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创作如何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养分”论文_姜妍君

浅谈新闻创作如何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养分”论文_姜妍君

姜妍君

龙矿集团党委宣传部 265700

摘要: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世代流传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对社会、自然、人文等各个方面的高度浓缩,展现着中国文化的意识、审美和情怀。古典诗词是一座 “富矿”,新闻创作亦可从中吸取“凝练”“生动”“意蕴深厚”等“养分”,运用先辈的智慧结晶,使新闻作品有看头儿,“有温度”,达到画龙点睛,盘活全篇的作用。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社会、自然、人文等各个方面的高度浓缩,展现着中国文化的意识、审美和情怀。古典诗词诗句短小却凝练,刻画最为真挚的情感,描绘最为壮美的景色,瑰丽雄奇、出语隽永。这也是诗歌代代传颂,脍炙人口的根本所在。古典诗词是一座 “富矿”,新闻创作亦可从中吸取“凝练”“生动”“意蕴深厚”等“养分”,运用先辈的智慧结晶,使新闻作品有看头儿,“有温度”,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向古典诗词学“炼字”

要想让新闻生动有看头儿,采访是基础,在做到采访素材丰富的基础上,要注重“炼字”。

提到“炼字”,我国的古典诗词可以说做到了极致。有很多一个字点亮整首诗的例子,比如宋代宋祁的《玉楼春·春景》这首词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用得非常巧妙。红杏明艳,生机勃勃,这是视觉上的展现。但是宋祁在此却写,似乎听到了红杏在欢笑,由视觉移至了听觉。从修辞手法上看,这里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同时,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烂漫的大好春光描绘的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再比如,宋代张先的《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把花影随风摆动的情景生动描摹出来。

写新闻也要“炼字”,吸取古诗中的精华,灵活运用。

比如刊登在《中国青年报》2018年6月29日5 版的人物通讯《山者张梁》

美国阿拉斯加时间2018年6月7日17时30分,中国登山者张梁在北美洲最高峰迪纳利峰顶展开了五星红旗。尽管山巅寒风如刀,但他说,那一刻心头温热。中国人登山探险的历史在这一刻改写——张梁实现了“14+7+2”的大满贯梦想。

在题目中,山者,就是登山者,“山”就包含了多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名词动用,也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登山的意思。另一层意思,可以理解为热爱登山的人,或者在这一领域有极高成就的人,甚至可以理解成有着山一样精神的人,含义深远。

如果把这篇通讯的标题山者张梁,改成登山者张梁,气场就瞬间减弱了,足见“炼字”的魅力。

二、向古典诗词学“写境”

“境”是“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向古典诗词学“写境”,就是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把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加以构思,尽量以艺术化的手法表达出来,所看到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想交融,营造出一种意境,读起来就会感到有温度。

以《诗经》中的名篇《蒹葭》为例,这是一首情诗,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思慕之情。显著特点是,运用了《诗经》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兴”,即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每章头两句以秋景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引起正文。诗中描绘的苍苍芦苇,重重霜露;还有岸畔道路,水中沙洲;以及伊人宛在,望穿秋水等,构成了一幅浩渺迷茫而又色彩斑斓的画卷。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等是静态描写,歌者遍寻伊人、伊人忽隐忽现等又是动态描写。这样动静结合,铿锵优美,带来“欲求不得,欲追难行,欲弃难舍,欲思难断”的艺术效果。

在新闻写作中,这种以景起兴的写法也是极为常用的。

宁夏西吉县村医牟天明四十年拖着病腿

深一脚浅一脚巡诊不觉遥(故事·百姓影像)

初春的宁夏南部山区,乍暖还寒,气温倏然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这天,雨雪夹杂。深一脚、浅一脚,蜿蜒崎岖的黄土高坡上,一个个头不足一米六,身着白大褂、背着医疗箱的村医,正艰难地奔向5公里外的患病村民家里。

三、诗句在新闻中的运用

古典诗词是一座富矿,有许多可借鉴之处,甚至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直接拿来用。最经常被运用于标题、导语等部分中。将新闻作品中引入古典诗词名句,而且在不同的位置,会实现极为独特的功能。

1.运用于标题

新闻作品中的古典诗词运用,最为常见的方式便是将其作为标题,生动且传神的标题文字,引发读者的思考,且勾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比如:

知否,知否,绿消红瘦(主题)

连绵阴雨使杭州名花展上部分花卉受损(副题)

(1999年3月11日《钱江晚报》)

该报道的主标题仿写了李清照《如梦令》中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样仿写,既贴合新闻内容,又将花朵被连绵阴雨“摧残”后的可怜姿态生动描绘于读者眼前。

2.运用于消息导语

在新闻导语之中恰当地引用古诗名句,不仅文采飞扬,意境深远,而且可以大大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比如,1987年1月9日《湖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省旅游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

“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武陵风光,已经撩开面纱,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旅游者。

“养在深闺人未识”是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这里用来比喻武陵风光的俊美,涵义隽永,给人以美的联想。

但是,在新闻中使用诗词要避免进入牵强附会、哗众取宠、晦涩难懂的误区。

习总书记说过:“新闻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创作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写作方法,让新闻作品更有特色,更有温度,更加直抵人心,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内心的思考,起到传播正能量的作用。

作者简介:姜妍君(1983-),女,山东龙口人,大学学历,龙矿集团党委宣传部宣传干事,政工师。

论文作者:姜妍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9

标签:;  ;  ;  ;  ;  ;  ;  ;  

浅谈新闻创作如何从古典诗词中汲取“养分”论文_姜妍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