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初中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论文_高燕

浅淡初中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论文_高燕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艺术性,而其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创设教学情境这个环节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接受当堂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创设情境;语文教学;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创设情境是指教师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办法和措施;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遵循四个原则:第一,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要契合文本所传达的主题与精神意境,要与文章的中心紧密衔接。第二,教学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不可脱离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范围。第三,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措辞用语要精心酝酿,表达要精致而丰富,极富感染力,要能够将学生引入情境中。第四,教师在创设情情境时,切忌用语的华而不实、刻意做作,导致学生的排斥与反感。

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因此,教师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模式,创设出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情境,保证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富于变化的、有感染力的语言,教学媒体设备(如教学PPT、教学视频),课堂讨论方式等。

下面,笔者就通过举例,谈谈自己在教学时是如何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的:

一、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是情境创设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例如,在教学《芦花荡》时,笔者就用自己写的一首关于抗日的诗歌以及这首诗的灵感来源——一个可歌可泣的关于抗日的英雄的故事来为学生创设情境的。下面是这首诗的内容:“一九三八年,倭寇暴屠材,一行九少年,泣血赴疆场,朋辈成新鬼,九死一生还,踏遍神州地,寻我好儿郎,清凉山下家,夜夜人难眠,英魂如安在,共饮酒一樽,大义争日月,家气结长虹。”

笔者首先为学生朗诵了这首诗,在朗诵完本诗后,满含深情地向学生讲述了抗战老兵欧兴田的感人故事:“一位86岁的老人,放弃了天伦之乐,忍着伤病,奔走了近30年,花费100多万元,以一己之力,修建起烈士陵园。他说,自己是为了实现自己60多年前的诺言。”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老人家在践行什么样的诺言呢?”这样,笔者通过给学生讲述欧兴田老兵的故事,引出《芦花荡》中的抗日老英雄。笔者在朗诵诗歌和讲述故事时饱含深情、投入忘我,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了,有的学生甚至感动落泪。因此,这节课的导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任务进行得很顺利,学生都沉浸在这种激情慷慨的气氛中,读完课文后很快就领会到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笔者认为,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导课时的巧妙设置所起到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 “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这样的故事性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鼓舞学生的热情,又能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二、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是语文教师创设情境的好帮手

在教学《出师表》时,笔者精心制作了课件PPT,课件内容及课件演示过程如下:笔者先为学生出示了杜甫在《蜀相》中评价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生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后,又为学生出示了诸葛亮“羽扇纶中”“秉烛伏案”的图文导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接着,笔者为学生介绍了作者诸葛亮的生平情况:“诸葛亮15岁与弟妹移居隆中,27岁遇刘备三顾,28岁参与火烧赤壁,41岁拜相,43岁托孤,45岁南征,47岁北伐,48岁街亭失守,49岁二次北伐复相,50岁第三次北伐,51岁破司马仲达,大败曹魏大将张颌,54岁病故五丈原。”紧接着,笔者再对《出师表》的写作背景进行简单的介绍:公元227年,刘备已故四年,吴蜀联合已破,荆州失守,蜀占益州,因连年征战国力困乏,诸葛亮派人与吴修好,趁曹丕死、司马被贬的机会,诸葛亮抱着“不乏贼,主业亦亡”的决心北伐,企图固蜀灭魏。 并最终引出诸葛亮的《出师表》。通过这样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既能使学生明白诸葛亮其人其事,又能使学生了解诸葛亮决心出师的原因,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文章作了非常好的情境铺设。

总之,笔者认为,对于这光焰万丈、华耀千秋的千古一表,教师如果能在教授过程中进行精妙的情境创设,使学生怀着对诸葛亮耿耿忠心的景仰之情来学习并背诵这篇文章,就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古文的热爱,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三、根据课文,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是调动和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方式

例如,在教授《羚羊木雕》一文之前,笔者课前组织班里有表演才华的学生根据此课内容合作编演课本剧。在课前下足了工夫,提前一周布置下去,从两个教学班里抽调了五名精兵强将,向他们说明了演这个课本剧的重要性。学生为了演好这出剧,几乎牺牲了所有的课余时间,笔者和学生边演边修改,提前两天完成排演。上课时,学生都演得很投入,班长丁晓丽饰演的注重义气的“我”,代媛饰演体贴、善解人意的万芳,杨桠楠饰演急躁的“妈妈”,李鹏饰演平静、沉稳的“爸爸”,聂蕊馨饰演的善良的“奶奶”。其中“妈妈”戴了大波浪的短款卷发、“爸爸”吸着烟、“奶奶”盘起发髻,几个人物一出场,马上引起轰动。因为负责表演的几个学生都品学兼优、对语文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再加上之前的认真排练,演出的效果非常好。另外,因为在课前,笔者还让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全面的预习,所以,学生对课文所塑造的性格各异的人物特点都把握得相当到位。因此,这堂课的教学效果非常好。此外,课后,笔者还让学生每人写一篇600字的课本剧观后感。从作业反馈看出,这次通过课本剧创设情境所达到的效果是非常好的。之后,笔者还利用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了莎西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事实证明,效果夜很好。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利用课本剧创设教学情境时,必须组织学生提前认真排演!

四、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的理想方法

在教学冰心先生的《观舞记》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的一段视频。播放完之后,笔者让学生用10分钟的时间模仿冰心先生的笔触,仿写课文的第十六段和第十七段,即印度姊妹花中的舞蹈家、姐姐卡拉玛、拉克希从出场亮相到激情舞蹈的一段文字。原本这个环节笔者对学生的要求没有多高,但可能是因为截取的视频画面非常清晰、音响效果也好的原因,竟然有一位学生的仿写成果让笔者惊喜万分。下面是这位学生的仿写作品:

起初,幕中现一人影,作孔雀状,手似雀头,舞裙为雀尾,昂首阔步,气度优雅,惟妙惟肖,幕去人出,面目秀丽,衣裙淡雅,幕边偶有月光隐闪,顿如仙女下凡,轻舒玉臂,如菊梅绽放,既而伸臂摆,如风中之丝缕,柔若无骨,忽起身轻舞,如飞燕于云中,似游鱼在藻中,后翩翩旋转,其绚烂胜天边之霞,其自如似江海凝青光。

当这位学生读完他的这段作品时,全班学生都发出“啧啧”的赞叹声。笔者认为,这位学生能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其有才华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段视频所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灵感的激发。

综上所述,笔者相信,经过笔者对以上教学实例的展示,情境创设的效果和重要性已经非常明显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笔者在陈述情境创设重要性的同时,也将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构思创设情境这一环节,使学生受益,同时,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四十九中学 014000)

论文作者:高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10月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5

标签:;  ;  ;  ;  ;  ;  ;  ;  

浅淡初中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的重要性论文_高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