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宅金融市场研究

中国住宅金融市场研究

许晋荣[1]2007年在《中韩住房金融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进行关于中韩两国住房金融的研究。中韩两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遭遇了同样的问题,即是城市住房问题。此后中韩政府都进行住房制度和住房金融体系的改革。本研究从关于两国的住房预售制度的研究开始,观察两国的住房体系和政策,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慢慢了解了中韩住房供给体系,而且发现这些供给体系很多方面都与住房金融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因为两国之间对相关方面的研究极少,尤其是住房金融方面的研究基本上不存在,而且比较片面。笔者希望通过中韩两国的住房金融市场研究,一方面推动两国住房金融理论的研究,另一方面,为促进对中韩两国住房金融的互相了解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本论文采用了对比的办法而想了解中韩两国的住房金融市场,其内容主要提到中韩两国的住房市场的历程以及情况,还包括比较两国的住房金融体系、制度和变化趋势。

李相哲[2]2005年在《中韩两国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研究》文中认为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个基本内容。几十年以来,它是一项令世界各国瞩目的制度,越来越多的国家引入了该制度。在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中,抵押贷款的持有人形成抵押贷款组合,以基础资产为担保发行证券、销售给投资者,把该基础资产产生的利益还给投资者。该制度通过利用证券化方式转移或降低了各种风险,较好地解决了资产流动性问题,优化了其资产结构,创造新的信用,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发展住宅产业。资产证券化必须要对基础资产进行成功的重组以组成资产组合,并实现资产组合的风险隔离,同时还必须对资产池进行信用增级。韩国陷入亚洲金融危机后,迅猛地推进金融机关和企业的重组,这一过程中,导致很多企业和金融机关产生大量不良债权,尤其是不动产资产。为了防止企业和金融机关的破产、提高财务健全性,政府接连制定相关法律。但这些法律偏重于促进、鼓励资产流动化,所以采取特例规定使流动化过程更容易地实行。但韩国尚未采取近代流通抵押权制度、否认登记的公信力,这都与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有所冲突。因为这些问题是关系到韩国私法体系的根本性问题,需要深思熟虑,所以应首先以在美国运作的权源调查和权源保险制度来弥补法律的漏洞。目前中国存在法律、制度上障碍,并且住宅金融市场尚未成熟。从外国的经验来看,在某种程度上政府的干预不可避免,此方式表现为赶快完善关联配套法律、设立政府支持的机构而担任信用保证业务或者证券化中介机构角色、给予税金减免优惠措施等诸多形式。SPV设立时,利用不动产投资信托方式是值得注意的。首先着手把用于公益目的以外的划拨土地变为可在市场上交易的对象,此过程当中利用不动产投资信托方式是比较合适的。在初步阶段,先采用不动产投资信托方式来试行证券化,随着环境的成熟,到最终的阶段,则可以通过SPV来实现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最后,从2003年至2004年美国的freddie Mac会计作弊等事件中可以看出,怎样安全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贯穿于证券化的始终。关键就在于如何建设公平的竞争机制、监视通道、如何提高监督业务的实质性和有效性等。

王莺莺[3]2010年在《我国村镇住宅建设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村镇住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对住房要求也逐步提升。但是由于受到农户自身收入以及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村住宅市场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制约了村镇住宅建设的发展,无法满足农民同益提高的住房需求。而目前我国农村住宅金融支持体系建设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农村住宅消费信贷规模小,信贷资金不足,农民住房贷款难等等致使村镇住宅建设在投融资方面存在着资金需求远大于供给的尖锐矛盾。严重阻碍了村镇住宅建设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如何针对目前我国村镇住宅建设实际情况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农村住宅市场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供给方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分析主体既包括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种金融组织,也包括制定相关金融政策的政府机构。论文着重分析了这些组织在金融支持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各自的运作方式。论文在第一章先阐述了研究背景、意义,论文的思路和写作框架,使得读者在整体上对文章有个大概了解。第二章对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农村金融理论以及住宅金融理论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目前较少的几位研究农村住宅金融的学者观点,为接下来的研究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第叁章内容论述了目前我国住宅金融支持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且分地区总结了国外不同发达国家的住宅金融体系构成,目的是为构建我国村镇住宅建设金融支持体系提供借鉴和指导。第四章是将文章引入主体部分的过渡性章节,针对我国村镇住宅建设的特点,主要从服务组织、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和服务程序上分析了村镇住宅建设对金融支持体系的特殊要求,这就使得在第五章中构建的村镇住宅金融支持体系更有针对性,是本文的一大创新点。第五章先介绍了目前在构建体系时有哪些现实条件,包括政策支持、农村住宅需求市场扩大以及发展起来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些成为构建我国村镇住宅建设金融支持体系的基础。最后分别从组织体系、市场体系以及信用体系叁方面构建出我国村镇住宅建设金融支持体系,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

主父海英[4]2010年在《金融负外部性研究》文中认为本选题是从金融组织的成本和收益的对比角度来研究金融外部性,特别是金融负外部性问题。围绕金融负外部性这个主轴,从各个角度和层面研究金融活动的外溢效应,尤其是金融成本溢出的问题。微观个体的金融风险承担行为会给宏观经济带来外部效应,宏观的金融政策或金融活动甚至会带来国际间的溢出效应。金融组织本身的成本和收益不等于社会的成本和收益,经过宏观经济的传导,金融领域的外部效应尤其强大。本文基本结构如下:第1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理论与现实意义等,强调了全球化背景下研究金融负外部性的重要的战略意义。第2章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外部性、金融外部性等概念进行经济学溯源,重新思考了金融全球化的动因和二元效应,重点是对外部性理论的提炼、整合与补充,为全文打下了理论基础。第3章对金融外部性本质进行深入探析,创造性地诠释了金融外部性的概念与分类,重新对金融外部性产生的本质进行再思考,指出金融外部性是金融市场中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张力,金融市场的制度失灵所致的“官能障碍”是金融外部性的本质诱因,强烈的金融外部性必然催生新的金融制度。分析了金融准公共物品的“金融阈值”、“供给问题——金融公地悲剧”以及垄断经营所诱发的金融外部性等,揭示了金融负外部性理论与自然原理的耦合。第4章是对不同金融发展路径下的金融外部性的一个集大成的整合和重新界定,以麦金农-肖的金融发展理论为基础,分析了M-S范式的金融自由化下的金融负外部性,重新思考了金融压抑下的金融正外部性的负效应,对金融约束下的政策效果及干预边界进行了收益——成本评估。第5章构建了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层次的金融负外部性的分析框架,首先从经济发展角度审视了金融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溢出效应,发现发展中国家承受了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外溢成本;然后从微观和宏观角度梳理了各层次的金融外部性,重点分析了国际货币、汇率政策等的国际金融负外部性。第6章构建了“金融创新-金融虚拟性-金融负外部性-金融危机”动态路径模型并进行验证。本章从社会设计者的角度建立了金融危机视角下金融创新的最优动态路径模型,分析了参变量对动态路径的影响与政策意义,并由之演绎出如下命题和结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既可以正相关,也可以负相关;金融负外部性与金融危机互为内生;金融危机深度的边际成本随时间递增、金融负外部性增加。从各次危机中筛选出有针对性的事实和数据对该命题进行了经验支持。第7章探讨虚拟金融的负外部性。首先从理论上界定了混淆不清的虚拟经济、金融与虚拟金融的关系,对虚拟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现象分别从外汇交易、股票市场、其他衍生工具等方面进行了实证考察,指出虚拟金融的货币增值是其自我扩张的源动力,分析了虚拟金融通过外溢效应伤害了实体经济。第8章对金融市场中政府行为的金融负外部性进行集中阐述,首先从理论上进行了政府行为及其外部性的经济学诠释,然后以汇率政策、金融市场中的寻租行为、政府救济等作为政府行为的代表深入探讨其溢出效应并提出有关对策。第9章是我国房地产的金融负外部性探讨,该问题是当前的敏感问题,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本章基于房地产业的金融属性,通过大量数据对房地产业的泡沫进行测量和评判,结论是当前房地产业既非经济的支柱产业,亦无“财富效应”,反而是以全局经济和社会效益损失来换取自身的经济绩效和片面发展,此乃房地产业的成本社会化。第10章针对前九章分析的各种金融负外部性提出了解决之道。首先是强调重视社会责任,重塑金融经济伦理,其次是在理论上确定了金融干预最优边界,提出了改变竞争规则的国际货币改革的建议,利用火车头理论(Locomotive Theory)和博弈分析提倡国际间合作,对当前热议的国际货币改革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是利用金融外部性的成本—收益的经济效应分析,通过利率(不同金融发展路径)、汇率、金融创新、虚拟金融、金融市场的政府行为、房地产金融等诸多方面研究金融外部性,主要是金融负外部性问题。微观上涉及金融机构的风险社会化,宏观上涉及某些国家性的利益集团利用金融霸权,过度的开发全球的金融资源,进行有利于本国的宏观金融调控政策。再次揭示了金融双刃剑的本质,对当前金融的“去功能化”对经济造成的伤害发出警示。强调被漠视的金融伦理,既在微观上强调金融干预的合理边界,又以宏观的视野,探讨通过国际政治与经济的新平衡与国际金融新秩序的建立,来解决目前全球面临的宏观金融负外部性问题。综上,本选题有着理论和现实的重大研究意义,尤其是在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的前前后后和危机深度蔓延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金融负外部性的重要影响。可以说,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上个世纪及本世纪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负外部性的集中、极端表现和例证,尽管对其描述性的文字已经汗牛充栋,但对其真正意义上的反思才刚刚开始,故而,当前研究金融负外部性这个选题更凸显了其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战略意义。

杨明秋[5]2003年在《住房金融的制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住房金融的实践关切和对其研究的理论缺乏,是本文选题的初衷。本文是用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住房金融。主要内容包括:理论线索和研究范式。本文试图构建一个系统的住房金融的制度分析框架。制度经济学是基本的理论线索,制度分析范式包括如下方面:交易成本是考察住房金融制度的基本视角,特定的住房制度安排遵循约束条件交易成本最小化原则;金融深化和金融功能理论是理解特定住房金融制度安排的重要辅助方法;整体性住房金融制度结构的形成是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各类制度在内互相影响、平衡的产物,制度捆绑和制度嵌入是常见的形式;金融结构方法是用制度分析方法解释住房金融制度的有力的定量分析工具;住房金融制度变迁的基本动因是交易成本最小化(外部收益内部化),变迁的基本方式是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公平和效率是住房金融制度评价的基本标准,公平和效率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可以同时实现,政府在住房金融制度中起着平衡公平和效率的杠杆作用。住房金融的制度多样性和变迁。运用制度分析范式,从两个角度分析住房金融的制度。一是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分析某项特定的住房金融安排的原因、优势、相关的机构和工具;二是从制度结构的角度,分析一国整体性住房金融制度安排的原因、发展、优势和可能存在的缺陷。从两个方面都体现了住房金融制度的多样性和变迁的基本规律。住房金融制度中的政府。专题讨论了政府在住房金融制度中的作用、角色这个共性的问题。由于住房的福利性,政府在住房金融中通过税收、补贴、担保、提供贷款等间接或直接方式参与住房金融,但市场化取向和间接方式是趋势。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的住房金融制度。特别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的住房金融制度。主要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住房金融发展的制约。通过制度变迁,发展中国家发展住房金融可以实现储蓄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更合理配置。转型经济面临住房金融制度的前后脱节,导致居民住房困难。中国住房金融的制度分析和制度建设。在从一般到特殊地分析了住房金融制度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住房金融制度的变迁过程,指出了在制度结构和制度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在约束条件下构建中国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商业性为主,政策性为辅,多种形式和机构并存”的住房金融制度建设框架。并讨论了作为市场基础设施的住房金融二级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策略。

殷燕[6]2012年在《国际公共住房财政与金融体系实证研究》文中提出住房问题古来有之,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程度的加快,城镇居民的住房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就更为严峻。国际上普遍的做法是对低收入人群提供保障性住房,满足他们基本的居住需求。国际上将政策性住房的统称公共住房,我国则将其称作保障性住房。公共住房并非新生事物,在一些国家,公共住房的发展史已逾百年;在一些经历了二战战争洗礼的国家,重振国家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住房,以缓解严重的住房短缺问题。在或漫长或短暂的发展历程中,各国的公共住房政策都在不断地调整以更好地发挥住房保障的作用,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会继续发挥作用。在发展公共住房的初期,多数国家是通过政府财政来为公共住房的提供建设资金。至今,在一些福利国家,其住房保障方面的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较高。政府财政对公共住房的支持固然重要,然而公共住房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对资金的需求量又极为巨大,因此找到一种能为公共住房建设提供长期的、稳定的、资金充足的且来源广泛的融资模式,必将对公共住房的良性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公共住房资金的来源和融资方式方面,各国的具体做法都不相同,研究他们的筹资方式定会对我国保障性住房的资金筹集模式产生有益的借鉴。各国的公共住房的政策中包含有大量的金融政策,借助公共住房金融,保障人群才能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在公共住房消费环节,公共住房金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而,借助于公共住房金融,政府的各项优惠金融政策方能得以贯彻与执行;另一方面,公共住房金融为住房消费者提供必要的住房金融服务,或则为他们提供贷款担保从而增加他们获得贷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住房支付能力或房租承担能力。各国的公共住房金融体系也各不相同,既跟本国的住房政策有关,也又跟本国的金融业的发达程度有关。总结各国的公共住房金融体系的特点,必将对构建和完善我国的保障性住房金融体系的产生重要的启示。本文选择公共住房发展情况较好的五个国家来作实证研究,它们分别采用不同的公共住房的发展模式,重点分析这五国所实行的公共住房建设资金的筹集模式和对公共住房消费者的信贷服务以及补贴政策,并从公共住房体系的视角来研究公共住房金融机制。还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叁市场过滤模型,具体分析了不同金融政策在效用上的差别。本文在研究五国的公共住房筹资模式和住房金融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和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最后,结合我国国情,给出了我国保障性住房的筹资模式选择和保障性住房金融体系的构建方案。

顾书桂[7]2012年在《关于公共住宅金融与商业住宅金融的比较》文中指出公共住宅金融与商业住宅金融都是价值运动,它们既相互作用又相互影响,共同满足社会公众对居住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共住宅金融与商业住宅金融又在经济基础、市场风险、行为属性和经济地位方面存在差异。公共住宅金融与商业住宅金融的差异需要我们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取长补短,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企业参与公共住宅金融,要注意公共政策风险。

杨涛[8]2006年在《中国住宅金融体系:理论与政策思路》文中研究表明住宅金融体系的发展对中国的金融改革有重要意义,住宅金融体系的完善直接影响到中国金融的稳定与风险。政府在住宅金融体系发展中既应坚持市场化导向,又要有特定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政府调控住宅金融发展的方式应是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并重,还应坚持实现政策性功能与商业性功能兼备的功能定位、建立健全相应的运行机制、构造健全的住宅金融市场结构、实现住宅金融体系中的主体和工具创新等基本原则。

刘超[9]2003年在《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近2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的创新之一,目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品种和技术不断发展,形成了全球化的趋势。从国际金融发展趋势和我国住房金融市场状况看,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推行是我国住房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本文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状况出发,借鉴世界发达国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展模式及经验,提出适合我国的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住房金融发展现状及国内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状况的分析,提出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进而说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提出系统研究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法。 在论述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普遍意义和运作原理。 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模式的分析、比较,得出其在发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提出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在分析我国住宅业及住宅金融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必要性及现实障碍,并提出: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条件,更主要的任务是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创造各种市场条件和制度条件。结合国情提出打造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基础的对策和建议。 最后,通过对上海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环境分析,提出上海作为试点的证券化实施方案。

彭晓华[10]2007年在《基于效率与公平的我国城镇住房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住房发展了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和转轨阶段市场发育过程的缺陷,以及我国城镇住房社会保障发展不足,住房领域暴露出了房价泡沫、两极分化等许多问题。对我国城镇住房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国理论界尚不能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本文旨在以效率与公平为基点,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制度分析、博弈分析等工作,探讨我国城镇住房发展的模式选择与政策取向。论文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根据本文研究需要,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效率与公平及其辩证关系的认识,新制度经济学产权和交易费用分析方法、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理路,以及国内学者关于我国城镇住房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第二章对住宅经济领域内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效率与公平作了细致探讨,得出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有机结合是实现住房良性发展的唯一选择的结论。否则,若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脱节,则公平、效率皆不可得。第叁章对国际上效率优先型、公平优先型、效率公平兼顾型叁类住房发展模式中的代表性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出住房发展的若干一般性规律。第四章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回溯了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商品住宅开发的发展历程和城镇住房社会保障的形成过程;对我国商品住宅开发模式、住宅市场及现有主要住房社会保障制度从效率与公平的角度进行了评析:分析了我国城镇住宅价格螺旋式上涨的原因,证明只有通过进一步的制度创新才可能构建有效的住宅市场。第五章研究了提高我国城镇住宅市场效率所需的制度环境与市场条件。清晰界定的房屋和土地产权、商品住宅与公共住宅相容的产权安排、不断降低的交易费用、有效的市场信息提供机制,以及非对称的业主结构有利于提高住宅市场效率。第六章提出了我国城镇住房发展应遵循的原则,从商品住宅开发、住房社会保障、住房金融、政府行为等几个方面描绘了我国城镇住房发展的目标模式,并揭示其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1]. 中韩住房金融比较研究[D]. 许晋荣. 同济大学. 2007

[2]. 中韩两国住宅抵押贷款证券化制度研究[D]. 李相哲. 清华大学. 2005

[3]. 我国村镇住宅建设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 王莺莺. 北京交通大学. 2010

[4]. 金融负外部性研究[D]. 主父海英. 辽宁大学. 2010

[5]. 住房金融的制度分析[D]. 杨明秋. 复旦大学. 2003

[6]. 国际公共住房财政与金融体系实证研究[D]. 殷燕. 北京邮电大学. 2012

[7]. 关于公共住宅金融与商业住宅金融的比较[J]. 顾书桂.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8]. 中国住宅金融体系:理论与政策思路[J]. 杨涛.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6

[9]. 我国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研究[D]. 刘超. 东北农业大学. 2003

[10]. 基于效率与公平的我国城镇住房发展模式研究[D]. 彭晓华. 暨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中国住宅金融市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