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资源禀赋差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_种植业论文

区域水资源禀赋差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禀赋论文,水资源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差异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力是资源,还是需求?这个问题随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而回答不同。一般而言,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需求,而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则是资源。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农业经济发展相关性小,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各个区域的农业经济形成了独特的“诸侯经济”,从而资源和需求对各个“诸侯农业”的拉动力也各不相同。水资源作为农业、工业生产的基本供给要素,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从区域产业结构静态分析,水资源的禀赋程度诱导生产者按照成本最小的经济理性原则来组合各种生产要素,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水资源相对价格较低,则水资源消耗高的农业产业较发达;而在水资源贫乏的地区,由于水资源相对价格较高,则旱作农业、节水农业占据农业的主导。从理论上分析,区域水资源禀赋的差异对区域农业结构的影响较大。历史证明,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不是一个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而是区域资源条件和区内外市场需求诱导的产物。讨论如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必须结合这两个条件。

二、理论分析

(一)区域水资源禀赋的差异分析

区域水资源的禀赋程度既受到自然形成的存量差异的制约,也受到区域经济发展导向的影响,前者是一个静态约束,后者则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造成各地水资源禀赋差异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因素:紧缺指标的衡量。我国水资源存在三大矛盾:一是绝对数多,相对数少;二是地理分布不均匀,呈现南北分布递减的走向;三是时间分布不均,天然降水稀少的地区,其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可开采量也较少。这三大矛盾造成区域水资源禀赋的自然差异较大,为此,用水资源紧缺指标即人均水资源量来衡量各地水资源的自然禀赋程度较为合理。根据水利部对该指标的划分以及《200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的数据,可以得到区域水资源的自然禀赋情况:人均水资源在3000立方米以上的地区,属于不缺水地区,包括江西、福建、广西、新疆、海南、云南、青海和西藏;人均水资源在1700~3000立方米的地区,属于轻度缺水区,包括浙江、湖南、贵州、广东和四川;人均水资源在1000~1700立方米的地区,属于中度缺水区,包括重庆、吉林、内蒙古、黑龙江;人均水资源量在500~1000立方米的地区,属于重度缺水区,包括辽宁、陕西、安徽、甘肃和湖北;人均水资源量在500立方米以下的地区,属于极度缺水区,包括天津、北京、河北、宁夏、山西、河南、上海、山东和江苏。由此可见,区域水资源的自然禀赋存在巨大差异。

2.社会经济因素:logistic曲线的描述。经济发展是离不开资源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带来区域之间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政策的不同,因此,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禀赋的影响也就不同。由于经济增长将随着对资源依赖的逐步饱和而平稳收敛,因此,可以得到资源开采利用量随区域经济增长而变化的规律,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开采利用率先以递增速度增加,再以递减速度增加,最后收敛到一个极限值,其图形符合logistic曲线的特征(如图1所示)。

图1 水资源开采和区域经济发展

图1中,E[,1]、E[,2]为资源开采利用达到稳定增长时的地区人均农业产值,E[,1]为第一、第二阶段的临界点,它是低水平稳定值,而E[,2]为第二、第三阶段的临界点,它是高水平稳定值。在欠发达地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自然资源,对于农业增长,则主要动力是水资源,但是,人均农业生产总值不高又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因此,对于此类地区,水资源开采利用程度处于第一阶段,即水资源开采利用率随农业经济增长以递增速度增加。在中等发达地区,需求和资源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此,水资源开采程度处于第二阶段,即随着经济增长以递减速度增加。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东部几个发达省(市),国内外市场需求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农业在该类地区接近萎缩,节水技术相当发达和普遍,因此,增长水资源开采利用处于稳定的第三阶段或第二阶段后期,水资源开采利用逐步趋向收敛。从上述分析可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对水资源禀赋差异的影响很大。

(二)区域划分

由于水资源禀赋存在如上的区域差异,并且农业是一个高耗水产业,水资源对农业的影响较大,而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区域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对水环境的影响也较大,因此,讨论区域农村产业结构对水资源的影响怎样,并且如何结合区域水资源禀赋情况,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就必须分区域讨论。为了考察区域农业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单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是一个较合理的划分标准,其中,单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等于0.2立方米是个显著的分水岭,(注:按照每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对31个省(区、市)按由低到高排序,发现位于第15位的山西(指标为0.2)以上的区域(指标小于0.2)大多属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节水农业发展较好的地区,而第15位以下的区域(包括第15位),大多属于传统农业经营较普遍、农业单产值耗水量持高不下的地区。由此,0.2是个分水岭。)从而可以把全国区域划分为水资源拉动型和外部需求诱导型两大类。其中,水资源拉动型区域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占据区域经济的主导或对其影响很大,同时,农业发展对资源禀赋的依赖程度又较大,因此,地区水资源禀赋的不同,造成农业的区域布局不同,农村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故有必要把单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进行二次细分,以此对同是水资源拉动型但资源禀赋又不同的区域提出不同的农村产业调整的方式。这里,选取单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等于0.5立方米(注:单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为0.2-0.5的地区,排列较紧密,农业单产值耗水量差别不大;而大于0.5的区域,排列较松散,但是,农业生产都需要高耗水。由此,0.5是个很好的细分标准。)作为细分标准。另外,由于外部需求诱导型区域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在区域内部,地方农业对全国农业的影响程度有高有低,同时,资源禀赋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已让位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对其的影响,因此,地方农业在地方经济和全国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就会对区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采取的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引进第一产业产值这个指标,进行二次划分,这里,第一产业产值等于500亿元(注:第一产值小于500亿元的地区,排列较紧密其农业经济对地区经济和全国农业影响不大;而大于500亿元的区域,排列也较紧密,其农业经济对地方经济和全国农业影响较大,特别是山东、河南。可见,500亿元是个显著的分水岭。)是个分水岭。综上所述,可以得到表1。

表1 区域二级分类表

水资源拉动型(>0.2[*])

外部需求诱导型(<0.2)

强依赖程度(>0.5[*]) 一般依赖程度(0.2~0.5%[*]) 第一产业产值高(>500[**]) 第一产业产值低(<500[**])

内蒙古、西藏、青海、 山西、吉林、黑龙江、 河北、辽宁、浙江、

北京、天津、上海、

宁夏、新疆江苏、江西、湖北、

安徽、福建、山东、

海南、重庆、陕西

湖南、广东、广西、 河南、四川

贵州、甘肃、云南

注:①区域根据第一产业产值(亿元)和每亿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亿立方米/亿元)划分。

②*表示单位为亿立方米/亿元。**表示单位为亿元。

(三)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一个分析框架

分析的总体思路是运用计量经济模型选出对以上4个地区农村用水(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生产用水和非农产业用水(注:非农产业用水包括为农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用水和农村乡镇企业工业用水。农村第三产业用水量相对较小,故忽略不计。))有较大影响的因素并排序,然后根据因子顺序,结合当地水资源自然禀赋的情况,得出不同区域不同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途径。

计量模型为ayw=Xβ+ε,其中,ayw为n×1矩阵(n为观察值数),它是某地区某年农村用水量;X是n×K矩阵,它由K-1个对农村用水有影响的解释变量组成;β是K×1系数矩阵;ε是随机扰动项。各变量的经济含义如下:ayw是各地区某年农村用水量。X是解释变量,具体包括:fngdp是各地区某年农村非农产业产值,以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和从事农林牧渔业服务的第三产业产值之和来衡量;ngdp是各地区某年农业产值,主要是种植业产值;wgdp是各地区某年林业产值;mgdp是各地区某年牧业产值;ygdp是各地区某年渔业产值。

现建立方程式如下:

Ln(ayw)=β[,0]+β[,1]Ln(fngdp)+β[,2]Ln(ngdp)+β[,3]Ln(wgdp)+β[,4]Ln(mgdp)+β[,5]Ln(ygdp)

所有数据均为1999~200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除外)的有关数据,分别摘自《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各期。

(四)假设

根据调查分析,可以提出如下假设:在水资源拉动型地区,农业(主要是种植业)是农村主要的耗水产业,它对水资源的依赖较大(注:个别省份除外,这里的假设主要立足于整体,个别特例在具体对策分析时才会出现。),农业内部其他产业发展缓慢,对水资源依赖出现不规则变化,非农产业在该类地区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别。而在外部需求诱导型地区,非农产业和种植业对水资源依赖很大,农业内部其他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水资源也具有依赖性。但是,与水资源拉动型地区进行比较,外部需求诱导型地区农村产业布局较为合理,非农产业较发达,农业生产以效益为主,资源对其约束相对不强,对水资源的依附性相对较小。

三、结果分析

(一)结果分析

运用OLS方法得到的回归结果列于表2。

表2 回归结果

水资源拉动型

外部需求诱导型

回归系数

强依赖 因子 一般依 因子 第一产业 因子 第一产业 因子

程度

顺序 赖程度 顺序

产值高

顺序

产值低

顺序

常数项 6.080 -0.597 1.927

1.867

(5.878) (-0.622) (5.146)

(3.879)

非农产业产值

-0.640

3 -0.205

2 0.0553 0.5462

(-4.839)(-3.402) (1.444)

(5.516)

农业产值 1.803 1 1.320

1 0.7491 -0.4313

(19.581)(5.891) (5.702)

(-2.397)

林业产值 1.819 4

* 5

* 4

0.578

1

(4.356)(6.506)

牧业产值

-2.530

2-0.2054-0.3232 * 4

(-6.448)(-1.231) (-3.280)

渔业产值

*5 0.104

3

* 4 * 4

(1.980)

F值280.36967.925 23.386 26.858

R[2]

0.991

0.898 0.778 0.852

调整后的R[2]

0.988

0.884 0.745 0.820

样本数

11 36 24 18

注:括号内数值为t检验值;*标注的变量未通过检验。

根据表2,可以得到如下分析:

第一,在水资源强依赖型地区,农村用水量与非农产业、牧业呈负相关,与农业、林业呈强正相关性,渔业未通过检验。通过因子排序,该类地区水资源主要用于农业和林业,而非农产业和牧业虽然与水资源相关关系较大,但由于它们与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之间对水资源的竞争性,以及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粮食安全的政策导向,致使水资源的增量主要用于农业,水资源的投入规模增加越快,农业产值增加越快,而非农产业和牧业的发展也就相对不足,致使在回归上它们与农村用水量呈现较强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可见这类地区农业(主要是种植业)是主要的耗水产业。而非农产业和牧业与农业用水呈负相关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非农产业和牧业发展较缓慢,产值规模相对较小,故对农业用水影响较小,甚至呈负相关。渔业未通过检验,说明渔业在该类地区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农业发展严重偏向种植业生产,农业内部结构畸形。

第二,在水资源一般依赖型地区,农村用水量与非农产业呈强负相关,与牧业呈弱负相关,与农业和渔业呈强正相关,林业未通过检验。通过因子排序,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和渔业对水资源依赖较大,是主要耗水产业,林业的影响较小,这主要是因为该类地区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较大,该地区内部很多都是全国著名的粮、棉、油主产区,而农村非农产业和牧业虽然产值较高,但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仍然有限,发展不足,潜力较大。

第三,在第一产业产值较高的需求诱导型地区,农村用水量与牧业呈负相关,与非农产业和农业呈正相关,牧业、林业未通过检验。通过因子排序,该类地区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对水资源依赖最大,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比例较高,农业是主要的耗水产业;同时,非农产业在该地区较发达,乡镇企业工业用水也较多。而牧业与农村用水量呈负相关,这与事实相悖,追究原因,主要是源于该地区牧业发展较之农村非农产业和农业相对较慢,规模较小,同时牧业又与非农产业和农业对水资源存在竞争性使用,致使牧业与农村用水量呈现负相关关系。林业和渔业未通过检验,说明这两类产业在该类地区发展不够普遍,也非农业的主导产业,故与农村用水相关程度不高。

第四,在第一产业产值较低的需求诱导型地区,农村用水量与农业呈负相关,这与事实相悖,而与非农产业和林业呈强正相关,这符合实际,牧业、渔业未通过检验。通过因子排序,林业水资源消耗最大,这与该类地区中一些地方为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生态造林等环保行为有关。同时,非农产业对水资源耗费较大,非农产业在该类地区较发达,是农村居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而农业对水资源的依赖退居第三,甚至呈负相关,说明该类产业已在该类地区萎缩,产业发展对地区国民经济影响较小。

第五,由前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看,复相关系数R[2]均在0.89以上,F值较大,回归效果很好,说明水资源拉动型区域的农林牧渔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对水资源依赖程度较大。对水资源富裕的地区而言,农业是纯粹的资源拉动型产业;但是,对于水资源贫乏的地区而言,农业作为高耗水产业,并非区域的理性选择,这主要是因为该类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于其他地区,区域产业选择仍处于以解决区域人民温饱的农业导向型的初级阶段。由后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看,复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78和0.852,F值一般,回归效果较好,说明该地区农村产业选择与外部市场需求紧密联系,非农产业和创汇农业对水资源依赖性较大,农业中的种植业生产的节水技术较先进,运用较普遍,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不像资源拉动型地区那么大。对于第一产业产值较高的该类地区,农业也许并非该类地区的主导产业,但是,对全国农业生产却影响较大,地位较高,这些地区农业发展对农村用水影响较大;而第一产值较低的地区,农村非农产业较发达,工业用水所占比例较高,农业生产用水相对较少,农村经济发展倾向于工业。

(二)调整途径

本文用紧缺指标来反映地区水资源自然禀赋差异,用第一产业产值反映地区第一产业发展规模及对全国的影响程度,用上述的回归结果来探求农村内部各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和非农产业)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从而提出分区域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构想。

第一,对于水资源强依赖型地区,这类地区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农业是地区的支柱产业,但是,第一产业产值又不高,对全国影响不大。就水资源禀赋而言,内蒙古、宁夏为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高,尽管旱作农业占据农业的主导,但单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仍然居高不下,这与当地经济发展滞后导致节水技术落后有关;而新疆、青海、西藏为水资源富裕地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位居全国前列,但相应的耗水型支柱产业——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却生产规模小,单产低,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对于这两类地区,不管水资源丰富或贫乏,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农业内部调整为主,其中,又以种植业逐步向畜牧业和林业转化为主,然后相应地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的加工业,作为农业内部调整的良好补充。

第二,对于水资源一般依赖型地区,该类地区的特征是第一产业产值较高,对全国影响很大,多为粮食调出省份,但单位产值的耗水量仍然很高,是典型的资源拉动型农业产业发展的地区。就水资源禀赋而言,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苏、湖北、甘肃为缺水省份,特别是山西和甘肃严重缺水,农业主要是旱作农业。而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却是水资源富裕省份,农业是主要的耗水产业。对于这两类地区,农村内部产业结构存在共同的缺点:种植业占农业的比重较大,且种植业内部生产结构单一,林牧渔业发展缓慢,甚至在某些地区趋近萎缩,农村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一般依赖型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农业内部调整为主,包括种植业的三元结构,即由种植粮食作物向种植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适当转化;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重点发展畜牧业和林业,而在水资源贫乏的地区,畜牧业和林业均可大力发展。另外,非农产业仍然是农村产业升级的关键,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应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加工业和为农业服务的第三产业。

第三,对于第一产业产值较高的需求诱导型地区,农业是这类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第一产业产值很高,对全国影响很大,农业单位产值耗水量较小,节水农业发展较好,属于农业发达地区。就水资源禀赋而言,河北、辽宁、安徽、山东、河南属于缺水地区,特别是河北、辽宁严重缺水,而浙江、福建、四川的水资源较为丰富。这两类地区,都是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区,粮食生产供大于需,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和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强烈的区域差异,例如浙江,乡镇工业产值占农村经济的比例较高,而河北、四川仍属农业大省,农业是乡村劳动力主要的就业产业。辽宁、浙江、福建应继续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利用地理优势,发展创汇农业;而其他省份,例如山东,则应根据当地水资源禀赋和农业发展程度,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包括种植业内部的调整和种植业向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转化。

第四,对于第一产业产值较低的需求诱导型地区,这类地区的特征是农业大多并非该类地区的支柱产业,并且大部分地区都严重缺水,甚至极度缺水。这类地区经济较发达,农业节水技术运用较普遍,且效果显著。当然,该类地区也存在两个特例,即海南和陕西。这两个地区的农业都是地区的支柱产业。对于海南,水资源极其富裕,农村乡镇工业发展较快,对农业产值影响很大,而且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政策使其农业比较效益很高,经济的发展致使节水技术在农业运用较广泛,单位农业耗水量不高。而对于陕西,它地处大西北,水资源极其贫乏,因此,作为生产投入要素之一的水资源相对价格较高。同时,农业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但由于生产结构单一,农业比较效益低下。较高的水资源价格和较低的农业产值致使单位农业产值耗水量很大,并且陕西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和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城市工业较发达,但乡村工业却很落后,工业对农业的反哺效应不强,对农产品增值的作用也不足。在第一产业产值较低的需求诱导型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农村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化为主,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并且深入进行节水技术研发,解决水资源瓶颈约束,这种调整同样适用于陕西。

四、小结

本文通过对区域水资源禀赋差异的分析,将全国31个省(区、市)划分为4个典型地区,即水资源强依赖型地区、水资源一般依赖型地区、第一产业产值较高的需求诱导型地区和第一产业产值较低的需求诱导型地区,并给出了相应的农村产业调整的具体对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的立足点是区域水资源禀赋,它既是一个自然的产物,也是经济发展的积累,因此,本文提出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方式,是受到水资源禀赋程度约束的。

附表 按单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升级排列的地区排名

省份名

农村用水(亿立方米) 第一产业产值(亿元) 单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耗水量(立方米/元)

重庆20.25240.90.08406

天津 9.97 99.50.100201

上海13.66122.70.111328

山东

182.91

1605.60.11392

辽宁84.03625.80.134276

河南

159.59

1188.30.134301

北京17.4 121 0.143802

四川

123.56841.50.146833

安徽

123.99711.30.174315

海南34.92196.50.17771

福建

111.45625.70.178121

陕西54.78301.90.181451

浙江

117.22621.90.188487

河北

161.23844.60.190895

山西36.27180.70.200719

吉林77.43377.70.205004

江苏

280.76

1196.50.234651

贵州51.98220.30.235951

湖北

175.46737.20.238009

广东

257.68

1010.90.254902

云南

110.36392.10.281459

湖南

224.43756.40.296708

江西

150.43495.10.303838

广西

216.94589.60.367944

黑龙江 188.61463.60.406838

甘肃96.26197.50.487392

内蒙古 156.74302.40.51832

青海20.5 33.40.613772

西藏24.86 29.20.85137

新疆

463.84314.11.476727

宁夏78.23 50.21.558367

标签:;  ;  ;  ;  ;  ;  ;  ;  ;  ;  

区域水资源禀赋差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_种植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