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世界近代史”的教学理念_历史知识论文

高中“世界近代史”的教学理念_历史知识论文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史论文,近代论文,思路论文,高中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在全国使用已经两年多。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到它与老教材相比,在内容和体例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为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型人材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凭借新教材的优势,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值得探讨。经初步的教学实践,我的教学基本思路如下:

一、深化教材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层次。历史基础知识不仅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物等基本史实,更应包括历史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基本概念等理性知识。前者属于历史的表象,后者才是历史知识的深层次。只有掌握知识的深层次,才能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深层次上下功夫。

1.整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构成纵向历史知识体系的框架。把握基本线索,就能贯通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纲举目张,将分散的历史知识点连缀成一个有机的知识整体。可通过引言的教学,加强教材的纵向联系,理清每一单元内容的基本脉络,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整理知识。如《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一章的引言,概述了三条基本线索: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②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③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联系课文,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本章内容:第一节反映了线索①,第二、三节反映了索线②,第四节反映了线索③。

概括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指把同一时期发生的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史事,加以比较分析,揭示其发生、发展的共同特征。阶段特征揭示了同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共性、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各个方面,使知识结成横向有机整体,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可通过课堂小结,加强教材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概括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一章学完,阶段特征可概括为: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世界进入1924-1929年相对稳定时期。

2.突出历史概念的教学。历史概念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对历史现象进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着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由于历史知识是由众多有联系的历史概念所组成,因此,形成并掌握历史概念,也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历史概念可分历史时空概念、历史人物概念、历史事件概念、历史事物概念和历史基础理论概念等类别。在历史概念教学中应注意:①确保历史概念组织结构的完整,对构成历史概念的几个部分以及每一部分所包括的若干方面的内容,不得缺或与遗漏。②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前者指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后者指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特征等在属性上的界定。③把握历史概念特定的内涵与外延,纵横联系与互相区别,准确理解、完整掌握每个概念。④相关历史概念的归纳整理。历史概念不是孤立的,历史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知识体系。通过归纳整理,使课本知识系列化。

3.挖掘课文中的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是指教材涉及但又不易被发现的知识,主要有以下几类:①隐含其中的知识点,如德国历史上的三个帝国等。②升华而成的新知识,如世界近代史上小国打败大国、弱国战胜强国的三个典例等。③改变组合方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西斯国家召开的四次重要国际会议:德黑兰会议(A),开罗会议(B),雅尔塔会议(C),波茨坦会议(D)。其中: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是(A);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的是(C);由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参加的是(B);由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参加的是(A)(C)(D);德国投降后召开的是(D)。先后时序排列为(B)(A)(C)(D)。④转换角度,如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⑤地图上的知识,如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与苏联解体后成立的独立国家联合体12个成员国等。

在教学中,通过全方位展示教材所包含的历史内容,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阅读的深度,是帮助学生发掘与掌握课文中隐性知识的基本途径。

二、以历史思维为核心,抓好学科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智能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智能问题的核心。根据历史思维的特点,课堂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是:

1.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概括、说明等历史阐释能力。综合,就是把各个独立而互相关联的历史现象或事物总合起来。归纳,就是从许多历史现象或事件中推断出一般的原理,即找出其共性与个性特征,从特殊中找到一般。比较,就是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抓住本质属性进行对比,得出各个方面的结论,即找出其异同点或相似之处。分析,就是把历史现象、事物、概念等划分成简单部分,找出其本质属性来。概括,就是把历史事件、现象的特点抽象提炼出来,浓缩成要点。说明,就是运用史实和材料支持、印证其论点。新教材重概念略过程,历史概念的形成与分解,往往是通过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概括、说明等历史思维而实现的,历史概念的教学过程就是历史阐述能力的训练过程。

2.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课本中引用的文献资料,引导学生逐条阅读、理解,掌握其基本内容,逐步提高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印证某一观点或结论的能力。在阅读、理解材料时,应提醒学生注意:①引文出处提示材料涉及的内容;②相互的历史背景;③结合课文内容。在分析与运用材料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如学习法国《1791年宪法》文摘,可设问:关于选举人资格的规定中最关键的要求是什么?经逐条分析,可见“在王国内任何一个地方,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收据”一条最根本,因其表明具有一定财产的人才有选举资格,这是关于选举人资格的规定中最关键的要求。

3.掌握规律性知识,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培养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汲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历史学习中规律性的东西很多,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诸如:①基本线索的整理,阶段特征的概括,基本概念的形成。②原因的分析,包括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即导火线,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内因与外因。③结果影响的分析,包括直接的与间接的,积极的与消极的,正面的与负面的。④分解、浓缩、归类、综合、列表、比较、抽象、演绎、图示、注释、解析、整合等方法的运用,等等。

三、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德育渗透着重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培养。历史教材蕴含着思想教育的丰富素材,如何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具体做法如下:

1.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如关于“二战”后美国霸主地位动摇原因的分析,教材叙述了欧共体国家和日本经济发展加快,在很多经济领域已经赶上并超过美国,学生容易就事论事,把它归纳成两点:一是欧共体国家经济的发展,二是日本经济的发展。其实,这只是现象,它反映了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越来越不平衡,这是问题的实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美国霸主地位动摇的根本原因。

2.历史地发展地观察、认识、评价历史人物、事件与现象。既要坚持历史主义,不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客观条件、实事求是,又不能割断历史,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前后联系,进行客观的分析,作出公正的评价。如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经济政治体制,一般都照搬苏联模式。这种体制在一段时间内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的消极后果日益暴露,成为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3.坚持两点论、主次观。如怎样看待美国的西进运动:一方面使土著印第安人遭到血腥屠杀,或被赶往更为偏远、荒凉的地区,成为印第安人的血泪史;另一方面,使西部广大地区被开发,农业实现了机械化,形成了新的工业区,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可见,西进运动既是对印第安人的屠杀、驱逐和掠夺,又是加速美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的推动力。在这两重作用中,占主导地位的不是前者而是后者。

标签:;  

高中“世界近代史”的教学理念_历史知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