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外贸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外贸发展_外贸电子商务论文

推进外贸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外贸发展_外贸电子商务论文

推进外贸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贸易论文,管理体制改革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进出口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二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外贸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尤其是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改革了外贸高度垄断的经营体制

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外贸口岸只有沿海的广州、上海、青岛、天津、大连等少数几个,经营外贸的公司只有十几家专业外贸总公司及其口岸分公司。目前,这种垄断经营的局面已经被彻底打破,外贸经营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大经贸”的格局已经形成。更多的国有企业、科研院所、内贸流通企业被赋予了进出口经营权,甚至中外合资外贸公司也进入了外贸领域。截至1998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外贸企业18万多家,其中专业外贸企业19283家, 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10708家,外商投资企业约15万家。1999年1月4 日,希望集团有限公司等20家私营生产企业经外经贸部批准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这标志着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的权利。外贸经营权最终将从审批制转向依法登记制。

(二)改革了对外贸易的计划管理体制

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进出口管理主要是通过计划完成。商品的进出口由谁做,做什么,做多少,都严格按“计划”行事。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管理逐步由计划管理向市场调节转变,废除了外贸进出口商品的指令性计划;取消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对企业进出口的财政补贴制度,由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大幅减少了计划管理的进出口商品种类,恢复了国际通行的配额许可证管理制度,并不断减少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数量。

(三)改革了出口商品经营体制

目前,由国家组织统一联合经营的出口商品已经减少到11种,这些商品是:大米、大豆、玉米、棉花、原油、成品油、钨、锑、煤炭、蚕丝类、坯绸。除此以外,其他商品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依法自主经营。

(四)进口商品经营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前,国家只对少数大宗原材料商品实行核定公司经营,这些商品是:粮食、棉花、植物油、食糖、烟草及制品、羊毛、原油、成品油、化肥、天然橡胶、钢材、胶合板、晴纶共13种。除此以外,其他商品由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依法自主经营。

(五)建立了外贸中介服务协调机构

外贸中介服务协调机构的成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构成我国外贸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1988年起相继建立了六大进出口商会、承包商会、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和其他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各类学会、研究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服务机构服务和协调作用,为企业按照国际规范进行正常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进出口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总体设想

1998年,外经贸部制定了《进出口商品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明确了进出口商品管理改革的原则和总体目标,提出了进出口商品宏观管理思路,并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这一总体方案对今后一段时期的进出口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改革现行外贸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外贸发展离不开管理,而外贸管理体制适不适应世纪之交的国际经济大环境,适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适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构成直接的影响,事关重大。同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需要对我国的贸易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入世”不仅要求开放市场,减少进口限制和壁垒,同样也要求对进口体制加以改革,遵守相应的贸易规则,不能随心所欲。

1.现行进出口商品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一是以行政审批为主要特征,缺乏明晰的指标体系和监督手段,缺乏透明度,效率不高;二是将配额分配等同于商品管理的全部内容,制约了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三是滋生出一批依靠配额生存的企业,不利于平等竞争;四是缺乏快速、灵敏的反馈机制和动态调控机制,在当前国际贸易竞争日趋激烈、商品价格波动十分频繁的情况下,极易丧失贸易机会;五是缺乏对国内生产和国际市场的内在把握,忽略了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六是对贸易摩擦缺乏预警、监测及应对系统。

2.现行进出口商品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在总体上已经走出了短缺经济时代,商品市场正在经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进出口商品管理体制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针对“短缺经济”制定的管理办法无法再沿袭下去,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从国际情况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任何国家都回避不了。世贸组织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多边贸易组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势在必行。在介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逐步改革完善现行的外贸管理制度,并最终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

(二)进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1.基本原则

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今后外贸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重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外贸管理体制。

外贸管理要有利于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利于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要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进出口资源的基础上,加强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宏观调控职能。

要贯彻“公正、公开、效益”的原则,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要体现动态管理原则,根据国内外市场情况、国际收支状况及产业结构、商品结构调整的需要,动态调整外贸管理的内容。

2.总体目标

首先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入手,完善进出口商品配额分配制度,确立进出口商品的宏观指导政策;其次要建立和健全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科学、规范化的外贸管理制度。通过外贸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保护国内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国内稀缺资源;实现进出口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优化;建立良好的进出口经营秩序。

(三)我国外贸管理的主要内容

根据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今后外贸管理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宏观调控上来,不再处理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重点加强调查研究、政策制定和协商谈判等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制定进出口商品管理的宏观指导政策;对进出口限制商品进行管理;对进出口垄断经营商品进行管理;建立健全进出口商品管理的反馈、调控机制;预防和消除贸易摩擦。这五个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有机整体。

1.制定进出口商品管理的宏观指导政策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结合我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确定对进出口商品管理的具体政策措施。

制定分行业的进出口商品管理指导政策。根据国家宏观产业指导政策,按照不同商品的特点和抓大放小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进出口商品实行分类指导。

建立进出口结合机制。做好进口管理与出口管理、进口经营与出口经营的衔接工作。

2.对进出口限制商品的管理

出口限制商品的范围包括: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产品,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产品,战略性物资和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国外对我实行反倾销的重点产品,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规定限制出口的产品。

进口限制商品的范围包括: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产品,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产品,为建立或者加快建立国内特定产业需要限制进口的产品,对任何形式的农业、牧业、渔业产品有必要限制进口的产品,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协定规定限制进口的产品。

3.对进出口垄断经营商品的管理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国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实行垄断经营。要建立对国家垄断商品的管理制度,做好国家垄断经营商品的跟踪监管工作。

4.建立健全进出口商品管理反馈、调控机制

通过出口商品反馈调控和预警机制,防范贸易条件恶化,消除出口障碍;通过进口反馈调控和预警机制,防范过度进口,有效保护我国幼稚产业,调节国内市场。

5.预防和消除贸易摩擦

建立对内协商、对外谈判机制,做好内部协调和对外交涉工作,有效化解贸易摩擦,为我国商品进出口贸易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三、进出口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

1998年,我国对外贸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改革。1999年,深化进出口管理体制改革将被作为扩大出口的新的增长点。在此着重介绍在进出口商品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已经做的和将要做的一些工作。

(一)出口商品管理体制改革

1.大幅度减少出口配额与许可证管理商品的范围

出口商品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解决好“管什么”的问题。现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的商品主要是在短缺经济时期确定的,许多管理商品在当前形势下已经不该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继续管下去则不利于扩大出口。1998年,外经贸部两次取消了一批商品的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今年又大幅度减少了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商品,根据新颁布的1999年《出口许可证管理商品分级发证目录》,出口许可证管理商品已从1998年的115种减少为58种,减幅达49.6%,取消管理的商品年出口金额约150亿美元。

2.理顺出口商品经营体制

针对多年来一成不变的出口经营体制存在的弊端,取消了两纱两布和茶叶出口的统一联合经营;取消了两纱两布部分海外总代理;改进了供港澳鲜活冷冻商品的经营管理。这些措施调动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机制,扩大了出口经营规模。

我们还要建立出口商品国家统一联合经营管理制度;科学确定上述经营商品目录并进行动态调整;做好商品的跟踪监管工作;明确经营企业的权力和责任。

(二)建立和完善配额招标制度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对少数实行数量限制的进出口商品的管理,按照效益、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配额招标、拍卖或规则化分配。”为贯彻上述精神,经国务院批准,外经贸部自1994年开始,对部分出口商品配额试行了有偿招标,五年来,招标工作不断深入,招标商品逐年增加。1994年招标商品为13种,1997年增加到了37种,涉及出口金额37亿美元,占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商品的11.36%。 通过对出口商品配额实行招标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1.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配额管理体制

配额招标是近年来我国外贸领域重大的改革举措,其突出成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配额管理体制。传统的配额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配额行政分配,无偿使用和终身制。通过招标将配额行政分配转化为市场分配,将无偿使用改为有偿使用,打破了配额垄断和终身制。

2.配额招标提高了外贸出口的综合经济效益

配额招标通过抑制企业的低价竞销,有效地提高了招标商品的出口售价,这相当于把过去流失到外商手中的一部分利润收了回来,使国家和企业都得到了实惠。以镁砂为例,镁砂在实行招标前的1993年平均出口价格是68美元/吨,1994年招标以后,平均出口价格提高到85美元/吨,1995年为141美元/吨,近两年大体上保持在这一水平上。 经初步计算,五年来镁砂出口价格的提高为国家多创汇4.6亿美元。由此可见,配额招标提高了招标商品的综合经济效益,出口企业也从中受益。

3.维护了良好的外贸经营秩序

通过招标,招标商品的经营秩序不断好转,经营队伍不断优化,出口价格逐步趋于合理,出口市场保持了基本稳定,同时抑制了国外对我招标商品提出的反倾销调查。

4.配额招标有利于节约资源,促进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

大多数招标商品是资源性产品,配额招标使我们用较少的资源换取了更多的外汇;通过招标,还有利于促进外贸出口由原材料向制成品转变,由粗加工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变。

5.配额招标为国家积累了为数可观的财政收入

据统计,至1997年底,从配额招标中为国家积累资金已达到几十亿元,这笔资金有助于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招标在我国外贸管理中的运用是一种新生事物,缺乏现成的经验可借鉴。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的招标办法已经不能完全涵盖新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加以完善。另外,还要研究对进口配额商品试行招标的可行性。

今年1月5日,外经贸部颁布了新的《出口商品配额招标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新办法引入了竞争机制,实行以价格优先为特征的竞争性评标规则,使真正有实力的企业增加了中标机会;规范了投标资格,为各类企业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简化了招标方式,将原来的多种招标方式简化为公开招标和协议招标两种。

根据变化了的新的外经贸形势,为了确定今年出口招标商品而制定了四条原则:一是以纺织品被动配额管理商品为主;二是属不可再生的大宗资源性产品;三是属供大于求、出口市场单一、容量有限,易导致低价竞销、引起国外反倾销的商品;四是对国内库存积压、国际市场又需求不旺的招标商品,不再招标。根据这四条原则,今年大幅度减少了招标商品的数量,由原来的37种减少到17种,涉及金额约25亿美元。

(三)纺织品配额分配改革

纺织品是我国仅次于机电产品的第二大出口产品,1997年出口额达450亿美元,约占我国出口总金额的1/4。在纺织品出口中, 受国外配额限制的出口金额占整个纺织品出口金额的1/3。如何管好、用好设限国对我纺织品的出口配额,成为全国出口企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纺织品配额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我国纺织品生产和出口企业国际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对我国纺织品贸易乃至整个产业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因此,国家加大了纺织品配额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目前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突破基数概念,扩大招标范围

配额分配多年来均采取按有关企业若干年前的基数进行分配的方式,有基数的企业,躺在基数上就可以得到配额;没有基数的新企业,无论其竞争力如何,产品附加值多高,也难以获得配额。为体现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外经贸部对于21种使用率高、供求矛盾大的紧俏类别产品的1999年配额实行了招标,这21个产品涉及的出口金额占设限纺织品出口金额的1/4,达35亿美元左右。

2.对非紧俏类别的产品 实行总量控制、企业自主申领配额许可证的分配方式

为提高配额使用率,进一步挖掘配额使用的潜力,1998年10月,外经贸部通过新闻媒体和电子商务网络公布了99种非紧俏类别(占纺织品设限总类别的35.7%)纺织产品的出口配额,各类出口企业,不论是否有基数,只要有这些类别的出口合同,即可到许可证签发机关申领许可证。这一改革既简化了手续,又提高了配额使用率。

3.对既不实行招标又不实行总量控制,自主申领签证的纺织品类别的配额分配实行宏观调控、分级管理

由以往外经贸部直接将配额分配到拥有基数配额的企业,改为以切块形式下达到各地外经贸主管部门和各部委直属总公司,各地方、各部委直属总公司根据外经贸部制定的原则进行分配和管理,减少了外经贸部微观管理的事务。

4.支持国家纺织行业深化改革、扭亏解困和结构调整

1998年,共有440 家自营出口生产企业获得了纺织品出口被动配额,占纺织品被动配额协议可分总量的16.34%;今年, 这一比例将增加到20%;有自营出口权的纺织生产企业还被赋予了投标资格。外经贸部的这些改革举措受到了国家纺织工业局和广大生产企业的好评。

5.配额分配向名牌产品出口企业倾斜,扶持高附加值国产名牌产品出口

为了通过配额分配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引导和鼓励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外经贸部把扶持名牌产品出口作为配额分配的一项重要原则。作为试点,第一次从输美、输欧羊绒衫类配额中切出一块配额,安排给出口规模较大、出口价值较高并使用自有品牌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鹿王集团和宁夏圣雪绒集团。

(四)完善加工贸易管理

加工贸易是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物,尤其是最近十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保持了持续、高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一种重要贸易方式。1998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达1730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3%;加工贸易已经成为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1998年,加工贸易出口为1045亿美元,占我出口总额的57%。此外,据统计,加工贸易从业人员在1997年已达3400万人。做好加工贸易的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强监管,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

(五)进口商品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实行进口配额管理的商品为15种机电产品(如汽车、空调、彩色电视机及显像管、照相机等)和13种一般商品(如成品油、化肥、羊毛、棉花等),实行进口特定登记管理的商品为77种机电产品(如手持电话、寻呼机、挖掘机等)和14种一般商品(如原油、粮食、塑料等),实行进口自动登记管理的商品为除配额和特定登记管理以外的所有机电产品。1997年,进口配额管理商品的进口金额为148.1 亿美元,占当年全国进口总额的10.4%;进口特定登记管理商品的进口金额为298.6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1%。

此次机构改革以后,外经贸部根据国务院赋予的职责,对进口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前期性研究,探讨了进口配额和特定登记管理的改革办法,正在为逐步建立统一、公平、公开的进口管理法规体系而努力探索;加强了对进口经营的管理,取消了对木材实行进口核定公司经营管理的限制;对原已核准的进口核定经营企业进行调查和清理。

今后要减少管理商品的数量,减化管理程序;建立进口核定公司经营管理制度;加大以进带出、进出结合的工作力度;探索有利于改善进口结构,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和创新的进口管理新机制;适当扩大进口,做到进出口平衡发展,并力争以进口增长带动出口增长。

总之,要通过进口商品管理体制改革,保障国民经济和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协调发展。

(六)研究进出口商会体制改革

为了适应外贸体制改革的需要,1998年我国相继成立了六大进出口商会(即纺织品、轻工工艺、食品土畜、五矿化工、机电产品和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和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各商会还根据业务需要,成立了118个商品分会。10年来,特别是1994 年进出口商会改革工作会议以来,我国的进出口商会工作逐步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各商会在实施出口商品配额有偿招标、出口协调、组织反倾销应诉、开展对外促销以及参加广交会组馆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对我国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的形势对商会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目前商会在法律地位、发展目标、职能作用、组织体系、人事制度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矛盾,配合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出口商会体制改革将是今年外贸体制改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七)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快外贸管理现代化步伐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即将到来的21世纪将是电子商务的世纪。江泽民主席1998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等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方式的发展方向,将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

外经贸部为顺应国际贸易电子化迅猛发展的趋势,实现国际电子商务,多年来积极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力推动外贸管理现代化建设。外经贸部参与的国家信息化重点工程——“金关工程”,在外经贸信息化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经过多方努力,“金关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有的子系统(例如电子招标)已经开始实际运用。1998年,外经贸部在纺织品配额招标中成功地采用了电子招标这一全新的招标方式,利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上的电子招标系统进行投标、截标、开标和评标,摒弃了传统的手写标书、人工截标、开标和评标的招标方式。电子招标加快了贸易管理现代化的步伐,提高了招标的工作效率,减轻了企业负担。据测算,如果1998年实行招标的37种出口商品配额全部采用电子投标和电子交费的方式,全国企业每年仅差旅费、食宿费就可节省至少3000万元人民币。1998年10月5日,李岚清副总理、 吴仪国务委员专程到外经贸部视察了纺织品配额电子招标模拟演示情况,对外经贸部的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外经贸部实施电子商务已经取得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该部正在与海关、银行和外汇管理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建立21世纪我国外经贸管理的现代化体系。

(八)加大对外谈判和交涉的力度

对外谈判和交涉将是对外贸易管理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为扩大出口,1998年我国加大了同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斗争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谈成了中国—欧盟第六个双边纺织品协议和中国—土耳其第二个双边纺织品协议;与加拿大续签了为期3年的纺织品协议; 促成美方同意从明年起不再签发丝绸服装出口许可证;达成了中日捻丝和绸缎贸易协议;还与日本就生姜、大蒜、蔺草、棉府绸等商品出口问题分别进行了多次磋商。通过这些斗争和交涉,或者争取到了对我有利的谈判结果,或者及时消除了出口障碍,为扩大出口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贸易摩擦增多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消除贸易摩擦需要解决好两个认识上的问题:一是要认识到通过谈判和磋商,维护现有的贸易环境具有同扩大出口同等重要的意义;二是作好谈判和磋商的关键在于搞好国内工作,只有加强国内各部门的交流和沟通,协调一致,共同对外,才能取得好的谈判成果。

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维护和改善我国出口贸易的外部环境,加大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斗争力度,加强对外谈判和交流的力量,把进口和出口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国国内市场对外国产品的巨大吸引力这一筹码,来配合和侧应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斗争。对那些明显歧视我国产品的外国贸易保护主义做法,要作出及时的反应,必要时这种反应还应当是坚决的、强硬的。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国的外贸管理距世贸组织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需加大改革的力度,尽早建立起一个符合国际规范的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

标签:;  ;  ;  ;  ;  ;  ;  

推进外贸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外贸发展_外贸电子商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