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输液的风险分析与应对办法论文_王灵芝

社区卫生输液的风险分析与应对办法论文_王灵芝

王灵芝

(北京市昌平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潜在风险及应对措施。方法:对社区输液室进行系统仔细地调查,分析在环境,输液操作,消毒工作,医患关系等方面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根据工作实际情况,找出应对之策。结果:明确输液室各项工作中的漏洞,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社区输液室的总体水平。结论:改善输液环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社区输液室的人力物力投入,提高护患双方医学素养,能有效降低社区基层输液室的潜在风险,减少护患纠纷。

【关键词】:社区卫生;输液室;风险分析;应对办法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7-0489-0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一线窗口,负责着常见病、慢性病等基础预防、治疗工作。静脉输液室则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输液过程中,药物将直接滴入人体静脉内这种侵入性操作,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容易发生感染或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由于基层社区条件简陋、医护人员知识储备不足、患者卫生安全警惕不高等因素,导致门诊静脉输液隐患和护患纠纷较多。为分析并改善此现状,本文对某社区卫生输液室的风险进行考察,并探究有效的应对方法,报告如下[1-2]。

1 风险分析

11 输液环境

基层社区门诊综合性强,患者多、病种杂。在输液室,往往发热、孕吐、甚至外伤均在同一处,患者和家属来回走动,致使空气污浊、环境嘈杂,非常容易造成交叉污染。而且,在恶劣的环境中,患者、家属都容易出现焦躁、紧张等不良情绪。尤其对于爱哭闹的儿童、体弱年迈的老人,在拥挤混乱的环境中,对其病情的好转非常不利。

12 护理操作

社区护理人员在具体输液过程中,有些注意事项不能按正常规范操作。如有些护士怕洗手太勤导致皮肤粗糙,不能做到每次输液前都洗手,这就有可能造成手传播的二次感染。而在开启安玻瓶时,敲碎的玻璃屑很有可能被注射器吸入,造成不溶微粒污染。在每次换输液瓶时,针头反复穿刺瓶塞,护理人员有时对瓶口消毒不严格,空气中的微粒等也容易进入输液瓶,增加污染风险。另外,社区输液患者增多,护理人员常常超负荷工作。输液过程中,患者有可能出现输液反应、过敏反应、药物外渗等不良反应,而护理人员由于人员配置不足,巡视力度不够,输液过程中对患者观察不严密,及时发现患者的不适很难。当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时,病情有可能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基层工作的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亦有待提高,某些护理人员对输入药物的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就会导致用药的错误、静脉穿刺时的操作失误,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而有些护理人员工作耐心不够,甚至混淆患者用药、错误配药等[2,9]。

13 消毒工作

在病种杂,陪客多,来往人员频繁的输液室,各个消毒台面往往不能及时消毒,隔离治疗也很难落实。在冬季输液高峰时期,同一座椅每天可更换3至4人,而内由于闭窗,空气与物体表面污染更加严重。每晚一次的整体消毒并不能解决避免可能出现的隐患问题。14 制度流程因素输液流程较为繁琐:患者输液前需先到收费处排队缴费,再到药房排队取药,最后到输液排队登记,等待护理人员核对患者基本信息与药品、排序、打印输液标签、安排座位、配液、输液。此过程耗时耗力,容易延误急症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3]。15 医患关系个别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加之繁琐大量的输液工作,都使得他们在护理过程中态度冷淡,语气生硬,对患者的诉求感到不耐烦。这都为护理纠纷的发生埋下了安全隐患。患者安全意识薄弱,附近居民常常选择去大医院就诊,带回药物就近输液。但许多患者又不能出示相关输液凭证,社区护士拒绝接收常使得患者不能理解,发生冲突。

2 应对措施

21 改善输液环境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社区卫生管理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输液场地,改善布局,时常更新输液器材,如输液架、座椅、病床等。良好的输液环境有利于降低空气、微粒、细菌等感染,减少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

22 人员配置

社区应增派基层医疗人员,并督促他们应经常参加医护培训,定期进行考核,建立有效的赏罚措施。在加强医疗知识积累的同时,也要训练其沟通技巧,提高职业素养,降低医患关系紧张所带来的纠纷。护理人员应做到衣帽穿戴整洁,佩戴口罩,每次输液前必须清洁双手。提高巡视效率,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输液过程中的各种不适反应。

23 加强消毒隔离制度

重视各台面消毒,限制陪护人员,减少配药人员流动。安装动态空气消毒机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止血带、体温表,做到一人一用一换。而操作床铺用品、座椅等输液仪器需消毒后再循环使用。督促保洁员每天不定期对输液物体表面、地面清洁,遇有污染物时随时消毒处理。寒冷季节,必要时可在输液内部安装排风扇持续强排风。

24 输液操作

医护人员输液前应排尽管内空气,检查漏气,观察输液过程中管内是否有气泡产生,避免发生空气栓塞。提高穿刺水平,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血管破坏。长期输液者最好从远端开始穿刺;儿童输液者需先安抚其情绪,降低儿童对针管的恐惧心理再进行注射;老年人的输液速度不可过快,尤其是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并告知不可擅自调节滴速。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尽量选择粗血管穿刺,输注速度最好不超过40滴/min;。化疗药物输液前后要冲管,可以降低静脉炎的发生概率。穿刺完成后,要叮嘱患者不要随意走动,防止针头移位。输液完毕,按压一阵,观察患者是否有异常情况,暂留一会儿再离开。

25 规章流程

输液流程需适当简化,优化各项工作安排顺序,减少患者各种繁琐的手续办理,降低其不满情绪。完善输液消毒隔离制度,增强无菌操作、医疗垃圾管理等行为规范的落实。切实将责任细化到每一个班次、每一项。完善赏罚措施,由社区领导负责,制定并张贴各重点环节的操作流程,指导并监督检查护理人员的操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6 医护感情交流

医护人员与社区居民的相处模式比较稳定,社区可以适当组织一些文娱活动,促进双方的情感交流,为整个社区营造一种融洽的护患相处氛围。这不仅能够提高彼此的信任度,有利于缓解紧张的护患关系,更能够对患者的身心起到极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做好社区基层的输液工作,不仅要从基层医护人员和社区居民出发,更要取得相关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在硬件方面,真正改善基础公共卫生条件。而且,强有力的各项规章制度必须要落到实处,基层社区领导和护士长应该严格贯彻执行。同时提出有效的赏罚管理措施,将责任细化到每个班次、个人,健全的监管系统必将为后续工作提供极大的便利。最后,还需要重视护患双方的情感交流与培养,增进交流与信任,真正降低上述风险,改善社区医疗现状。

参考文献

[1] 李贵,张秋芬基层医院儿科门诊输液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2,03:352-353.

[2] 刘红艳.浅谈基层医院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和防范措施[J].天津护理,2012,01:35-36.

[3] 彭爱云,何可仁.基层医院门诊输液常见护患纠纷及管理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02:147-149.

论文作者:王灵芝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4月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5

标签:;  ;  ;  ;  ;  ;  ;  ;  

社区卫生输液的风险分析与应对办法论文_王灵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