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对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_小康社会论文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_小康社会论文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康社会论文,思想论文,江泽民论文,邓小平论文,丰富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从指导思想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

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来的。当时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民的物质生活还相当贫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二百多美元。本着实事求是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深刻反思了我国原定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认为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不可能是像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的现代化,只能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他提出:“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只是一个小康的国家”。(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7、238页。)

对于怎样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问题,针对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产品极度贫乏,温饱尚不能解决的现实,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环节,一心一意抓生产、搞建设,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今天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一万亿,人均GDP由原来的二百多美元,发展到今天接近人均一千美元,不仅解决了近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人民的生活温饱有余,总体上达到了小康。

温饱问题解决了,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活目标追求也发生了新的、深刻的变化。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人们追求的是吃饱,穿暖,而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追求的就不只是这些,温饱之余,就要追求更高更优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文化生活享受,针对这些变化了的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第14页。)并进一步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第578页。)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们党的工作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比以往更加注重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和目标,并把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也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今天的小康社会建设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而且民主与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整个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二、“新三步走”从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轮廓越来越清晰,1987年,他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作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26页。)党的十三大确认了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跨世纪战略构想,从此,“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成了我们党的发展战略方针,深入人心,指引着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顺利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前两步,正在向第三步迈进。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设想的那样,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一万亿美元,达一万三千多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总量在世界的排位也由原来的第10位,上升到第6位,综合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抓住历史机遇,顺应国情民心,及时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即:第一步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第二步到2020年,即建党一百周年时,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建成宽裕、殷实的小康社会,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或建国一百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新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从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具体表现在:首先,它是邓小平“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的具体化。即把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第三步中的五十年具体化分为头二十年和后三十年的发展战略步骤,并明确制定头二十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也就是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三千美元,GDP总量水平在世界的排位由2002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3位。使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目标更加具体化。其次,它强调了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历史机遇。当今世界各国,特别各大国都把本世纪头二十年看作是发展的关键时期。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制定得明确清晰,有利于鼓舞和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顺应时代潮流。紧紧抓住头二十年的历史机遇,为实现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中的第三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从认识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9页。),并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奋斗目标。为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

我们知道,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思想的时候,我国人民连温饱问题都还没有完全解决。生产力不发达,经济落后是当时我国社会最为突出的问题。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经济翻番,是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思想,这不仅抓住了我国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符合当时我国国情和全国人民愿望的。二十年后的今天,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跨入了小康社会的门槛。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怎样更好地建设小康社会呢?江泽民同志在充分肯定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的同时,更进一步地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并明确指出:“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要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8页。),我们要建设的是更加全面,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建设更加全面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指我们既要重视抓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又要重视抓民主与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抓科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抓控制人口增长,抓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句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只抓经济建设,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战略”等的提出和实施,从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

改革开放前,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干扰,极大地束缚了我国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采取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热情一下子激发出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而这种增长是恢复性的、释放性的增长,很多是以资源的耗费为代价的,传统的农业和工业在今天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不及时加以调整和改革,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1页。)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随着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西部地区的发展滞后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建设进程。“没有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新世纪之初,根据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十六大报告上江泽民同志又再次强调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4页。)。

农民、农业、农村问题,一直是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两代领导人十分关心的问题。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思想,提出并实施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注: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23页。)。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在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合理有序流动,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目前,我国的农业人口正合理有序地流动,逐步向非农人口转化,农村集镇星罗棋布,小城镇建设取得巨大的成绩,城镇化水平提高了二十多个百分点,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小康社会建设思想的结果。

标签:;  ;  ;  ;  ;  ;  ;  ;  ;  ;  

论江泽民对邓小平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