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互利互补促进深港经济共同发展--寻求互利互补促进深港经济共同发展--摘自“1997”研讨会_深港论文

寻求互利互补促进深港经济共同发展--寻求互利互补促进深港经济共同发展--摘自“1997”研讨会_深港论文

谋求互利互补互相衔接促进深港经济共同发展——谋求互利互补互相衔接促进深港经济共同发展——“‘九七’深港衔接”研讨会发言摘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港论文,共同发展论文,经济论文,研讨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今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考察深圳等地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要求深圳等特区要为保持港澳的平稳过渡和繁荣稳定作贡献。中共深圳市委书记、市长厉有为同志也曾在年初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与香港在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方面的衔接”。

搞好深港衔接工作。既是把深圳建成国际性城市、率先在深圳建立起与国际市场相衔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有利于保持香港平稳过渡和长期繁荣稳定。

为促进深港衔接工作,《深圳特区报》社与深圳市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深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以“‘九七’深港衔接”为题的征文。在此基础上,我们三家单位于12月7日在香港举办了同一主题的研讨会。深港两地的近20位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就如何促进深港经济衔接问题发表了意见。现将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关于深港衔接问题的共识

随着“九七”临近,深港两地关系更加密切。如何开创深港经济合作的新局面,实现深港衔接,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们《深圳特区·报》社与深圳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深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了“‘九七’深港衔接”征文活动。征文自今年年初开始以来,收到论文70多篇,在本报发表的有20多篇。除深圳本地的作者外,还有广州及北京、湖南、浙江、山东等地的作者应征撰文,来稿涉及的问题多。对深港衔接作了有益的探讨,并就若干问题形成了共识。

关于衔接的内容。大家一致认为深港衔接主要是深港经济的衔接。一是两地继续加强经济联系,互补互利;二是两地在经济运行机制上相互衔接。在衔接的具体内容上,则又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软件上的衔接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市场运行机制、市场经济法规上的衔接。深圳只有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进一步深化改革,向国际惯例靠拢,在与国际通用规则接轨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达到深港两地的经济衔接;在硬件方面,主要包括交通运输、口岸管理、通讯、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接轨与协调,其中论述比较多的是交通运输的衔接,认为是深港衔接的基础。

深圳的定位与深港衔接。“九七”香港回归,深港两地关系已成为同一主权国家管辖之下的区际关系,深圳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对深港的顺利衔接意义重大。大多数文章认为深圳应坚持与香港互补互利、平等协调、共同发展的互补式衔接模式。在衔接的战略上,应采取“先近后远、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针对深港衔接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充分考虑到两地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政策环境上的差异,实施正确的战略。深圳要借助毗邻香港的独特优势,发挥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桥梁和枢纽作用。深圳应着眼于这样的定位,即不仅成为“一国两制”的联结点,而且成为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内地联系的一个枢纽。

关于衔接的突破口。许多文章指出双方应着重于第三产业方面的衔接,特别是金融的衔接,包括两地金融体系、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法规的衔接,其它如信息业、高科技产业方面的衔接也应予以充分关注,并促使其向纵深发展,这对于深港衔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深港衔接涉及面广,运作难度大,是一项很大的系统工程。本次征文活动中,学者们提出的方案和问题,对搞好深港衔接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这还只算一个开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新闻舆论界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愿与理论界、企业界进一步合作,推进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也希望香港的朋友们在这一问题上倾注智慧,献出良策,为深港两地的互利共荣作出贡献。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十个问题

关于深港衔接问题的讨论有很大进展,但是有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这个题目直到一九九七年以后还要进一步讨论,这是一个长时间的问题。

深港衔接,我们觉得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大致还有十个问题:

(一)深港衔接中深圳的功能定位问题。这主要是发展模式及城市功能问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深圳与香港这样近,香港本身作为国际贸易、金融、运输、信息中心,这四个中心的地位早已确立,而且今后也是难以替代的。在深圳、香港与广州之间,深圳的城市性质、功能、发展模式是怎样的呢?

(二)深港的合作和衔接如何向高层次发展,特别是“九七”以后深港衔接应怎样向高层次发展。

(三)深港衔接与珠江三角洲的关系问题。现在人们研究的不仅仅是深港两地衔接的问题,而且考虑到这个衔接对珠江三角洲,甚至整个华南经济区发展的关系。

(四)深港两地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衔接问题。目前比较突出的是两地机场、港口这些大型设施的建设问题,尤其是机场如何很好地合理分工的问题。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港澳地区建设了这么多的国际机场,一个比一个设想大,就有一个分工、协作的问题。

(五)深港两地产业政策的协调发展问题。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香港整个产业政策也有所变化,香港对高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比以前提高。这一点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根据将来两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合理分工,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怎样协调和衔接,值得研究。

(六)深港两地金融证券市场的合作、协调和衔接。平时的讨论中很多专家学者认为,金融证券业可能是深港衔接的突破口,这点尤其值得我们研究。

(七)深港两地在企业制度、企业经营机制及管理方式上的协调和衔接。也可以说是企业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衔接,但目前比较具体的问题就是企业制度、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方面的衔接问题。

(八)在市场经济法规体系、市场中介机构及市场监管制度方面的协调和衔接问题。现在深圳希望香港一些有名的中介机构在深圳设立办事处,这些问题比较现实。在市场经济法规方面怎样与香港协调合作,大有文章可做。

(九)深港两地科技、教育、人才培训的合作交流以及协调问题。这不光是发展高科技的问题,还涉及科技产业化、两地高科技怎样合作发展的问题。

(十)在“九七”香港回归前后,深圳如何进一步开放市场,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的可能性问题。如口岸管理、金融贸易、货币流通、人员进出境等一系列问题在改革上做一些调整,提高深圳的开放度。我们认为深港两地的合作、协调、衔接,离不开政策上的某些调整。

由点到面,推进衔接工作

随着“九七”临近,我们谈“衔接”从时间上讲是有些迟了,但是迟总比没有好。香港回归祖国,从历史角度,从香港同胞心理看,深圳在“衔接”中实际应扮演什么角色,值得探讨。

此前曾有“放开一线,管好二线”的提法,希望将深圳变成一个大保税区,加速深港经济融合。对此,我个人有保留看法。“衔接”牵涉到“一国两制”,关系到香港600万人、深圳300万人的生活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融合的,过渡期是有时间性、阶段性的。但是现阶段无法做到完全“衔接”,并不代表我们无所作为。我认为“衔接”就是融合的过程,从经济上、生活上渐渐“衔接”起来。深圳在“衔接”中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一是开放已有了十多年;二是在地理上毗邻香港。这是两个难得的优越条件。所以在目前中英关系比较微妙的情况下,深圳不能等待,应及早做自己的部署工作,从现在开始,为“衔接”做好准备工作。

我们成立“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做基础性工作。从“一河两岸”的角度去考虑深港衔接。从地理环境上讲,深圳河两岸十平方公里的范围,是实施“衔接”、推动“衔接”的一个“点”。我认为,在设计上设置一个管理区去分隔“一河两岸”,比现行的分隔措施好。由管理代替禁止,加强沟通。通过渐进的方式,逐步在经济、生活上加强合作,由空间上划出一块地方,实现这种合作。比如从沙头角中英街扩展到整个“一河两岸”,由分区发展、分区管理,待时机成熟,渐次演变成共管、少管或不管,由点到面,以互补的形式逐步实现融合。这样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比如“外劳”问题、“无证妈妈”问题。“无证妈妈”问题,牵涉到30万人、10万个家庭的生活、教育,设置一个管理区也是其中一个解决办法。再比如,香港70%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没有科技基础,而深圳却具备科技方面的优势,两地要配合,也需要一个空间去发展。深圳可在政策上,利用地理优势创造条件,由“点”扩展到“面”,创造一个空间,使“一河两岸”成为促进双方合作的试验地。

在“衔接”过程中,在立项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各方的规划协调、生活环境、管理方面的问题,加强总体规划与协调部署。否则就会有矛盾,造成投资重复、冲突,影响经济效益,对外来投资也不利。所以在实施“一河两岸”的构想时,也应考虑这方面的情况。“一河两岸”是一个地区性的问题,涉及到的问题多,一定要解决好配套管理的问题,应有专设的部门综合统筹。深圳市应主导推动深港经济的融合与发展,由“点”到“面”,为实现“衔接”多做具体的工作。

深港经济衔接的产业选择

关于深港两地衔接的产业选择问题,结合深业公司实际情况,拟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运输和仓储业合作。香港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1993年处理货物超过900万个货柜单位,名列世界首位,每年抵港的远洋轮船和内河船只共达16.5万艘,所处理货物超过一亿吨,国际旅客超过2000万人次。香港现有港口设施趋于饱和,已难以应付每年10-15%的增长率。

深圳正加紧东西部两个港口群建设,特别是东部的盐田港,是天然深水良港。深圳港口建成和投产,有利货物分流,减轻香港港口压力。两地港口既可互补互利,但也存在着剧烈竞争。香港港口迅速发展得益于自由港政策。为了增强深圳港口的竞争能力,必须改革管理体制,简化货物进出港手续,尽早建成自由港。

香港启德机场也是亚洲最繁忙空港之一,去年旅客总数已达2,450万人次,已经超过了2,400万旅客的设计能力。空运货物约114万吨,占香港进口货物总量的19%;空运出口货物占全港出口货物总量的30%。启德机场客货运输已经超负荷,而赤腊角新机场还在筹建中。

深圳黄田机场正在扩建,并逐步开发国际客货运业务。黄田机场应利用目前有利时机,积极拓展国际客货运业务。

运输业的繁荣,使得香港的仓储业也相当发达。但香港寸土寸金,仓库租金十分昂贵,无疑增加了大陆转口贸易的成本。

深圳应加快各港口仓库建设,及早建成一批保税仓库。深业集团公司与南油公司合资兴建龙盛仓库有限公司,亦正朝着此方向发展。

由于粤港边境通道和道路越来越挤塞,廉价的珠江水路运输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据香港港口发展局统计,去年运港内河货物已超过2300万吨,比1992年增长了30%,其中货柜运输发展最快。有人建议引进莱茵河类型的趸船。此种船,大的可装384个标准货柜,小的亦可装60个标准货柜;我们似可租赁或购买该式趸船,发展来往香港和珠江各港之间的内河运输船队。

(二)房地产市场的合作。深港两地楼价一般相差十倍以上。香港名人李嘉诚先生曾建议,在深圳修建一批楼房,专门卖给香港人,形成香港居民住宅区,以平抑日益攀升的香港楼市。对于深圳而言,既有经济收益,又可解决部分人就业问题。他们建议深业公司牵头参与此类物业的发展。结合深圳河治理工程,在沿河土地发展此类物业,深业公司可参与发展和管理。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世界市场竞争,目前已成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许多香港厂商都感到世界市场压力,意识到香港工业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工业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但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香港面临两个难题,一则由于香港以加工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长期不重视高新技术人才培养,缺乏发展高新技术的技术队伍;二则香港大财团大多集中于商贸、运输、房地产的发展,对开发高投入以及高风险的科研项目缺乏兴趣,中小企业有发展高新技术的热情,却往往力不从心。香港很少有像美国那样的风险投资公司,为高新技术开发筹措资金。因此,香港目前高新技术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深圳亦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问题,政府鼓励高新技术发展,并提供特别优惠政策。深港两地在发展高新技术方面合作,可以起到互补互利的作用。深圳与香港有意发展高新技术的企业和部门合作,组成类似美国那样的风险投资公司,为深港两地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在香港筹措资金;内地人才济济,每年科研成果上万件。但许多科研成果还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如风险投资公司能向内地科研项目投资,将会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办法有二:一,风险投资公司从现有科研成果中筛选有发展前景、能占领市场的项目,给以投资,及时生产出国际市场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深圳去年转让科研成果的拍卖会,就是选择投资的好机会;二,根据国际市场需求,风险投资公司出题目,由国内科研单位负责研究和开发,这既可解决科研单位研究经费的困难,也可以及时地、有的放矢地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增强我们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

深港关系不是主配角关系

(1)深港两地合作方式的问题。一直以来,理论界有这么个观点:深圳要封闭“二线”,才能与香港在经济上联成一体,深圳在此方面也做了些工作,希望能发展更快一些,更好地引进香港的某些机制以促进深圳的发展。我想封闭“二线”也好,或搞自由贸易区也好,这里存在一个政治障碍,就是政治上我们对香港有一个承诺:1997年以后实行“一国两制”,因此我们不能把深圳和香港混为一体。内地一些学者从理论研究上来说总是希望融为一体,但这就在政治上忽视了这么一个问题——香港要保持“一国两制”。把深港搞成一个模式是不可能的。

(2)深圳在深港衔接中的定位问题。有的学者认为,深圳现在要当配角,1997年以后仍然要当配角。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我们这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广州、深圳都要搞金融中心,而香港本来就是金融中心,有没有必要?美国这么大的国家谈得上金融中心的也就两三个,如纽约、芝加哥。关于深圳的定位问题,我认为不应当讲当配角;而是互相补充、各自发挥优势。香港与内地的交往、衔接实际上要靠深港衔接来解决,这不是配角不配角的问题,大家都是配角。内地基础研究好,但转化为商品的过程则慢一些,香港虽然基础研究差一些,但能很快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可以这样设想,由香港出题目和资金,从内地聘请专家,在深圳设点,形成一个科研基地。如果这样的话,深圳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关键是深圳的政策、措施要得力。因此衔接中,还是讲合作关系,互相补充,共同发展,不要有主角、配角之争。

(3)深港衔接的突破口。突破口的问题在于有何具体措施和办法。比如深圳的高科技有什么政策、措施把香港的课题和资金吸引过来,这是一种具体的做法。在高科技合作方面,我们应促进其向更高层次发展。以前,深港合作是一般的商品贸易、产品加工,现在要向高层次发展就有一个协调的问题,从民间、半官方向官方发展的问题。“97”临近,完全官方虽受限制,但半官方可以接触了,尤其是经济部门要加强接触。深港两地应成立一些协调小组,加快行动。经济合作方面要以各种办法接触,向高层次发展,包括规划等方面。

深圳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起什么作用的问题,以前有人说是以香港为龙头,带动整个珠江三角洲。现在的提法是以广州为中心,向周边地区的辐射。我认为以后大“珠三角”有两个中心点,一是广州,传统的华南地区经济贸易中心;一个是新兴地区及原来的殖民地地区,即港澳深珠联成一片。这两个地区带动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这应是今后的发展格局。因此深圳应与广州、香港、澳门、珠海合作,以推动整个大珠江三角洲的发展。

推动两地科技合作

从“衔接”上看,深港衔接中有一个政策问题。如何“衔接”、怎样实现“衔接”、是否能部分或完全实现经济一体化,都涉及到政策方面的问题。比如法律问题,深港法律不同,怎样协调才能促进两地在经济上的合作与衔接;比如香港建新机场,需要大批劳动力,怎样制定政策才能解决劳务问题又不至于冲击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又比如投资问题,“九七”后港资是否仍被视同为“外资”,从而享有各种优惠政策。从“衔接”角度讲,两地确实存在有些政策能否衔接、有些法规能否接轨的问题,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大家都谈到了深港在运输上、科技上怎样衔接,我想从深圳这方面来讲,更应注重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拿科技方面来讲,深圳科研、人才方面有一定基础,这为两地科技协作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另一方面,香港发展高科技的战略已有所改变,态度积极。随着香港产业的升级,发展高科技工业将可能成为香港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再加上香港周边地区生产要素不断升值,生产成本提高,威胁了香港依靠工业外移来保持经济增长的战略,所以双方促进科技合作进一步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深圳的高科技发展有相当大的进步,优先发展高科技工业也是深圳市的既定战略。但是目前国内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高科技工业发展的需要。而香港方面却有充裕的资金与成熟的销售网络。深圳如何与香港配合起来,把双方的优势结合,互利互惠,既能推进深港衔接的进程,又推动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说注重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才能进一步推动双方合作向纵深发展。

在“衔接”过程中,我们都想进一步发展经济,象珠江三角洲或者更大一点的华南经济区都希望加快发展。但考虑到“衔接”与协调发展。我想应有一个统一的总体规划,至少在广东省、华南地区统一思想,加强沟通,避免各自为政。否则既浪费了资源又妨碍了进一步搞好“衔接”。

标签:;  ;  ;  ;  ;  

寻求互利互补促进深港经济共同发展--寻求互利互补促进深港经济共同发展--摘自“1997”研讨会_深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