南宋文化保护区(玉皇山至钱塘江北岸),灵隐——天竺佛教文化保护区,清河坊一带古建筑街巷群落保护区,东河水街保护区,孤山清代行宫遗址保护区,良渚文化遗址保护区等。

2、要积极探寻保护与利用良性循环的新路,寓保护于利用, 以利用促保护。可以依托文物古迹、老字号、传统名特产和地方民俗风情,建立各类专题博物馆和展览馆。近年虽已建立以四大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一批设施,但仍有许多特色博物馆和展览馆可以筹建,如可筹建杭州民俗博物馆、浙江民居博物馆、江南运河博物馆、竹类博物馆、海塘遗址陈列馆等。可依托杭州丰富的名人文化建立更多的纪念馆。要利用杭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开发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可筹建古文化商业街区,以文兴市、以文强市、以文富民。要将杭州的历史文化渗透到各行各业及其产品、服务、经营、管理、管理中去,形成大经济与大文化互动共生的新的经济增长格局。要利用历史文化古迹、遗址、墓葬和文化习俗等开辟特色旅游线,如开发南宋皇城遗址公园,开辟吴越——南宋文化旅游区,开发建设吴山民俗风情旅游区,开发天竺景点,使之与灵隐形成宗教文化旅游区等等。

3、要建立高品位的杭州文化集中展示区。 建议在沿西湖的市中心至文教区区块建立一批高水准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歌剧院、音乐厅、文化广场以及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城市标志及城标广场等城市文化标志性设施,作为杭州文化的集中展示区,提高杭州文化的品味,丰富杭州文化内涵,扩大杭州文化的影响。

4、 新城区开发建设和城市新建筑要在依据杭州城市特色做好环境设计的基础上,注重时代特色和地方风格,突出杭州城市个性,充实现代文化、现代旅游内容,为后人留下现代人文明的足迹。

(二)根据杭州经济特色和旅游城市特色,杭州应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和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1、要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少污染、少耗能、 少运力的“三高三少”工业,如机械、电子通讯、家用电器、现代医药、精细化工、丝绸化纤、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等产业。要通过联合、兼并、利用外资和股份制,改造杭州原有工业,组建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的大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规模效益。要选择一批有特色优势、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领先于同行、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高的企业,培育“小型巨人”。要利用杭州经济专业市场较发达、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较高的优势,继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中外合资经济等。要进一步拓展利用外资渠道,吸引国际著名大企业、大财团来杭投资,重点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要保护和发展历史形成的杭州特色经济,扶植具有高文化含量的传统名、优、特产品。

2、要以建设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为目标,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要把旅游业作为杭州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或者说是支柱产业之一,以此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根据杭州旅游的已有特色,发展文化型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和会议展览等旅游。要高标准、高起点开发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功能型的大型旅游项目,高度重视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和生产经营。要大力发展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新兴第三产业,包括信息产业、金融保险业、环保产业、教育与培训产业、咨询评估产业、装饰设计产业、医疗保健康复产业、国际会展产业、现代休闲娱乐产业等等。

(三)要拓展城市空间,调整城市布局,构建城市新网络,为杭州跨世纪发展规划好美丽的蓝图。

1、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新近作出的跨江发展战略, 突破一千多年来杭州城区发展受江(钱塘江)、路(沪杭铁路)、湖(西湖)限制,突破市区狭小的格局,跨路、跨江(沿江)、沿河(运河)发展。要彻底改变以前以西湖为核心的城市布局,确立以铁路、钱塘江为轴心,向东、向南扩展即沿江、跨江发展战略,构建江北主城、东部下沙城、江南滨江城三城一体的新体局。

2、要梳理、重组城市功能区块。 把老城区第二产业有计划动迁至主城北部、西部地区和下沙工业城,把老城中心区和江滨区建成旅游、商贸、金融、商宅、文化娱乐区,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布局电子通讯和科技教育产业群。

3、要发挥萧山、余杭、富阳、临安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优势, 协调规划,构筑大都市区域,逐步形成以杭州为中心,周围中心城镇为副中心的相互依存、彼此合作、协调发展的城市网络。

标签:;  ;  ;  

历史形成的杭州特征及其对杭州跨世纪发展的影响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