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的承接、聚集与扩散——基于对福建制鞋业发展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建论文,实证论文,区域经济论文,过程中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中国家为了推进经济发展,通常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来投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国东部沿海改革开放以来,在大量引进外来投资的同时,也快速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这些地区不仅成为中国地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也成为世界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的输出地。本文主要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不同地区制鞋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具体探讨在承接国际制鞋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福建省不同区域制鞋业的发展、扩散和转移。比较不同发展路径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揭示落后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及实现产业本地化的有效途径。
一、产业的承接与产业中心的演变
国际产业转移长期以来都是理论界关注的重点。根据阿瑟·刘易斯(1984)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区际转移现象的研究,他认为成本的变化导致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丧失,最终使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①。美国经济学家弗农(1966)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出发,指出企业为了顺应产品周期性的变化,把处于标准化阶段产品的生产和技术对外转移,以规避某些产业的比较劣势②。197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小岛清(1987)在赤松理论和弗农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其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及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产业在东道国又具有比较优势,但如果没有外来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东道国这些优势就不能被利用。这样,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就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并扩大两国的贸易③。J·H·邓宁(1981)则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区位内部化优势是决定企业对外投资、向哪个国家或地区投资的主要因素④。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由于各国情况的不同,东道国在吸引外来投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本土化的实际效果呈现出较大的差别。其中的原因,理论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然而,对东道国而言,通过吸引外来投资,实现产业本地化又是其吸引外来投资重要的目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凭借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重要的承接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外向型经济的产业发展格局,但是,外来投资企业在推动生产增长的同时,产业的本地化步伐却进展缓慢,直接影响到吸引外来投资的效果。
福建省是我国利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福建地处海峡西岸,与台湾经济联系密切,改革开放以来吸收大量台资企业来此投资设厂,台资企业对福建的经济发展和外向型经济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吸收台商投资,接受产业转移,是福建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区域产业聚集的重要途径。福建目前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显示器、旅游运动鞋等产业的形成都与台资企业有关。而且,由于福建省不同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别以及台资企业的外向型经营方式,直接影响到当地对引进产业的吸收消化和扩散。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对福建产业的变动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不同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形成不同区域产业发展的差别以及产业中心的转移。为此,本文采用区位商理论说明福建不同地区产业优势的变动状况。我们选择对福建经济有较大影响的食品、鞋革、电子及通信设备以及纺织服装四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为例,引用区位商Q[,i]来说明福州、厦门、泉州和莆田四大产业1989年和2003 年在全省所处地位以及竞争力的变动状况。如果其区位商大于1, 则说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比重超过了全省平均比重,亦即该地区为福建省该行业生产能力的主要集中地,具有竞争优势;如果其区位商小于1,则说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业聚集水平较低,缺乏竞争优势;如果其区位商等于1, 则说明在该地区该产业处于平均水平。
1989年和2003年福建沿海四地市这四个产业区位商数值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规模以上企业中,从1989年到2003年,厦门、莆田、泉州的食品加工业Q[i]值在下降,而同期福州食品加工Q[,i]值却在上升,由1989年的0.74提高到2003年的1.22。而且,福州占全省食品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1%提高到32%;全省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保持较快增长。由于该产业在福建工业中的比重提高,因此,该产业区位商在福州、厦门和泉州、莆田的数值都有所降低,而且,泉州和莆田的电子及通信设备产业的区位商下降到0.09,即使是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主要的集中地厦门和福州,产业的区位商也有所下降。但相对而言,在福建省内,厦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2003年,厦门该产业占福建的比重由1989年的47.7%提高到59%。十几年来,福建的鞋革和服装纺织业逐步向泉州和莆田集中。莆田皮革与服装制造业在福建的区位商Q[,i]值分别由0.7和0.15提高到4.16和1.10;泉州也分别由1.63和1.05提高到2.81和2.42。而福州特别是厦门,皮革和服装纺织的区位商数值明显下降。1989年福州、厦门皮革产值分别占全省的44%和21%,这一比例在2003年各自下降到21%和7.8%,而同期莆田和泉州则由2.6%和12%上升到18%和65%,泉州实际上成为福建皮革及其制品的产业中心。另外,服装纺织区位商数值的变化与皮革业呈现大体相似的情况,莆田和泉州的数值提高明显,福州数值只微微上升,变化不大,厦门的数值下降较快。服装纺织是泉州的重要经济部门,在当地的工业总产值中服装纺织占了26%,占全省服装纺织产值的56%,在当地聚集了1万多家纺织服装企业,是福建省最重要的服装纺织生产基地。
表1 福建沿海四地市部分产业区位商Q[,1]
地区
福州厦门莆田泉州
产业 1989年 2003年 1989年 2003年 1989年 2003年 1989年 2003年
食品加工业0.741.220.840.472.251.341.280.59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581.412.372.220.240.090.180.09
皮革、皮毛及其制品业 1.540.821.060.290.704.161.632.81
纺织服装 0.740.760.600.340.151.101.052.42
资料来源:由《福建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0年);《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提供的数据计算得出。
福建不同地区某一产业区位商数值的变动,反映了不同地区在具体产业上竞争优势的变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对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地区间产业分工协作日益发展,改变了原有产业地区分布格局。分析福建省主要产业地区分布状况,我们发现,由于各地产业发展的环境不同,在市场调节下,各地区产业发展分化明显。皮革、纺织服装逐渐向泉州和莆田集中,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则向厦门和福州聚集。为了克服用区位商分析产业分布和转移所存在的一些缺陷,本文利用抽样调查数据进一步分析福建沿海制鞋业区域聚集和演进的具体过程。
福建省制鞋业主要集中在福厦路沿线的福州至泉州段,包括福州、莆田、泉州三个地区。但这三个地区的制鞋业发展模式却存在较大的差别。由于生产成本的变化,世界制鞋业生产中心不断发生转移,上世纪60年代世界鞋业的制造中心在意大利,70年代向日本、韩国转移,80年代栖身中国台湾,90年代后登陆中国大陆。产业转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追逐成本优势的过程。福建制鞋业快速发展与国际制鞋产业向中国大陆转移存在密切的联系。在改革初期,福建制鞋业以国有制鞋企业为基础,这期间拥有福州兴光鞋革厂和莆田鞋革厂的福州、莆田是福建制鞋业的中心,特别是拥有莆田鞋革厂的莆田制鞋业更具有设备、技术、人才的优势。根据轻工业统计数据,1986年莆田县鞋革工业总产值为10986万元, 相应的全省产值为15068万元⑤,当年莆田鞋革在福建省的区位商Q[,莆田1986]=9.01。1986年鞋革在莆田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出口占全省鞋革出口总额的34.7%,是福建省的鞋革制造中心。良好的产业基础,吸引外资制鞋企业在“八五”期间对莆田和福州进行投资,带动了福建制鞋业外向型产业发展,促使该产业获得快速增长。但是,随着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加剧,福建制鞋业的发展开始转型,特别是进入“九五”以后,晋江鞋业后来居上,成为福建制鞋业的中心,从此福建制鞋业进入在巩固外向型成果的同时,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实现国内外市场并重全方位开拓市场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制鞋业由外向型发展逐步向内外市场并重方向转变,是福建制鞋业发展的一大飞跃。而完成这种飞跃的,并不是发生在原来具有产业竞争优势的莆田和福州,而是没有制鞋业基础的晋江。晋江制鞋业的发展一开始就走国内市场道路,由国内市场引导当地民营乡镇制鞋企业的发展,快速实现产业扩散,推动产业区域集聚。正确的产业发展定位以及广泛的民营资本参与,晋江制鞋业逐渐后来居上,晋东一带聚集了福建省最多的鞋革企业,成为福建鞋革生产的中心,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企业集群。2001年晋江鞋革产值为102.7亿元(数据由晋江市统计局提供),大大超过了莆田。2004年,晋江市生产各类运动鞋、旅游鞋7亿多双,实现产值150亿元;其中报检出口鞋类4.3857亿双,比2003年增长9.4%;出口金额达到10.4亿美元。1992年莆田生产的皮鞋有5305万双,而晋江只有196万双。但晋江的皮鞋生产逐年稳定增长,到了1998年晋江生产的皮鞋数量首次超过莆田,2002年晋江皮鞋产量超过莆田将近3000万双。相反,莆田皮鞋产量1993年达到最高点,此后几年都没有达到这一水平,其原因在于莆田鞋业生产波动较大,增长不稳定。
目前晋江制鞋业已经在福建省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并已经开始出现向周边地区进一步扩散,形成以晋江陈埭为中心,联合西滨、池店以及石狮的宝盖、惠安的百崎等五镇环泉州湾的鞋业集群。经过多年发展,晋江制鞋业已经形成产品规格齐全、品种繁多、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严密的产业集群。而且,晋江制鞋业还带动了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在当地形成完整的鞋业产业链。晋江从皮革鞋材、印刷包装、化工原料、鞋机直至数字制模都有区域内的专业厂家为成品鞋企业从事配套生产,涌现一批规模化鞋材生产企业,形成了社会化分工、自主配套的一条龙生产协作群体。
莆田的制鞋业具有历史传统,早在明朝其产品在闽南、福州等地就颇有声誉。50年代成立的地方国营莆田鞋革厂,在改革开放以前,其产品就供应全国各省市,以价廉物美而著称。虽然莆田、福州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但在随后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导致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制鞋业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生产中心逐渐转移。福州、莆田制鞋业发展由于主要采取OEM订单模式,虽然企业能够获得稳定的收入,但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网络,也因此失去了产业自主发展的能力;晋江企业则不同,它们注重自身品牌和销售网络的建设,重视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开拓。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却产生了不同的结果,到2001年,莆田的鞋革工业占全市的产值仅为50.4亿元,只有晋江的一半,晋江因此取代莆田成为福建省制鞋业的中心。
二、发展模式差别与产业中心转移的关系
福建省制鞋业的发展,得益于来自以台资企业为主的外来投资。台资企业投资福建,与世界范围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有关。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工资等劳动成本上升,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竞争优势,而欠发达地区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等方面的优势所形成的拉力,最终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福建制鞋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在这种宏观背景下,特别是在台资企业投资的促进下实现的。
莆田制鞋业发展较早,改革开放以后,莆田鞋革厂开始由内销走向国际市场。为了满足出口需求,莆田以地方国营鞋革厂为中心,采用“天女散花”法,由国营鞋革厂派出技术人员,拨出设备,建成了47个城乡联合的出口鞋业生产群体。莆田由国有企业带动所建立的良好产业发展基础,逐渐吸引台、港、澳地区和美国商人投资办鞋厂,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促使莆田制鞋企业的格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台资企业逐渐成为莆田鞋革产业的主流,占主导地位的是替耐克、雷宝等著名品牌加工的台资鞋厂,这些鞋厂均在复制台湾地区鞋业经营模式,没有企业自己的品牌,没有企业自己的营销网络。它们注重内部管理和质量控制,手中拥有大笔的OEM 订单,赚取稳定的加工利润。莆田的国有和一些中小型民营鞋革企业,也已经习惯对OEM订单模式的路径依赖。但由于生产能力、质量控制能力、 管理水平比不上台资鞋厂,因而只能接到一些二流、三流的订单。莆田在成功提高制鞋技术,扩大产业规模,承接了国际鞋革产业转移的同时,也逐步退出了国内市场,确立起贴牌生产,主要面向海外市场的产业发展模式。福州制鞋业的发展模式基本与莆田相同。
以台资为主的制鞋及其相关企业的进入,促进了莆田外向型制鞋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了莆田鞋革生产工艺水平,逐步使其成为全球各类运动鞋生产供应的重要基地。根据Z·A·Tan(2002)在弗农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动态化和系统化的产业转移理论,他认为就国际产业转移而言,境外投资者将高档产品的生产主要放在本国进行,辅之以中间产品出口和国外组装;中档产品在国外组装的同时,生产也开始逐步向国外转移;而低档产品的生产则完全转移至国外进行⑥。依据这种理论,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过程中,其产业发展将呈阶梯状演进;从低档产品的加工、组装——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贴牌生产)——自创品牌的生产和出口。福建制鞋业的发展也大体经历了这些过程。改革初期,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工出口低档商品;外资企业的进入,技术水平的提高,贴牌生产逐步发展。随着产业的扩散以及当地企业在技术、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企业自主品牌日益增多,并逐步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这种产业发展变化在莆田却进行的较为缓慢,至今莆田仍没有实现从贴牌生产向自创品牌的过渡,仍然停留在以贴牌生产为主的阶段。
主要以国内市场为目标的晋江制鞋业,创业初期通常采取“前店后厂”,面向国内市场。由于依托本地市场,便利的营销渠道,使得晋江制鞋行业的进入门槛相对于莆田降低了许多。从而吸引大量投资者的进入。内向型发展模式,造就了晋江良好的制鞋产业的创业环境,形成了有利于产业扩散的外部环境。大量创业者的进入,促进了上游市场的建立以满足中小制鞋企业的需要。而随着企业的成长,晋江制鞋企业也逐渐具有接受国际订单,具有承接国际订单,进行贴牌生产的能力。与莆田不同,由于以国内市场起家,晋江的制鞋企业在接受外商贴牌生产的同时,自主品牌也得到扩张。企业的发展更为健康。
快速的产业扩散和复制能力,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了晋江制鞋产业的活力。晋江制鞋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当地民营制鞋企业的有益经验和先进技术能够得到快速传播,而且,台资等外商投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借鉴和吸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与其购买力需求相一致的产品,是晋江制鞋企业产品开发的重要策略。不断增加的国内需求,改变了晋江制鞋企业相互竞争方式。在开放的国内市场中,生产者面对的是大量知名和不知名的竞争对手,与晋江制鞋企业争夺国内市场的,有来自广东、浙江、和本省的莆田以及其他地区的竞争者。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中,由于需要面对众多的竞争者,因此,弱化了晋江制鞋企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增加了集群企业相互合作的可能,从而促使晋江制鞋企业集群中各种信息的传递和扩散。对成功经验的模仿和复制,增强了当地产业的活力,竞争、创新和扩散不断推动晋江制鞋业的发展,使该地区制鞋产业集群具有了持续竞争优势。
晋江和莆田鞋业发展两种模式的差别集中表现在由于市场渠道的不同对产业进入门槛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虽然莆田鞋业凭借国有企业在当地所建立的深厚产业基础以及外资企业所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在企业规模、产品档次、质量等方面等超过晋江,但莆田却由于产业发展采取外向型贴牌生产模式,其产业扩散和本土化方面反而落后于缺乏产业基础的晋江。自主品牌开发,造就了晋江鞋业发展的主动性,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运动鞋生产基地。相反莆田虽然具有以台资为主体的鞋业产业集群,但由于缺乏独立的市场开发,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只是由于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的差别,使曾经具有大量制鞋家庭手工作坊的莆田,却没有像缺乏产业基础的晋江那样,出现民营资本的广泛参与和大量中小制鞋企业的发展,导致产业的扩散和本土化进程明显落后于晋江。
三、民营企业在产业承接和产业扩散中的作用
产业扩散和迁移路径是产业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产业中心也由莆田逐渐转移到晋江。产业中心转移,虽然并不一定导致原有产业集群的衰退,但产业中心转移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福建省通过吸引外来投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迅速提高制鞋业的整体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运动鞋的生产基地。在引进外资,推动制鞋业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福州、莆田和晋江的相关产业发展各具特色,但总体上,福建制鞋业逐渐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通过对福建制鞋业发展分析,不难发现,福建制鞋业之所以能够呈现良好的发展,并不是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莆田和福州,反而恰恰是没有产业基础的晋江在其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福州和莆田制鞋业都采用国际帖牌外向型产业发展模式,依靠来自国外的贴牌订单进行生产,虽然帖牌生产给企业带来十分稳定的收入,但就一个产业而言,这种发展模式却存在缺陷。我们从莆田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传统良好的制鞋业基础,由于国际贴牌生产模式,虽然生产获得了发展,但产业失去自主发展的能力,无法保持其产业在省内的中心地位。晋江制鞋业虽然起点低,却由于以国内市场为导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注重自身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而且,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便开始逐渐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晋江制鞋业产品出口率已经高达55%,其外销的做法也与莆田有所差别,晋江企业凭借占据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通过举办国际鞋业博览会开拓国际市场,当地企业在接受世界知名品牌获取贴牌生产订单的同时,企业也开始向国际市场推销自主品牌的产品,有部分品牌已经在有些国家占有一席之地。
引进外来投资的成功标志,不仅要看引进项目的短期效应,更重要是从长期来看该项目是否推动产业扩散,提高当地自我发展产业的能力。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引进外来投资的主要目的也在于此。外来投资虽然或多或少对东道国都会产生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溢出效应,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然而,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由于产业发展的模式不同,外来投资在产业扩散方面的效率是不同的。福州、莆田是福建接受外来制鞋企业投资较多的地区,虽然两地外资制鞋企业数量和规模都有所扩大,但福州、莆田制鞋业的扩散能力却不如晋江,而且其在国内市场的影响程度却在缩小,就连本地市场上销售的旅游运动鞋也是晋江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晋江和莆田制鞋业的发展也证明了刘易斯(1984)强调发展中国家应该把眼光更多地放在国内市场上观点的正确。引进外资完成的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所引进产业的扩散,则要由内资企业来完成。福建制鞋业的产业扩散,主要是由晋江民营企业的推动。目前,莆田部分民营企业也逐渐开始开拓国内市场。而且,当其面向国内市场的时候,更多是借鉴晋江企业的经验,并逐渐与晋江制鞋业企业集群形成某种形式的合作,它们不仅在晋江采购各种鞋材,有些企业甚至为晋江制鞋企业加工产品,呈现出莆田民营制鞋企业逐步向晋江制鞋企业集群融合的趋势。莆田与晋江相距不到百里,两地的制鞋业虽然发展模式不同,但联系密切,在晋江开拓国内市场的示范作用下,莆田部分民营制鞋企业也逐步开始建立自己的品牌,建立自己的营销渠道,开始了产业本地化进程。
理论界在研究产业区域转移的时候,往往强调成本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虽然可以利用生产成本优势吸引外来投资。但是,外向型的外商投资企业是不会自动形成产业扩散,如果在当地没有形成相应的民营企业发展所形成的产业扩散机制,无法形成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的交流与融合,那么,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扩散的能力就会降低。由于产业的扩散取决于当地对该产业的吸收、模仿能力的强弱。在较小的区域范围内,受区域资源等方面的限制,通常不可能具备既有承接外来投资,又具有消化、吸收和推动产业扩散所需要的全部条件。对于莆田而言,具有吸收外来制鞋企业的能力,也在当地形成了以台资企业为主,具有200多家制鞋企业组成的制鞋企业集群。但这一企业集群却自我循环, 缺乏产业扩散能力。
莆田制鞋业贴牌式生产模式虽然不利于产业在当地的扩散,但莆田制鞋业却对晋江制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晋江以国内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和其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方式更有利于产业在区域内的扩散,正是由于晋江企业解决了产业快速扩散问题,福建在引进台资制鞋企业的过程中,才形成了制鞋业的吸收扩散的良好局面,解决了制鞋业在福建“落地生根”,促进产业的本地化问题。对福建各地区制鞋业发展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一产业在一个较小区域范围内由于受资源限制以及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难以解决外来投资企业的根植性问题,在推动产业就地扩散等方面困难重重。而且,解决引资过程产业的扩散和本地化,也并不仅仅只是吸引上下游企业共同进入,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聚。因为如果基本由外资企业构成的产业聚集和完整产业链的形成,也会由于外资企业集群内部的自我循环,影响到产业的扩散。但如果从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区域经济的多样性,只要部分地区民营企业能够保持充分活力,民营企业旺盛的模仿复制能力,就能够实现产业的扩散和企业集群的形成。如果较小区域范围内对引进产业缺乏扩散能力能够通过更大区域范围产业扩散能力的增强来弥补,那么,产业引进政策才能真正有效。因此,政府需要根据产业扩散的特点和规律,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为产业扩散创造条件。
福建沿海地区制鞋业发展演化,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其外向型产业发展特征,决定了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却由于多数外来投资企业与原有上下游企业所保持的经济关系,容易形成外资企业的自我循环,即使出现了由外资企业组成的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企业集群,也由于没有在产业承接过程实现产业的本地化,形成内外资企业合理分工、互为配套的合作体系,因此,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根据福建制鞋业发展经验,解决外来投资企业的产业扩散,需要当地资本的广泛参与,只有当地民众广泛的资本参与和创业意识,才有可能有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内外资经济的相互融合,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这才真正完成了产业转移的全部过程。
收稿日期:2006—04—18
注释:
① 参见[美]阿瑟·刘易斯《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乔依德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② 参见[美]胡佛(Hoover,E.M.)《区域经济学导论》,王翼龙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③ 参见[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周宝廉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④ Dunning,J.H.,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Enterprises,London:Allen & Unwin,1981.
⑤ 《福建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年版。
⑥ Z.A.Tan.Product cycle theory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government policy,and indigenous manufacturing in china,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2002,vol,26 issue,1—2.
标签:产业转移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区位商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莆田鞋论文; 经济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福建厦门论文; 莆田论文; 投资论文; 福建省府论文; 泉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