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联动与西部大开发_西部大开发论文

东西部联动与西部大开发_西部大开发论文

东西部联动与西部大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东西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9753(2000)09-0075-05

我国已开始启动旨在把发展重点从东部沿海地区转向西部内陆地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1]。西部大开发作为“十五”计划的中心内容之一,实质上就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本文拟就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东西部联动发展问题,提出一些初步构想。

一、东西部发展差距和东部的比较优势

“一五”计划起至改革开放前夕,西部地区一直是国家投资的重点。西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70年代末以后,随着西部地区重工业在全国的地位持续提高,其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逐渐慢于全国平均水平。1979年到1988年,全国工业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仍以重工业为主;第一产业劳动力份额下降幅度和第二产业劳动力份额上升幅度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工业产值在全国的地位开始下滑。不难发现,东西部的发展差距,主要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施开放战略后日益凸现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的差距有所拉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认为,任何因素都不可能单方面起作用,关键还在于找准造成这一差距的根源,那就是发展战略及其资源配置效率问题[2]。

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家建议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工业,这就为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强有力的推动下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提供了理论依据。重工业是一项建设周期长、资本品积累存量大、投资规模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资金、外汇短缺,经济剩余缺乏,各方面还不具备大规模发展重工业的条件。在资本稀缺的经济中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3],就必然造成扭曲的产品和要素价格。同时一经选择了排斥市场体制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在逻辑上生走出了与这一战略相适应的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以维持低效率配置结构。这一发展战略导致了工业两重互为因果、循环恶化的低效率:首先,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保障资本以极低的价格供应给生产企业,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低价格资本品的供给,必然会造成重工业的低效率;其次,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对经济主体的有效激励,工业产品严重供不应求,因此,不以市场而以生产计划来进行资源配置、考核企业业绩,经济主体总有进一步加大稀缺资本投入的冲动。总之,低成本投入导致了低效率配置,低效率配置扩张了低成本投入。

西部地区本来就是我国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大部分农村人口集中于瘠薄的土地上,生产力尤为低下。加之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必然压低农产品价格,从而使农业基本丧失了比较优势,只能通过加大劳动投入和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增加产量,弥补农业经济效益的下滑。所以,在农业生产中,也同样存在着压低稀缺资源价格而导致配置效率甚低的问题。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中,对重工业的超前投入和对农业经济的抑制,是以牺牲资源配置效率为代价的。一味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发展重工业,无助于缩小二元经济的差别,反而会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低效益农业很难为工业提供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由于损失了农业的利益,最终也抑制了工业自身的发展。可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造成了两重低效率的封闭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的发展差距再次拉大。学术界对此有多种解释,例如“区域差异说”、“政策强化说”和“体制因素说”等。但是所有这些观点的解释都不够有力,与改革开放这一全国性、全方位的改革不太吻合。其实,国际经验和事实为发展战略作出了最好的证明,一些发展中国家充分利用了市场的作用,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这些国有所采取的正是资源比较优势战略[3]。

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是经济发展所必须正视的外生约束,改革开放则是一项双向战略,打破国际和国内、城市和农村、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之间的封闭,并由市场来统一协调打破封闭后的要素流动。只有当经济主体清楚地知道比较优势,并能进行产业和技术(劳动和资本组合)的选择时,比较优势战略才能真正实现。所以,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相应的宏观政策环境——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的支撑,从而要求政府从要素流动和价格形成机制中退出。为此,首先从农村和国有企业两方面的微观经营机制改革入手,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调整国家、部门和企业的利益关系,赋予企业更大的经营自主权,构造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制度。其次从物资、外贸、金融管理体制等方面入手进行资源配置制度的改革,逐步打破内向型和外向型部门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计划内和计划外之间要素流动的障碍[4]。

随着宏观政策环境的日益完善,微观经营机制及资源配置机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比较优势战略也逐步显示出在资源配置、消减二元经济等方面的效率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企业的崛起提高了资本、劳动的配置效率 乡镇企业构建了农村和城市、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间要素流动的通道,扭转了传统体制在农业和工业两部门的资源配置低效益。

2.开放经济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的技术、资本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与此同时,国内要素在东部沿海的流动性也大为增强,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东部地区的生产效率,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

3.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 被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在重工业之中的资源被吸引到了边际产出较高、要素需求较大的轻工业领域,轻工业显示出了比较优势。经济体制一经放开,资源就表现出明显的边际生产力和价格的落差。资源从重工业领域流向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计划经济体制外的轻工业企业中不会影响重工业的产出,这些体制外稀缺的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资本、技术的配置效率就有很大的提高。

通过比较东西部在经济增长的不同模式,我们不难发现,东部地区集中了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开放经济和体制外产业结构转换等比较优势,使东部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率高于西部,因而,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归结为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二、东西部联动发展的战略构想

尽管东西部是两个差异性较大的地区,但差异性恰恰是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条件。就我国经济整体而言,不能将东西部这两个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地区截然分开,西部经济发展问题决不可能单靠西部一个地区来解决,否则,就很难提高整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实行东西部联动,其实质就是将我国经济看成一个资源配置的有机整体,使要素在国际和国内的流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效率,进而缩小两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实行东西部联动的首要前提是敞开西部“大门”,促进商品和要素的地区转移。资源或要素的禀赋先于国际商品和要素流动,是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的外生条件。但是,发挥比较优势还需要其他多种要素的搭配,才能真正完成商品和要素的流动。首先要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市场需求的大小、价格的高低能反映出一种产品的稀缺性和比较优势的大小;其次,要保证产品的人低成本优势,必须将相对丰富的资源投入到稀缺的产品中,或者使资源要素从相对富足的地区流向相对稀缺的地区。只有当多种相互匹配的要素能从低价格的地区流向高价格的地区,要素的配置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效率。西部地区虽有丰富的土地、劳动力,以及不可再生和可再生的资源,但其中任何一种要素及其组合都难以形成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西部地区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中,要素缺乏流动,低收入水平也决定了市场的有限规模。因此,西部一定要敝开大门,大力发展国际间的要素流动。为此,西部既可以学习珠江三角洲等地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的经验,从国外引进技术、资金,也可以跨出国门,将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与资源要素低成本的优势,最终转换为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商品低价格的优势。

西部地区发展国际间商品和要素流动也有一些有利的条件。因为,东部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后,土地、劳动力、能源价格、环境等方面的低成本优势正逐步削弱,而西部地区在这方面的优势将逐步显现出来。因此,西部可以借鉴东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经验,放开眼界,从周边国家寻找比较优势。应当说,对于具有不同资源比较优势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是多方面的。例如,对于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高昂、资源贫乏的国家,如东北亚的日本、韩国,西部地区应该与这些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对于资源丰富,但是劳动力、技术缺乏的国家,如西亚的一些伊斯兰教国家,西部地区则可以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技术人员密集的优势,与这些周边国家发展劳务和技术的合作;而对一些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和地区,如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亚的一些重工业发达、而轻工业产品缺乏的地区,西部地区则可以通过用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产品,从而可以发挥劳动力丰富的优势,等等。

在大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西部地区一定要把东西部联动发展当作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战略举措。在短期里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东西部处于不同的要素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必然会向两个相反的方向流动,区域间的产品贸易也会发生对流。一个地区的经济可以看作是由区际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区外对低成本商品和要素的需求形成了区际贸易部门的要素收入,并派生出区内的消费需求,而区内需求又会派生出其他的需求。假如把区内的需求看成是区外需求的函数,并给以一定比例,这就类似于宏观经济学中的乘数模型。因此,区际贸易和要素流动都会在促进区域收入和就业增长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乘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受外向经济部门和非外向经济部门之间相关性的影响很大。如果这两个部门之间的关联度较大,那么,外向部门的收入(包括要素外流的收入)对地区的消费(包括对要素需求)的派生性就较大,从而,地区的经济实力(以区内两部门的产量计算)在较大的乘数的作用下会有明显提高。例如,劳动力流动对于流出地区而言,也相当于一个外向部门。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离开了农业生产并无损于当地的生产,而且将工资汇回家乡,还改善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这部分收入注入了当地的经济,促进了市场的发育,使得各种资源能通过交换来发挥自己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繁荣。乘数效应的大小是由市场需求的作用引起的,因此,部门间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尤为重要。如果市场机制能在两个部门之间正确地传导资源稀缺性的信号,那么这两个部门所引致的商品和要素的需求就是有效的需求。否是,简单地利用资源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也不可能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传统体制下,尽管西部地区得到了不少国家投资,但由于排斥了市场机制,这些企业对地区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很小。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关键还要看在长期中能否持续地在比较优势的原则下提高要素的总收入。所以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考虑到长期中要素稀缺性的变化。比较优势在短期里是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也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在长期中,比较优势本身也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经济发展战略的系统的内生变量。因而,能否以长期的区域间比较优势来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到未来地区间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差距。

在全国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二元经济消解之前,东部地区资本输出或西部地区劳动力流入,是两条可供选择的途径。在短期里,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使得两地区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但在长期中,技术进步提高了资本的密集度和人均产量,从而使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的资本和对西部地区劳动力的需求都将大大减少。如果西部地区不能在东部地区新一轮技术进步结束之前完成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两地区处于不同的技术水平上东西部就很难有资源比较优势的可比性,再地区的发展差距也很难缩小。所以,从长期来看,西部地区不仅要自身积累资本来吸收剩余劳动力,还要加快劳动力的流动,在东部地区技术进步之前,使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有较大的提升,在短期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在迅速转移西部地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这样才不致使东西部在技术上的差距再被拉大,进而缩小两地区的经济差距。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东西部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地区间要素的丰富程度和需求的差异也较大。但这两个地区不能分割成两个独立的部分,更不能使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不发展为代价,因为,这样的结局将严重损害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在一个已存在差距的经济整体中,既要推动西部地区发展以逐渐缩小差距,又不能牺牲先发地区的经济效率,惟一的出路就是提高经济整体各部门的素质。西部和东部地区都必须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将各自的优势整合成整体的优势,这样才能保证两地区的持久发展。要素的比较优势要通过要素的流动和组合才能有所体现,因而,促进东西部地区要素和商品的流动是东西部联动,进而推动西部地区发展的基础。而要实现东西部联动发展,首先就要实现东西部的大开放,即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类市场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要素的集聚和流动能力等方面的努力,降低要素和商品流动的成本,促进东西部联动发展。其次,西部地区在短期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外生的比较优势。例如,在资源开采和运输等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是有低成本的禀赋优势的。在长期中,要素的优势可能因为经济发展而有所变化。东部地区在产业提升的过程中,高产出的人力资本更为稀缺,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矿产资源的低成本优势就无法发挥出来了。为此,必须兼顾短期和长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东部地区要帮助西部地区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西部地区则要积极建立市场机制,大力培育要素市场,吸引外部资源进入,这样才能做到东西部优势互补、联动发展[5]。

大国的外贸依存度一般都比小国要小,也就是说,国内市场比国际市场大国经济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同理,对一个地区而言,本地市场的繁荣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在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下,双重开放应各有侧重。如果过分强调对外开放,那么国际要素流动的高成本必然要有所转移,势必削弱国内经济部门对我国整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就其重要性而言,更多要考虑的是国内区际要素的流动,并为其创造条件,鼓励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等资源向东部地区流动,鼓励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向西部地区流动。这两者的双向流动有利于西部地区尽快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也有助于加速东部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只有当国内资源不具有比较优势时,才可考虑吸引更多的国际要素流入我国。所以,在培育国内市场,在实行要素和商品流动基础上,推行东西部联动战略,更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6]。

三、东西部联动发展的条件

现实经济中,要在商品和要素流动的基础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行东西部联动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还必须具备其他条件。

1.开发主体 商品、要素流动之前,首先要发现资源相对稀缺的信息及其所蕴含的获利机会。东部的许多地区在经济发展之初缺乏各种资源,但由于市场机制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有所发育,因而及时地发现并利用了短缺经济下巨大的市场空白,并逐步健全了具有比较优势战略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要素互动的东西部联动战略必须依赖于市场经济体制,只有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要素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的潜在利益的驱动下,主动参与西部大开发,才能避免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政府指导下的投资开发行为的低效率。为此,政府一定要转变观念,因为政府干预市场不可能造就具有市场意识的个体和能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

2.区际贸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东部地区的市场及其运作方式有助于加强西部地区群众的市场经济和风险意识。更重要的是,东部地区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转型时期,原有的依托于专业市场发展起来的产业正在建立排他性的销售渠道。所以,东部的市场体制向西部移植,将促进产业向具有低成本优势的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加快东西部要素的流动。东部地区市场经济发育的比较早,市场体制的落差在相当大程度上造成了东西部的差距。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日益推进,西部人市场经济意识日渐浓厚,市场信息也逐步在西部地区集聚。目前,西部地区已经具有了低成本的优势,只要能从东部借鉴经验,积极地向东部招商引资,那么,依托东部地区在市场信息集聚上的优势,实现低成本生产要素和稀缺的市场信息要素的结合,西部地区成为国际和区际的产品生产基地,直接在区内消化剩余劳动力。西部地区将在这一基础上同东部地区发展区际贸易,这将使西部地区能发现和利用更多的比较优势[7]。

3.企业产权制度 我国农村和城市、国内和国际、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之间的开放通道正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建立起来,但是在西部地区,一种经济、一个部门、一种体制的封闭性还很严重,因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有一大批能在双重开放和市场机制中寻找和实现比较优势的企业来实现东西部联动发展。东部地区乡镇集体企业近几年增长的势头正在消解,愈来愈暴露产权制度对资本积累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低效率。从长期来看,如果西部地区在产权制度上沿袭东部乡镇集体企业的做法,企业就将失去资本积累和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潜在能力。因此,要保证短期内市场竞争的激励和长期内产权的激励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在微观经营机制和产权制度两方面有所创新,其根本途径就是企业产权的明晰化、多元化,尤其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只要有良好的双重开放的经济环境,个体私营经济就能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地发展起来。个体私营经济能发挥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战略又能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两者是相辅相成的[8]。

4.要素集聚的规模效应 要素的流动不是一个个孤立行为,要素的流动集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系列相互影响的行为,并使要素的流动具有规模效应,降低要素的流动成本,因此,形成要素的流动和集聚的行为就有正的外部效应。例如,个人可能自发地、无组织地将要素转移到了要素稀缺地,但是一个完善的商品和要素集聚、流动渠道的建设肯定不是个人所能承担的。因此,为给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创造低成本的条件,首先要使商品和要素有一个集聚规模。劳动力脱离分散的农村并在城市部门集聚,资本从分散的闲置状态在某一个所有者、某一个地区集聚,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完整地发挥功能的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如果没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投资环境,东部剩余资本的预期收益低于机会成本,西部就根本无法集聚、吸引东部的资本。要素集聚的机制是多方面的,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劳动力市场制度、劳动者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化建设等等,都有助于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降低要素流动的成本[9]。

四、东西部联动的政策建议

比较优势下东西部联动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必须依赖于市场经济体制,其运行成本直接关系到东西部联动发展的效率。要素流动的私人成本与收益相抵,要素就能流动,比较优势是有利可图的。政府虽不是比较优势战略的经济主体,但并不等于政府就是无所作为的。恰恰相反,在市场机制很不发达,商品和要素的流动的成本极其高昂,要素集聚机制的规模效应很小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政府在缩小东西部联动发展战略的私人成本和收益的差距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强调政府不是经济主体,是指政府必须依据市场经济规律,不能随意干预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否则就是与民争利。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一旦转变为对市场机制的横加干涉,无形中拉大了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距,就会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政府在比较优势战略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促使要素在经济主体成本和收益均衡的前提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流动,它所要做的就是大力培育市场体系,健全要素市场,使之发挥出集聚要素的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其流动成本[10]。

为了实现东西部联动发展,政府可以在建立健全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上发挥重要作用:(1)市场培育政策.这类政策旨在加快西部地区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推动经济市场化进程,发挥市场机制在开发中的作用。(2)投融资政策。投融资是区域开发的关键要素之一。这方面的政策将探讨如何依靠市场化的方式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和政府的直接投入,解决西部地区大规模开发所需的资金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3)产业政策。西部地区已经进入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这类政策意在建立产业结构的调整机制,加大政府对东部产业西移的支持等问题。(4)科技和教育发展政策。这类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把科技教育作为产业来发展,通过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来改善西部地区的技术和人力资源供给条件,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5)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这方面的政策主要是解决跨区域的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与建设方式问题,同时,在投入和经营两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吸引民间力量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6)要素集聚培育政策。西部地区的开发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集聚中心来组织、带动。这类政策就是要在市场集聚要素的基础上,选择一定数量区际贸易中心作为区域增长极,进行重点培育,使之成为进行东西部联动和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支点和基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东部企业家西进的行为模式研究》的前期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00-07-24

标签:;  ;  ;  ;  ;  ;  ;  ;  ;  ;  ;  ;  ;  ;  ;  ;  

东西部联动与西部大开发_西部大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