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治国”是西部大开发的保障

“以德治国”是西部大开发的保障

一、“以德治国”是西部大开发的保证(论文文献综述)

王璟谛[1](2019)在《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统一有序、社会公平公正、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基于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安排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进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必然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然要求,也是民族自治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自治地方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并提出了加大力度支持革命地区、民族自治地方、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给民族自治地方尤其是边疆民族自治地方带来了新发展机遇。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坚实的财力保障和规范的制度保障,由于历史原因和原来国家战略大局安排,民族自治地区财政经济发展还明显地落后于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自主财力还较为薄弱,目前中央支持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政策还欠稳定欠规范,转移支付力度与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此背景下,加强在国家治理视角下开展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建立符合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全面发展的现代财政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文献回顾和收集八个民族省区的财政经济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民族自治地方存在的财政问题开展一定范围的实地调研,从国家治理视角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财政运行的特殊性进行再认识,按照“理论分析—统计描述—实证分析(案例分析)—改革设计”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面分析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体系、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政策、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管理制度和债务管理制度等财政体制问题,以及国家的财政法律制度建设和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规建设问题,并分别提出了政策建议。本论文主要的创新点和突破点为:一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现代财政制度框架(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和地方税体体系)的基础上进行论证和修订,并提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框架(财政收支体系、财政体制、财政管理制度和财政法律)。二是用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分析,得出受国家发展战略影响,民族自治地方存在基本公共服务历史欠账,自身定位不准发展滞后等多重因素制约,在一定时期内,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优先于地方组织收入工作。三是论文提出民族自治地方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体现历史补偿原则,中央和发达地区支持是民族自治地方成功从“输血”转向“造血”的重要保障。四是通过研究中央部委不当政策干预造成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优、资金使用绩效不高的案例,得出结论是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重赋金、轻赋权的指导思想应该要调整,并进一步指出财政法制建设任重道远。五是提出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先试先行天然试验区,根据建设现代财政制度需要,先行全面深化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率先试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分离的机构改革,尤其是突破人大机关职能职责的改革,率先推进财政大数据。

蔡丹[2](2010)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崭新概念,并对之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个讲话,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成熟以及“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形成。“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学界对它的研究也是刚刚展开。因此加强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对其形成发展过程的研究,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方法为指导,主要采用史论结合和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系统思维,从整体入手,尝试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整篇文章以总体布局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其基本内容涵盖总体布局思想的先期探索——初步形成——完善发展——“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最终确立等几个基本问题,其中穿插了总体布局思想的理论依据和“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的现实依据。文章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主要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社会有机体的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所具有的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第二章论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的可贵探索。主要探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进行的可贵探索及其取得的宝贵成果。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设定;“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等。第三章论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主要探讨:“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过程。邓小平“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等。邓小平“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第四章论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主要探讨:“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和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新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制定。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所蕴涵的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战略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第五章论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确立。主要探讨:“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党对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其成就为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科学涵义:四位各自的基本内涵以及四位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第六章论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问题。主要探讨:关于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问题。关于建国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要正确认识“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党的基本路线的关系;要正确处理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关系;要正确认识“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围绕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张书林[3](2009)在《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来的,但作为一种发展观念和理念其实很早就蕴涵于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思想体系中。置身历史的时空中,从宏观的视角剖析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科学发展观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苏亮乾[4](2004)在《江泽民的发展战略思想览要》文中提出江泽民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从战略的高度辩证地思考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对“三个代表”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战略布局 ,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全面发展战略 ,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东部发展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等进行了全面辩证的论述。这一整套辩证的发展战略思想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龚云虹,柯昌平[5](2004)在《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创新》文中研究表明党的第一、二两代领导集体 ,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为新时期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高举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与时俱进 ,进一步深化了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重要性的认识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 ,通过西部大开发 ,“以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 ,为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开创了崭新的局面。

南芳[6](2003)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现代化思想》文中认为现代化是中国人特别是先进的中国人所一直追求的理想。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想要在这样一个原有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设代表现代文明的现代化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中国各个阶层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的前景才日渐明朗。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些十分有影响的关于现代化的思想。周恩来同志将中国的现代化分为四个方面: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即四个现代化。所谓四个现代化,就是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恢复符合自己情况的地位,对人类做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7页)。它长期以来都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更是根据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积极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设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的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加具体化和目标化。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现代化的第一、第二阶段的目标已经实现,中国人民正在为第三阶段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是在各个社会阶层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步骤和途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风气,中国社会正在逐步向法治国家迈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思想,为有效解决中国的地区差异和实现社会的全面繁荣和进步提供了有效的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是中国在知识经济时代不甘落后的重大举措;“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提出,是我党致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目的;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体现了时代的要求,更体现了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眼界。尤其是“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为我们党提供了自身建设的规范 d\硕士学位论文 \贞民岁 MASRR’S TffeSIS一 和经后努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带领全国人民为 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不断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为建 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中国必将在这个过程 中获得巨大的利益,逐步走向更加繁荣的明天,拥有更加灿烂的前景。

李栋山,井子先,黄垠昌,金秀英,杨暾,井鸿文,盛瑞玲,李清阁,门丛芝,陈晓华,张国栋,李得秋,薛显忠,白莹,肖焕东,田丰昌,侯志扬[7](2002)在《2002年高考综合模拟题·历史模拟题》文中研究表明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 ,共计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下图为某地朝南窗户二分二至日正午阳光入射图。读图回答1-4题 :1.当阳光如B所示射入室内时 ,北京时间为10点 ,则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经度是A.0°、150°E。B.0°、90°E。C.23°26′N、150°ED.23°26′S、90°E2.当阳光如A所示射入室内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拿大的小麦作物区开始收割进仓

蔡玮[8](2002)在《江泽民治国战略思想》文中研究指明

马兆生[9](2002)在《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德治与法治》文中提出西部大开发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长远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这一伟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西部地区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因此,西部大开发的首要问题便是生态环境问题,保护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应是贯穿西部大开发战略始终的重要内容。 本文系统分析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生态环境失衡的原因,并指出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生态屏障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经过进一步分析指出,影响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后者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得虽不象前者那样直接,却是前者背后更为深层的社会因素。因此,能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成为制定和顺利实施具体环境治理措施的前提,这就要求人们树立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际公平原则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只有在此伦理观指导下,加强环境法治建设和环境德治建设,德法并举,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西部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 本文还分别系统论述了西部环境法治、环境德治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和实现途径,以及环境法治与德治的辩证关系。最后提出,在现阶段,西部地区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为导向,以加强环境法治为主,辅以环境道德、环保意识教育,以他律促进自律,才能尽快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确保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王小波[10](2002)在《德治:推动民族法学发展的新动力》文中提出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德治是推动民族法学发展的新动力 :( 1 )以德治国是发展民族法学的指针 ;( 2 )德治应该作为民族法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3)民德民俗与国家法的和谐统一 ;( 4 )德治的光辉照亮民族法学的未来。

二、“以德治国”是西部大开发的保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德治国”是西部大开发的保证(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主要研究范围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4 文献述评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第二章 国家治理与财政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家治理
    2.2 财政分权理论
    2.3 财政职能划分
    2.4 民族区域自治与地方财政相关理论
    2.5 构建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的再认识
    3.1 .民族自治地方政治特殊性的再认识
    3.2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3.3 民族自治地方社会发展特殊性的再认识
    3.4 民族自治地方地理生态和历史文化特殊性的再认识
    3.5 民族自治地方特殊性对财政问题的影响
第四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问题分析
    4.1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支出情况分析
    4.2 民族自治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水平分析
    4.3 中央对民族自治地方补助收入分析
    4.4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证分析
    4.5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第五章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的制度分析
    5.1 加强民族自治地方财税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5.2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分析
    5.3 民族自治地方分级财政体制问题
    5.4 民族自治地方现代预算管理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5.5 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收入制度的低效与缺失
    5.6 民族自治地方债务管理制度缺失
第六章 建设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体系的政策建议
    6.1 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总体构想
    6.2 建立并完善财政收支体系,夯实民族自治地方治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6.3 坚持并完善符合民族区域自治的财政体制机制,理顺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政府间关系
    6.4 .构建现代财政法律体系,提升民族自治地方财政法治化水平
    6.5 创新配套地方性法规和制度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一、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二、主持或参与研究的课题
后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现状述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思路
    四、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
    五、主要观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基本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二、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
        三、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规律
        一、社会有机体的发展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三、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生的过程
        四、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线的过程
        五、社会有机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展开的世界历史性的过程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价值
第二章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的可贵探索
    第一节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贵探索
        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方面的探索
        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方面的探索
        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文化方面的探索
    第二节 “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思想
        一、“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
        二、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时间设定”
        三、实现“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经济社会“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三章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邓小平“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三节 邓小平“三位一体”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三、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深化
    第一节 “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和发展
        一、“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正式确立
        二、“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深化与发展
    第二节 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第三节 江泽民“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蕴涵的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重大战略思想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科教兴国战略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确立
    第一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现实依据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需要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三、党对社会建设的探索及其成就为社会建设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二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正式确立
    第三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的科学涵义
        一、四位的基本内涵
        二、四位一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毛泽东“四个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问题
    二、关于建国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问题
    三、“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四、全面推进“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一)提出《论十大关系》,谋求总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提出“双百”方针,意求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三)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追求社会领域内的以人为本发展
    (四)提出民主集中制的公式与目标,图求政治领域内的全面协调和以人为本发展
    (五)提出一系列和平外交的战略策略思想,以求实现国际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一)批驳“两个凡是”、倡导解放思想,为科学发展破除精神枷锁
    (二)提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为科学发展破除体制枷锁
    (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为科学发展指明方向性目标
    (四)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科学发展标明阶段性特征
    (五)提出对外开放战略,为科学发展谋求方法论支持
    (六)高度强调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为科学发展提供持久保障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一)提出正确处理十二大关系,谋求总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提出政治文明概念,勾画“三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局面
    (三)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设计科学发展的整体布局
    (四)提出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为科学发展寻求战略支撑
        1.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科教兴国战略。
        3.可持续发展战略。
        4.“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
    (五)提出“与时俱进”丰富党的思想路线,为科学发展提供方法论支持

(4)江泽民的发展战略思想览要(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三个代表”的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二、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发展战略布局
三、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战略
四、关于人与社会全面发展战略
五、关于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六、关于东部地区发展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七、关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八、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6)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现代化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一)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为解决中国的地区差异和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 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作用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手段
    (三) 改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开放是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
二、 第三代领导人现代化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完善
    (二)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治国方略
    (三)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四)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五)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
    (六) 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中国经济的更大腾飞
三、 “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和党在21世纪的重大任务
    (一) “三个代表”思想是党在新时期的指导纲领
    (二) 必须按照“三个代表”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三) 加强党的建设,为实现党在21世纪的历史任务而奋斗
四、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参考文献
后记

(8)江泽民治国战略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教兴国战略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战略

(9)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德治与法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0.1 论文项目来源及选题依据
    0.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0.3 论文的研究成果及意义
1 西部大开发是在失衡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
    1.1 西部生态环境现状及恶化原因分析
        1.1.1 西部地区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1.1.2 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加重
        1.1.3 西部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2 建立和保护西部生态屏障意义重大
2 西部环境治理须“德法”并举,标本兼治
    2.1 西部环境治理的具体措施
        2.1.1 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尽快恢复植被
        2.1.2 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减小对环境的破坏
        2.1.3 加强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2.1.4 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相结合
        2.1.5 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2.2 德法并举保障具体环保措施落实
        2.2.1 环境的德治与法治是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 依法治国的内涵
        2.2.3 以德治国的内涵
        2.2.4 西部环境的德治与法治
    2.3 西部环境德治与法治的环境伦理导向
        2.3.1 环境伦理的起源
        2.3.2 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
        2.3.3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
        2.3.4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
        2.3.5 环境德治与法治须以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为导向
3 西部环境法治建设
    3.1 西部环境法治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3.2 西部环境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
    3.3 西部环境法治建设的现状
        3.3.1 西部地区环境立法滞后
        3.3.2 西部地区环境执法不力
        3.3.3 西部环境司法急待加强
        3.3.4 西部环境法治意识淡薄
    3.4 加强西部环境法治建设的建议
        3.4.1 完善地方环境立法
        3.4.2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3.4.3 强化环境司法制度
        3.4.4 加强环境法治宣传
4 西部环境德治建设
    4.1 环境德治的重要意义
        4.1.1 环境治理需要环境道德引导
        4.1.2 环境德治的优越性
        4.1.3 西部环境德治的现状
    4.2 西部环境德治的主要内容
        4.2.1 环境道德的理论基础
        4.2.2 环境道德的内涵
        4.2.3 环境道德的特点
        4.2.4 西部环境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
    4.3 西部环境德治的实现途径
        4.3.1 环境道德的自律和他律
        4.3.2 西部环境道德建设的具体措施
5 结论
    5.1 环境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2 以“德主法辅”的环境治理高级阶段为努力方向
    5.3 “法主德辅”环境治理的初级阶段是现实的抉择
    5.4 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正确导向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10)德治:推动民族法学发展的新动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以德治国是发展民族法学的指针
三、德治应该作为民族法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1.道德研究对民族法学的重要性
    2.道德研究对民族法学的现实意义
四、民德、民俗与国家法的和谐统一
五、德治的光辉照亮民族法学的未来

四、“以德治国”是西部大开发的保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治理视角下民族自治地方财政问题研究[D]. 王璟谛.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D]. 蔡丹.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3]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探析[J]. 张书林.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09(03)
  • [4]江泽民的发展战略思想览要[J]. 苏亮乾.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3)
  • [5]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创新[J]. 龚云虹,柯昌平.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4(01)
  • [6]第三代领导集体的现代化思想[D]. 南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03(03)
  • [7]2002年高考综合模拟题·历史模拟题[J]. 李栋山,井子先,黄垠昌,金秀英,杨暾,井鸿文,盛瑞玲,李清阁,门丛芝,陈晓华,张国栋,李得秋,薛显忠,白莹,肖焕东,田丰昌,侯志扬. 中学历史教学, 2002(Z1)
  • [8]江泽民治国战略思想[J]. 蔡玮.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2(06)
  • [9]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德治与法治[D]. 马兆生. 成都理工大学, 2002(02)
  • [10]德治:推动民族法学发展的新动力[J]. 王小波. 攀枝花大学学报, 2002(02)

标签:;  ;  ;  ;  ;  

“以德治国”是西部大开发的保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