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成长期的日本论文_马鑫

高速成长期的日本论文_马鑫

(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天津市 300204)

摘要:1950-1970年代,日本实现了世界史中没有先例的高速经济成长。本文先是简略梳理了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的历史,然后从日本政府的经济政策、大量消费社会的诞生和工业化的社会基础这三方面进行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政府干预;大量消费社会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起点

二战战败使日本经济,特别是重工业遭受重创。战争末期,日本政府的军事开支和私人的军工投资合计占到当时国民总产值的一半。战败导致的军工产业停止几乎使日本的工业全面崩溃。同时美军占领下的日本丧失了全部海外领地和主权国家资格,海外贸易中断,资源贫乏的日本失去了原料来源和产品市场。连最基础的农业部门也发生了粮食短缺的危机,得不到生活保障的人群引发社会动荡,不得不依靠美国的粮食援助和武力镇压维持秩序。

但冷战形势的发展使美国在1940年代末改变对日政策,转而扶植日本,使其担负起亚洲反共产主义堡垒的任务。特别是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给了日本经济起死回生的机遇,驻韩美军的军需物资生产给了日本企业大量订单,驻日美军的消费又刺激了日本社会的经济活力,使日本经济在1954年就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在20世纪50-70年代更是实现了世界瞩目的经济高速发展,其区间一般被认为在1954年12月到1973年11月之间。如此长时间的持续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二、高速成长时期日本经济的特征

高速成长期的日本经济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1.重工业生产力迅速提升

战败初期,恶性通货膨胀一直困扰着日本,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东京的日用品价格在1945年底3个月间翻了一番。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战败后工业停产导致的物资匮乏,快速提高生产力是解决根本。

于是1946年5月成立的吉田内阁开始采取“倾斜生产”政策,即政府商工省通过配给制,补助金,金融管控等举措,使有限的资源流入煤炭钢铁等作为工业基础的重工业部门。虽然轻工业部门等其他领域的企业遭受了一定损失,但整体上使日本的工业体系得以重新启动。1947年基础物资生产开始恢复,物价也停止了恶性上涨,到1948年整体经济基本恢复了正常运行状态。

1950年代初经济形势趋于稳定后,日本经济逐步展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战前及战时的技术积累发挥了巨大作用,战时的军工技术大量转化为民用技术,重工业领域尤为明显,钢铁、金属、生产用机械可直接运用到民用工业部门。

2.国民生产总值(GNP)飞速上升与大量消费社会的到来

高速成长期最为显著的表现是国民生产总值的飞速上升。自19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10%-20%的增速上升。1968年更是超越西德居于世界第二位,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一直保持至2010年才被中国超越。

支撑这一辉煌增长的是日本国内旺盛的消费需求和对外贸易中巨额的贸易黑字。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上升,日本民众的收入也在稳步提升,劳动者人均收入从1960年开始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直持续到1976年。

3.国际收支由赤字转为黑字

高速成长期前期(1954-1965年),由于日本政府鼓励下的对生产设备的投资,企业大量采购国外生产设备,加之日本国内工业不能完全满足景气环境下居民需求的增加,国际贸易以赤字为主。为了控制赤字额度,又不得不放缓经济发展,控制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就形成了“国际收支天花板”,限制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凭借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日本商品一再压低出口价格,在1965年终于实现首度贸易黑字。1968年后工业制品普遍涨价,但日本产品的涨价幅度也大大低于其他主要工业国家。其次,1965年爆发的越南战争使日本对东南亚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额大幅增加,日本进入了长期贸易黑字时代,直到1973年石油危机。

三、高速成长的原因分析

1.政府对经济的管理

日本作为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的国家,其经济崛起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国家管控色彩。上文提及的“倾斜生产”政策就是最著名的政府干预经济获得成功的例子。1960年代的“所得倍增计划”则是由通商产业省的官僚立案,由日本银行实施的经济刺激计划。通过对生产设备投资,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活跃,可以说是直接拉开了日本1960-70年代高速成长的序幕。在经济运行中,日本政府不仅充当局外仲裁者的角色,更通过通商产业省制定产业政策,由日本银行和大企业予以执行,整合引导经济和私人企业,以实现国民经济最大限度发展,这是典型的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政府。

但长期的政府干预经济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由于市场规律的客观性,有时政府的主观意愿并不能收到预期效果。以失败告终的“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就是一个代表,1973年田中角荣内阁提出这一计划时的初衷是解决当时出现的地域经济差距严重现象,具体计划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集中在大都市的资源向待开发地区流动。但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却导致了严重的物价上涨,为消除地区差距而建设的交通网反而加速了落后地区人口向大城市流动。除去基础设施的公益性因素,可以说这一计划的结果完全与初衷相悖。

2.大量消费社会的形成

支撑日本经济高速成长的最大动力公认是战后大量消费潮流的刺激,日本作为国土狭小的岛国,传统上就有节俭、高效利用物品的文化,但二战后能够迅速转化为大量消费社会,其中过程很值得思考。

首先最根本的原动力在于城市化,战后日本农业地区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工业中心,50年代地方高中毕业生的“集团就职”成为了鲜明的时代标志。每一阵经济发展期,都有一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即使景气衰退后大多数人也都留在了城市生活。大量的新增城市人口对于家电等现代城市生活必需品的刚性需求保证了企业产品的销路。

另一方面,当时日本企业特有的终身雇佣、年功序列等制度保证了职工收入的稳定,为消费制造了良性可持续的基础。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财富只有充分分配到国民的口袋里,才能达到刺激经济发展的目的。

3.与工业生产相符的社会基础

“工业社会”是相对于农业社会而言的,基于工业生产特点的社会模式。其特征有:以小家庭为主、城市化、均一化等。日本的封建家庭制度并不如中国这样的国家完善,而且经历了从江户时代到战前的发展,市民阶层已经相当壮大,这对于大规模工业生产是极佳的劳动力基础。

从国民素质上来看,日本的初等义务教育从明治时代就开始普及,到二战后已经远超其他亚洲国家。虽然日本式的均质化教育常被诟病只能培养出缺乏个性的人,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大量生产的工业来说,具有标准化素质的劳动者是必不可缺的条件。生于战后日本第一次婴儿潮的一代人被称为“团块世代”,正是他们大量进入工厂工作,支撑起了高速成长期的劳动力需求。

参考文献

[1]小林义雄. 战后日本经济史[M].北京:上午印书馆.1985:3

[2]冯昭奎.日本经济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5

作者简介:马鑫(1993.10—),男,汉族,天津人,现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6级日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日本经济。

论文作者:马鑫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高速成长期的日本论文_马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