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淡繁花滋养真气质--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_农村教师论文

淡淡繁花滋养真气质--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_农村教师论文

褪却繁杂花,滋养真性情——关于农村初中常态语文课堂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常态论文,繁杂论文,真性情论文,初中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中学教研室的一员,日常下校听课是常规工作中的一项,屈指算来足迹遍至全县33所中学,领略了百来位教师的课堂风采。他们中有城关及近郊学校的老师,有地处偏远学校的教者,有资深年长的老将,有初出茅庐的新手。所听的课中有全县五个教研片的公开教学展示课,有各校语文组的常规教学研讨课,有各级骨干教师的示范交流课,还有教学比武风采竞技课,更多的则是常态下的日常教学课。我参与课堂,与师生们一同沉思、一同蹙眉、一同豁然、一同欢笑,近距离的思想交流与情感碰撞带来的是拨动心弦的思考与感动!

在诸多触动之中常态课尤带给我更多的反思。常态课是教师们循正常教学进度上的课,没有更多群策群力的集思、反复斟酌的“研磨”,更没有预设排练的痕迹,反映出的是教师真实教学功力与平素的教育教学态度。一些优秀的常态课堂洋溢着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真、对学生的关爱;跃动着他们对科学教学方法的不懈探索、对新课程理念的勤力践行。而在令人回味的精彩之外,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常态课堂中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的深思:常态课堂究竟该是怎样一种面貌?是卸去更多形式外衣,还平实质朴、厚重弥香,洗尽铅华而后“淡极始知花更艳”,还是教师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一本教案、一根粉笔按部就班、照本宣科,教学过程中没有激情的投入,学生的眼中不见一丝涟漪?答案显然是前者!尽管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作为常态的课堂教学,还是有它一定的尺度。

一、一个“备”字不能不重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教师而言,这“炊”即是课堂教学,这“米”即是课前准备,“有备”是具备了第一步——有米了,而如何洗米、淘米、预浸对于一个巧妇而言是她煮出喷香米饭的关键所在。教师的“备”不仅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教师的“备”是以作者的视角领悟文章的原始意义、以教者的视角解读编者的编排意图、以学生的视角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从而寻求学生感性体验文本、把握文意的最佳渠道。一个善“备”的教师,他的课堂才能呈现一种基于师生心灵对话的参与性、移情性、体验性,才能呈现一种基于师生文本对话的解读性、沟通性与感悟性。对教师“备”的要求不可谓不高,教师肩上的担子不可谓不重!若没有足够的课前准备,即使教师再“巧”,临场发挥、急中生“智”,总还是难以充分情感投入,难以有效组织好师与生与文本的三方对话,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展示自身的教学风采。更毋论“无备”下课堂是怎样一种状况了,组织随意、课堂松散、对话苍白、内容空泛,长此以往,必将倦了那几十颗求知的心。这影响在那些年轻稚嫩的生命中将是不能承受之重。而轻视课前之“备”是农村初中语文常态课堂教学中不能承受之轻。

二、一个“数”字不能不清

心中有数,手中有法,教学才有序,学生才有向。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须心中有数、成竹在胸,课前布置好预习、课后落实好任务,当练则练、当备即备、明晰要求,学生就会循着一个明确的方向,一步步踏实前行。若上完这节课下节课不知上什么、不知该备什么,只能使不带书本、不作课前准备、上课慵懒、思绪凝结的毛病潜滋暗长,待形成习惯再纠正就难了。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教学常规抓得紧的老师,课前预习布置具体明确、课后练习留置科学合理,预习及作业检查监督到位,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这样的老师所带的教学班级向心力、凝聚力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学习习惯养成好;而教学常规抓得不紧、布置作业随意性较强、课后检查督导欠落实的班级就易成一盘散沙,学生学习情绪低落、习惯养成欠佳。所以教师心中豁亮、胸中有法、教而有“数”也是农村初中语文常态课堂不可轻视之一重。

三、一个“读”字不能不抓

在常态课堂中,对于“读”的重视不够也是一个较突出的问题。“读”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它还是情感的体会与表达,是思维与想象的跃动,更是一种师生心灵的碰撞。教师富有情感、美感的朗读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读的示范,还是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带领他们披文入情入境。而重视学生的“读”,对于他们理解文意、触动情思、提高朗读水平、积累美言佳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是一门非常感性的课程,不是教师把生字词教会了、文章结构梳理了、主要内容通晓了、艺术手法说明了,学生就算是学好语文了。在一堂课上,学生若没有身心的浸润、精妙处的驻足、情感的共鸣、思想的提升,他离语文只能更远一步了,因为语文在他的心中轻则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重则骨瘦如柴、面目可憎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以要求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努力克服地域方言的障碍,不断提升自己的“读”,勇于下水“作秀”,以自己的“读”熏陶促进学生的“读”,不让对“读”的忽视成为农村初中语文常态课堂又一不能承受之轻。

四、一个“趣”字不能不激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反之,教师上得满头大汗、讲得筋疲力尽,学生似隔岸观火、置身事外。对于因为语言环境或学习氛围等种种因素影响而学习兴趣淡薄的学生,激趣确非易事,但只要我们老师有恒心和慧心,根据具体学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运用优质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努力开发优质的校本课程,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和心理特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适时、适境、适当的激发,并能持之以恒,则一定能收到相当效果。如有些学生对课文内容似乎提不起兴趣,而对一些课外杂志与书籍却津津乐道,教师可利用学生这种兴趣加以引导和开掘,在课堂开设课外阅读课,用名家名篇、小品美文作为读本,以课外促课内,以陶冶渗透启迪,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再如农村远程教育优质资源的运用,对于广大相对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升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我们老师应能自觉、充分、合理、有效地使用。让农村初中常态语文课堂因趣味盎然而倍加精神焕发!

五、一个“实”字不能不求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旨在改变原有学习方式的单一与被动,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在许多常态课堂上,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1.“自主”成了“自流”。有的教师错误地理解了“自主”的涵义,认为“自主”就是充分让学生“自己做主”,而弱化了对学生适时、必要、谨慎、有效的引导与协助,让学生的“自主”陷于放任自流的危险境地。如对于能够有效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课堂发言,教师或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不同见解没能足够重视,即时抓住课堂生成性问题既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将对文本的解读推向深入,营造“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课堂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或对学生发言内容中表达浅尝辄止、思维混乱无逻辑、价值观出现偏差的现象没能适时循循善诱,随机纠正视听,引导帮助学生思维与表达的健康发展以及思想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这样的“自主”必将影响学生的终身成长与发展。

2.“合作”华而不实。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之间协同互助、取长补短,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小组讨论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合作学习方式常常会出现华而不实的尴尬。曾听教师们笑谈,在农村中学,新课程改革在课堂上最显眼的标志就是“在一阵课桌椅搬动的响声中开始,又在一阵课桌椅复位的响声中结束”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虽为笑谈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农村中学课堂的生存状况——常流于形式化!在学生这一面,有效参与小组讨论、真正展示学习结果的往往只是少数几个学习好的同学,而大部分同学则充当看客或听客。在老师这一面,讨论问题设置的难易失度、大小失当,讨论时间留置的不够充裕等也使学生的讨论失之效度,缺乏充分的思考活动的空间。这样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是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增强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的。

3.“探究”游离文本。“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课堂上开展的成功的探究活动必立足于文本本身,设置的问题须能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升华学生对于文本语言的品味或文本主题的领悟亦或是艺术手法的赏析。而我们看到许多常态课上设计的探究活动迷失于对形式的追求而游离了对文本内涵的有效探究。例如一堂冰心散文《观舞记》的教学课上,一位教师在品味语言环节为了增进学生对于文章精妙语言文字的赏读,设计了一个表演探究环节,请学生上台表演“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结果毫无舞蹈基础的学生在台上扭捏作态,台下哄笑一片。这种所谓“探究”的无效教学设计对于文本语言的品味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却还时时隐藏在课堂“热闹”的假象背后!

常态语文课堂犹如褪尽繁花的青果,不过多缀饰,但亦须重视以真情真性去滋养它,否则便不似“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而是“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了!

标签:;  

淡淡繁花滋养真气质--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_农村教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