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的探索论文_苏小康

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的探索论文_苏小康

(渠县嘉禾乡中心学校 渠县 6352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人物”。而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文教学承担着审美教育的任务,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审美的因素,使语文教学更具有创造性,增强语文教育的育人效果。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以实现语文教育的目标?对此,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在阅读中体验情感美

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选文充溢着人文关怀,凝贮着智慧豪情,折射出审美的想象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悠悠古韵,体会先贤们流淌在血脉里的绵绵情怀,感受泱泱中华的博大精深。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第一节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为什么作者开篇之初就叠用“盼望着”?要求学生紧扣课文体会,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盼春”的心理。其次老师要求学生抓住“东风来了”,让学生分析比较前后表达感情的变化。从分析比较中突出“东风”报信,宣告春天到来的无限喜悦之情。再次通过学生自我分析比较引出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讨论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最后指导本段朗读要点、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反复体会。这样就会将强烈的节奏和表现力的语言深深拨动读者的心弦,激起学生美感之共鸣。

二、在语言中欣赏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的,它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老激发读者的想象思维,从而获得审美情趣。我们应该认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才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春》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把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特点描绘的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意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

美应该是形象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这些典型的艺术形象能够“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并塑造学生的心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老师,温柔美丽,心地善良,关心孩子的甘苦能为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散步》中天真无邪、机灵可爱的儿子;《背影》中的舐犊情深的父亲;《藤野先生》中的没有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等,这些都是课文分析欣赏的关键。形象美,这里主要指文章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会,细心揣摩,反复品味,使学生学会评价美、欣赏美、感悟美。

三、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我国文学作品多讲求意境,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很难让学生进入文学作品的意境,诗歌教学尤为如此。这主要是由学生的素质所决定的。学生的欣赏水平、上课的专心程度、对课文类型的兴趣等,都直接影响了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使本来色彩纷呈,情景万千的课堂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学生难以进入状态,教学效果自然可想而知。现在,多媒体的进入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常规模式。设计精美的画面,古朴典雅的音乐,往往能营造出浓郁的中国文化的氛围,烘托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很快地融入到诗文所渲染的意境中去,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做到的。

我教《沁园春•雪》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打开文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图,峰峦叠嶂,波涛汹涌。紧接着,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交替闪现:时而千里冰封;时而红装素裹……,红色与白色交相辉映,冷暖相迭,色彩富丽。同学们的眼前,祖国的河山气象如此雄伟,气势如此磅礴。与其同时,同学们的耳边响起了激扬的音乐,传来了声情并茂的朗诵,此时此刻,他们的心中最深切的感受是“江山如此多娇”,这时,我把“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诗写在了黑板上,引导他们与作者一起登高远眺,体会词中那气撼山河,气雄千古的豪情,他们自然融入了词的意境中,心中油然而生了一种豪情,充满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这一课件的整个界面具有浓浓的中国文化韵味,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此强烈,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审美愉悦,拓展了他们的视觉空间和想象空间,使他们睁开了欣赏美的眼睛,使语文教学进入一种美的意境。

四、在理解中挖掘思想美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也。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篇,就该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词的思想美。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让学生对祖国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学习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

同样,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必须让学生理解作者渴望杀敌建功,报效国家的豪壮胆气、雄伟气魄,体味作者虽壮志未酬,仍心系祖国命运的拳拳之心;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气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剪梅》等,就应引导学生如何珍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学习《过华清宫》《石壕吏》等,就该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恶丑的憎恶之情。

每个人都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与时俱进,适应初中生审美发展的需要,不断创造出新的方法,深入挖掘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宝藏,以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审美需求。

论文作者:苏小康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6期(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21

标签:;  ;  ;  ;  ;  ;  ;  ;  

语文课进行审美教育的探索论文_苏小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