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系统研究现状论文_郭娟

土地管理系统研究现状论文_郭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土业务向着规范化、多元化、细分化的方向发展,土地管理业务部门对国土管理流程化、通用化、网络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土地管理系统和基本农田系统的研究,为国土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是加强和规范国土资源管理、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自然资源,其中耕地资源更是有着重大的战略地位。我国人口多,平均到个人的耕地面积少之又少,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污染严重,导致土地退化速度加快,总体质量不高,加之利用率低,迫切需要我们重视耕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耕地资源是我们的生命线,基本农田的土壤质量高,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为确保粮食安全、农业长足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发展,必须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对土地的控制,尤其是保护优质耕地基本农田,保障现有基本农田量不减少。

在基本农田概念提出之初,由于技术水平落后,依然采用人工管理方式,作业层面停留在图纸、表格上,难以实现对基本农田的有效监管,效率十分低下,耗时较多,数据统计容易出现漏洞错误,对基本农田的监管受到时间、空间、用户的局限,信息难以公开共享。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作为有效的管理手段与技术,将其与国土资源管理结合起来,及时采集空间信息,能够处理大量的国土空间数据和业务数据,达到图属的一致性,对基本农田的管理和控制有着显著的提高。随着基本农田管理的水平和理念的不断提升,在国家政策和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将信息系统与国土业务的有机结合,将基本农田业务流程在系统中实现,实现高效监管的目的。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经过详细的业务分析,需求分析,借助日渐成熟的GIS技术,构建基本农田信息系统,达到实时监控基本农田的占用情况,实现基本农田信息公开,成果共享,对国土部门“一张图管地”提供技术支撑,加速国土资源信息化的进程,实现快速决策具有重大意义。

1、国外土地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各国提高国土工作效率提供了契机,20 世纪 60 年代初,国外对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GIS技术逐渐成熟,大批GIS软件涌现出来,并能够与遥感技术很好的结合;到了20世纪90年代,更为专业的国土信息系统陆续出现,在线土地服务成为现实。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提高国土业务水平,加快信息化步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64年加拿大率先建立了土地信息系统,对土地系统研究较早,用于土地清查,管理海量地理数据。20世纪70年代,奥地利建立了房产相关的信息系统,将原本分散处理的土地登记业务与其他信息结合起来,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1997年德国研究设计了土地管理系统,用于处理国土业务数据,实现土地数据规范化。1990-2003年,韩国展开对土地基础图件的数字化工作。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存储设备的不断进步,其他国家也相继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土地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现今,发达国家开发的土地信息系统,覆盖全国范围,并采用Internet技术,成功应用于土地规划辅助决策分析,服务于经济发展。

总之,国外土地管理系统研究建设较早,有着较为完善的土地管理制度、法律体系,涉及范围较大,刚开始开发的土地管理系统仅能用于查询、存储、更新地理数据,功能较为单一,随着地理信息的发展和国土的业务需求,更多的功能模块出现,土地利用、土地规划、空间分析等出现在系统中,实现信息共享。

2、国内土地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土地管理系统的研究开始起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GIS技术的发展,90年代以后,GIS软件的迅猛发展,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诸多领域有着成功的应用,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有利于决策分析和信息共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南京大学黄杏元等人建立了我国首个土地信息系统-城镇土地评价管理信息系统,随后更多的学者投入土地管理系统的研究,实现地块图斑的编码、土地面积的量算等功能。2000年以后,国土资源部要求各省市基于地理信息软件平台构建土地管理系统,并要求到2010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功能更加完善的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共享,这个时期涌现的土地系统如:中国农业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和渡口地区。

我国土地管理系统的发展从最初功能较为单一简单的系统开始,逐渐加入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从数据库层面寻求建立系统的解决方案,潘瑜春、邱冬炜建立土地管理数据库,实现海量地理数据的管理、查询、应用,支撑着系统的运行;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土地管理系统融合高新技术后,实现的功能将更为完善。我国在土地管理系统发展中存在着不少问题,研究层面较多,应用性不足,网络化查询处在起步阶段,空间数据数字化程度低,入库困难,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衔接不紧密,数据共享程度低。

3、我国基本农田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我国对基本农田系统的研究较晚,刚开始只是作为国土管理的一部分,未单独建立系统,随着基本农田的概念的提出,更多更严厉的政策出台,愈加严峻的农田现实数量逐渐减少,质量逐年降低,保障基本农田的形势更加严峻,为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基本农田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基本农田的定性和质量、数量的监管是当前研究的重大课题。

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出台了保护基本农田的相关法律法规。1993-2005年,大批关于基本农田保护的政策出台,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其的保护工作。随着基本农田相关业务工作的开展,业务要求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之GIS技术应用日趋广泛,对基本农田系统的建设提上日程。但是GIS与基本农田结合建设系统的研究较少,本文借鉴相关经验,借助GIS技术,实现数据的采集、更新、管理更加智能,能够通过网络进行管理,成为研究基本农田系统的目标。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应用于系统,GPS与RS技术提供地块信息的采集、动态监测与监管。1998年北京实现了基本农田系统的开发与应用。2004年海南省开发了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相关的系统;陈逢珍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完成了基本农田系统的研究,提高工作管理水平。吴克宁、韩春建等人借助“3S”技术设计基本农田信息系统,实现对农田质量、数量、环境等的监管和统计分析。黄丽梅、刘廷祥、鲍文东等人,通过构建将耕地划入基本农田范畴的分类方法,得到相关规划图,实现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指导工作的开展。邓勋飞运用GIS软件平台,网络平台,数据库技术,用编程语言完成基本农田系统的开发。张炳宁、刘林旺在基本农田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加入数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将耕地的地力以数值形式表示。程峰将 GIS技术、决策分析模型与基本农田数据结合后,开发以Map GIS 为平台、VC++为开发工具的规划系统。

我国基本农田信息系统的建设不完善,技术较为落后,经验不足,应用数据库技术和系统模型建设系统的技术尚不成熟,应用领域较为片面,仍没有较为有效的监管质量的途径,国家对基本农田管理的要求逐渐提高,要求通过“一张图”工程,对“批供用补查”全过程进行管理,所以对基本农田系统仍需要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俊,朱思源.柳州国土资源“一张图”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0(20)

[2]陈民琼.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J].南方国土资源,2007(05)

[3]王丹.基于GIS的基本农田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4]程雄,吴争研,刘艳芳.GIS技术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2(04)

论文作者:郭娟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7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3

标签:;  ;  ;  ;  ;  ;  ;  ;  

土地管理系统研究现状论文_郭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