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论文_郭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脏外科 830001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剂量和维持量分别为10mg/kg、2mg.kg-1.h,对照组剂量和维持量分别为30mg/kg、15mg.kg-1,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红细胞、血小板、血浆变化情况,术后胸管引流量级患者凝血功能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麻醉诱导前(T 0)、手术结束时(T¬1)及手术后(T2)各时间段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活化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对照组明显大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小剂量的氨甲环酸能更好的对患者血浆进行保护,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更高,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针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应尽量选择小剂量的氨甲环酸进行治疗。

【关键词】氨甲环酸;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安全性

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是目前冠心病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由于其安全性高,治疗效果良好,因而在临床治疗中获得广大患者及临床医生的认可[1]。但在手术过程中,异体管道与患者血液接触后,易导致纤溶激活,大量消耗血浆中的血小板及血凝因子,导致患者大量出血,诱发其他慢性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给患者生命带来巨大威胁[2]。本文旨在研究分析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特收集我院收治的100例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100例,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5.6岁。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6±5.3岁,体重指数17-39kg/m2,平均体重指数28 kg/m2,根据ASA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其中I级14例,II级23例,III级13例。对照组50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56±5.5岁,体重指数16-34kg/m2,平均体重指数25 kg/m2,根据ASA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其中I级13例,II级26例,III级11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线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麻醉方法:术前所有患者均服用10mg地西泮,并在术前30分钟时采取肌内注射方式向患者注射10mg,并对患者脉搏氧饱和度、心电图及脉压进行检测。采取静脉注射方式,向所有患者注射5-10ug/kg芬太尼、0.1mg/kg咪达挫仑以及0.1mg/kg哌库溴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通气治疗,保持患者呼吸顺畅,在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分别采取静脉滴注方式,在30分钟内输入氨甲环酸,对照组剂量为30mg/kg、15mg.kg-1,观察组剂量为10mg/kg、2mg.kg-1.h,并采取七氟醚芬太尼及哌库溴铵及丙泊酚进行麻醉维持。

1.2.2手术方法:在患者胸骨正中进行切口,对患者注射400U/kg肝素,并对其进行活化凝血时间(ACT)进行测定,当活化凝血时间达到480s以上时,方可进行手术。在手术过程中,患者鱼精蛋白及肝素比例范围为0.8-1:1,活化凝血时间(ACT)<150s,其他常规检查正常后,可对患者进行止血和切口缝合工作。

1.3观察指标

在患者术前及手术分别进行血液采样,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前(T 0)、手术结束时(T¬1)及手术后(T2)各时间段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活化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 ±s)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对比

麻醉诱导前(T 0)、手术结束时(T¬1)及手术后(T2)各时间段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活化凝血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纤维蛋白原,对照组明显大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下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对照组50例患者中肾脏损坏患者2例,呕吐1例,恶心3例,不良反应患者共计5例,占总数的10.00%,观察组50例患者中呕吐1例,恶心1例,不良反应患者共计2例,占总数的4.00%。

3讨论

体外循环也常被称之为心肺转流,其主要是通过人工方法,对回信静脉进行引流,使其流到人体外,在经气体转换、过滤、温度调节后,循环到人体内[3]。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体外循环技术也不断提升,在心脏、肾、肝、肺等疾病治疗中均获得广泛推广应用,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良好治疗成绩,成为目前临床医学治疗中重要的一种手术治疗技术[4]。而在体外循环中,如多患者血液有效保护,对患者血液中血小板造成损伤,很有可能加大患者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对患者病情恢复及生命安全均有一定影响[5-6]。在以往传统治疗中,通常采用抑肽酶对患者进行治疗,以抑制患者CPB中血小板损伤,但由于副作用多,如在注射过程中注射过快,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血管疼痛、脉搏加快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造成患者肾衰竭,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逐渐被氨甲环酸所取代。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也常被称为传明酸、凝血酸或止血环酸,属于人工合成的抗纤溶止药物,其形态为白色粉末状,溶于水[7]。在治疗过程中,氨甲环酸通过占据赖氨酸结合点,阻止纤溶酶中的赖氨酸与纤维蛋白中的赖氨酸进行结合,从而抑制纤溶酶形成。同时,对于已经形成的纤溶酶,氨甲环酸能对其进行水解限制作用,不断降解其蛋白产物的形成,从而达到抗纤维蛋白溶解作用。但由于氨甲环酸容易引起血栓情况出现,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临床医生应注意药量把握。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00例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采取不同剂量的氨甲环酸发现,小剂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高于大剂量。

综上所述,在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中使用氨甲环酸时,临床医生应注意剂量的控制,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戴晋,张斌.不同剂量氨甲环酸对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患者血液保护作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3,(16):26-27.

[2] 连春微,李辉,李茜等.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2):150-160.

[3] 艾攀.不停跳冠脉搭桥手术患者局部应用巴曲亭和氨甲环酸对术后引流量及局部炎性反应的对比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4.

[4] 郭志鹏.抑肽酶与氨甲环酸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D].南开大学,2005.

[5] 魏民新,简锴陶,郭志刚等.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血液保护的初步研究[J].天津医药,2006,34(2):73-75.

[6] 魏民新,郭志鹏,简锴陶等.氨甲环酸与半量抑肽酶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作用比较[C].//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资料汇编.2006:212-216.

[7] 刘洵,徐诚实,崔凌利等.注射用血凝酶和氨甲环酸联合用药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围手术期止血效果的探讨[C].//2012第二届全球华人麻醉大会第五届全国青年麻醉学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集.2012:162-163.

论文作者:郭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2

标签:;  ;  ;  ;  ;  ;  ;  ;  

氨甲环酸在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论文_郭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