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多元化”模式形成了外资重组的“新希望”_新希望论文

“有限多元化”模式形成了外资重组的“新希望”_新希望论文

“有限多元”格局形成外资再造“新希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格局论文,外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新希望(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000876.SZ)拿出了一份还算亮丽的年报,而且,其控股子公司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新希望投资)也已与世界银行集团所属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正式合作协议,同意IFC出资4500万美元增资新希望投资。

这给市场发出一个强烈信号,新希望有了新的希望。

IFC黄雀在后?

资料显示,新希望持有新希望投资75%的股权,新希望集团持有余下25%的股权。IFC进入后,新希望投资总资本将高达2.31亿美元。其股权结构将变更为新希望持股60.2%、新希望集团占20.3%、IFC占19.5%。IFC此次增资新希望投资,将使其实力大增。

此前,新希望投资手里持有中国民生银行3.6亿股份,另有1个多亿元人民币现金。IFC增资进来,使新希望投资可利用现金一下子达到了近5个亿人民币。如果考虑其可在民生银行进行股权质押,新希望投资可支配的现金将会达到10个亿左右。

IFC的进入对新希望来说除了带来资金外,更重要的是信誉的提升。IFC参与的项目通常能增强各方如其他投资人、债权人的信心。和IFC合作,意味着新希望可以利用IFC甚至世界银行的全球企业资源和项目信息,面向全球做融资和投资业务,并为新希望集团在全球寻找新的投资领域和项目,使新希望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大公司。

而新希望与IFC的合作已经不止这一次,不过之前主要是涉及产业方面。

新希望投资增资完成后,将主要在国内收购包括银行在内的优质金融类资产。刘永好曾向媒体表示:"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后,新希望投资公司将成为一家多元化的金融控股公司,并计划在3年内赴海外资本市场上市。"

显然,刘永好已有意把资本运作的触角从国内市场伸向整个国际市场。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IFC乐意进入中国的金融领域。他们认为中国金融领域是最后一块"蛋糕",在中国深化金融改革的过程中,机会多多。所以,它们更愿意借助像新希望投资这样的平台进入中国金融领域。

事实上,自2000年入股上海银行5%开始,5年不到的时间,IFC陆续参股新华人寿、南京市商业银行、兴业银行、西安市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2003年7月6日,通过受让东方集团1.08%股份,IFC与新希望投资一起出现在民生银行的股东名单里。

而民生银行作为新希望最为重要的利润来源,在IFC进入之后,将有近1/5的肥水流进IFC的田里。而且,有理由相信,IFC将觊觎新希望手里更多份额的民生银行的股权。

"有限多元"格局形成

新希望原是一家以饲料为主业的公司,上市之初,主要收入均来自饲料行业。但自1999年以来,公司业务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目前,公司实行以"农产业为核心、适度跨行业发展"的战略,将主营业务集中于饲料、乳制品、化工及金融投资领域。

对于新希望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公司董事长刘永好阐释说:"我们所说的多元化是一种'有限多元',是在立足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和管理框架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发展的多元。"

那么,新希望"有限多元"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呢?

一是主业毛利率逐年下降。近年来,公司主营业务饲料收入虽然一直呈稳定增长趋势,但毛利率却背道而驰,基本上呈逐波下探的趋势。从2001年起,新希望开始进入乳业,先后收购阳平乳业、云南蝶泉、四川阳平、长春苗苗等几个企业,目前已经控股和参股了10余家乳品企业,分布在国内7个省市,公司乳业的发展仍需在整合中体现,其业绩财报显示,新希望的乳业毛利率也远远低于乳业行业的几家龙头企业。

从整体来看,新希望饲料、乳制品、化工三项实业经营业务的利润增长率超过民生银行利润增长率的难度较大。

二是房地产投资只是过客行为。新希望集团进入房地产行业,本来只是为新希望日渐式微的饲料产业寻找替代产业过程中的一次试探。不过刘永好选择进入房地产市场的时机非常好,1999年,和成都岷江房地产公司合作开发了300亩的成都锦官新城,甫一出手,即引发市场热烈回应,一期开盘一周便销售1.4亿元。

刘永好放言,将在一两年内投入25亿-30亿元到房地产中去,加上原来锦官新城一个项目就投资16亿,刘永好在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总额将超过50亿元。如果按照《福布斯》对刘永好83亿总资产的估价计算,新希望这一投资力度令人惊讶。

然而,在锦官新城一举红遍成都后,刘并未迅速扩大战果在房地产业迅猛扩张。刘永好任由许多起步比自己晚、基础比自己薄的房地产商"长江后浪推前浪"。刘永好在房地产投资方面见好就收,踟蹰不前是有原由的。他通过与政府打交道认识到房地产业的政策限制和行业弱点,甚至曾断言房地产业的火热和暴利只是经济转型期的机会,不会长久。

三是金融投资命系民生银行。新希望的金融投资虽然项目不少,但总起来说,民生银行是其命门所系。2001年至2004年是民生银行的高速成长时期。2003年,新希望通过参股民生银行获得投资收益为1.03亿元,占当年公司净利润的83%。2004年,新希望通过投资民生银行又获得了1.067亿元的投资收益,占净利润1.397亿元的76.38%。可见,若没有该笔长期投资,公司的利润大滑坡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暗示了该公司的主业滑坡是事实存在的。

因此,民生银行投资收益既构成了新希望金融投资的最大利润源,同时也是公司最大的风险源。

新希望希望何在?

应该说,新希望在经营上还算是比较稳健的,该公司历年来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在25%左右。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档次时,往往由产品投资者变成了产业投资者、战略投资者,而战略投资者又必须以庞大的金融资本作为后盾,才能实现其产业投资、战略投资。也就是说大集团投资小打小闹已没有意义,大规模投资就需要庞大的资金,庞大的资金就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

近年来,新希望发起金融购并风潮也许是在向通用电气、通用汽车等国外大企业的成功经验学习,以产业资本进入金融资本,以金融资本为产业资本服务。

另有数据表明,全球贸易总额的97.5%是金融资本交易,产品贸易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5%。刘永好曾表示,"做产品经营是一分一分地赚,做品牌经营是一毛一毛地赚,做资本运营是一块一块地赚。"

而新希望之所以采取参股的方式涉足金融业,恐怕主要是由于我国财务公司设立门槛很高。同时,财务公司经营范围较窄,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金融方面的需要。于是,新希望采取在产业外部投资并购银行、保险、信托的办法,以达到参股甚至控股的目的,甚至不排除企图将整个产业集团变成金融控股公司。

但是,与2004年轰然倒下的德隆、鸿仪等民企资本派系相伴,"短融长投"、"产融矛盾"等词语几乎成为民企涉足金融的紧箍咒。好在刘永好自有主张,对市场的种种议论不以为然。他表示:"我觉得曾经垄断的金融行业逐步放开的过程中,有许多特殊机会,谁抓住就会有较大发展。"

事实也是如此,在2004年宏观调控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民企进入金融领域的热情并未随德隆崩塌、托普遁形、鸿仪分崩离析、东方收缩战线而减退。统计显示,2004年已有9家民企逆市进军金融业,包括被金融界人士称为中国第一家货真价实的民营银行浙商银行亮相,海航集团财务公司成立,鲁冠球的万向集团参股浙江工商信托并间接控股天和证券,新奥集团参股重组河北金融租赁公司,横店集团控股西藏证券,雅戈尔参股宁波市商业银行等。

事实上,刘永好从1000元人民币开始,用20年时间发展到现在,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资本经营带来的倍增效应。当然,新希望能否成为资本运作的顶尖高手,我们还有待观察。在金融业投资获得巨大成功的背景下,公司加快了资本运作的步伐,但把打造大农业产业链作为目标,其前景虽然诱人,最终结果却值得怀疑。

也许新希望在多元化投资过程中,能有效控制风险,并且取得合理的收益,但没有了主营优势,我们难以期盼公司全面获得超额回报,指望所有投资都像民生银行般快速升值也是不现实的。

标签:;  ;  ;  

“有限多元化”模式形成了外资重组的“新希望”_新希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