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的培养_文学论文

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的培养_文学论文

简析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悟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悟性论文,培养学生论文,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悟性”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中的“悟性”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它应该是阅读主体直觉力、想象力、知解力瞬时性的三位一体,是阅读主体感性经验的升华与飞跃。须知,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主体对学习客体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悟性”的培养正是学习主体能动性形成的必要条件。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悟性”呢?

一、入境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让学生从内容到形式把握其精要,首先要引导他们进入到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去,将语言符合“还原”成作者所建构起来的具象,然后让其置身于情境中。如朱自清的《春》中对“春风图”的描写,写出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而春风的特点,又是通过触觉、嗅觉、视觉、听觉表现出来的。为此,我主要在语调和语气上加以指导:“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重音要处理得语重而情深,令人觉得温煦而舒坦;“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香”、“酝酿”读重音,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清脆”、“宛转”、“应和”、“嘹亮”读重音,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了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通过朗读指导,学生仿佛感觉到春风的柔和,闻到春风的芳香,听到春风中传送的和悦声音,令人看到一幅美丽的“春风图”。

二、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一篇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对象的情感信息激发作者的情感功能的产物。作者的愿望是真诚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传达给读者,以唤起读者相类似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读者的道德情操。但是,“志在山水,琴表其情”,读者要把握这个“情”,它要求阅读主体“入境”后加以细察、咀嚼、体味,这就是“察情”。如读苏轼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英姿勃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间如梦”的心路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三、悟理

别林斯基说:“感情是对真理的直接观察,对真理的感情的理解。没有感情,就没有理性,没有感情的人,他就只有有限的知性,却没有理性。对于他来说,对生活的崇高的理解是不可能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宣扬某种思想,某种观念,即所谓“寓理于景”、“寓理于情”。

据此,“悟理”的培养应配合其他学科,在德育上让学生学习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分析方法,即在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文学作品面前,会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诸多侧面,并深入到它们的诸多层面上,作全方位的剖析,用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眼光辩证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让“悟性”的灵性戴上哲学的光环。如鲁迅的《秋夜》,作者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清冷肃杀而又似乎大有深意的意境:“奇怪而高”的天空,着冷眼的星星,洒在野花上的繁霜,夜游的恶鸟……接着,在欣赏“冷寂而深邃”的秋夜中,学生可以领悟到作者既孤独又悲壮,既虚幻又清醒的复杂心绪,体察到作者那强烈的爱憎感情与心声;进而,学生经过思索和联想,了解到一个对着微弱的油灯沉思默想、孤独悲愤的求索者因不满当时黑暗现实而苦闷彷徨的心迹。

四、抉微

这里说的“微”指微言,即叙写寻常小事,琐细之物的文字。文尚含蓄,常以微言寓大义,正所谓“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一滴水”之微,却孕育了“十八滩”之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这种由眼前“竹中一滴水”看到“西江十八滩”,见墙头“一枝红杏”,知墙内“满园春色”的能力。如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小说曾四次写奥楚蔑洛夫身上的那件军大衣,这些细节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了主题。特别是第二次写军大衣是在奥楚蔑洛夫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以后“把大衣脱下来”,他脱大衣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他浑身冒汗。脱大衣的动作,既揭示了他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见风使舵的狡猾。这一动作“脱”,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卒的丑恶。

五、发隐

文忌一览无余。一些重要的语境因素或主旨,常匿而不露,踪消迹失,或东鳞西爪,粉面半遮,造成种种跳跃的思路,含蓄的意蕴,以有尽之言,寓无尽之意。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这类隐匿因素,善解弦外之音、醉翁之意,是达到深刻理解,把握主旨的关键。这种发掘隐匿因素,以达到理解的能力,就是“发隐”。

如韩愈的《送董邵南序》,全文围绕着“送”落笔,但实质是“留”。文章起笔写“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以董生之才学,当“必有合”,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再加上“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其间表露出作者对董生怀才不遇处境的同情,这是正面写送行;但接着写“风俗与化移易”,古今有异,轻轻一转,再加上“董生勉乎哉!”意思仿佛是说:“你的出路的确瞅对了,好好去干吧!”这其实是些反话,正所谓“心否而词唯”,暗示此行未必有遇,虽不明说而主旨已露;最后,借董生此行,“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希望河北隐士到朝中做官,被送者不当去河北就在不言之中了。全文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总之,若缺乏或不注重“悟性”的培养,那么,那意蕴含蓄、旨趣隐含的文字,就难以把握和理解。只有经常进行“入”、“察”、“悟”、“抉”、“发”的训练,才能在阅读中删繁就简,抓住关键,深思明辨,从而提高学生的“悟性”。

标签:;  ;  ;  ;  

浅析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的培养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