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探究课堂教学设计模式_课堂教学论文

初中生物探究课堂教学设计模式_课堂教学论文

初中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课堂论文,模式论文,初中生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即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深入,评价探究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经历:发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并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浙江省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自然科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蝗虫”的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一、课前准备

初中生物探究式课堂教学一般多以观察探究、实验探究、调查探究为主,无论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如应该准备好各种教具、器材,查找有关资料,设计好教学流程,预测可能发生的问题并考虑解决办法等。另外,课前发动学生进行一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对一些自然环境、自然现象的观察,一些资料的调查、收集等,可以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可使学生获得一些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本节课安排的学生课前准备有:(1)每生采集两只蝗虫(一只用于形态结构观察,另一只用于实验);(2)收集有关蝗灾的资料。通过这两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创设情景,激发疑问

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为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激疑设问创造有利的条件。本节课从三个层面加以创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图像,导入新课。多媒体图像显示几只蝗虫在嚼食农作物的茎叶,同时教师旁白:蝗虫是对人类有害的动物,它曾给人们带来过严重的灾难。大家都已查询过有关蝗灾的资料,能谈谈你对蝗灾的认识吗?随之进入第二层面——学生谈蝗灾。为了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我有意识地选了三位学生作介绍。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产生“准备也白准备”的消极情绪,我要求未轮到发言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信息整理成书面材料,并写出获取的途径,张贴于教室,开辟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蝗灾园地》。通过第二层面,学生深深认识到了蝗灾的危害性,并产生了必须加以预防的意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想要探知蝗虫的欲望。为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随即进入第三层面——教师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蝗灾的场面,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不时发出“哇!”“这么厉害!”等惊叹声。最后我问:你们听了这骇人听闻的蝗灾场面后有什么感想呢?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问:蝗虫为什么会成灾?蝗虫危害农作物怎么这么厉害?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意义更大。至此,问题已经产生,学生渴望得到答案,为下面的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阅读教材,探究疑问

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对照蝗虫实物标本、课本插图阅读教材,弄清蝗虫的形态结构和各部分的生理功能及繁殖的特点,最后找出问题的答案。

1.个别探究 学生因人而异,各自具有不同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先安排个别探究,让他们自由地、开放地去阅读,去观察,去探究,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可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2.小组讨论 学习小组一般由前后桌4人组成,并确定1名组长负责,同时兼顾小组成员的学习程度,一般由上、中、下三类学生组成(安排座位时就应考虑好)。小组成员在个别探究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互相学习,共同研究,直至形成小组共识。在此特别要注意的是,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表述。为了做到这一点,组长可以将一些容易的问题由学习程度较低的学生表述,然后依次是中、上学生。同时学会的学生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帮助指导,对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结合挂图、模型、课件等及时向全班学生进行点拨。

通过小组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所获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张扬个性,释放个体潜能,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

3.组间交流 通过小组间对话、争论、答辩等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问题的结论更清楚、更准确,同时也使学生养成谦虚、好学、乐于合作的良好个性品质。

此阶段一般先选择一个组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汇报的形式可以采用登台演示、画图讲解等,其余小组做补充。在此期间,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展开辩论。通过辩论,既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又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在整个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在学生中巡视,随时引导,适当点拨,以保证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对学生的精彩表演应给予表扬和肯定,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四、课件展示,梳理知识

学生自己获取的知识可能是零碎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为了弥补学生自主学习的不足,我运用课件,逐步展示蝗虫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及繁殖过程。课件可以帮助学生对整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归纳整理,使学生对蝗虫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系统、准确的了解,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五、联系实际,引申探究

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医药卫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课尾,结合教材,联系实际,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实验供学生探究,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家们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创新意识,开阔他们的眼界,也可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在本堂课尾,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究,也可创设一道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题,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并当场试验。具体是:在课桌上放两杯水,一套解剖器,两个纸盒,要求学生利用这些仪器或其他手头工具,设计实验验证蝗虫各部分结构(如腹部气门、单眼、翅、后肢等)的功能。问题一给出,便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各小组成员积极动手、动脑,群策群力,密切配合,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此刻进发出来。在各小组完成实验之后,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展示几种实验方法如下:

(1)取两只蝗虫和两杯水,将其中一只头部浸入水中,另一只胸腹部浸入水中。结果胸腹部浸入水中的那只蝗虫先死。说明胸腹部的气门和呼吸有关,是气体进出蝗虫身体的门户。

(2)取两只蝗虫,将其中一只蝗虫用透明胶布将气门封住,结果封住气门的这只蝗虫先死了。同样也得出了气门的功能。

(3)取两只蝗虫,将其中一只蝗虫的复眼、单眼全用黑布(或黑纸)和透明胶布包起来,另一只仅将复眼包起来同时放入一个带小孔(能供蝗虫进出)的纸盒中,结果仅包复眼的那只蝗虫先从盒中爬出来,说明单眼具感光作用。

(4)蝗虫原来会飞,将翅剪掉后,不会飞了。说明翅具有飞翔的作用。

(5)蝗虫原来会跳,将后足剪掉后,蝗虫仅能行走,不会跳跃了。说明蝗虫的后足具跳跃功能,同时也说明了前两对足具有步行功能。

标签:;  ;  ;  

初中生物探究课堂教学设计模式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