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皖江地区音乐艺术的历史形成论文_王威

浅论皖江地区音乐艺术的历史形成论文_王威

摘要:皖江地区音乐文化经历楚、吴、越、中原文化的冲击从而与本土文化发生融合,中国南北文化的聚合与传播成为这一地区文化的历史表征。东晋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徽文化逐渐成为了皖江地区的主流文化,它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而魏晋时期正是说唱音乐开始滥觞的重要时期,明清是戏曲音乐开始成为主流音乐艺术的时期。马鞍山出土的三国名将朱然墓中的一件漆案描绘的一幅豪门盛宴场景就是当时说唱艺术的见证。明中叶,安徽青阳诞生的青阳腔是古代戏曲的发轫之一种,它所引发的中国戏曲变革使中国戏曲由萌发向现代戏曲的嬗变成为可能,徽剧及清末相继发展而起黄梅戏、皖南花鼓戏等就是其文化血脉的延续。本文将浅述皖江地区音乐艺术的历史形成,希望对皖江地区音乐研究的学者能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皖江地区 音乐艺术 历史形成 特点

一、皖江地区音乐艺术的历史形成

皖江地区的音乐艺术一直与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音乐艺术步调一致,呈现出鲜明的历史特点,但也彰显出地域文化中某些个性特点。就发展历程阶段而言,可分为远古音乐萌芽、先秦钟鼓祭乐、中古歌舞伎乐、近古俗乐戏曲等时期。远古时期的皖江地区音乐文明在考古发现中可见早期石磬、龠等乐器,围绕于此而存在的乐舞、民歌亦有记载。如依据皋陶发明龠而创作的乐舞《夏龠》曾是大禹时代的重要乐舞之一。而民间祭祀乐舞中模仿鸟兽、征战、宗教的舞蹈在《淮南子》等书的记载中有所反映。从全国范围内有关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看,皖江地区的音乐发展较为晚、浅,反映在乐器上是较为粗制的形制,反映在乐舞作品上则是以小制的形式,内容也主要以民间生活为主。与中原黄河文明中产生于9000年前的骨笛等乐器、产生于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等祭祀乐舞相比,皖江音乐成熟较晚。但皖江地区音乐在吸纳其它地区上有着较为开放的视野,如《淮南子》中记载的那样,远古时期的五部大型乐舞在此也被大量选用。先秦时期,皖江身处楚、吴、越等诸侯国的辖制下,以钟鼓祭祀音乐为主体的音乐文化在此亦有记载。如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铜乐器:合肥的商代铜铃、青阳的编钟等。围绕于钟鼓之乐的乐舞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如出土于合肥的战国玉雕舞人,身着长袍,袖窄而长,双臂舞动呈前驱状,左手高高扬起而将袖甩起飘落于身后,右手曲肘将长袖挽动飘卷于后侧。这一乐舞图显示了先秦时期皖江舞蹈的技艺与风格,以婀娜多姿的身段和飘逸潇洒的风格使其在中国先秦的乐舞中留下绚丽乐章。民歌方面,居于楚都陵阳9年之久的屈原完成了《九歌•招魂》篇,为安徽成为今天的民歌之乡留下了历史的踪迹。中古时期的歌舞艺术得到发展,皖江地区亦然。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孔雀东南飞》反映的是建安时期庐江县的一首民歌;而久居马鞍山等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其作《赠汪伦》诗中提到“踏歌”之声。说唱音乐中,《百戏》中的《角抵》在望江县志中有记载,这种以舞蹈动作和说唱结合来演绎故事的形式在皖江地区也得到了发展。乐舞艺术中,马鞍山出土的漆器中所绘制的宴乐歌舞图可比曹植《箜篌引》篇中的奢华舞容,而合肥近郊曾流行有“筝笛浦”的传说,叙说了曹操和歌伎宴乐歌舞的盛况。这些歌舞艺术与汉唐歌舞伎乐的旺盛发展态势是相合一致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自宋代开始,民间俗乐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说唱、戏曲、民歌逐渐走到了艺术的前沿而取代宫廷乐舞的统治地位。宋大观年间(1107-1110)开始出现的傩舞曾流行于芜湖、当涂、繁昌等地,这种将民间祭祀歌舞普及化发展的民间艺术从此开启了历史的诗篇,成为戏曲而发展至今,它已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明前期的南戏弋阳、余姚、海盐、昆山诸腔就在皖江地区流行,从而刺激了该地区戏曲的产生与发展,并在万历年间形成新安、皖上两个戏曲流派。明代中叶产生有目连戏,出现了一大批戏曲作家如郑之珍等。明中叶徽班已开始在苏州等大都市演出,徽剧的发展与成熟刺激了京剧等戏曲艺术的产生,潜山艺人程长庚在这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清末,随着地方戏曲艺术的个性得到发展,皖江地区出现了以黄梅戏为代表的地方性戏曲剧种,其中有庐剧、皖南花鼓戏、梨簧戏等以其鲜活的民间音乐形态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民歌中,以冯梦龙《山歌》所记载的《时兴歌》等曲目可知,有一批皖江地区的民歌得到了音乐文学家们的青睐。使巢湖、繁昌等地的民歌艺术得到了历史的高度评价。而民间歌舞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分为祭祀类、民俗类、模仿鸟兽类、征战类、狩猎类、宗教类、传说类及其它类等多种题材,从中可以看出民间俗乐艺术得到张扬的艺术思潮之体现。

民国时期,随着救亡运动、解放战争的需要,皖江地区成为革命的重要根据地,配合战事需要,这期间革命民歌被得到极大发展,而传统音乐各种体裁也结合战争需要进行了题材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时代风貌的革命曲艺、戏曲等新发展。新中国的成立使皖江地区的传统音乐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民间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尊重,巢湖、繁昌民歌甚至走进了中南海演出。这时期最重要的举措是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了传统音乐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如以黄梅戏等戏曲现代化的发展为中心带动了皖江地方戏曲艺术的变革,以当涂、繁昌民歌为名录的民歌整理、保护得到了新的开拓,展现了皖江民间音乐的旺盛艺术生命力。

由上述的音乐艺术形成的历史进程可见,皖江地区的音乐艺术与中国音乐史发展历程是相协步的,展现了历史文化的既往成就。但它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域个性特点,从文化的多元属性上看,皖江音乐具有吴越文化的表现形态,如在旋律线条装饰上的繁复回绕;同时在内容上具有楚文化“尚巫”、“尚悲”的倾向。在隋唐以前,皖江音乐艺术属于中原文化边缘的“淮夷文化”,音乐艺术发展较滞后,表现在乐种上也就较匮乏,只有少数作品进入史家或文学家的视野。而宋以后,随着市民音乐艺术的兴盛,善长歌舞、戏剧的皖江音乐在徽文化渐兴的背景下逐渐彰显出旺盛的发展势头。融和南北、西东的音乐风格,一些音乐品种取得了全国性的影响,使某些戏曲、民歌走向全国。但这种南北兼容的音乐风格也使其个性不明,在现今的民间音乐大家庭中难使人产生过耳不忘的印象。

作者简介: 王威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 出生年月:1995年4月 学校:周口师范学院 院系:音乐舞蹈学院 专业:音乐学(中外合作)

年级:2015级 学历:本科

论文作者:王威

论文发表刊物:《青年生活》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3

标签:;  ;  ;  ;  ;  ;  ;  ;  

浅论皖江地区音乐艺术的历史形成论文_王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