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股权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_所有制论文

近20年来股权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_所有制论文

改革二十年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动论文,所有制论文,产业结构论文,二十年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体制转型与所有制结构变动

(一)所有制结构的统计分类与指标选择。

1.国民经济的统计分类。理论的发展与近20年来的实践,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在统计上分为九大类别: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在划分所有制结构时,一般以企业为单位划分,一个企业是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其产出就全部算作公有制经济,而不考虑其中的非公有成分。在党的十五大提出混合经济概念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公有和非公有经济的划分。在具体的计算上,从以前的以企业为单位,进一步细化到拆分企业内部的不同所有制成分。由此,公有经济就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非公有经济就包括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其他经济和混合经济中的私营和个人成分;其中混合经济主要包括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

2.统计指标选择。考察了统计分类之后,我们还有必要对统计指标作出选择,因为选择不同的统计指标,可能得出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一般来说,衡量各所有制的经济比重,可以用产出指标(即GDP或GNP),也可以用资产指标(总资产或净资产),还可以用从业人数等指标。

(二)所有制结构变动的初始条件。

我国体制转型期的所有制结构的演变是建立在改革前所形成的所有制结构基础之上的,它是研究我国改革以来所有制结构变动的初始条件。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除解放区以外,主要包括五种形式:外国资本所有制、官僚资本所有制、民族资本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劳动者个体所有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通过没收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为国家所有,建立了全民所有制经济;通过全国性的土地制度改革,消灭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了农民个体土地所有制;通过利用、限制和初步的改组和改造,使民族资本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通过对个体手工业的指导、扶持和帮助,引导其走上合作化道路,建立了以手工业合作社为主的集体所有制。到1952年,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就演化成为全民所有制、民族资本所有制、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四种主要形式。以工业为例,四种所有制1952年的总产值构成分别为41.5%、34.6%、20.6%和3.3%,其中,公有制经济(包括国营和集体)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大约为45:55。

从1953年开始,我国制定并实行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大二公”的所有制原则指导下,通过三大改造和对农村合作经济的升级、过渡与合并,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基础。公有制经济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52年的45%,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73%,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也由1952年的34.5%,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78.5%。这一所有制结构又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城镇的所有制升级运动中进一步强化,很快我国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几乎达到了100%的地步。从50年代末到1978年的近20年中,我国几乎消灭了个体和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也因这一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而处于极低水平。从而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只剩下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呈现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特征。当然,这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是与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它是计划经济体制得以存在和运行的微观基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初始条件。

(三)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及其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改革开放之路。在所有制改革方面,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的规律,在指导思想上,摒弃了过去片面强调“一大二公”和急于向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过渡的政策,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从而为所有制结构调整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既存在先进的现代化大生产,也存在落后的小生产。因此,所有制结构的选择,必须从生产力的这种状况出发。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在改革的实践中,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除了土地集体所有外,其他生产资料允许农民私人拥有,鼓励乡镇和村办工业的发展;鼓励和允许个体经济、私人经济发展;积极吸引外资进行合资、合作或独资经营;推行股份制,探索发展包括各种不同经济成分在内的联营或合作等。这些政策措施的实行,使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1.产出的所有制结构。从国民生产总体角度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国民生产总值74772.4亿元,其中,非公有经济实现18096.2亿元,占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为24.2%,而公有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占75.8%。这个指标是根据新标准计算的,即公有制经济中包含了混合经济中的公有成分。如果按照旧标准计算,那么非公有成分大约在32.9%,公有经济的比重大约为67.1%。

以工业所有制结构为例,由于各种不同类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国有工业份额不断下降。(2)集体工业份额有所上升。(3)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在工业总量中的比例从无到有不断上升。(4)城乡个体工业快速增长,比重不断上升。

2.资本投入的所有制结构。从资本金和资产角度分析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以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为例,1996年我国国有经济资本金占全国的比重为50.7%;集体经济资本金比重为16.5%,两者之和为67.2%,占有全部资本金的三分之二。而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资本金比重分别为7.6%,14.5%和9.7%,这四类经济的资本金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的比重为31.8%,而剩余的资本金基本上由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所占有。从资产结构来看,1997年我国独立核算工业的资产结构与资本金结构基本相同,但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资产比重分别较高,分别为57.1%和16.0%。如果加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那么,公有制经济的资产比重更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国民经济中,尽管与其他指标分析一样,逐渐趋于多元化,但公有制经济仍然占有主导份额,处于支配地位。

3.从业人员的所有制结构。就整个国民经济来看,我国目前的官方统计资料中尚无按所有制结构分类的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和资产总值等统计数据,仅有从业人员的相关数据。因此考察全社会从业人员在各类经济之间的分布,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通过有关数据,可以大致地看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业人员所有制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1)国有经济从业人员低速增长,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增长较快。(2)集体经济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其中乡镇企业从业人员高速增长。(3)私营个体经济从无到有,并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政策环境的逐步完善,为私营个体经济较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4)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快速增长。(5)农户经济的从业人员缓慢增长,并在90年代中期呈绝对下降趋势。

上述是从各种所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增长情况来分析的,下面从各所有制从业人员的结构变动进行分析。我国各所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中,国有经济的比重在90年代以前基本保持在18%左右,但是90年代以后,则呈逐步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18.2%下降到1997年的15.9%。集体所有制经济的从业人员则呈上升趋势,由1985年的20.7%上升到1997年的22.9%,这其中的变化,正如前面分析是由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从业人员结构变化最大的是我国经济中出现了私人个体经济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1985年~1997年,混合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由0.1%增加到1.6%,私有经济从业人员的比重由0.9%增加到9.0%。而农户经济的从业人员由1985年的60.3%下降到1997年的46.3%。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已呈现出多元化特征,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明显上升,公有制经济相对地位下降,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更多地采用与市场经济相容的形式,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所有制结构中极富活力的生长点。

二、所有制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不仅在总量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在结构上也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变动产生影响。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同所有制经济在产业布局上的调整。其中,国有经济产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构成了调整的主流,而这种调整又是通过国有资产的战略性重组实现的。

(一)轻重工业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对工业结构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轻、重工业结构的变化上。在轻工业中,国有工业已不占优势,而非国有工业则处于主导地位。1997年,国有轻工业的比重为28.28%,非国有轻工业的比重则高达71.72%,其中“三资”企业的比重为27.87%。在轻工业内部,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国有企业比重为32.73%,非国有企业占67.27%,其中“三资”企业占24.89%;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国有企业所占比重更低,仅为19.88%,非国有企业的比重则高达80.12%,其中“三资”企业的比重也达到33.48%。

在重工业中,国有企业已不占优势。1997年,国有重工业的比重为49.05%,非国有重工业的比重为50.95%,其中“三资”企业的比重为15.59%。在重工业的内部结构中,采掘工业的国有企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1997年,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仍然高达71.02%,非国有企业为18.98%,而“三资”企业仅为3.83%。在原料工业中,国有企业的比重也较高,为64.20%,非国有企业的比重为35.80%,其中“三资”企业为9.09%。但是,加工工业的所有制结构则正好相反,国有企业仅占34.07%,非国有企业占有65.93%,其中“三资”企业所占比重也达到23.46%。因此,如何通过所有制结构调整,逐步使加工工业和原料工业趋于协调,是未来政策的一个重点。

(二)工业行业结构分析。

从工业行业结构的总体情况来看,目前许多行业基本上还是国有企业占较大比重,仍具有很强的控制力。根据1998年的统计数据,国有经济产值比重超过80%,处于垄断地位的有: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国有经济产值比重处于55%至79%之间的行业有:煤炭采选业、黑色金属加工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大体上平衡的产业,即国有经济产值比重处于45%~54%之间的产业有: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从上述所有制结构的产业分布看,国有经济在一些非竞争性重要产业中处于主体地位,这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保持控制力的重要保证。

与此同时,所有结构变动对我国产业分布的影响还体现在一些竞争性行业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趋于上升。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1997年我国非国有经济占优势的行业,即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占56%~80%的行业主要有: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食品加工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业等14个行业;而非国有经济为主体的行业主要有: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文教体育用品、塑料制品及其他制造业。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对推动社会经济繁荣,增加就业渠道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非国有经济中,“三资企业”是由外资经济和一些混合所有制经济构成的,在工业领域中,其分布的主要行业有服装及皮革加工业、文教及体育用品加工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其产值分别占这几个行业的49.98%、47.27%、63.13%和47.26%。“三资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和管理改善,对推动我国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所有制结构变动对工业增长的绩效分析。

事实上,不同经济成分增长速度的快慢决定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而反过来,所有制结构变动也对工业增长产生影响,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各所有制经济自身的增长率高低;其二是各所有制经济产出构成的水平,即所有制结构状况。一般来说,工业增长越快而且其产出构成越高的部门,其对全部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1997年我国工业增长速度为13.1%,其中国有工业增长率为3.84%,集体工业增长率为10.21%,个体工业增长率为15.38%,而其他工业增长率为30.18%,而上述各所有制工业对全部工业的贡献率分别为7.48%、29.69%、20.99%和42.37%。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经济增长绩效十分明显。如果从工业所有制结构的总配置效应分析,根据有关学者计算,我国工业资源的总体配置效应是随着工业所有制结构的变动而不断上升的,“六五”期间为0,“七五”期间为0.5%,“八五”期间上升到2.1%,资源总配置效应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也由0上升到7.2%及17.2%。这 说明所有制结构的变动使工业资源的总体再配置更加有效,各所有制工业的增长关系趋于协调。从总体上看,1981年~1995年,工业资源总配置效应为0.8%,对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为27.6%,对工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为8.2%,从而表明,工业所有制结构变动明显地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增长和工业生产率的提高。

(四)所有制的地区结构分析。

我国的经济改革不仅在时间上表现为渐进性特征,而且在空间上也表现为由东到西、由南到北逐步推进,从而各地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总体来看,国有经济的比重,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北方高于南方。笔者根据有关学者的分析方法,采用《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的数据,按照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划分为三类,并且把国有经济比重超过50%看作占有绝对优势,那么按三大地带划分,西部地区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中部地区以国有经济为主,东部地区以集体经济为主。

在各地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中,1997年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地区,即国有经济比重在全部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地区有:北京、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西、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这14个省区中,除北京、辽宁外,全部是中西部地区。在上述地区中,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地区(即国有经济比重大于50%)有:吉林、黑龙江、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这些省区全部属于中西部地区。

在各地区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中,1997年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地区有:山西、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天津。这些地区中属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有5个,中部地区4个。其中江苏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达到54.07%;浙江省集体经济的比重也高达40.71%,国有经济的比重仅为10.75%,而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的比重也高达49.87%,已超过集体经济。

1997年,以其他经济类型为主的省份有:上海、福建、广东、海南。这些地区经济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外资企业占有很大的份额。以乡及乡以上工业为例,上海、福建、广东、海南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经济的比重分别为39.3%、54.4%、56.1%和24.7%。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工业在全部经济中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对而言,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国有工业比重下降的幅度也较大,相反,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其国有工业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小。全国国有工业比重从1985年的64.9%下降到1997年的25.5%,下降了39.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3.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60.7%。其中,东部地区国有工业份额下降的速度快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快于西部地区。

(五)所有制结构与企业组织规模结构。

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对企业组织结构变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工业经济为例,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与所有制有关。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年)的统计资料,1997年我国一共有工业企业792.29万个,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工业总产值113733亿元,平均每户企业产值143.5万元,其中国有企业每户产值2943.9万元,集体企业244.6万元。在集体企业中乡办企业每户产值579.8万元;村办企业每户产值284.1万元;合作经营企业每户产值59.7万元;城乡个体企业每户产值34.1万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组织规模结构与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一般来说,国有企业的平均规模大于集体企业,集体企业的平均规模大于城乡个体企业。但需要指出,属混合经济类型的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和联营企业,其平均规模较大,1997年,包含上述经济类型企业的每户产值高达2714.3万元。这说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企业组织规模将不断扩大。

从不同规模企业的所有制结构来看,我国非国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有关统计资料,1985年,我国7873户大中型企业中,非国有企业有354户,占户数的4.5%,占产值的3%;1990年,在13415户大中型企业中,非国有企业有1875户,占户数的14%,占产值的9%。而到了1995年,在23007户大中型企业中,非国有企业达到7339户,占户数的32%,占产值的31%。

1997年,我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共有468506个,工业总产值68352.68亿元。其中大型企业7198个,中型企业16740个,小型企业444568个,产值的平均规模分别为37562万元,5868万元和708万元;资产的平均规模分别为73940万元、9810万元和760万元;利税的平均规模分别为4548万元、370万元和37万元。

从产值规模看,外商投资企业为最大,每户产值达到4137万元。其次是股份制企业,每户产值为3937万元,均高于国有企业每户3745万元的平均规模。从资产的平均规模和利税的平均规模看,股份制企业分别达到每户6564万元资产和每户436万元的利税水平,而国有企业虽然每户资产规模位居第一,但利税平均规模排列第二,效益欠佳。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非国有经济的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组织规模超过国有经济,在大中型企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六)所有制结构变动对国内贸易业的影响。

所有制结构变动对国内贸易业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从绝对规模看,虽然各类经济形式的贸易额均有增加,但增长的速度大不相同。根据1998年的统计资料,1978年~1997年,国有经济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51亿元增加到6355.9亿元,增加了6.5倍,集体经济从674.4亿元增加到4768亿元,增加了6.1倍;个体经济的增长更加迅速,从2.1亿元增加到9512.2亿元,平均每两年翻一番,大约增长了4700多倍,其他经济形式,包括私营、股份制、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经济,其增长幅度也很快,1978年~1997年共增加了210多倍。因此,各类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快速增长。

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78年,公有制经济的相对比重为97.9%,而非公有制比重仅为2.1%,到1997年,公有制经济的相对比重降为40.8%,而非公有制比重则上升到59.2%,非公有制经济已经超过公有制经济,成为消费品流通领域主要的经营主体。

三、所有制结构变动趋势及相关政策选择

前述分析表明,我国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已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国有经济的相对比重不断下降,非国有经济比重明显上升。但需要指出,近20年来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主要通过在国有经济之外发展壮大非国有经济来实现的,国有经济本身的改革显然滞后。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问题虽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大多数国有企业还没有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实现形式,存在着产权关系模糊、主体单一以及产权封闭、难以流动等等弊端。为此,党的十五大在总结改革开放正反两方面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所有制理论上作出了重大突破。(1)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和完善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根本标准。(2)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概念,即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重新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提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对国有经济应该进行战略性调整。(4)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5)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随着所有制理论的不断突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未来的所有制结构将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其基本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国有经济的相对比重将继续缩小;(2)集体经济的相对比重增幅趋缓;(3)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增长,相对比重将不断提高;(4)各类混合所有制经济增长最快,并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可以预见,随着产权的流动和资产重组步伐加快,未来我国国民经济中将出现越来越多的由不同所有者组成的财产混合所有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前文所述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等。这些企业都是相同的或不同的经济成分在同一企业中分别拥有所有者权益的财产组织形式,并不是独立的经济成分。而且,各种公有股相对或绝对控股的上市公司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需要指出,国有经济通过与各类非国有经济联合组成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采用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仅仅作为普通股东参股等手段,使国有资产带动数倍于自身的非国有资产,既壮大了国有经济的实力,又把握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方法,进而使国有经济在社会总产值中比重下降的同时,控制力得到增强。

适应上述所有制结构变动的新趋势、新特点,国家相关政策的重点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即从主要管理好国有经济转向整个国民经济。

国家应该从产业政策出发,为各种类型经济创造平衡的竞争环境。长期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是从产业政策出发,而是从不同经济类型出发。这种按照不同经济类型制定有区别的经济政策的做法,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变动的新趋势。一方面,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比重不断增大,其出资者及出资比例日益复杂,我们很难确定其究竟属于哪一类型经济;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同时存在于同一行业。生产同类产品,而享受各不相同的经济政策,不能体现政策的公平原则。因此,将那些不利于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平等竞争的政策,以产业政策为基准加以调整或修改,已成为当务之急。就现阶段而言,如何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特别是在融资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国家应该在信贷政策、财政政策方面更多地关注非国有经济和中小企业,探索和寻找多种具体的政策途径;在企业上市、发售、兼并、收购等方面也应尽量按照统一的经济标准对非国有企业敞开大门。从而使各类经济在平等有序的宏观环境中公平竞争,提高效率,在优胜劣汰中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增长质量。

标签:;  ;  ;  ;  ;  ;  ;  ;  ;  ;  ;  ;  ;  

近20年来股权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_所有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