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情境分析的听评课_数学论文

基于学习情境分析的听评课_数学论文

基于学情分析的听评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分论文,评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听评课是一种经常性的教研活动,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业务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听课后常常有这样一种体会——自己听课了,感觉这节课非常好,但究竟好在哪里,却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因而评课交流时只能泛泛而谈,说些套话,应付了事.这样的听评课效益无疑是非常低的.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教师的业务水平有所欠缺或者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但更多的则是教师没有做好听评课的准备.其实,听评课也是一门艺术.对于数学教学来说,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数学基本技能,感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升综合素养.我们的听评课,也要基于学情分析,努力做到“以学论教”.本文试以笔者近期所听的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基于学情分析开展听评课.

      一、课前的学情分析:立足学习起点,奠定听评课的基础

      听评课不能打无准备之“仗”.首先要在课前进行学情分析.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心中有数,才能保证观察课堂时能够有的放矢.一般而言,课前可以围绕下列内容分析学情:(1)对所要探究学习的新知,学生是否具备了必需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是一无所知,还是已经有了一点认识?相关基础知识以前什么时候出现过?相关技能以前什么时候得到培养过?(2)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相关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3)学生的思维特征和学习习惯怎么样?(4)学生是否会预习?能否通过预习了解有关内容?估计会有多少学生了解?他们可能会了解到什么程度?(5)学生所要学习知识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呢?(6)学生学习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7)哪些内容能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讨论解决?哪些内容需要教师进行讲解?哪些内容可能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对于《三角形的认识》一课,从已有知识基础看,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就对三角形有了一些直观认识,大多数学生能迅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部分学生知道分类要有一定标准,但确定分类标准可能不够科学、合理;从学生的性格特点方面看,他们好奇心强,乐意动手实践,喜欢合作探究,能初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学习;从学生的学习习惯看,他们经过几年的数学学习,初步养成了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并且养成了预习习惯,但对于这个内容,学生预习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个内容是执教教师为了上课而从后面有意选择的(除非预先布置预习);从学生思维发展方面看,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一阶段,他们的分析、综合、归纳和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已经积淀了一些对三角形的感性认识,但可能还无法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或者无法用数学方式进行表达.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是:(1)根据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探究并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究、观察、抽象、概括和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初步积累一些基本的探究经验.(3)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重点是: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习难点是:在操作活动中探究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需要准备的学具包括:每组准备4根小棒(4厘米、5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各1根)、一副三角板、一个钉子板、一根饮料吸管、一把剪刀、一张白纸等.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在“做图形”的过程中体会三角形的特点,在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对三角形的认识逐渐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探究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需要教师适当引导……有了上述关于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需要、学习准备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学情分析,就初步奠定了听评课的基础,使听评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课中的学情分析:聚焦学习状态,掌握听评课的素材

      “以学论教”是听评课的主要方向.听评课时,我们要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状态作为焦点,通过学情分析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堂中的学情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况,包括有多少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以及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质量等.二是观察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往状态——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气氛是否和谐,合作学习是否协调,信息反馈是否有效、及时等.三是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是否能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有价值、价值如何等.四是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中是否适度兴奋和愉悦,是否能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等.五是观察学生的课堂生成状态——学生是否能即时生成具有一定价值的教学资源,是否能生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听课时既可以通过详细的文字记录,也可以通过录音、录像或照片等技术进行记录.一句话,就是要能简洁明了地反映学生真实的课堂学习状态.

      对于《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课中的学情分析主要聚焦以下内容:

      学生自主探究三角形的特征时,先任意选择3根小棒.在操作中他们发现,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执教教师为了能顺利完成后续教学,随即提出“怎样的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这种现象进行分析:执教教师能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时间,尝试让学生提出“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的问题?怎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这些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三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一位学生操作,一位学生记录,还有两位学生趴在桌子边观察——我们可以根据这种现象进行分析:这样的小组合作有效吗?怎样引导的合作才更有效?

      全班交流时,有的学生认为长度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3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而有的学生却认为这3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两种意见针锋相对.一组学生借助小棒演示给大家看,小棒似乎真的能围成三角形;另一组学生认为4+6=10(厘米),这样的3根小棒重合了,无法围成三角形.学生争得面红耳赤,情绪非常激动——我们可以根据这种现象,随笔记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课堂讨论很热烈”.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概括三角形三边关系直接叙述的现象进行分析:学生还停留在说的浅层次,能不能促进学生把动手操作与数学思维相结合?根据学生上课发言不多的现象进行分析:执教教师的声音能不能少点?学生的声音能不能更多些?根据执教教师没有能及时纠正学生概括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的错误进行分析:教师的疏忽会不会影响学生构建正确的数学概念?

      针对学生课堂中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教师就能获得听评课的鲜活素材,不但有助于课后与执教教师交流,而且有助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课后的学情分析:围绕学习效果,提升听评课的质量

      听评课,可以是全面考量,也可以是片段聚焦,还可以凸显特色或者探讨疑惑.但听评课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好的学习效果不仅是学生掌握学习目标中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健康发展;好的学习效果是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并且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当然,分析学习效果不只是根据课堂表象推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随堂检测或课后的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判断;同时,要结合课前和课中的学情分析,从中选择一点或几点进行具体分析,做到切口小和言之有理.

      《三角形的认识》一课,学生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有两次认知冲突:第一次认知冲突,是学生从4根小棒中选择3根围三角形,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第二次认知冲突,是学生发现三角形中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相等时,也能围成三角形.在第一次认知冲突中,能围成三角形的学生认为任意3根小棒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没能围成三角形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直觉认为“两根较短的小棒的另一端能碰在一起就能围成三角形,如果不能碰在一起就不能围成三角形”.究竟怎样的3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课堂教学时,执教教师越俎代庖地提问了.其实,教师可以要求围成三角形的学生帮助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学生进行操作,使每个学生都有“围不起来”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把头脑中的疑问变成问题提出来:为什么围不起来?怎样的3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的3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有了问题,就有了研究需要,探究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在第二次认知冲突中,有的学生为什么认为长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3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这是因为,他们用长度是4厘米和6厘米的两根小棒能“摆成”一个扁扁的三角形.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其实是学生操作引起的误会: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小棒太粗,另一方面是课堂操作缺乏指导.执教教师没能引导学生跳出直观现象追寻数学问题的本质,没能努力避免非教学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没能引导学生观察小棒有粗细,摆放时不能以小棒的外侧对齐,而要以小棒的里侧对齐.事实上,摆小棒和用笔画都是借助几何直观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逐渐建立数学意义的“点无大小、线无粗细、面无厚薄”的抽象思维,帮助学生由直观的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另外,在对学生概括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错误进行课后访谈时,部分学生居然认为“大约”和“大于”差不多——这样的错误认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给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总之,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进行课前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课中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课后学情分析,分析就能逐渐由经验性分析转向实证性分析.基于这样持续跟进分析基础上的听评课,就成了“有源之水”,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说服力,也能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标签:;  ;  ;  ;  

基于学习情境分析的听评课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