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土商品到农村经济振兴的构想&以20世纪30年代初第二次运动为例_手工业论文

从乡土商品到农村经济振兴的构想&以20世纪30年代初第二次运动为例_手工业论文

从土货提倡到农村经济复兴的一构想——以1930年代初念二运动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土货论文,农村经济论文,为例论文,年代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S-09;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15)06~0101~09

       1933年被称为“国货年”,上海国货工商界掀起了形式多样的国货提倡运动,如举行国货展览会,成立国货公司及国货介绍所等。也在这一年,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邰爽秋在上海沪西发起了一场提倡手工土货的念二运动。现有研究多关注上海都市空间的国货运动,对近郊农村出现的提倡手工土货则多有忽略①。

       学者周洪宇较多地关注了邰爽秋的民生教育主张,而曹天忠则在1930年代乡村建设派中论及“念二社派”与其他派别的互动②。但是,这些论述并不能展示念二运动具体是一个怎样的开展过程,以及邰爽秋的民生教育思想如何在运动中实践。本文拟利用念二运动的宣传册、《申报》等资料,考察念二运动的理论方案、开展过程,及同时代人对该运动的评价,并尝试分析出现这一运动的原因,以展示传统手工业在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一、运动的提出及理论方案

       邰爽秋(1896~1976),江苏东台人。1924年秋,考入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先后获芝加哥大学教育学硕士和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1927年归国后,历任江苏省立南京中学校长,国立中央、中山、暨南、河南大学教授,1933年9月开始任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③。

       邰爽秋致力于民生教育,主张“以发展人民生计的经济活动的脊干,来改进民众生活,扶植社会生存,保障民众生命而达到民族复兴”。该教育以实际参加或力能参加民生经济活动的男女老幼民众为对象,并充分利用民众的经济活动场所来施教,寓一切教育于民生建设之中,以发展民生的经济活动为经,以文字、公民、卫生、休闲、自卫、救国种种教育为纬。他认为,民生的出路在于社会节约的提倡,固有手工业生产得以维持,土货得以畅销。至于如何解决民生问题,他主张,一是化寄生虫(指城市消费者)为生产者,使城乡经济问题同时解决;二是实行社会节约,以发展社会生产事业;三是在关税保障或资本和技术未达到相应程度能与外货竞争的局面下,须维持手工业生产(土货),改良手工生产;四是提倡土货,希望土货上城,而不是国货下乡④。

       秉持这样的主张,1933年国货年之际,时任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的邰爽秋,发起了一场以“提倡土货,实行社会节约,努力社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改善民众生活,协谋中华民族之复兴”为目标的念二运动。因为运动是从民国廿二年(1933年)开始进行,因而取名“念二”(念与廿同音),且含有纪念、警惕的意思。

       其实,早在担任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之前,邰爽秋就利用教育参观团来宣传提倡土货的主张。1933年4月初,时任河南大学教授的邰爽秋率领河南大学教育参观团,男女团员共十二人,从河南开封出发,前往定县、北京、天津、济南、南京、江苏、上海等地,参观当地学校,调查实验教育,考察农村建设,搜集农村经济研究资料,尤侧重宣传土货之提倡⑤。在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参观时,邰爽秋将土货运动与中国民众教育的前途相联系,他在演讲中说“要发展国民经济,和充实人民生活,我的主张,就是提倡土货,现在中国有许多国货,是国货其名,洋货其实。”⑥

       为宣传念二运动的主张,邰爽秋又与念二同人一起,出版了一本名为《念二运动——提倡土货到民族复兴的具体方案》的宣传册子,详细阐述念二运动的意义、及提倡土货的具体办法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土货的见解。书中阐述,“凡是拿中国原料(相对的)用中国人力和中国手工所制造出来的货物皆为土货”,主张在关税保障或资本和技术未达到相当程度能与外货竞争的局面下,应以手工业为生产的主要方式⑦。因此,可以说念二运动的提倡土货,即为提倡手工业生产。

       (二)为什么要提倡土货。书中详细论述了提倡国货的困难。一是国货模仿洋货,与洋货不易辨别。二是国人以机制洋式货物为生活必需的标准,当国产数量供不应求时,就不得不求之于国外,因此国货实际为洋货造市场。三是国货的原料中多含洋货⑧。邰爽秋也认为“提倡国货的结果,是提倡人家的国货”⑨。在此情况下,念二运动所提倡的土货正好相反,它与洋货易辨别,其原料少有洋货的掺入,坚固耐用⑩。而且,提倡土货即提倡手工业,在当时机器、资本缺乏,工业幼稚的中国,这一提倡是过渡时代不得已的一种办法,绝非目的。通过提倡手工生产的土货,可以发展生产,为储蓄民族资本,做大规模机器工业生产做准备。同时,书中论述到,中国农村靠手工生产为生者至少有三万万人,提倡土货,可以救济农民生计问题,解决民生问题(11)。

       (三)怎样提倡土货。邰爽秋主张,应通过心理建设,克服在土货提倡中自私、享乐、虚荣、畏难的心理。具体来说,邰爽秋要求从自我做起,以身着土布的行为,尽其力之所及求吾心之所安。同时,也主张从知识分子做起,再普及至一般民众,使全国民众拿出刻苦的精神来,以克服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改变社会崇洋的观念及风气(12)。

       这一方法,注重从主观心理进行约束,来倡导商品销售者和购买者选择土货。当然,邰爽秋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穿着一身土布衣裳,将以上提倡土货的办法贯彻于自己的生活中。1933年9月18日,在上海县农民教育馆举办上海土布运动大会时,他便身着一身紫花布(上海法华乡、宝山县出产土布)前往演讲,以示对土布运动的支持(13)。1935年当南京市市长石瑛发起服用土布运动时,邰爽秋也在《申报》中发文支持,认为这一运动与念二社的主旨不期而同,并强调土货提倡,特别是土布提倡是救济农村的根本办法(14)。

       邰爽秋对土货的这种执著,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婚姻。1936年春,据《申报》报道,邰爽秋与夫人黄季马女士因为在提倡土货上意见不同而离婚,黄季马女士主张国货,而邰爽秋认为自己的土货主张是要贯彻的,不肯与夫人妥协,结果双方为此小小矛盾签字离婚(15)。1937年3月28日,邰爽秋又与大夏大学师专科安徽籍女生胡佩珍结婚,对于邰爽秋提倡土货的主张,胡女士表示“极愿赞助”,婚礼仪式也奉行念二运动的主张,朴素简约(16)。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念二运动——提倡土货到民族复兴的具体方案》一书的扉页,印有一份由上海天章纸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用纸说明,以证明出版该宣传册所用的纸张,是上海天章纸厂生产的道林纸。有趣的是,该“道林纸”是采用扁平式机制造的机械纸,而非手工纸(17)。可见,虽然念二运动的理论方案里处处阐述自己提倡的是手工土货,与机制国货不同,而实际上,在这一方案付诸实践之前的宣传环节,便出现了不一致之处。

       当然,这一以手工土货的提倡来与机器斗争的“反近代”做法,并非只出现在1930年代的中国。早在1920年代,印度的甘地便将土布运动作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个环节。甘地认为,通过提倡手织土布,可以为一半挨饿一半雇佣的印度妇女谋得工作。并且他还立志要使全印度的人,都穿用这种棉纱织成布匹的衣服(18)。这样看来,邰爽秋所提倡的土货运动的方法和目的与甘地的土布运动有类似之处。根据日本学者坂本德松的研究,甘地的土布提倡运动,以1921年8月焚烧英国棉织物而达到顶点(19)。那么,在1930年代的中国,邰爽秋所倡导的念二运动是否也是以这样激烈的方式开展?还是有其他不同之处?

       二、念二社的建立及运动的开展

       念二社的设置始于1933年冬,当时,邰爽秋与大夏大学师生30余人,在上海梵皇渡中山路侧创立沪西念二社,其主要事业除土货介绍所、纺织训练所、工艺训练、生产合作社以外,还有中山村教育实验区。但由于该实验区居民仅有百人,范围狭小,于是1934年,沪西念二社将范围扩展至梵皇渡西北部,与该年成立的大夏大学民众教育实验区合设梵皇渡普及教育实验区(20)。1934年5月27日,沪西念二社正式举行成立大会及全体社友宣誓典礼,由邰爽秋任主席,唐茂槐担任总干事,此时,念二社的社友共有50余名,成立后,该社主要致力于推销土货,改良土布,普及民生教育等工作的开展(21)。

       念二社作为念二运动的具体组织,以社友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大会闭会期间,由董事会代表其行使权力,董事由全体社员选出,任期1年。董事会下设干事会(总干事1人),负责具体社内事务。并下设秘书处(主任1人)、土货介绍所(主任1人)、梵皇渡普及教育实验区(主任1人)、生产合作所(主任1人)、纺织训练所(主任1人)等开展实际工作(22)。同时,念二社还制定了相关的社章、规约、社务以规范社员的行为,推动念二运动的开展。因社内经费由社员自筹,因此到1934年8月为止,真正开展起来的也只有土货介绍所、纺织训练所及梵皇渡普及教育实验区。

       土货介绍所,是试图通过在全国大小城市镇的学校、民教馆等公众机关普遍创办土货介绍所,代售各种土货。一方面把农村货物介绍给城市民众去消费,沟通城市消费者和乡村生产者两方面,以达到农村经济恢复的目的。另一方面,将一般消费者和一般生产者直接联系起来,避免商人从中谋利,以达到救济手工生产的目的(23)。但是,这样的设想,也忽略了商人在沟通生产与销售之间所起的作用。到1934年8月为止,沪西念二社的土货介绍所已代民众售出土布六千余尺,土布鞋五十余双,藤器用品三十余件,酱罐食品一百余件,共五六百元(24)。可见,其规模并不大。

       在1934年时,沪西念二社的纺织训练所,有三根纺纱的纺织机十余架,加上民众自备的纺纱机共二十余架。同时,也有两架改良织布机。训练所的工作,主要是征求精于纺织的民众到社里进行纺织,并训练不能纺织的民众。如果民众家中有纺织机,可向念二社借棉花,纺织成纱后,交给念二社,由念二社支付相当工资。织出的布由土货介绍所进行贩卖(25)。

       而梵皇渡普及教育实验区则是念二社的中心机关,其所承担的教学工作,也是念二社最重要的工作。运动以全区为教育实施场所,组织纺织、缝纫、养猪、种植等团,每团配置民众十余人,各设团长一名,协助实施本社所预定的教育。同时,邰爽秋自创一种“普及教育车”,由社友或各团团长按时推往田野或民众居住与工作场所,实行教育。教学内容分为教授知识、行为、技能等的个人教育,以及教授发展手工业、普及新式农具等的社会教育两种(26)。

       为推动念二运动的开展,1934年冬,邰爽秋、唐茂槐等人又组织了念二运动促进会。(27)在此基础上,1935年8月,念二运动促进会又与上海市教育局、大夏大学合办沪西民生教育实验区。该区设于沪西大夏大学西北一带(东依中山路,南望苏州河,西临申纪滨,北接暨大实验区),全区面积共约40方里,2000余户,12000余人口,区内居民80%为务农者(28)。该区的运营经费由念二运动促进会、上海市教育局、大夏大学共同负担。其开办费为153元,大夏大学每年资助500元。而上海市教育局为表示政府的倡导扶持,也准予从1935年8月起每月拨款350元,作为该会实验民生教育专款。但是,到该年10月为止,这笔经费依旧处于未拨状态,于是实验区不得不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处借款500元,约定分12个月归还(29)。可见,所谓政府的倡导扶持,也不过是“有名无实”。

       在原有念二运动宗旨的基础上,该区以“实验民生本位教育,提倡服用土货,励行社会节约,努力社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改进区民生活,推进中央规定之各项运动,协谋中华民族之复兴”为实验宗旨。设置社区主任一人,拟定进行计划,编造预算决算,考核工作人员成绩等。主任下设总办公处,分研究部、辅导部、训练部三部,各部设主任一人,研究员若干,辅导员若干,导师若干,实习辅导员若干。另设沪西念二社、金家3巷念二社、徐家宅念二社等民众组织,并分设洗衣合作团、纺织合作团、种植合作团等经济合作团以协办事业,开展民生教育活动以及土货巡回展等活动(30)。之后,该区在1936年8月25日、10月11日,分别举行了两次巡回土货展览,倡导区内一般民众认识并选择土货(31)。

       1936年,邰爽秋又发起提倡土货年干事会,并拟定了提倡土货的“十年实施计划”。3月12日在上海市立民教馆举行了“土货第一年”开幕典礼,时任中央党部代表朱养吾、上海市市长吴铁城的代表章渊若,中华国货维持会的代表徐赓等党、政、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开幕式并致辞,归纳其内容就是强调通过提倡土货来充实国家经济力的积极意义(32)。但最终,该计划刚刚实施了一年之后,便因战争爆发而终止了。

       按照念二运动的理论方案,土货介绍所与普通商店为股东服务,消费合作社为消费者服务有所不同,是为生产大众服务(33)。但在运动开展中,土货介绍所实际上是“一种辅助教育进行的机关”,念二社对在土货介绍所寄售物品的寄售者施以相当之教育(34)。同时,纺织训练所虽然也是经济的组织,但也是为辅助教育进行而设,主要对所属的纺织工友施行教育。可见,1934年后,邰爽秋提倡土货的理论方案与民众教育相结合后,运动并未像其理论方案中宣传的,注重开展调查土货种类、研究改良土货的方法、举办土货陈列馆、举行土货展览会等工作。其主要工作实际上逐渐偏向民生教育,且政府宣称的支持经费也是作为民生教育的专款,不得作他用。因此,念二社的实质是,“从经济的立场由提倡土货以复兴民族改造社会的一种具有教育性质之服务团体”(35)。

       从以上念二运动的开展过程来看,与前述印度甘地所提倡的“斗争”形式的土布运动,并深化为印度政治、宗教运动不同,邰爽秋所倡导的念二运动主要以“平和”的教育形式开展。邰爽秋也认为自己与甘地的行为存在区别。他主张,“只要用我们几万双的手,和几万架的土机器,印度甘地以亲自纺织来抵抗英布,中国尚不至此,所以穿土货,使许多的手不空闲起来,来增进生产”(36)。这便体现在他以身作则,日常生活中常常穿着一身土布短装,从而也遭致各种评价。

       三、同时代人的评价及运动出现的原因

       对于邰爽秋及其所倡导的念二运动,时人褒贬不一,因为评论者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评论时,多使用笔名,因此,很难从评论者的身份上捕捉其评论立场,同时,评论的正确性与否也有待商榷。不过通过对各种评论内容的对比分析,也可以部分窥视邰爽秋及其念二运动的开展在社会舆论所处的位置。

       尽管邰爽秋对同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表示质疑,认为中国的问题不在农村而在消费的城市(37)。但是,同时代也有研究将邰爽秋及其所倡导的念二运动称为“念二社派”,认为它也属于乡村建设派中的一派(38)。

       邰爽秋也因常常穿着一身土布短装,受了很多侮辱,他撰写了《我穿了一年的土布短装》一文,详细叙述因穿土布短装而受到的欺忤(39)。对邰爽秋提倡的穿土布短装的主张,他的叫季子的朋友也撰文反驳,认为“以穿国货的中装为主,长短奢俭一听个人的高兴”,指出念二运动是麻烦、误事、不合理,所以实在大可不必(40)。对于朋友的评价,邰爽秋撰文回复,认为自己穿短装遭遇的羞耻越多,越可以磨练自己的品格,鼓舞自己的勇气,使自己了解老百姓的痛苦,也就越能使自己有机会改变一般社会轻视和欺侮老百姓的观念(41)。

       对于邰爽秋对季子的回复,署名为冰炭的人指出其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改良主义者的软弱心理,认为机械工业突飞猛进,已经把手工业生产赶入没落的深渊,不再有立足的余地,是谁也不会否认的事实,而邰爽秋却迷恋过去了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是“立异以鸣高”(42)。甚至有人认为到1934年底,念二运动已经“烟消云散,悄然无声”了(43)。

       但同时,依然有人认为邰爽秋有一种坚强的意志,随便到什么地方都保持对土布服装的尊严,可敬可佩(44)。教育人士陶愚川也评价说,如果按照《念二运动》一书所说的去做,“已经破产了的中国国民经济必定有繁荣的一天”(45)。更甚者,沪西念二社的黄纶书认为,“念二运动的精神与方法与新生活运动‘礼义廉耻’的旨趣相合,倘使蒋介石知道这个具有充分教育意义的念二运动,在去年(1933年)已经开始了,他一定认为念二运动是新生活运动的先锋队中的一小卒,协助它的发展,将来转而帮助新生活运动的成功”(46)。

       以上的土布运动大会以及邰爽秋倡导的念二运动的论述,大多是建立在对运动的报道或评论上,不免有宣传性的印象。那么,究竟为什么会在1930年代积极开展国货运动时,出现念二运动这样一种“反近代”的提倡土货运动呢。其可能性如下:

       首先,与1930年代初中国农村经济救济、复兴的浪潮相关。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2年,又将战火延至上海。加之自然灾害频繁,世界经济大恐慌的波及,中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陷入极度混乱、贫困的时代。“农村经济崩溃”的字眼遍布这一时期的新闻报道及杂志评论。

       为救济和复兴农村经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先后成立中央农业实验所(1931年4月)、全国水灾救济委员会(1931年8月)、全国经济委员会(1931年10月)、农村复兴委员会(1933年5月)等机关,会同实业、内政、财政、交通等中央各部及下属各部门,以及省、县各相关政府机关,大力开展农村经济复兴事业(47)。除此以外,还有像华洋义赈救灾总会这样的救济机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这样的商业机构等从事农村经济复兴工作,以及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等教育研究机关,通过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展,以求复兴农村经济。

       据1934年12月《农情报告》的统计,全国从事农业教育、农业调查、农村行政、农村金融及其他农业活动的机关共有691个,其中,个人或私设团体109个,官方团体582个,包括中央政府团体52个,省级团体356个,县级团体174个(48)。因此,念二运动的开展,与这一时期农村经济复兴的各种尝试相呼应。它表明此时的知识分子也开始意识到农村经济救济与复兴的重要性,尽管民间各种运动对如何救济农村经济的主张不同,但其目标都是一致的。

       其次,与中国传统手工业在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有关。提倡土货,其实就是提倡农村手工业生产,其中又以提倡土布业为主。相对于近代工厂,传统农村手工业的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剩余劳动力,如念二运动所宣传的,“今日中国所最感缺乏的是机器、是资本、是大规模的工厂。除去极少数的城市略备一些生产的新工具外,其他所有的是天生的资本——双手——和一些破旧的生产工具”(49),因此,这种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几乎可以被忽略,能赚多少是多少,这就是传统手工业部门竞争力的体现(50)。

       以土布为例,直至抗日战争爆发的前夜,上海公共租界区域内还保有八九千架的手织机,赖以为生的人达50000人之多(51)。加之,土布“服用者多为工人,设布身偶遭破孔,不易化大;不若洋布之一经有孔,即能由小而大而破”(52),且土布市场地域性高,一般是在哪里生产就在附近销售,流通费用上的节约,也是其和机制品相竞争的有力武器(53)。

       因此,念二运动的开展,是中国传统农村手工业部门(土货)与近代工业部门(洋货),以及向近代工业过渡部门(机制国货)接触中,土货提倡者们的“商战”意识,通过社会运动的形式呈现出来,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过程。而正是在与近代工业部门的竞争中,也为传统手工业部门的存续提供了可能性(54)。这种传统手工业部门与近代工业部门共存的现象,也体现了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的二重性(55)。因此,土货提倡运动的发生,也证明近代中国传统部门的土布并未随着近代工业化的进行而衰落,它在与机制品的竞争中,依旧顽强存续(56)。

       四、结语

       统观1930年代邰爽秋的提倡土货的主张,及其发起的念二运动,也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邰爽秋,留美背景,担任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属于教育界的知识分子,也属于消费者。因此,他可以在消费选择上,以身作则,服用土货。同时,他的活动也偏重于通过讲演、出版宣传册等心理建设的宣传教育方式,向普通民众宣传服用土布的意义,引导民众选择消费土货,但对土货生产技术的改进、土货流通的改善等却缺乏关注。同时,从活动的开展范围来看,念二运动则主要依托于大夏大学,活动范围限于上海沪西。因此,活动的辐射范围及其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运动以念二社为组织机构,通过设立实验区,将提倡土货与民生教育相结合。但是,实际上念二社所设置的经济组织,在实际开展中,也变成了辅助教育进行的机关。运动注重服用土货的宣传,试图通过提倡土货,复兴1930年代中国的农村经济,但是,却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1930年代的农村,农民购买力低下,在当时农村经济衰落尚未得到解决之前,无论这些提倡国货或者提倡土货的运动如何宣传、推销,其成效恐怕都甚微。为此,时人对于提倡土货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不过,这一时期土货提倡运动的出现,与其他农村经济复兴的尝试相呼应,可以说,在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部门与近代工业部门的竞争中,该运动也是传统手工业提倡者“商战”意识的体现。竞争中,传统手工业部门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就近销售等优势在竞争中顽强存续。因此,土货提倡运动对复兴农村经济的尝试,无论其成果如何,它本身的出现,也说明了传统手工业部门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

       注释:

       ①相关研究参见吕建云:《论中国三十年代的国货运动》(《浙江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蒋伟国:《近代中国国货团体初析》(《民国档案》1995年第1期);潘君祥:《近代中国国货运动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Karl Gerth,China Made,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3);周石峰:《“国货年”运动与社会崇洋观念》(《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②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曹天忠:《1930年代乡村建设派别之间的自发互动》,《学术研究》2006年第3期。

       ③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91页。

       ④邰爽秋:《民生教育刍议》,《教育杂志》1935年第6期,第57~61页。

       ⑤《河大参观团抵锡》,《申报》1933年5月7日,第3张第11页;《河南大学教育参观团》,《申报》1933年5月16日,第4张第14页。

       ⑥邰爽秋:《土货运动与中国民众教育的前途》,王璋笔记,《民教育通讯》1933年第3卷第7期,第8~9页。

       ⑦念二同人:《念二运动》,念二社联合通讯处,1933年版,第2~3页。

       ⑧念二同人:《念二运动》,第6~10页。

       ⑨邰爽秋:《土货运动与中国民众教育的前途》,第7~13页。

       ⑩《念二运动》,《国货月报(上海)》第1卷第11期,1934年,1~4页。

       (11)念二同人:《念二运动》,第4~17页。

       (12)念二同人:《念二运动》,第23~31页。

       (13)《土布运动第二天》,《申报》1933年9月18日,第4张第14页。

       (14)《邰爽秋赞成京市土布运动》,《申报》1935年3月11日,第3张第11页。

       (15)孟昭:《花呢重系并蒂莲》,《申报》1936年4月18日,第4张第14页。

       (16)《邰爽秋订婚记》,《申报》1937年2月25日,第4张第15页;《邰吴结婚志盛》,《申报》1937年3月29日,第3张第10页。

       (17)之所以在印刷品中出现用纸说明,是由于1928年6月7日,天章纸厂刘伯森经内政部向国民政府呈请,“……请令全国各书局书店凡教科文化书暨各种出版书籍其印书用纸书面用纸均应采用中国纸厂所造之纸且于每册书面后印明用某某厂国货纸张以免弊混并请通令行政各机关一切公文纸张均购用国货……”(国民政府内政部:《内政公报》1928年第1卷第3期,第9页)

       (18)C.F.Andrews编:《甘地自传》,向达译,中华书局1934年版,第292~297页。

       (19)[日]坂本德松:《ガンディ》,日本评论社1944年版,第153页。

       (20)邰爽秋:《梵王渡普及教育之新试验》,《大夏》1934年第1卷第3号,第1~9页。

       (21)《沪西念二社蓬勃气象》,《申报》1934年5月26日,第4张第14页;《沪西念二社成立志盛》,《申报》1934年5月28日,第4张第15页;《沪西念二社近讯》,《申报》1935年1月12日,第4张第6页。

       (22)念二社联合通讯处:《念二年度沪西念二社概况》,1934年版,第19页。

       (23)念二同人:《念二运动》,第59~72页。

       (24)念二社联合通讯处:《念二年度沪西念二社概况》,第23页.

       (25)念二社联合通讯处:《念二年度沪西念二社概况》,第24页。

       (26)邰爽秋:《梵王渡普及教育之新试验》,《大夏》1934年第1卷第3号,第1~9页。

       (27)《念二运动促进会近闻》,《申报》1935年2月14日,第4张第15页。

       (28)《大夏念二运动会合办沪西民生教育实验区》,《申报》1935年3月23日,第4张第14页;《沪西民生教育实验区讯》,《申报》1936年7月20日,第4张第15页。

       (29)《上海教育局关于念二社立案及念二运动促进会呈请备案》,上海市档案馆藏,馆编档号Q235~2~1873。

       (30)《沪西民生教育实验区组织大纲》,《上海教育局关于念二社立案及念二运动促进会呈请备案》,上海市档案馆藏,馆编档号:Q235~2~1873。

       (31)《巡回土货运动》,《申报》1936年8月27日,第3张第12页;《二次巡回土货运动》,《申报》1936年10月12日,第3张第11页。

       (32)《土货第一年开幕典礼》,《申报》1936年3月13日,第3张第10页。

       (33)念二同人:《念二运动》,第61~62页。

       (34)念二社联合通讯处:《念二年度沪西念二社概况》,第23页。

       (35)念二同人:《念二运动》,第53~58页。

       (36)邰爽秋:《土货运动与中国民众教育的前途》,王璋笔记,《民教育通讯》1933年第3卷第7期,第11页。

       (37)邰爽秋:《土货运动与中国民众教育的前途》,第8页。

       (38)该研究将乡村建设的流派分为11派,其他10派分别为:国民党农民运动(孙中山、沈玄庐)、村治派(梁漱溟)、晓庄派(陶行知、赵叔愚)、平民教育派(晏阳初)、农村复兴委员会(汪兆铭)、中华职业教育改进社(江问渔)、无锡教育学院(高阳)、中国的社会主义者(冯和法等)、广西的民国基础教育者(雷沛鸿)、普通大学教授(千家驹、杨开道等)(姜琦:《乡村教育的动向》,《教育杂志》1935年第25卷第11期,第55~60页)。

       (39)邰爽秋:《我穿了一年土布短装》,《一周间》1933年第1卷第3期,该文后来收录于念二运动促进会编辑的《念二运动评论集》(教育编译馆,1934年版,第27~35页)。荆祥鼎的《记邰爽秋》一文这样描述邰爽秋的土布短装,“夏天是深黄色的,冬天是深青色的,式样和冯玉祥氏的差不多,头上戴一顶青土布的鸭舌扁帽,手里挟着的,更不是大英皮的公文包,乃是一价值三四毛小洋的小腰包,走在路上,谁也不知道他的来历”(《十日谈》1934年第33期,第29页)。

       (40)季子:《评邰爽秋先生的土布运动》,该文刊登于1934年6月20日的《大晚报》中,后收入于念二运动促进会编辑的《念二运动评论集》(教育编译馆,1934年版,第37~39页)。

       (41)邰爽秋:《答季子〈评邰爽秋先生的土布运动〉》,该文刊登于1934年6月27日的《大晚报》中,后收入念二运动促进会编辑的《念二运动评论集》(教育编译馆,1934年版,第41~46页)。

       (42)冰炭:《又评邰爽秋先生的土布运动》,该文刊登于1934年7月4日的《大晚报》中,后收入于念二运动促进会编辑的《念二运动评论集》(教育编译馆,1934年版,第47~52页)。

       (43)燕士:《快要民国廿四年了》,《十日谈》1934年第42期,第256~257页。

       (44)仰葊:《土布与美德》,《申报》1933年9月28日,第4张第13页。

       (45)陶愚川:《介绍念二社及其出版品》,该文刊登于1934年3月6日~9日的上海《晨报》中,后收录于念二运动促进会编辑的《念二运动评论集》(教育编译馆,1934年版,第1~11页)。

       (46)黄纶书:《念二运动与新生活》,该文刊登于《大夏周报》第10卷第28期中,后收录于念二运动促进会编辑的《念二运动评论集》(教育编译馆,1934年版,第13~15页)。

       (47)具体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概况,可参见同时代何廉:《支那に於ける農村経済建設》,日本国际協会太平洋问题调查部编译:《支那経済建設の全貌》,日本国际協会,1937年版,第97~152页。

       (48)实业部中央农业试验所农业经济科编:《农情報告》第2年第12期,1934年12月,第120~121页。

       (49)念二同人:《念二运动》,第308页。

       (50)关于传统手工业,特别是棉纺织业中劳动力成本的研究,主要有:Chi-ming Hou,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840~1937),[London]Routledge,2000,p173; Kang Chao,The Development of Cotton Textile Production in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p174;[日]中井英基:《中国農村の在来綿織物業》,第188页;史建云:《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第25~43页。

       (51)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255页。

       (52)《国货工厂调查录:土布业》,《中行月刊》1933年第7卷第1期。转引自徐新吾编:《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69页。

       (53)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第269页。

       (54)Chi-ming Hou,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840~1937),p183.

       (55)侯继明(Chi-ming Hou)的研究指出,与其他落后国家一样,近代中国经济中也存在传统部门与近代部门并存的现象(Foreign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1840~1937),p178)。另外,王翔的研究,在对比日本社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论述了近代中国经济是一种“十分明显而又大体稳定的多层次结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94页)。

       (56)[日]中井英基:《中国農村の在来綿織物業》,《張謇と中国近代企業》,北海道大学图书刊行会1996年版,第151~190页;星野多佳子:《南通在来綿業の再編(1931~1945)》,《近きに在りて》1992年第22号;弁納才一:《近代上海土布業の近代化》,《華中農村経済と現代化》,汲古书院2004年版,第132~158页,通过实证性分析,分別以南通、上海两地为例,论述了近代中国土布业顽强存续的状态,及其在近代中国经济工业化进程中的再编过程。

标签:;  ;  ;  ;  ;  

从乡土商品到农村经济振兴的构想&以20世纪30年代初第二次运动为例_手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